<p class="ql-block"> 圖/文 蘇 勇 王 梅</p><p class="ql-block">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北依長城與大同、朔州為鄰,西隔黃河與陜西、內蒙相望,東臨太行與河北接壤,南屏石嶺關與太原、陽泉、呂梁毗連,總面積2.5萬平方公里。全市轄1區1市12縣,忻州有世界文化遺產,著名的佛教圣地五臺山、寧武蘆芽山萬年冰洞,還有邊關要塞雁門雄關,在偏關全國僅有的黃河與長城握手奇觀,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山清水秀,人文薈萃,礦產資源豐富,人杰地靈,是最適宜發展旅游事業的風水寶地。</p><p class="ql-block"> 在這塊風水寶地,至今蘊藏著很大一部分,不引人矚目的歷史文化遺產——古廟、古戲臺(全忻州地區幸存大約還有四百余座古戲臺)。它們默默地經歷著數百年的嚴寒酷暑,風雨剝蝕,卻依然很艱難的屹立在這片土地上。大部分在建國初期做了村里的學校和生產隊的庫房等,甚至成了村里的牛棚羊圈,現在有很多村里的神堂古廟翻新如初,唯獨戲臺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不再適應現代演藝的需要,成為現實生活中的棄嬰,近百分之三四十的古戲臺坍塌成殘垣斷壁,變成一堆廢墟。</p><p class="ql-block"> 說起唱戲,人們自然而然會聯想到曾經鼓樂笙簫,生旦凈末丑,道盡人間酸甜苦辣辛的古戲臺,在我們晉西北忻州;這塊黃土高原的土地上,布局在民間大約有近千座古戲臺,至今由于年久失修殘留無幾。在我們山西還有著大小劇種38個之多,其中四大梆子最具有代表性。就忻州來說又分一區、一市十二縣,東五縣,西七縣,其中東五縣主要以山西梆子、北路梆子、繁峙秧歌為主流,西七縣又分為道情,民歌,二人臺等地方小戲。因此,戲臺的建制也各有不同。從唐、宋、金、元到明清時代戲曲比較盛行,在不同的農閑季節,村里以唱戲附帶著地方小雜耍,高蹺、撓杠、船燈、社火等紅火玩藝兒趕廟會,來促進經濟文化交流娛樂活動,祈求祝福,慶賀等民間活動的形式取得愉悅。過去幾乎村村都有廟,廟廟有戲臺,在封建時代,鄉村里的紳士、達官貴族商人們逢年過節,都要請戲班子組織唱戲,唱戲的目的主要是通過敬神,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莊戶豐收,百姓安康。年輕人通過唱戲鬧紅火,也獲得一個牽線搭橋尋找另一半兒的良好機會,喜結連理。大小商賈借此集會進行經濟、貿易、文化交流,充分體現出黃河流域長城腳下,水陸碼頭在茶馬古道節點要地的重要性,對我們晉西北的經濟文化和晉商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戲臺,作為戲曲表現和延展的重要載體,自平地露臺發展到各種形式建筑以來,一直是文化傳播和交流的主要場所,不僅娛神,到后來還有群眾娛樂、道德教化、節日慶典等功能。古戲臺也被稱為“固態戲劇文化”。</p><p class="ql-block"> 近年來,一方面因為人們的娛樂形式不斷的改變,古戲臺逐漸失去了往日玉樓笙歌、弦索齊鳴的盛況,另一方面,隨著許多整村移民拆遷,古戲臺已殘損頹廢,形成了自生自滅的現狀!隨著時代的發展,淘汰不適宜、而且已失去實用價值的戲臺,因此無人問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作為一名《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民俗攝影愛好者,這里把我們耗時六年多,行程近二十萬多公里,用手中的相機,搶救性記錄下的四百余座古戲臺的縮影,整理出一小部分,僅供廣大讀者鑒賞。</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增城市|
郯城县|
漾濞|
神农架林区|
松原市|
新平|
小金县|
长汀县|
永清县|
定结县|
阿拉善左旗|
宣武区|
抚州市|
当雄县|
金门县|
嘉鱼县|
资阳市|
天柱县|
房产|
玉环县|
武鸣县|
观塘区|
衡水市|
盘山县|
白山市|
济南市|
汶川县|
宜川县|
吴川市|
资中县|
宝山区|
普定县|
徐水县|
通州市|
天长市|
衡阳市|
大英县|
元谋县|
山丹县|
巴马|
巨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