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教育組織和學術研究機構,始于唐玄宗開元六年(718),盛于宋,延到明清。書院歷時1183年,對我國古代教育、學術發展及人才培養起過重要作用。 朱圉書院是古代甘谷第二所官立學校。乾隆十八年(1753),伏羌知縣徐浩捐銀132兩,于城西半里處購地11﹒5畝作為書院宅基,建門牌三間后調任皋蘭。繼任知縣高華捐銀200兩,于該處增購土地,續建書院,乾隆十九年(1754)完工。書院南北、東西各百步,有講堂5間,堂左右舍各5間,堂后為魁樓,另有門房、灶房各4間,興盛時有生徒百余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嘉慶五年(1800)書院兩次遭兵燹,嘉慶九年(1804)補修,同治二年(1863)又毀于兵燹。同治十年(1871),將縣城東街回民禮拜寺改建為朱圉書院,同治十二年(1873)完工,占地約10畝,有講堂5間,堂前有繕寫室、閱卷室、自習室、山長室等,儀門有知縣侯新嚴題“樂育英才”匾;講堂后建圣庭,內有孔子塑像,東龕供乾隆年間興學有功的徐浩、高華、鄧必安、周銑、殷兆燕五知縣牌位,西龕供本縣捐資助學有功者賈文召、王權二人牌位。 書院以教習儒家經典和八股時文為要務,又是學術研究機構,書院執掌稱山長或主講,教師稱教習,多為地方名儒。從道光到光緒,伏羌名儒李則廣、黃成采、李士則、原筮貞、劉鏞、楊凝青、彭廷瑞、王念詒、謝邦彥、李卓、李濤、楊錫田、李象賢、駱汝驤、魏鴻儀、宋廉等先后主講朱圉書院。 書院經費主要靠自籌。其來源有三:一為學田地租,乾隆二十八年(1763),置學田50畝,年租銀28兩,數年后學田擴大,年租銀128兩;二為捐贈,創立初,知縣徐浩、高華分別捐銀資助,乾隆時知縣殷兆燕捐銀350兩、伏羌舉人賈文召捐銀600兩資助,咸豐五年(1855)知縣賈沆捐銀置課桌凳;三為放債取息,乾隆三十二年(1767),書院將學田租銀128兩、知縣殷兆燕捐銀350兩“給外生息”,咸豐七年(1857)知縣殷佩蘭捐錢500緡(一千枚為一緡)“生息助書院諸生膏火之費”。<br> 朱圉書院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稱為伏羌官立高等小學堂。 清吳可讀有詩《游大像山示書院諸子》,詩曰:<br> 諸生何處覓文宗,絕妙文章到處逢。<br> 點綴樓臺及仙佛,包羅唐宋自羲農。<br> 當頭早作飛來勢,信手先追開辟蹤。<br> 莫向高低空想象,且恁起伏驗來龍。<br> 煙鬟蘊藉平兼遠,云髻參差淡復濃。<br> 一落懸崖千丈尺,四山響答數聲鐘。<br> 森嚴地府人間世,咫尺星羅列宿胸。<br> 七寶裝開金翡翠,百層坐涌玉芙蓉。<br> 碑殘此日丹猶映,門設何年鐵未熔。<br> 別有洞天開眼界,絕無塵俗撲眉峰。<br> 地緣選勝翻宜僻,景以探幽不厭重。<br> 一結更繞江上韻,萬山深處白云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类乌齐县|
新宁县|
祁阳县|
阿鲁科尔沁旗|
石城县|
昭苏县|
秦皇岛市|
前郭尔|
灵石县|
曲松县|
平陆县|
平山县|
梁平县|
石门县|
清新县|
洛南县|
虹口区|
义马市|
宁德市|
武清区|
蓬安县|
乌拉特前旗|
天祝|
上林县|
鄂州市|
汉源县|
巴楚县|
长子县|
清河县|
金门县|
商南县|
湘阴县|
连江县|
青川县|
南开区|
乌兰县|
宣化县|
汝南县|
枣庄市|
东丰县|
吐鲁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