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行程兩萬八千里(20)——大同·云崗石窟

富明

<p>  2019年11月3日,7:00裝車吃早飯,7:20從大同廣和賓館出發前往云岡石窟。7:40抵達景區停車場。此時景區還沒上班,空無一人。</p> <p>  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余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洛陽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并稱中國三大石窟,后加麥積山石窟稱四大石窟。</p> <p>  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被國家旅游局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p> <p>  既然還沒開門,就下到周邊看看。最右側現代建筑是售票處。</p> <p>  前方上臺階后,左側便是景區入口。</p> <p>  北魏,云岡石窟的開鑿從文成帝和平初年(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此后的東魏、北齊、隋及初唐,平城改為云中郡恒安鎮治。</p> <p>  唐代,據金皇統七年(1147年)曹衍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記》載:"貞觀十五年(641年),守臣重建";唐慧祥撰《古清涼傳》卷上(古今勝跡三)記載,當時有一位儼禪師"每在恒安修理孝文石窟故像……以咸亨四年(673年)終于石室"。初唐以后,平城呈現蕭條景象,云岡石窟的建設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未有大項工程。</p> <p>  遼金,遼興宗、道宗時期,遼皇室曾對武州山石窟寺進行過延續十年之久的大規模修整。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構窟檐的通樂、靈巖、鯨崇、鎮國、護國、天宮、崇福、童子、華嚴、兜率十座大寺,并對一千余尊佛像進行了整修。</p> <p>  遼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占大同,"寺遭焚劫,靈巖棟宇,掃地無遺"(《大金西京重修華嚴寺碑》)。金皇統三年至六年(1143-1146年),住持法師稟慧重修"靈巖大閣"(今第三窟外的閣樓),"自是,山門氣象,翕然復完矣。"(《金碑》)</p> <p>  元代,武州山石窟寺廟院尚存。</p><p> 明代,大同云岡再度荒廢。云岡之稱始于明嘉靖年間,明末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路經大同,留部將張天琳駐守后清軍入關攻占大同,云岡寺院再遭兵燹,淪為灰燼。</p> <p>  清代,清順治八年(1651年)云岡寺院得以重修。現存第5、6窟的木構窟檐和寺院即為此時重建。1696年,康熙皇帝于冬日回鑾巡幸云岡寺并御書匾額"莊嚴法相"。清乾隆年間云岡石窟亦曾有修葺。</p> <p>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云岡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結構建筑(第5、6、7窟)均保存完好。1952年設置專門保護機構,石窟文物得以妥善保護,并對公眾開放。</p> <p>  云岡石窟佛教藝術按石窟形制、造像內容和樣式的發展,可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p><p><br></p><p>這是此行最后一張合影。</p> <p> 8:30景區開門了,遂入內(60歲以上免票) 。</p><p> 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稱為曇曜五窟。根據《魏書·釋老志》(卷114)記載:“和平初,師賢卒。曇曜代之,更名沙門統。初,曇曜于復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見于路,御馬前銜曜衣,時人以為馬識善人,帝后奉以師禮。曇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于一世。”文中記述的開窟五所,就是當時著名的高僧曇曜就選擇了鐘靈毓秀的武州山,開鑿了雄偉壯觀的曇曜五窟,揭開了云岡石窟開鑿的序幕。</p><p><br></p><p> 云崗石窟開創高僧——曇曜。</p> <p>  第16~20窟即帝王象征的曇曜五窟。平面為馬蹄形,穹隆頂,外壁滿雕千佛。主要造像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豐圓,高鼻深目,雙肩齊挺,顯示出一種勁健、渾厚、質樸的造像作風。其雕刻技藝繼承并發展了漢代的優秀傳統,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羅、秣菟羅藝術的精華,創造出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p> <p>  中期石窟:是云岡石窟雕鑿的鼎盛階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這一時期(471-494年),是北魏遷洛以前的孝文時期,是北魏最穩定、最興盛的時期,云岡石窟是集中了全國的優秀人才,以其國力為保證,進而雕鑿出更為繁華精美的云岡石窟大窟大像。到孝文帝遷都前,皇家經營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歷時40余年。</p> <p>  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長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后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層,左右分段,窟頂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題材內容多樣化,突出了釋迦、彌勒佛的地位,流行釋迦、多寶二佛并坐像,出現了護法天神、伎樂天、供養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緣和維摩詰故事等。佛像面相豐圓適中,特別是褒衣博帶式的佛像盛行,出現了許多新的題材和造像組合,側重于護法形象和各種裝飾。</p> <p>  中期石窟也是積極于改革創新的時期,掀起了佛教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過程。這多種因素的綜合,也就產生了所謂富麗堂皇的太和風格,主要特點是漢化趨勢發展迅速,石窟藝術中國化在這一時期起步并完成,這個時期即云岡中期石窟,它所呈現的內容繁復、雕飾精美的雕刻藝術特點大異于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華麗,從洞窟形制到雕刻內容和風格均有明顯的漢化特征。</p> <p>  晚期石窟:北魏遷都洛陽后(494年),云岡石窟大規模的開鑿活動雖然停止了,但鑿窟造像之風在中下層階層蔓延起來,親貴、中下層官吏以及邑人信眾充分利用平城舊有的技藝在云岡開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這種小窟小龕的鐫建一直延續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p> <p>  晚期大窟減少,中、小型窟龕從東往西布滿崖面。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還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龕,約有200余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大多以單窟形式出現,不再成組。造像題材多為釋迦多寶或上為彌勒,下為釋迦。佛像和菩薩面形消瘦、長頸、肩窄且下削,這種造像為北魏晚期推行“漢化”改革,出現的一種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藝術形象,成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顯著特點。這一特征和風格在龍門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現,對中國石窟寺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p> <p>  過了橋就是“靈巖寺”。</p> <p>  靈巖寺坐落于云岡石窟大景區的湖心島中央,整個寺院為三進院落,是按照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的描述而仿建的。</p> <p>  橋頭右側菩薩塑像。</p> <p>  橋頭左側菩薩塑像。</p> <p>  靈巖寺被水環繞。</p><p><br></p><p> 七孔橋。</p> <p>  靈巖寺坐落于云岡石窟大景區占地16000余平米的湖心島中央,總建筑面積6815.8平方米。游客走過張燈結彩的曇曜廣場,再穿越古樸典雅的七孔橋,高大的寺院山門就出現在面前。</p> <p>  右側池邊一金佛手。</p> <p>  整個寺院為三進院落,除了山門以外,還有作為中殿的“千佛殿”和作為后殿的“大雄寶殿”。</p><p><br></p><p> 山門。</p> <p>  寺廟周圍兩側林立的4座角樓、6座配樓,蜿蜒曲折的回廊映襯下,加上典型的“一斗三升人字拱”的風格沿襲,使這處始建于北魏年間的古建群顯得格外引人入勝。</p><p>  </p><p> 院中的方形造像塔。</p> <p>  到寺中游覽不能不看中央石雕方形造像塔和千佛殿里的千佛閣。方形造像塔高達5層,每層有主佛像四面12尊。連同塔柱、佛龕周圍的小佛像,數以百計,堪稱同類石雕塔中的極品;千佛閣分為兩組列于千佛殿的兩壁,共供奉小型銅制佛像800余尊。</p><p><br></p><p> 山門內側。</p> <p>  靈巖寺三座大殿的主佛像,全部采用巨大的香樟木作材料,由來自福建省莆田的木雕世家傳人黃文壽大師擔綱雕刻。其中,山門內的主佛為3尊,中間為交腳彌勒菩薩,兩側為護法。</p><p><br></p><p> 千佛殿。</p> <p>  千佛殿的主佛為7尊,中間為釋迦牟尼佛,左右還有燃燈佛、多寶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等。</p><p><br></p><p> 北側配殿。</p> <p>  大雄寶殿主像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連同佛像背后的“背光”在內,最大的佛像高達11米。不論是佛像的站臥姿勢還是面部表情,也不論是衣著的裝飾還是周圍的飛天力士,所有細節的刻畫都是那么準確到位。</p><p><br></p><p> 大雄寶殿。</p> <p>  出靈巖寺,向北過橋便是去云岡石窟的路了。</p><p><br></p><p> 在橋上回望靈巖寺的大雄寶殿。</p> <p>  過了橋前面就是東西綿延約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余軀的 武州山。</p> <p>  山前的牌樓。</p> <p>  過牌樓,上臺階,迎面一照壁。看款識,照壁建于景明四年四月六日。</p><p> 景明是北魏君主 魏宣武帝元恪的第一個年號,共計4年。景明四年為公元504年。</p> <p>  經照壁左轉西行,過了這個門亭便進入石窟景區了。</p> <p>  第一窟、第二窟兩窟為雙窟,位于云岡石窟東端。一窟中央雕出兩層方形塔柱,后壁立像為彌勒,四壁佛像大多風化剝蝕,南壁窟門兩側雕維摩、文殊,東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較完整;二窟中央為一方形三層塔柱,每層四面刻出三間樓閣式佛龕,窟內壁面還雕出五層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資料。</p> <p>  第三窟,是云岡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間鑿出一個彌勒窟室,左右鑿出一對三層方塔。后室南面西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花冠精細、衣紋流暢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約10米,兩菩薩立像各高6.2米。從這三像的風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紀)時雕刻的。</p><p><br></p> <p>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長方形立柱,南北兩面各雕六佛像,東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紀年(公元520~525年)銘記,這是云岡石窟現存最晚的銘記。</p> <p>  第五窟,位于云岡石窟中部,與六窟為一組雙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岡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滿雕佛龕、佛像。拱門兩側,刻有二佛對坐在菩提樹已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p><p><br></p><p>龍王廟。</p> <p>  五窟六窟前有五間四層樓閣,現存建筑為清初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的兩層方形塔柱,高約15米。塔柱下面叫層大龕,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釋迎多寶對坐像,東面雕交腳彌勒像。塔柱四面大龕兩側和窟東、南、西三壁以及明窗兩側,雕出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技法精煉,是云岡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p> <p>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層木構窟檐,窟內分前后兩室。后室正壁上層刻有菩薩坐于獅子座上。東、西、南三面壁上,布滿雕刻的佛龕造像,南壁門拱上的六個供養菩薩,形象優美逼真。窟頂浮雕飛天,生動活潑,各以蓮花為中心, 盤旋飛舞,舞姿動人。</p> <p>  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云岡石窟最早開業鑿的五個洞窟,通稱“曇曜五窟。”</p> <p>  十六窟為平面呈橢圓形。正中主像釋迦像,高13.5米,立于蓮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龕。</p> <p>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為交彌勒坐像,高15.6米。東、西兩壁各雕龕,東為坐像,西為立像。明窗東側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龕,是以后補刻的。</p> <p>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達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畫細膩,生動感人。</p><p><br></p> <p>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釋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岡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東西鑿出兩個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p><p><br></p> <p>  第二十窟,窟前帶大約在遼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釋迦坐像,高13.7米,這尊佛像面部豐滿,兩肩寬厚,造型雄偉,氣魄渾</p> <p>  云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p> <p>  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樸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于世,顯示出復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p> <p>  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p><p><br></p><p>第二十窟。</p> <p>  云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云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匯貫通。</p><p><br></p><p>第二十窟。</p> <p>  云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云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筑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p><p><br></p><p> 第二十窟西邊都是晚期石窟了。</p> <p>  云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筑、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p><p><br></p><p>繼續西行。</p> <p>  2001年1月,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4A級旅游區(點);</p><p> 2001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p><p> 2002年1月,被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評為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區”;</p><p> 2002年9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國家旅游局評為“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p><p>2002年12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國家文物局評為“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p><p><br></p> <p>  2004年2月,被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評為2002~2003年度山西省文明景區;</p><p> 2005年被大同市政府授予安全生產先進工作單位;</p><p> 2006年3月,云岡石窟研究院被山西省人事局、山西省檔案局評為“十五”期間全省檔案工作先進集體;</p><p> 2006年5月,被中國新聞社評價中心評為“中國最具人氣十大風景名勝區”。</p><p><br></p> <p>  2006年6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山西省文物保護模范單位”;</p><p> 2006年8月,被中共大同市委、大同市人民政府評為“市級文明單位標兵”;</p><p> 2006年9月,被首屆中國旅游勝地品牌推廣峰會評為“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地方”;</p><p> 2006年10月,被中國旅游電視協會評為“2006年中國最令人向往的地方”;</p><p> 2006年,大同市勞動競賽委員會為云岡石窟記消防安全“集體一等功”。</p><p><br></p> <p>  2007年1月,被亞太旅游協會等多家單位評為“中國魅力景區”;</p><p> 2007年4月,被全國民族文化旅游十大品牌組委會評為“2006年度全國民族文化旅游十大品牌五十強”;</p><p> 2007年5月8日,被全國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為全國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p><p> 2007年6月11日,被大同市委宣傳部、大同報社等多家單位評為“大同市十大城市名片”首位;</p><p> 2007年11月,被中國旅游論壇組委會授予“中國優秀旅游景區”。</p><p> 2008年中國最佳旅游品牌景區、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休閑旅游景區。</p> <p>  到此止步了,原路返回。</p> <p>  云岡石窟歷經1500年的滄桑,由于石窟區所處的地質及環境條件的變化,不同程度地經歷了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致使洞窟及雕像有不同程度的損毀。歷史上云岡石窟也經歷過不同方式的保護與修復,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云岡石窟進行過多次大規模的維修保護,使得石窟得到了妥善的保護。</p> <p>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云岡石窟的保護從文物本體逐漸走向數字化,云岡石窟邁開了“漫游”世界的步伐。</p><p> 云岡石窟研究院在文物保護方面大膽嘗試、勇于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包括巖體加固、保護性窟檐建設工程、防滲水、防風化治理等。</p> <p>  在保護好石窟本體文物的同時,他們還成立了數字中心,與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合作,利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保存石窟測繪與形象數據,開展洞窟復制試驗,成功完成第3窟、第12窟、第18窟等比例復制,實現了“可拆裝、可運輸”的云岡石窟,邁出了云岡石窟“漫游”世界的第一步。</p><p><br></p> <p>  云岡石窟是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后,第一次大規模興造的皇家石窟寺,在歷史上掀起了各地石窟寺的營建運動,影響遠及中原、河北、河西及西域地區。其造像制式被佛教考古界稱為“云岡模式”,代表了公元5世紀世界雕刻藝術的最高水平。</p><p> 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在世界上享有盛譽。</p><p><br></p> <p>  20世紀上半葉,云岡石窟的研究以日本學者為主。新中國成立后,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宿白從歷史學與考古學角度,對云岡歷史和藝術進行了全方位的探討,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基本厘清了云岡石窟開鑿分期脈絡和歷史沿革。然而,一千五百年來風蝕水泐,石窟部分造像殘損嚴重,這一人類文明的瑰寶正面臨著逐漸消逝的危險。</p><p><br></p> <p>  為了給這些造像留下一份完備的視覺檔案,并對瀕危藝術杰作進行一次搶救性的系統記錄,將歷史上、國內外對云岡石窟所有的研究成果予以梳理、總結,及時公布最新考古成果,2013年,以云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為主編的編纂團隊秉承圖像學理念,啟動了《云岡石窟全集》編輯工作。歷時7年,終于編纂完成,經由青島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用圖12710張,收錄造像59265身,編號洞窟45個,前19卷全景式展現了石窟群的所有雕刻內容,第20卷則總結概述了歷次考古發掘成果。</p> <p>  10:40游覽完畢。開往北戴河 。</p><p> 12:35在王莊堡服務區休息20分鐘 。</p><p> 16:50在涿州南服務區休息20分鐘 。</p><p> 本來可以早早到達北戴河的,過北京以后開始塞車,走走停停,只差百十公里的時候,竟然不動了。直到21:50才趕到北戴河,入住悅華賓館。</p><p><br></p><p> 2019年11月4日,清早起來,圍著賓館轉了一圈。</p> <p>  7:30吃早飯,8:00出發回沈陽。</p><p> 臨行之前,車停老虎石公園20分鐘,瀏覽一番。</p> <p>  8:30從北戴河出發回沈。</p><p> 10:25在興城服務區休息20分鐘。</p><p> 12:20到盤錦服務區休息50分鐘,吃午飯。</p><p> 在高花服務區加油。</p><p> 15:40車停華姿大廈天馬樓下,大家告別回家,結束了30天 行程兩萬八千里 穿越十省市自治區的西北新疆環游之旅。</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林| 鱼台县| 巴南区| 水城县| 辽阳市| 连平县| 舒城县| 获嘉县| 同德县| 公安县| 昭苏县| 阿合奇县| 承德县| 砀山县| 楚雄市| 河南省| 庆安县| 师宗县| 阿拉善右旗| 新干县| 平塘县| 正定县| 吉安市| 梧州市| 泽普县| 华容县| 策勒县| 宁武县| 绥化市| 岑溪市| 舞阳县| 什邡市| 芒康县| 延川县| 蓝田县| 子长县| 会东县| 巴青县| 长沙县| 洛宁县| 新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