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p><br></p><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b style="font-size: 20px;">我的老爸老媽</b></p><p><br></p><p><br></p><p> 我的父親陳輝 山東省沂南縣人。生于1921年12月,1985年12月23日病逝于北京解放軍301總醫院。</p><p> 我的母親方掬芳 湖北省廣濟縣人。生于1931年11月24日,2007年5月30日病逝于青島解放軍401醫院。</p><p><br></p><p> 如今父母均離我已多年,但他們的音容笑貌始終縈繞在我的腦海中。在此“八一”建軍節到來之際,追往思人,懷念之情更加強烈。謹以此篇,送上我的無限深情…</p> <p> 老爸兩歲失去了母親,后來的繼母待他們又不好,只能與大伯相依為命。因家境貧寒,小小年紀就去給財主放牛。</p><p> 那是個軍閥混戰的年代,日本鬼子已打進中國,時常有隊伍從村里經過。當時的俗話是:好漢不當兵好鐵不打釘,但為了生存,老爸也顧不上這些了,只要不當漢奸,能有口飯吃,管它是什么隊伍能加入就行。不久正好國民黨東北軍57軍路過那一帶,老爸決意抓住這個機會。連續跟著隊伍走了好幾天,死纏硬磨終于讓隊伍答應收下了。那時老爸年輕機靈,打仗又不怕死,不久就調到旅部,讓333旅長萬毅選中并在其身邊做警衛員。真是有幸,老爸從此在萬毅旅長的熏陶和教導下走上了革命道路。否則老爸的命運也許將是另一種結局。41年2.17萬毅身份暴露被扣,蔣介石手渝要將萬毅秘密處死,老爸及隨行人員一并被關押。中共中央在得知這一情況后指示山東分局:迅速查明萬毅及被扣人員下落,并盡力設法營救。同時將已暴露身份的同志和進步分子緊急疏散撤離。老爸成功脫險后,進入八路軍海陵獨立旅,不久即轉入抗大一分校學習。42年初回到獨立旅,因隨旅長劉杰去蘇北養傷,于42年10月進入新四軍抗大學習。 </p><p> 此時111師已于42年8月3日舉行事變,接受共產黨的領導。為了將111師改造整編成為一支我黨領導下的真正的抗日武裝,老爸及一批曾在國民黨東北軍工作過的同志,在萬毅師長的帶領下又重新回到111師工作,任新111師警衛副官。</p><p> 44年10月新111師改稱山東軍區八路軍濱海支隊。</p><p><br></p> <p><br></p><p><br></p><p><br></p><p> 此照片老爸拍于1942年山東</p> <p><br></p><p> 45年9月進入東北后,以原新111師(濱海支隊)為主的東北挺進縱隊和原山東軍區八路軍一師 二師,奉命于46年8月3日在吉林 敦化,組成了東北民主聯軍第一縱隊,即38軍的前身,萬毅為首任司令員。</p><p> 也許是偶然巧合,一縱隊的成軍之日,正是四年前111師舉行事變,脫離國民黨走向光明的日子。</p><p><br></p><p><br></p><p><br></p><p> 老爸身穿打其塔木時繳獲的新一軍美式軍服</p> <p> 戰爭年代老爸出生入死,多次帶領敢死隊沖鋒在前。被戰友們譽為戰場上的紅星。那時他常說的一句話是:完不成任務提頭來見!我曾問過他,沖鋒在最前面死亡的概率會很大的?他笑著說,只有沖擊的越快,留給敵人消滅你的時間才越短,對敵人的威懾力也越大,子彈可是專找那些怕死的人。也真奇了怪,老爸身上就是沒有一處真正傷疤。只是胸前有一處幾乎看不出來的小痕跡,那是一顆流彈擊中胸前的懷表所致。</p><p><br></p><p> </p><p><br></p><p>老爸二打,三打四平時榮立大功兩次,這是獲得的勇敢獎章。四打四平他都參加了。</p> <p class="ql-block"> 解放戰爭中,老爸從松花江畔打到紅河岸邊。一路跨黃河過長江,穿苗嶺進彝寨,翻越橫斷山脈,直至中越邊境老河口。經歷了三下江南,苦戰其塔木,四打四平,遼沈,平津,衡寶,滇南及湘西剿匪等大小戰斗數百次,縱橫13個省征程兩萬余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片拍攝于進軍云南途中,當時38軍奉命派114 151兩個師,從百色地區出發,直插中越邊境斷敵退路。</p> <p><br></p><p><br></p><p><br></p><p>114師攻占我國西南邊境重鎮--河口。這也是解放戰爭時期,四野從白山黑水出發,打到最西南的部隊。</p> <p><br></p><p><br></p><p><br></p><p>解放戰爭時期獲得的紀念章</p> <p><br></p><p><br></p><p><br></p><p><br></p><p><br></p><p> 參軍前的老媽 1948年拍攝于武穴</p> <p>?</p><p><br></p><p>49年5月武漢解放,老媽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武漢中南軍政大學。10月1日在武漢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群眾游行隊伍中,中南軍大的腰鼓 秧歌隊,老媽是頭排領舞者之一…</p> <p><br></p><p><br></p><p>充滿青春活力的年輕學員。</p> <p> </p><p><br></p><p> </p><p><br></p><p><br></p><p><br></p><p> 滇南戰役結束后114師歸建。途經湖南時,部隊又奉命進駐常德,沅江,桃源一帶剿匪。在那里老爸與老媽相識。</p><p><br></p><p> </p><p> 50年4~5月間,老媽從中南軍政大學畢業,分配到38軍114師342團,駐地是桃源縣龍潭水。</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部隊停止剿匪火速北上歸建,開赴東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入朝前夕的老爸 老媽</p> <p class="ql-block"> 10月8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原四野十三兵團所屬東北邊防軍各軍改稱中國人民志愿軍。部隊入朝前上級明確命令,一切能表明你是中國軍人,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標志和物品(包括解放軍的帽徽、胸章,立功獎章和紀念章)一律不許帶出境。要么交家屬保存,要么毀掉,所有的私人筆記本、照片寄回家或讓家屬帶走,所有團旗、黨旗、有標志的軍旗都送留守處保管。部隊一律著朝鮮人民軍軍服,只是沒有軍銜。服裝是小馬褲樣式,并扎有抗磨損的線條。排以上干部的服裝,衣袖和褲子兩側都鑲有紅色裝飾線條,團以上干部一律是綠黃色呢子軍裝,帽子上有紅色裝飾線條,胸前都不能帶志愿軍胸章。 直到第二次戰役,我軍根本扭轉了朝鮮戰局后,我國政府才公開宣布中國人民志愿軍已出國參戰的消息。當老爸他們穿上異國的軍裝時,不由的有一種神圣的使命感,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精神和情感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就在美軍攻占平壤的同一天50年10月19日傍晚,根據中央軍委命令,入朝部隊分三路跨過鴨綠江,秘密開赴朝鮮前線。在首批入朝的4個軍中,38軍做為戰役預備隊緊隨42軍從輯安入朝。于19日在駐地開原登車,經四平,梅河口,通化,21日抵達輯安。為了保密,部隊白天隱蔽,晚上過江。按進軍序列 24日晚老爸所在部隊準備過江。那一年的冬天來的特別的快,<span style="font-size:18px;">突然驟降的氣溫,竟使天空飄起片片雪花</span>。因白天遭美機空襲,渡江浮橋已被炸斷。此時美軍多路部隊向中朝邊境齊頭并進,已先我越過我原預定的防御地區,軍情萬分緊急。總部接連二道命令部隊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朝鮮,先占領一定的陣地,制止敵人的進竄,掩護朝鮮人民軍北撤整頓,為爾后作戰創造有利條件。同時命令38軍集結于文明洞,化洞一線,準備單獨圍殲進犯偽八師于熙川。由于是秘密入朝,部隊出發時沒有驚動老百姓,沒有敲鑼打鼓更沒有群眾送行。那天的夜晚是那么的黑,在輯安到滿浦(朝鮮靠近鴨綠江的一個邊境小鎮)的公路以南最寬的一段江面,老爸所在部隊的數千名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迎著紛紛揚揚的鵝毛大雪,告別了祖國。躍入冰冷的江中,涉過齊胸的江水到達對岸。老爸所在的部隊也是志愿軍入朝部隊中唯一涉水入朝的部隊。 </p><p class="ql-block"> 此后該部就在38軍的戰斗序列里轉戰朝鮮的三千里江山,先后參加了一二三四次戰役,兩次西海岸防御,52年春夏鞏固陣地作戰及秋季戰術反擊等戰斗,經受了朝鮮戰爭全過程的考驗。與兄弟部隊一起,用血肉之軀 共鑄“萬歲軍” 輝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提起38軍,人們總是首先想到的是彭老總的平江起義及陜北紅軍。豈不知在志愿軍38軍入朝的三個師中,有兩個師的師長是出自于原東北軍,團以下官兵更是占了近半壁江山。形象的把此關系比作紅花與綠葉真是再恰當不過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二次戰役結束后,老爸患急性闌尾炎,在師野戰所做了手術,為此領導決定他留守。在得知部隊要向三八線進軍時,他認為這點小毛病算不了什么,不能為此耽誤戰斗,要留守也要到三八線再說。在他的再三要求下,終于得到了領導的批準,坐著擔架追隨部隊前進。</p><p class="ql-block"> 此時部隊已突破三八線,為堵住南逃和北援的敵人,正在向七峰山穿插途中。經一夜長途奔襲 ,在連打四仗后天色已大亮。此時只見一批批的敵機向北飛去,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大白天繼續穿插,一旦遭到敵機轟炸和敵地面部隊的攻擊,部隊將會受到嚴重損失。 要不要繼續前進?正在猶豫之際,老爸趕了上來,在了解情況后說:“我們現在是在敵人中間,敵人是不會發現我們的。二次戰役時一一三師向三所里穿插時,就是白天丟掉偽裝 大模大樣的前進,按時到達指定位置的。現在我們的情況和一一三師一樣,如果我們現在在這里停下,讓敵人從七峰山跑掉,我們就不僅僅是犯錯誤,簡直是在犯罪”。</p><p class="ql-block"> 就這樣盡管天上有敵人的飛機來回盤旋,部隊仍是在敵人的眼皮底下,大膽穿插搶敵之前占領了七峰山,堵住了敵人南逃的退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51年1月4日上午,志愿軍總部決定將攻占漢城的巷戰任務交由39軍 50軍 人民軍一軍團擔任。此時,38軍114師340團偵察排已于上午10時率先進入漢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聽38軍老前輩說,那天部隊連續奔跑了兩個多小時,從漢城 城郊穿過向南 繼續追擊敵人……</p><p class="ql-block">急行軍中,340團一個戰士把棉帽的護耳解開,不一會兒耳朵就凍木毫無知覺。到了宿營地當他想放下護耳時,一摸才發現耳朵已生生的凍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8軍部隊在漢城近郊 搜剿殘敵</p> <p><br></p><p><br></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留守處的女兵,右一站者是老媽。那時志愿軍38軍的留守處在遼寧 鐵嶺,除極少數女兵隨大部隊首批入朝外,大部分女兵都暫時留在了國內。</span></p> <p><br></p><p><br></p><p>51年3 月留守處的部分女兵準備赴朝,前排左一是老媽。此時抗美援朝四次戰役正在激烈的進行中…</p> <p><br></p><p><br></p><p><br></p><p> </p><p> 四次戰役中,38軍以“人在陣地在,誓與陣地共存亡”的堅強決心,逐山逐水 頑強抗擊著敵人的瘋狂進攻。 經過近50晝夜的浴血奮戰,終于完成了抗美援朝戰爭中最為慘烈的防御作戰任務。</p><p><br></p><p> 記得看完電影《英雄兒女》后,我曾問老爸:現實中真的有王成這樣的戰士嗎?戰斗真的有如此殘酷嗎?</p><p>老爸的回答是肯定的。并語重心長的說:在四次戰役漢江南岸防御作戰中,這樣慘烈的情景比比皆是。</p><p><br></p><p> 那時,為了充實一線的兵力不足,除抽調機關的勤務人員和炮兵分隊的部分人員補充到步兵連外。還把各師的偵察隊和各師保存骨干的教導隊也拉上了陣地。就是這樣,扼守一處陣地往往也只有十幾人,甚至三五人。</p><p><br></p><p><br></p><p> 四次戰役中,因天氣轉暖,冰凍的漢江即將開融。此時老爸仍率部在漢江南岸節節阻擊著敵人。上級命令:部隊必須要在漢江開融前撤至江北陣地。在電臺受損,電話線被炸斷,搶修無果的情況下。決定三人一組,每人揣著內容相同的信件,多組次向前方傳達命令。據給老爸送信成功的李芝熙前輩回憶:他們冒著敵人的炮火,一個一個彈坑的跳躍穿過封鎖線。沿途看到許多搶修電話線和送信的戰友犧牲在路上,其中還有些戰友的身體仍在向前爬動。</p><p><br></p><p>難忘漢江兩岸的日日夜夜…… </p><p>那是生與死的碰撞,血與火的考驗,意志與鋼鐵的較量。在敵人飛機、坦克、大炮等現代化武器的立體進攻面前;前輩們的壯舉,驚天地 泣鬼神, 氣壯山河 蕩氣回腸。 他們的鮮血染紅了漢江兩岸……</p><p><br></p><p><br></p><p><br></p><p> 漢江防御戰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第一次大規模的陣地防御作戰,其激烈程度和全新的特點,都在我軍戰史上寫下了新的一頁。</p><p><br></p><p><br></p><p> 當38軍最后一批部隊,從漢江南岸防御陣地撤至江北陣地的第二天;冰封的漢江隨即解凍,巨大的冰塊互相撞擊,不斷發出“喀喀”的響聲。真可謂是 “吉人天助 天助正義”,當地群眾盛傳:“志愿軍南進時,多年沒封凍的漢江,一夜之間冰凍三尺。志愿軍北撤后 ,一撤過江 江就解凍了,漢江又成了美軍北進的天塹…”</p><p><br></p><p>? 聽老爸說,部隊撤到江北三天后,驚魂未定的美軍,才占領了38軍曾堅守過的漢江南岸陣地。志愿軍真乃“虎去雄風在”…</p><p><br></p><p><br></p><p><br></p><p>四次戰役后的休整,51年5月老爸在平壤附近的小山坡。</p> <p><br></p><p><br></p><p><br></p><p><br></p><p>軍人的情,軍人的愛。那個年代的戰地浪漫曲...</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52年初老媽回國生下我后,于53年初 帶著剛滿一歲的我重返朝鮮前線。</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53年初,老媽在朝鮮西海岸 石連山的小山坡上。</p><p><br></p> <p> </p><p><br></p><p><br></p><p> 我曾問老爸:你經歷過的戰斗,哪場最殘酷?他不加思索的回答:四平。接著他話鋒一轉說:但也不如朝鮮的任何一場戰斗。那是立體的戰爭,是鋼鐵與血肉的較量。敵人從上至下的向你壓來,有許多時候是看不到敵人的。真正傷了38軍元氣的是四次戰役漢江兩岸防御戰和后來的394.8戰斗,但38軍挺過來了。我們不愧是鋼鐵的部隊。</p> <p><br></p><p><br></p><p><br></p><p> 394.8戰斗韓國稱為白馬山戰斗。該山位于鐵原西北10公里的藥山洞地區,西北走向東南,長約3公里,由一群以394.8高地為主的山嶺組成,主要高地是394.8高地和281.2高地,</p><p><br></p><p> 38軍的戰前目標是:殲敵5000 并攻占白馬山。</p><p><br></p><p><br></p><p> 面對大戰前夕出現叛徒,暴露了我軍企圖的突然情況,做為主攻團長的老爸,積極向上級建議修改戰斗方案,要不就趁敵人還來不及變更部署提前發動攻擊,否則就推遲進攻時間待敵人麻庳后再發起進攻。 總部否決了此建議,決定仍維持原戰斗計劃,按時發動攻擊。 </p><p> 為了保持戰斗的突然性,老爸指揮上千人的部隊潛伏在敵人陣地前一晝夜。任憑敵人飛機的低空盤旋拍照,炮火和機槍的火力偵察,在不斷的有人負傷,有人犧牲的情況下,憑著嚴格的紀律和鋼鐵的意志,沒有一人暴露目標。老爸代表全團指戰員向上級表示:我們決心以勝利來挽回影響。</p><p><br></p><p><br></p><p> 經過九天激戰,在陣地24次易手,大部已被我攻占的情況下,38軍于14日夜主動撤出戰斗, 是非常正確的。因為在14日凌晨,美軍已向我上甘嶺陣地發起了代號“攤牌行動”的進攻。此時38軍果斷撤出戰斗,也是為我志愿軍集中兵力打好上甘嶺戰役所必須的。</p><p><br></p><p> 盡管此戰已完成了殲敵5000的戰前目標(實殲敵9000),并攻占了大部分陣地。但最后仍不得主動放棄已攻占的陣地,沒能全面完成戰前目標;這對攻必克 守必固,一貫對自己高標準 嚴要求,視勝利如生命的38軍來講,就是一場失利戰斗。</p><p><br></p><p> 戰斗失利原因:1戰前出現叛徒 2驕傲自滿輕敵麻痹 3戰斗呈膠著狀態造成添油戰術 4…。總之此仗是一場得不償失的消耗仗。 </p><p><br></p><p> 對于這次戰斗的失利,江擁輝軍長向志愿軍總部首長承擔了責任,并在第三十八軍團以上干部會議上認真地總結了經驗教訓。</p><p><br></p><p> 前些年,我在武漢碰到當年參加此戰斗的劉恭模前輩,他當時是團指揮所的參謀。聽他說戰斗打到最艱苦的時候,增援部隊一時上不來。老爸挎上沖鋒槍決定親自帶著指揮所的人員沖上去。是他把此情況及時報告了上級,翟仲禹師長下了死命令,一定不能讓老爸沖出去,否則就把老爸給捆起來。就這樣他和兩個戰士,一個抱腿兩個抱著胳膊才沒讓老爸沖出去。</p><p><br></p><p> </p><p> <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394.8高地戰斗是38軍永遠的痛,更是老爸心中永遠的痛。在我的記憶中,每當老爸與他的戰友在一起,回憶戰爭年代的經歷時,很少提及那些過五關斬六將的輝煌,就是談到也是一帶而過。他們說的更多的是犧牲的戰友,是二打、三打四平,是漢江兩岸的日日夜夜,是394.8高地…</span></p><p><br></p><p> 那時的軍人,成績歸功于黨和領袖。而失誤和不足理所當然的應由自己來承擔了。這就是我們的父輩,這就是老一代的軍人風范。</p><p><br></p><p> 盡管此戰失利,但并沒有改變38軍在中國軍隊中“萬歲軍”的地位。</p><p><br></p><p><br></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議簽定。38軍部隊在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全過程后,于7月4日提前陸續返回祖國。真是來去靜悄悄 更顯英雄本色。</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正當大家歸心似箭,盼望早日回到祖國懷抱的時候,老爸所在部隊又接到了暫緩回國的命令。全力投入到幫助朝鮮人民修復戰爭期間,被美軍炸毀的慈母水庫堤壩的任務中。此時已臨雨季,一旦山洪暴發,后果不堪設想。</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經過近一個月,夜以繼日的艱苦奮戰,終于勝利地完成了修復堤壩的任務。當時部隊的口號是:我們多流汗,人民少遭難。堤壩不修好,決不把家還。</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昔日浴血奮戰的土地上,我軍指戰員又揮汗如雨 為修復戰爭的創傷,譜寫下新的篇章。</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竣工那天,朝鮮人民政府舉行了盛大的竣工典禮。為了紀念志愿軍修復大堤,朝鮮人民還在慈母堤上豎立了一座20多米高的紀念碑。并用中朝兩國文字,鐫刻著如下碑文:</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慈母堤,慈母堤,</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是誰炸壞了您?</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是萬惡的美帝國主義。</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是誰修復了您,</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是可愛的中國人民志愿軍。</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慈母水庫紀念碑將永遠記載著中國人民志愿軍對朝鮮人民的深情厚誼。</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br></p><p>老爸抗美援朝時得到的勛章和紀念章,右下角的是老媽的。</p><p> </p><p><br></p> <p><br></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span class="ql-cursor">?</span>53年8月上旬部隊勝利凱旋,那時38軍駐防吉林通化一線。</span></p><p> </p> <h3><br></h3><h3><br></h3><h3> </h3><h3><br></h3><h3>拍攝于1954年海龍<br></h3> <p><br></p><p><br></p><p><br></p><p><br></p><p>拍攝于 1954年 114師駐地海龍。海龍是我大弟弟出生的地方。</p> <p><br></p><p><br></p><p><br></p><p> </p><p><br></p><p> 54年下半年老爸赴南京總高步校學校學習,第二年轉入南京軍事學院55----59。</p><p><br></p><p><br></p><p><br></p><p> 南京軍事學院時的老爸,基本系五期55----59.</p> <p> </p><p><br></p><p> 不久,根據國防部的硬性規定和命令,老媽脫下了軍裝,與大批戰爭年代參加革命的女同志一起離開了部隊。那個年代,響應黨的號召 服從國家的需要是責無旁貸的。</p><p><br></p><p> 當時全軍有十多萬女兵,經此次裁減僅剩一萬,最后能參與55年首次授銜的不足五千。</p><p><br></p><p> 哎!軍人的奉獻豈止在沙場...</p><p><br></p><p>此相片拍攝于1955年初</p> <p> </p><p> </p><p><br></p><p><br></p><p><br></p><p><br></p><p> 1959年老爸以優異的成績,從南京軍事學院學成歸來。正當他準備將五年來,在軍事學院學到的知識運用到部隊建設的實踐中時,軍委的新精神又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軍委的精神是:凡是以前由政工轉為軍事工作的干部,一律改回。可惜!服從組織安排吧。</p><p> 那個年代的干部幾乎都是文武雙全,特別是在戰爭年代。</p><p><br></p><p><br></p><p><br></p><p><br></p><p>工作中,拍攝于1960年海龍。</p> <p><br></p><p><br></p><p>1961年時的114師領導一班人。前排左起第一人王培禮 陳輝 宋文洪 尹培良 朱家禮。二排左一劉琦,左三趙斌,左五苗天元。三排左一王志遠。</p> <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 六十年代初老爸的軍旅生涯又面臨新的抉擇。當時軍委為了加強海軍建設,決定從陸軍抽調一批優秀的政工干部充實到海軍各部隊去。軍人的使命和責任使他義不容辭的將其畢生的精力和熱情投向了蔚藍色的大海。</p><p> 1962年底老爸告別了生死與共的戰友和戰斗生活20多年的老部隊。此時老爸牢記著戰友們臨別之言:“38軍的人到哪兒都是好樣的,相信你不會給38軍丟臉”,“愿你這位陸地的猛虎 戰場上的紅星,早日成為水中的蛟龍”。</p><p><br></p><p><br></p><p><br></p><p>旅順口</p> <p>老虎尾</p> <p>老爸的海軍生涯將從這里啟航…</p> <p class="ql-block"> 祖國的萬里海疆碧波蕩漾,但更多的將是驚濤駭浪。</p><p class="ql-block"> 老爸身穿一身陸軍的黃色將校呢(不到換裝季節)來到了海軍旅順基地潛艇部隊,在一片藍色的世界中顯得格外引人注目。軍隊是一個講戰功論資歷的群體,特別是在那個崇尚英雄的年代,大家對這位來自萬歲軍,經歷過無數次戰斗屢立戰功的同志,能否在這里打開局面都在拭目以待。潛艇部隊是一個高技術的兵種,常年擔負著國家的戰略值班任務。老爸以他的人格魅力和扎實的工作作風,很快就溶入了這新的戰斗集體。他上潛艇下連隊,隨艇出海執行任務,把政治思想工作深入到每一個戰位。他給大家講戰斗故事,特別是講在朝鮮和美帝作戰的親身經歷,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把在陸軍時優良的傳統,通過言傳身教在這里發揚光大。他努力學習刻苦鉆研,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業務。很快老爸的工作就打開了局面,并得到了上級認可。</p><p class="ql-block"><img src="https://ss2.meipian.me/users/3646451/2f03c04d03d466fe2db44c461832525e.jpg?meipian-watermark/bucket/ivwen/key/dXNlcnMvMzY0NjQ1MS8yZjAzYzA0ZDAzZDQ2NmZlMmRiNDRjNDYxODMyNTI1ZS5qcGc=/nickname/5aSn5rW3/userid/MzY0NjQ1MQ==/sign/94631400ed598592aad90d4a3d8c6810%7cimageView2/2/w/750/interlace/0/q/80"></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64年10月 支隊奉命組織129號潛艇(時任艇長高振家 政委邵禹龍),進行了我海軍潛艇部隊首次公海遠航訓練,時間長達42天。突破了國產“03”型潛艇,續航設計時間為30晝夜的限定。對在戰時使用中要不要作超30晝夜準備,平時要不要按30晝夜或更長時間的訓練,做了肯定的答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同時對我預定陣地海域,航道上往來的船只,主要是軍用船只進行了潛望照相。查明了臺灣海峽及周邊海域國際航道的寬度、深度、海水溫度、島嶼地貌等水文資料,填補了我海圖上的許多空白。為我海軍各艦隊的艦艇編隊,在之后的公海訓練和護航、護漁及潛艇部隊執行準備南下作戰任務,提供了寶貴的經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img src="https://ss2.meipian.me/users/3646451/54bce0b1ba8b6f189599c927789d1e6d.jpg?meipian-watermark/bucket/ivwen/key/dXNlcnMvMzY0NjQ1MS81NGJjZTBiMWJhOGI2ZjE4OTU5OWM5Mjc3ODlkMWU2ZC5qcGc=/nickname/5aSn5rW3/userid/MzY0NjQ1MQ==/sign/94631400ed598592aad90d4a3d8c6810%7cimageView2/2/w/750/interlace/0/q/80"></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64年8月爆發了北部灣事件。隨著戰爭的逐步升級,65年底 軍委決定組建潛艇南下作戰支隊(當時南海艦隊沒有潛艇部隊,只是在60年成立了32支隊的領導班子,因一直都沒有潛艇列編,該建制于62年撤消)。作戰支隊從當時全軍的三個潛艇支隊中挑選組成,抽調的潛艇都是戰斗值班艇,人員也都是各部門最拔尖的。老爸臨危受命,擔任南下作戰支隊的政委。這是黨對他的信任,也是上級對他工作的肯定,他深知肩上擔子的份量。軍人的天職就是要打仗,就是要隨時做好為國家利益而獻身的精神準備。能為保衛國家利益而赴湯蹈火,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更是他的榮耀。</p><p class="ql-block"> 為了保密起見,一切都在有條不紊中秘密進行。66年初 部隊集結完畢 整裝待發。按命令一天只能出發一艘潛艇,支隊長隨第一艘艇出發,老爸跟最后一艘艇斷后。當夜暮降臨的時侯,老爸站在碼頭為先行的戰友送行,目送著潛艇消失在夜色中,軍人的使命讓他們義無反顧。當時艇上只有少數領導知道此行的目的,一般干部和戰士只是當潛艇駛出軍港進入公海后,才得知自己是要參加南下作戰任務。</p><p class="ql-block"> 南下途中接軍委命令,編隊進入舟山群島的大榭島待命。何時下南海還要看局勢的發展而定。不久文革開始,加上國際局勢有所緩和,潛艇參戰的迫切性已不是很大,何時進入南海就成了當時的主要問題了。但誰也沒有想到一等就是三年多,這是不尋常的三年,是要隨時處于待命狀態的三年。編隊出發時任務明確,就是要奔赴前線作戰,那時大家精神飽滿斗志昂揚,可現在情況的變化讓大家一時難以適應,這將是整整三年多的長時間待命。出發時為了保密,不可能也不允許和家人通氣,現在時間一長兩地分居的很多不便就顯現出來。此時部隊建制上已歸南海艦隊,對外稱潛艇32支隊。可待命地點是在東海艦隊所轄的一個小島上,很多事情都要由東海艦隊代管,實際上就是兩不管。長期駐扎在小島上遠離大陸,物質條件也十分艱苦。面對這一切,做為黨委書記的老爸和支隊長團結一致配合默契,帶領一班人患難與共合舟共濟,心往一起想勁往一處擰。穩定了廣大指戰員的思想,讓大家樹立起長期作戰的精神準備,使部隊始終保持高度的戰備狀態中。指戰員們紛紛表示決不辜負黨的重托,做到一聲令下立刻出動。</p><p class="ql-block"> 正當全體指戰員一心一意,投入到緊張的戰備工作中的時候,一條聳人聽聞的“作戰支隊有可能是黑戶口”的消息流傳到駐地并迅速蔓延。搞的指戰員們人心惶惶,嚴重的影響了部隊的正常訓練和戰備工作。</p><p class="ql-block"> 有個別同志為此事質問支隊黨委:既然現在不能南下,我們仍在這里不進不退,待命哪有這么長時間的。難道我們支隊真如傳言所說的是黑戶口,與二月兵變有關。</p><p class="ql-block">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消息,老爸心里也沒有底。畢竟現在是文革時期,什么樣的情況都有可能發生。</p><p class="ql-block"> 怎么辦?只能迅速將此情況報告上級,弄清真像。同時盡可能的穩定部隊的情緒。</p><p class="ql-block"> 在那段日子里,全體指戰員都翹首以盼北京的消息,盡管等待的時間不是很長,但對等待者來說卻是那么的漫長。</p><p class="ql-block"> 不久,北京終于傳來消息,日理萬機的總理辦公室回復海軍:南下作戰是毛主席批示的。“暫駐大榭島”也是總理根據主席的指示決定的。</p><p class="ql-block"> 消息傳來,部隊一片歡騰。有驚無險的一段插曲。</p><p class="ql-block"> 后來,毛主席曾為該支隊執行戰備任務做出重要批示:“同意120潛艇出海巡邏”。這也是毛主席唯一一次為我海軍常規潛艇執行任務做出批示。</p><p class="ql-block"><br></p> <p><br></p><p>65年底,籌建南下作戰支隊的一班人,拍攝于老虎尾。</p><p>前排中間是老爸,作戰支隊政委,時任潛二支政委。左手邊蘇軍,作戰支隊長,時任潛十二支隊長。 右手邊時任海軍潛艇部付部長孫濤。后排左起第一人張守群,作戰付支隊長,時任潛二十二付支隊長。第二人李海如,時任潛二支付政委。第三人劉洪陸,時任潛二支隊長。前排右起第一人?胡維行。</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第二人劉自思,潛二支付支隊長。第三人陳輝,第四人蘇軍,第五人張守群。后排左起第二人劉啟航。</p> <p><br></p><p> 部隊在大榭島待命的三年,正趕上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海軍是文革的重災區,拉幫結派,大搞層層站隊在全軍是出了名的。因支隊長參加了海軍的三.三黨委會,被劃為“站錯了隊”。那時站錯了隊的同志回到部隊后都要受到沖擊和批斗。同在一個駐地的東海艦隊潛艇22支隊的領導就受到了沖擊,人被批斗家也被抄。受這種極左思潮的影響,在一小撮壞分子的煸動下,32支隊也有部分不明真相的同志沖擊支隊黨委會,企圖揪斗支隊長,分裂支隊黨委,擾亂正常的戰備執勤和訓練。在這關鍵的時刻,老爸旗幟鮮明立場堅定,不受外界干擾頂住了壓力。對那些要求揪斗支隊長的人鄭重表態:我們是經毛主席批準的國家戰略值班部隊,隨時要擔負著南下作戰任務。你們有意見可以反映,但不能開展四大,更不能揪斗。對于那些仍不肯罷休,要沖擊黨委會的人則義正言辭的說:如何處理此事,是我們黨委內部的事,我是黨委書記,我會向黨負責的。你們非要揪斗,那就先揪我吧。</p><p> 做為黨委書記的老爸為人正派,不為名利。堅持原則,主張正義,不搞陰謀詭計。大公無私,顧全大局,堅持不整人。以黨委的名義承擔一切,帶領黨委一班人齊心協力的頂住了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迅速穩定了部隊的情緒,使支隊成為文革期間海軍唯一沒有卷入派性的師級單位。</p><p> 正因為如此,不僅保持了部隊的戰斗力,更重要的是為海軍建設保存了大批的干部和人才。為后來許多同志走上海軍和艦隊的領導崗位打下了基礎,這和老爸的辛勤努力是分不開的。</p><p><br></p><p><br></p><p><br></p><p><br></p><p><br></p><p>團結戰斗,朝氣蓬勃的32支隊黨委一班人。拍攝于66年大榭島。</p> <p class="ql-block"> 老爸在海軍工作23年,和蘇軍同志在一起共事的時間就有12年,其間三次合作三次分開。 </p><p class="ql-block"> 蘇叔曾和我們說:每當我和你父親在一起搭檔時,心情就舒暢,工作就順利,就出成績。這也是我工作最輝煌的時期。</p><p class="ql-block"> 如今二位老人均已做古,但他們二人的合作,做為軍政合作的楷模,直到今天仍被廣大潛艇部隊的指戰員傳為佳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工作中我們是戰友,在生活中我們不是兄弟勝似兄弟。拍攝于66年大榭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70年,潛艇32支隊正式進駐榆林安游基地,從此結束了我軍南海無潛艇的歷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img src="https://ss2.meipian.me/users/3646451/9855cfa7be95185d69dcaa8e4b7023fd.jpg?meipian-watermark/bucket/ivwen/key/dXNlcnMvMzY0NjQ1MS85ODU1Y2ZhN2JlOTUxODVkNjlkY2FhOGU0YjcwMjNmZC5qcGc=/nickname/5aSn5rW3/userid/MzY0NjQ1MQ==/sign/94631400ed598592aad90d4a3d8c6810%7cimageView2/2/w/750/interlace/0/q/80"></p><p class="ql-block"><img src="https://ss2.meipian.me/users/3646451/8915554c848a355ff211ba154cc1df1a.jpg?meipian-watermark/bucket/ivwen/key/dXNlcnMvMzY0NjQ1MS84OTE1NTU0Yzg0OGEzNTVmZjIxMWJhMTU0Y2MxZGYxYS5qcGc=/nickname/5aSn5rW3/userid/MzY0NjQ1MQ==/sign/94631400ed598592aad90d4a3d8c6810%7cimageView2/2/w/750/interlace/0/q/80"></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8年7月,老爸再一次受命,先行離開32支隊,來到了海軍榆林基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8年12月拍攝于榆林大東海。</p> <p> </p><p><br></p><p><br></p><p><br></p><p><br></p><p> 榆林基地在海南島的最南端,地處祖國海防的第一線,戰略地位十分重要。</p><p> 那時美國軍艦和飛機經常在瀕臨我領海線的公海上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并多次侵入我領海領空進行挑釁活動。每當美軍演習時,巨大的飛機轟鳴和炸彈爆炸聲,震的部隊大院營房窗上的玻璃嗡嗡做響,為了不讓玻璃破碎只有在玻璃上貼上防震米字條,讓人有一種戰爭近在咫尺的感覺。</p><p> 老爸那時要經常上高山下海島視察部隊,率艦艇遠航西沙巡邏。在戰備最緊張的時侯天天都必須在坑道里值班。</p><p> 除此之外,每年冬季還要負責接待來此休養的中央首長和外國友人。最怕的就是江青的到來,她一來駐軍首長出于禮節必須要陪同,她晚上喜歡看電影,打撲克,有時會玩到很晚。這讓擔負繁重的戰備任務的駐軍首長叫苦不迭。</p><p> 老爸在榆林基地工作了五年,有工作和戰斗后的喜悅,也有思想上一時的煩惱,這也許就是軍人的無奈。軍人的職責就是奉獻,這也是老爸終生的追求。他把他的足跡和汗水留在了南海的山山水水,也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中。 </p><p><br></p><p><br></p><p> 別了,榆林。新的重任又要落到老爸肩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3年2月陪同徐向前元帥視察西瑁洲島。不久,老爸即踏上征程,奔赴新的工作崗位。</p> <p> </p><p><br></p><p><br></p><p> </p><p> 海軍是技術密集的軍種,而潛艇又是海軍艦艇中技術密集程度最高的。這就要求潛艇部隊的人員要有較高的軍政素質,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這種要求就顯得更加重要和迫切。為加速海軍的現代化建設,提高部隊的戰斗力,迎頭趕上世界新軍事革命的浪潮,72年6月海軍黨委決定在原潛水艇學校和潛水艇士兵學校的基礎上恢復重建潛艇學校。潛艇學校是培養海軍干部的搖籃和加油站,同時每一個新入伍的潛艇水兵必須在這里,經過一年的培訓才能分配到部隊。可是這兩所學校在文革中卻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學校的各級黨組織和教學系統全部癱瘓,學校被迫于69年撤消。</p><p> 在選配新潛校領導班子的問題上,當時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即然是恢復重建,就要以原潛校的人員為主,即仍由學校管教育。另一種是從全海軍的潛艇部隊中挑選優秀的干部,人員來自部隊,即以部隊管教育。幾經醞釀和實踐,老爸再一次受命。73年8月老爸來到了青島,參加潛校的重建工作。并于同年11月被海軍黨委批準為籌建潛艇學校委員會臨時黨委書記。當時重建潛校的人員主要來自三個艦隊和海軍機關及原潛校。由老爸和校長親自分赴各地選拔。</p><p> 重建潛校伊始百廢待興,文革的破壞隨處可見,教學設施營房和場地一片狼跡,教學秩序和規章制度蕩然無存,教員隊伍人心惶惶,受派性的影響,人才大量流失。</p><p> 萬事開頭難。面對這一切,老爸和黨委的一班人帶領全校教職員工,一切從零開始,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和昂揚的革命干勁投入到潛校的恢復重建工作中。</p><p> 針對教員隊伍力量不足的現狀,采取了求助外援的做法,向國防科工委和國防科技大選調專業的技術骨干。根據總政的文件精神,召回了在文革中被錯誤處理并被復轉到地方的教學骨干。同時面向潛艇部隊,把有實踐經驗的艇長和專業骨干充實到教員隊伍中。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扭轉了被動的局面。通過全體教職員工的努力和辛勤勞動,潛校的面貌煥然一新,學校的各頂工作逐步走向正軌。第二年就開始接收新學員,對潛艇部隊的干部進行了輪訓,并開始培訓新年度的潛艇水兵。</p><p> </p> <p><br></p><p> </p><p>老爸在學校的閱兵式上。歷次首都國慶大閱兵中的水兵方隊都是從這里走向天安門廣場。</p> <p><br></p><p>當好黨委一班人的好班長</p> <p> 海軍黨委充分肯定了潛校黨委這幾年的工作,認為該黨委是有革命干勁,朝氣蓬勃,團結一致的戰斗集體,并把他們的經驗加以推廣。78年潛校黨委被海軍黨委樹為海軍軍以上黨委的先進典型及標兵單位。</p><p> 1983年6月,中央軍委命令:海軍潛艇學校改為海軍潛艇學院。</p><p><br></p><p><br></p><p><br></p><p>陪同海軍領導視察學校。左一 陳輝 左二 劉華清 左三 李懷章 左四 高振家</p> <p><br></p><p> </p><p><br></p><p> 老爸在學院的崗位上一干就是12年,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p><p> 他來海軍較晚,在海軍可以說是個新兵。但他多次受命于危難之際,奉命于關鍵崗位勇挑重擔。從黃海之濱到西沙群島足跡踏遍萬里海疆。</p><p><br></p><p> 老爸去世后,海軍當時一位領導代表海軍黨委鄭重的對我們說:你們的父親對海軍對潛艇部隊的建設是有功的。他們那一批共有80多人(指62年~63年初從陸軍選調來的優秀軍.師.團政工干部)在海軍這么復雜的工作環境下,能干到最后,堅持到底,并得到重用的只有他一個人。</p><p><br></p><p> 老爸在海軍憑著對黨的一片忠心,對工作的極端熱枕。用自己的能力,一步一個腳印的書寫自己的歷史。他以實際行動羸得了潛艇部隊廣大指戰員的口碑,這是不朽的豐碑。</p><p> 海軍原付司令傅繼澤曾對我們兄弟說過:你爸爸是個好同志,他是潛艇部隊的有功之臣。</p><p> 是的,老爸把他的后半生精力都獻給了大海。正如海軍原付司令高振家在老爸追悼會上的悼詞所述:他對人民海軍的建設,特別是對潛艇部隊的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p><p><br></p><p><br></p><p>工作中的老爸。前排左一 方強 左二 陳輝 左三 蘇軍</p> <p><br></p><p><br></p><p> 老爸去世后,我們在清理他的遺物時,發現了這張老爸的親筆手書。無需去考證這是否是他的作品,還是抄錄的名言。總之這正是老爸一生的座右銘,是他一生真實的寫照,做人的標準。</p> <p> 在結束此文時,突然想起一首上世紀六十年代風靡一時的歌曲。歌詞是:偉大的國家,偉大的黨,紅日東升照四方。偉大的人民頂天立地,偉大的軍隊步伐堅強。偉大的領袖毛澤東,領導我們向前。高山不能擋,大海不能攔,大海不能攔。</p><p> 老爸老媽不正是這軍隊中的一員嗎,他們的步伐是那樣的堅強。他們是真正的軍人,是我們黨和國家的基石和脊梁,是最可愛的人。</p><p> 懷念你老爸!老媽!</p><p> 懷念老一代的軍人!</p><p> 老兵不死,老兵萬歲!你們的精神將永恒...</p><p><br></p><p><br></p><p><br></p><p>84年總書記接見駐青部隊領導</p> <p><br></p><p><br></p><p><br></p><p>老爸 老媽,生前獲得的部分各類獎章。聽老媽說還有一些在入朝前遺失。</p> <p>曾經的戰火硝煙,曾經的崢嶸歲月,曾經的激情年代。</p><p><br></p><p>父母用青春和熱血點燃了新中國的光芒。</p><p><br></p><p>歲月把父母的身影留下,思念在心中永遠,永遠…</p> <p><br></p><p><br></p><p><br></p><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b style="font-size: 20px;">我的搬家生涯</b></p><p><br></p><p><br></p><p>軍人四海為家。做為軍人后代的我們,父母在哪兒家就在哪,是理所當然的四海人。</p><p><br></p><p>我的出生地是遼寧鐵嶺。</p><p>52年初,媽媽從戰火紛飛的朝鮮前線回國生下了我,那時志愿軍38軍的留守處在鐵嶺。爸爸在前方作戰,媽媽帶著我在后方。鐵嶺 38軍留守處 ,就成了我的第一個家。</p><p><br></p><p>53年初,媽媽重返朝鮮前線。不到一歲的我</p><p>終于見到了爸爸,這也是一家人的第一次團圓。那時爸爸所在的部隊,在朝鮮西海岸一個叫石連山的地區。</p><p><br></p><p>53年朝鮮停戰協議簽定后,部隊回到祖國,駐防在吉林磐石。</p><p><br></p><p>小時候,家在我的印象中是模糊的,但卻是流動的。總是不停的搬家,從東到西,從南到北。</p> <p><br></p><p>兩歲時的我。</p> <p><br></p><p>那時媽媽在文化速成班,負責干部戰士的文化掃盲工作。每天只能利用午飯的時間,抽空回家看看我。</p> <p><br></p><p><br></p><p>不久,家搬到了海龍。師里孩子很少,我成了香餑餑。照片中抱著我的是師長翟仲禹伯伯。</p> <p><br></p><p><br></p><p>一家人難得的團聚。</p> <p><br></p><p><br></p><p>父母決定送我去軍保育院,保育院好像很遠很遠...</p> <p> </p><p> 忘不了媽媽送我去保育院時,我撕心裂肺的哭。</p><p><br></p><p>半年后我回家了,身后應該是我們的新家。那時覺得只有搬家才能回家,回到父母的身邊。</p><p> </p><p>以至于每隔上一段時間我就會問身邊的大人,我什么時候才能搬家?。</p><p><br></p><p><br></p><p><br></p><p> 童年的小伙伴,回家的感覺真好。我和郭欣身上穿的是保育院的服裝。</p> <p><br></p><p>可惜好景不長,馬上我們又要回保育院了,那里才是我們的家。又要有好長的時間見不到爸爸媽媽了。盼望著搬家...</p><p><br></p><p><br></p><p><br></p><p>三個手拉手的小朋友。</p> <p><br></p><p><br></p><p>54年年底的一天,一個解放軍叔叔來保育院接我。我問叔叔:是不是接我回家? 叔叔說:搬家。接你去很遠的地方,那里是你的新家。</p><p><br></p><p>路途真的很遠,在火車上睡了兩天兩夜。見到父母時,眼睛都睡腫了。</p><p><br></p><p><br></p><p>爸爸那時已調到南京軍事學院學習。媽媽先行帶著我的大弟弟去了黃石,然后再去南京,那里是我們的新家。媽媽是湖北人,參軍后一直沒有回過老家。</p><p><br></p><p>家在南京期間,爸爸每年寒暑假時,媽媽都帶著我們兄弟回湖北老家住上一段時間。</p><p><br></p><p><br></p><p><br></p><p>我和媽媽,旁邊是大舅。</p> <p><br></p><p><br></p><p><br></p><p><br></p><p><br></p><p>馬路街40號,南京的家及新的小伙伴</p> <p><br></p><p><br></p><p>家中添了個小弟弟,拍攝于56年秋。</p> <p><br></p><p>我的兩個小弟弟都出生在南京。快樂的一家人,我也難得的在父母身邊生活了四年。相片中站立的青年是我小舅。</p><p><br></p><p>拍攝于59年春</p> <p>59年爸爸從南京軍事學院畢業,我們家又搬回到吉林海龍。</p><p><br></p><p>那時師里的孩子都在長春上小學。長春八一小學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學校,這里聚集了東北三省8個野戰軍和省軍區的孩子。學校實行軍事化管理,聽到號聲起床,被子疊得像豆腐塊,洗臉架上的毛巾搭得一般齊,牙缸把和牙刷順著一個方向。出操、隊列,整個學校就像一座軍營。</p><p>學生每半年才可以回一次家,此時師警衛排都要派兩三個戰士,乘火車接送我們這些孩子。途中要在梅河口轉車,所以經常會碰上軍部、112師和113師同去長春上學的同學,幾十個孩子相匯在一起,互講假日趣聞,嘰嘰喳喳說個不停。</p><p>兩年后,我大弟弟也來到了長春八一。</p><p><br></p><p>記得媽媽說,每到寒暑假臨開學的日子。我總是一個人躲在角落唱:“再見吧,媽媽!別難過,別悲傷,祝福我們一路平安吧...”這首蘇聯歌曲。</p><p><br></p><p><br></p><p><br></p><p><br></p><p>因我59年10月才隨爸爸回到東北,錯過了新生入校的時間,警衛排的楊叔叔專程送我去長春。我不想去報到,又要半年才能見到爸爸媽媽了...</p><p>楊叔叔答應帶我去長春勝利公園劃船后,我終于同意去報到了。</p> <p>報到的那一天,我的臉上充滿了無奈和憂傷。</p> <p><br></p><p><br></p><p>62年底,爸爸調到海軍工作。第一次看到大海,從此家就和大海有了不解之緣。從北海到東海再到南海,最后定格在青島。</p><p><br></p><p>記得有一首老歌:“我騎馬挎槍走天下,祖國到處是我的家...”。那是軍人生活的真實寫照。</p><p><br></p><p>懷念海龍部隊大院的日子。盡管四年中,我們只有在寒暑假時才能回到那里。</p><p>因為,那里有我的爸爸媽媽,那里才是我的家,那里有我歡樂的童年。</p><p><br></p><p><br></p><p><br></p><p>與發小宋鵬飛分別時。1962年底拍攝于海龍家中。</p> <p><br></p><p><br></p><p>我們搬家到了遼寧旅順,那時叫旅大市旅順口區。我和弟弟轉學到了旅順八一小學,從此不用半年才能見到爸爸媽媽了。每周回家一次,真開心!</p><p><br></p><p><br></p><p><br></p><p>旅順的新家,八一街42號。</p> <p><br></p><p><br></p><p>金色的童年</p> <p><br></p><p><br></p><p>65年秋,爸爸受命帶部隊南下參戰。因情況發生變化,部隊在東海的一個小島上待命三年多。幸福的一家又分成了兩半。</p><p><br></p><p>前些年旅順八一小學校慶時,聽我小時候的鄰居李抗援說:那時每天傍晚時,總能看到你小弟弟獨自一人坐在馬路邊久久不回家。問他在做什么?弟弟說:等爸爸回家...</p><p><br></p><p><br></p><p><br></p><p><br></p><p>第一次在沒有大人陪伴的情況下出遠門,那年我14歲。</p> <p><br></p><p><br></p><p>68年春拍攝于旅順家前的馬路上</p> <p><br></p><p><br></p><p>媽媽一人在后方含心茹苦承擔起,撫養我們兄弟四個的擔子。</p><p><br></p><p>看衣服上的補丁,就知道那時我們有多皮。磨爬滾打是男孩子的最愛,衣兜上的補丁幾天就要換一個,那是裝打彈弓用的小石子磨破的。</p> <p><br></p><p><br></p><p>家旁邊的勝利塔是旅順口標志性的建筑,也是我們留下美好回憶的地方。</p> <p><br></p><p><br></p><p><br></p><p>無數次的搬家,給我印象最深的是68年底的那次。那時我已長大,最后的一次隨父母一起搬家。</p> <p><br></p><p><br></p><p>68年底的一天,突然接到爸爸從北京打來的電話。說他已調到南海,現在正在北京開會。讓我們在兩天內做好搬家準備,前往北京與他一起赴海南榆林基地。</p><p><br></p><p>因媽媽聽電話有誤,錯把榆林聽成了魚雷。所以我們都認為我們要去的是魚雷基地。想想也可以理解,軍人的孩子整天聽到和接觸的名詞,就是各種武器裝備和槍枝彈藥。</p><p><br></p><p>搬家了,團圓了,我們要去魚雷基地了,我們就要見到爸爸了。弟弟們高興的圍著媽媽又蹦又跳。我看到媽媽眼里噙滿了淚花,那是幸福的淚花,充滿了甜酸苦辣。</p><p><br></p><p>部隊來了兩個叔叔幫我們裝箱打包,在規定的時間內我們整裝待發。</p><p><br></p><p>終于登上了大連開往北京的列車。此時正值文革高潮,列車發車前全體旅客都要齊聲朗誦毛主席語錄。我現在仍清楚的記得那天念的語錄是:“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我當時就在想,我的目標就是快點見到爸爸。</p><p><br></p><p>車到大站停車的時間較長,列車員動員旅客在站臺上做語錄操跳忠字舞。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非常可笑不可思議,但那時卻是真實發生的。</p> <p><br></p><p><br></p><p>旅順部隊的張奉先叔叔,負責把我們送到北京。分別時我和大弟弟與他在天安門前留影。</p> <p><br></p><p><br></p><p>我們一家住在海軍大院一所,那里正在召開海軍黨委會。</p><p><br></p><p>吃飯時憑餐劵就餐,每桌人數齊了才上餐。所以常能碰到海軍領導,像肖勁光,劉道生,吳瑞林等.都曾和我們同桌吃過飯。在伯伯面前我們一點也不感到拘束和緊張。</p><p><br></p><p>記得一天飯后,碰到旅順基地馬司令。馬伯伯對我媽媽說:榆林生活很苦,天氣又熱,要做好思想準備呀。 馬伯伯也是湖北人,管我媽媽叫小老鄉。文革那幾年,他每次去八一街看望他陸軍的老戰友時,總要到我家坐坐。來時總是開玩笑的說,到這兒(新旅順)來輕松一下,你們這兒可是解放區。</p><p><br></p><p><br></p><p>帶著對新家的憧憬,我們離開了北京。一家人及來接我們的榆林基地王深基叔叔,還有與我們結伴同行的南艦桂政委夫人郭阿姨及女兒小娜,一行共九人踏上了南下的路程。</p><p><br></p><p>列車奔馳在京廣線上,一路向南。華北平原被遠遠的拋在了身后,大地漸漸變綠。跨黃河過長江,從天寒地凍的北國來到了山清水秀的鳥語花鄉。四季變換的如此之快,讓我們感到喜悅及不適。厚重的冬裝已換成單衣單褲。小娜說,再往南還會熱,你們去的榆林能穿背心和短褲。</p><p><br></p><p>因沒有去湛江的直達車,需在桂林轉車。利用這個機會,我們游覽了七星巖和蘆笛巖。</p><p>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真名不虛傳。那時人們還沒有旅游的概念,所以外地的人特別的少。我們走在桂林的大街小巷里,人們總是不時的投來異樣的目光。從我們紅紅的臉龐上,就能知道我們來自北方。</p><p><br></p><p>懷念那時的小城桂林,美麗又安寧。晚上躺在招待所床上,聽著當地人穿著木屐,走在馬路上發出的清脆聲音入睡。現在回想起來,仍是那么的愜意...</p><p><br></p><p>我們來到了湛江,住在艦隊三所。初次領略到了,這座南國海濱小城的潮濕與悶熱,不大喜歡這里的環境。可沒想到的是,后來我卻在這里渡過了八年的軍旅生涯。</p><p><br></p><p>因爸爸急于趕回部隊,南航派了一架飛機送我們去三亞。一家人稍做休息后,在赤坎機場登機前往海南。</p><p><br></p><p><br></p><p><br></p><p>在網上搜了一下,就是這個型號的飛機。久違了,雙翅膀的安二...</p> <p>忘不了頭一次乘飛機的情景。飛行員叔叔叮囑</p><p>我們在飛機上不要亂走動,起飛和降落時要把嘴張開。</p><p><br></p><p>我和弟弟們都趴在窗口,睜大眼睛看著窗外。飛機在逐漸加速,越來越快。在巨大的轟鳴聲中,飛機一躍而起,大地瞬間已離開我們的腳下。突然我們什么也看不見了,叔叔告訴我們:現在是在云中飛行,一會就好了。 果然,當我們鉆出云層時,一幅美麗的景象展現在眼前:藍天,白云,大海還有海面上的點點漁帆。 叔叔說:現在正在飛越瓊州海峽,馬上就可以看到海南島了。</p><p><br></p><p>此時眼前出現一片綠地,越來越大,滿視野。 海南島,我們來了...</p><p><br></p><p>飛機沿著海南島東部繼續向南,前進方向的左下方是藍色的大海及蜿蜒秀美的海岸線,右下方是一片郁郁蔥蔥起伏變幻的五指山脈。</p><p>陸地漸漸的被甩在身后,前方是海天一色,難道那就是人們常說的天邊?</p><p><br></p><p>飛機降落在三亞機場。艙門打開,一股熱浪迎面撲來,激動的心情仍久久不能平靜。</p><p><br></p><p>可惜,在過瓊州海峽時因氣流不穩定,飛機上下顛波很大,媽媽暈機了。飛行員拿來毛毯鋪在機艙的過道上讓媽媽躺下,直到飛機降落。</p><p><br></p> <p><br></p><p><br></p><p>我們住在大東海招待所。每天我們都要經過身后的門洞去食堂吃飯。</p> <p><br></p><p><br></p><p>媽媽身后右手邊的兩間屋子是我們臨時的家</p> <p><br></p><p><br></p><p>媽媽帶著我們坐在大東海的礁石上</p> <p>記住大東海,記住這臨時的家。在這里我告別了親人,告別了家。走向軍營,開始了新的生活。</p><p><br></p><p>出發的那天早上,爸爸媽媽沒有起來送我,該說的話頭天晚上都已說過了。我匆匆的打好背包,穿上沒有帽徽領章的軍裝,坐在小陶叔叔的單車后架上奔向集合地點。車行數十米時我情不自禁的回了一下頭,發現爸爸媽媽佇立在屋前向我招手。此時我的眼淚奪眶而出,我扭過頭去在心里默默的發誓:爸爸媽媽你們放心吧,我決不會給你們丟臉的。</p><p><br></p><p><br></p><p>不久,爸爸媽媽離開了招待所,搬到了新家。思念榆林,那里有我的家,更有我的親人。</p><p><br></p><p><br></p><p><br></p><p>爸爸在榆林的家。</p> <p><br></p><p>媽媽在家中</p> <p><br></p><p><br></p><p>三個弟弟</p> <p><br></p><p>我當兵分到南海艦隊通信營架線連。我們的任務是負責架設,艦隊轄區內湖南 廣西 廣東三省的野外架空明線及水線。那時海南島及西沙均歸廣東省管轄。</p><p><br></p><p>我們任務的需要,決定了我們工作的流動性,必須要頻繁的搬家。可以說是半月一小搬,一月一大搬,南海艦隊轄區內的山山水水幾乎讓我跑了個遍。哈哈!搬家看來真是和我有緣...</p> <p><br></p><p><br></p><p>海軍那時服役期是四年,當兵必須要超期服役后才能探家。</p><p><br></p><p>73年初,我回到榆林。這是我第一次探家,終于見到了日夜思念的爸爸媽媽和弟弟,家是那么的溫暖。</p> <p><br></p><p>榆林的家,與親人們在一起。此時大弟弟已去38軍當兵三年。</p> <p><br></p><p><br></p><p>探家中的美好時光,與媽媽在一起真開心。拍攝于基地大東海招待所。</p> <p><br></p><p><br></p><p>媽媽在湛江422醫院住院。正好我們連隊也在湖光巖駐地休整。每周日都要去422看媽媽,那里就是我的家。</p> <p><br></p><p><br></p><p>當我再次探家時,家已搬到了青島。這是爸爸媽媽最后一次搬家。</p><p><br></p><p><br></p><p><br></p><p>青島的家,拍攝74年。</p> <p><br></p><p><br></p><p>四兄弟與爸爸 媽媽難得的團聚,拍攝于81年家中。</p> <p><br></p><p><br></p><p>我也成家了,與爸爸 媽媽在一起。</p> <p><br></p><p><br></p><p>2003年女兒在爺爺奶奶家前</p> <p><br></p><p><br></p><p>2005年愛人與媽媽在家前的馬路上。</p> <p><br></p><p><br></p><p>2015年和小弟弟回到旅順。物是人非,換了人間。</p> <p><br></p><p><br></p><p>2016年我回到榆林。曾經的家新圍了一個好大的院子,建筑已面目全非,只有那棵酸梅樹依舊挺拔茂盛。</p> <p><br></p><p><br></p><p>2017年6月24日旅順下了一場久違了的大雨。風雨中我和大弟弟匆匆的在家門前留影。</p> <p><br></p><p>隨著歲月的流逝,父母的家,已漸行漸遠。但心中的家,兒時的家卻越發清晰。縈繞在我的腦海里,直到永遠...</p> <p><br></p><p>思念不斷,親情永恒。懷念親愛的爸爸 媽媽!懷念那溫暖的家......</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义马市|
曲靖市|
涟源市|
花垣县|
西安市|
仙游县|
乐至县|
江北区|
石棉县|
宜川县|
台中市|
古交市|
中宁县|
上林县|
旌德县|
屏边|
江安县|
长岛县|
泌阳县|
黎平县|
绍兴市|
永福县|
定兴县|
麻栗坡县|
巴南区|
叶城县|
宜都市|
龙井市|
历史|
河源市|
安达市|
正安县|
泰兴市|
西畴县|
肇东市|
漳浦县|
甘泉县|
密云县|
肥城市|
左贡县|
宝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