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19年12月31日,學校舉行迎新年聯歡會,我們老干部的舞蹈《心中的歌》,在演出中,掌聲此起彼伏,令我們幸福滿滿。</p><p class="ql-block"> 2019年的最后時刻,我們舞蹈的圓滿成功,展示了我們這一年的幸福與歡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這是庚子年前的最后一次老干部的活動,沒想到的是,瘋狂的冠狀病毒疫情席卷全球,令我們人人宅在家里,一宅就宅到了《端午節》哦!</p> <p> 我們在老干部處排練時……</p><p><br></p><p> </p> <p class="ql-block"> 我院離退休教職工“共同戰役 粽情端午”主題活動現已正式開啟,希望各位老師積極參與,共迎端午。</p><p class="ql-block"> 現在老師們可以往群里或我們個人微信發照片啦!現已收到很多老師的各類才藝展示作品以及居家活動的照片,活動截止20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這些老領導、老教授、老朋友們,久違了,在此相見,真是喜出望外,有很多老同志已經90多歲了啊,吳健老書記都106歲啦!</span></p> <p> 老書記吳健,今年106歲!</p><p> 這張照片是去年拍照的,105歲時,建國70周年戴上軍功章哦!</p> <p> 吳健,1914年生人,籍貫:湖南省長沙市,系夏明翰烈士外甥女,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p><p> 加入共產黨后,經組織安排,與李葆華(李大釗之子)同志假扮夫妻進行地下黨工作。期間,擔任彭真同志、李葆華同志的機要通訊員,同年10月,赴延安學習。1945年4月—1950年1月,歷任松江省省委書記秘書、東北局組織部秘書科科長。解放后,歷任大連工學院(今大連理工大學)第一任黨委書記、東北工學院(今東北大學)第一任黨委書記、沈陽師范學院黨委書記、魯迅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等職,1983年離休。</p> <p> 95歲的劉平之老書記與徐立林老師</p> <p class="ql-block"> 2020庚子年,老師們都宅在家里,不能到校一聚,老干部處以此方法,讓大家在網上相見,真好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任夢璋老院長</p> <p class="ql-block"> 97歲的孫恩同老師</p> <p class="ql-block"> 高天云老院長</p> <p> 宋德昌老師</p> <p> 劉歷老師</p> <p> 佟安生老師寫生</p><p> 魯迅兒童公園寫生。布面油畫規格60.80㎝</p> <p> 楊麗鳳書記</p> <p> 馬文啟老師</p> <p> 馮二牛老師</p> <p> 李志忠書記</p> <p> 馮桂蘭老師的視頻</p><p> 馮老師女兒說:“這是我媽家新開地鐵十號線我帶她座地鐵她好高興!”</p> <p class="ql-block"> 孫世昌老師正在撰寫書籍</p><p class="ql-block"> 《中國畫論精品解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1107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張天一在朋友圈:夜念孫世昌老師</p><p class="ql-block">昨天上午得知孫世昌老師去世了,奇怪,那個高高的、瘦瘦的身影倒是開始清晰起來。 </p><p class="ql-block">記得幾次靠近孫老師,都是因為每年一次的校慶座談會,老先生們總愛談校史,他又總說那些小事“很有意思”,我是不承認“校慶”和“校史”等同的,但那“很有意思”卻成為懸著的期待,看來期待就是期待。上次見面,是我們一同出席趙胥的北京個展活動,聽他從開幕式致辭到晚宴的歡聲笑語,我和老尹說,到底是孫世昌,年已耄耋,性固不移,得仰視才見。</p><p class="ql-block">我不是史論系的,一向忌諱與老理論家們來往,但,身為系主任的孫世昌老師我還是了解一二的。1960年,孫老師20歲時考入央美的中國第一個美術史系讀書,五年后,他學成來魯美任教,數十年的苦難礪煉未或猶疑,直到他組建起東北第一個美術史論系時,他已年過六十。每當我面對他那清峻瘦削的背影時,就會留意那高高個頭上的那抹白發,于是在想,今天的魯美品牌和老先生們的努力是不可分的,孫老師正是這樣一個頑強的人,我也想學做一個“血性兒”。能與這樣的老先生共事是幸運的,他們把一生都獻給了魯美,孫老師把一生都獻給了魯美的美術史論。對東北的第一個美術學專業成立并招生的向往,一直是老一輩史論教員的心底大夢,是孫世昌老師將夢想成真。從生命有限上講,東北太慢,然而,你能有幾回夢想成真?好在老先生們容易滿足,孫老師亦不例外。</p><p class="ql-block">學生時代,我只知道孫老師是“爬格子”高手,后來《美苑》上驚現他的水墨作品。改開以來,藝術演繹無數,國人不是發現,就是皈依,功利愈突兀,語言就愈艱澀。然而,情感永遠是生命的燦爛所在,盡情謳歌自然是孫世昌老師裸露的真誠,是老人家眼里的山水敘事。</p><p class="ql-block">我也不是國畫系的,但望其作品,但見筆墨間盤桓著孫世昌老師數十年的那縷情意。明早孫老師出殯,我在大連有課,默念幾百字,遙寄晚輩哀思。</p> <p> 孫世昌老師的作品</p> <p> 宋惠民老院長與夫人陳桂芝老師</p> <p> 李洪森書記</p> <p> 83歲的李鐘祿老師</p> <p class="ql-block"> 李鐘祿老師的作品</p> <p> 吳振州老師</p> <p> 劉世穎老師夫婦</p> <p> 劉樹儀老師與于瑞亭老師</p><p> </p><p> 于老師女兒說:“這是今天下午我老媽于瑞亭(89歲)和劉樹儀老師(90歲)二人坐在魯美家屬院里花壇邊乘涼聊天時我拍下來的。二位長輩身體狀況都很好,每天的生活簡單、平凡、快樂。她們倆人的歲數合在一起都快180歲了!祝?愿魯美老同志之家的各位老師都身體健康??,闔家歡樂??,好好的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人人爭取走進80歲,邁向90歲,活到100歲??????????????!”</p> <p> 許勇老師</p> <p> 劉英凡老師一家人小合唱!太動聽嘍????????</p> <p> 84歲的劉英凡老師</p> <p> 周玉瑋老師在家里包粽子呢!</p> <p> 賀中令老師</p> <p> 欒永讓老師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83歲的欒永讓老師與劉東贏老師和欒永讓老師</p> <p> 劉東贏老師的作品</p> <p> 80歲的姚殿科老師</p> <p> 姚殿科老師作品</p> <p> 李連仲老師在寫生</p><p> 《屈子行吟圖》</p> <p> 李連仲老師的速寫</p> <p> 祝福新老師與李新老師</p> <p> 高秀蘭老師</p> <p> 金哲忱老師</p> <p> 徐加昌 老師從美國發來的照片</p> <p> 曲保中老師與 董文昭老師</p> <p> 林端正老師,在廈門居住。</p> <p> 王緒陽老師</p><p> 作為新中國培育的第一代畫家—— 王緒陽以現實主義作品延展魯藝精神</p><p>北國·遼寧日報</p><p>2020-07-30 09:47</p><p>王緒陽是與東北魯藝同步成長的新中國第一代畫家中的優秀代表。在魯藝精神的指引下,他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現實主義創作是東北魯藝的縮影與印記,亦映射著魯藝精神的時代光輝。</p><p>1932年,王緒陽出生于遼寧莊河的一個小山村。他自幼喜愛畫畫,但身處戰亂年代,小小年紀即飽嘗了生活的困苦與磨難,目睹了舊社會的黑暗。1948年,魯迅文藝學院在沈陽復校成立東北魯藝,王緒陽以優異的成績考取,從此開啟了暫新的藝術人生。他是新中國培育的第一代畫家,魯藝使他成為一名有覺悟的革命文藝工作者。1952年,王緒陽畢業留校任創作員,他的畢業年畫作品《參觀蘇聯集體農莊》,獲東北年畫一等獎。其創作已初步展現出刻畫人物形象和駕馭宏大場面的不俗能力。</p><p> </p><p>連環畫《我要讀書》獲全國一等獎</p><p>在魯藝精神的培育與指引下,王緒陽在連環畫創作中展現了生活積淀所賦予的敏銳視覺和超強構圖天賦。</p><p>《我要讀書》連環畫是根據著名戰士作家高玉寶的自傳體小說改編,由王緒陽、賁慶余于1954年至1955年合作繪制,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1963年,榮獲首屆全國連環畫創作評獎繪畫一等獎,先后以多國文字、多種版本再版,大量發行,并在多國展出,深受好評。</p><p>連環畫《我要讀書》部分</p><p>《我要讀書》由88幅畫面配以文字組成,是上世紀50年代中國新舊連環畫交替中新的編繪探索取得成功的標志。作品運用中國畫的白描與西洋畫的素描相結合的手法,通過大量的墨塊運用產生版畫效果,從而更好地反映出故事深沉凝重的主題。同時,近遠景及特性寫畫面的合理應用也使這部作品在反映人物性格上表現尤為突出,成功地塑造了高玉寶及其母親等人的藝術形象。整部作品在人物的心態表現與氛圍渲染上,用筆簡練厚重、蒼勁獨到,生動反映了一個被貧困與黑暗勢力剝奪了學習權利的孩子,讀書就是他最大的夢想。</p><p>當時美術界認為,《我要讀書》創造真實的形象、運用藝術的語言和純樸的風格,在連環畫創作中起到了推進和開拓性的作用。把連環畫從以類型臉譜圖解故事情節提升為美術創作,標志著我國連環畫的發展有了一次質的飛躍。</p><p>飛躍來源于創作的深入。1954年,春寒料峭時節,王緒陽和賁慶余背著行囊來到遼南復縣(今瓦房店市)孫家屯高玉寶的家鄉探訪、調查,收集創作素材。那時貧窮的復縣連一條像樣的公路都沒有,非常荒涼。剛開始,他們感覺沒什么可畫的。但生活一段日子后,他們體驗到了書里所描寫的一切,書里的人物、環境有血有肉地在心中立了起來,切實理解了真實在創作中的力量。</p><p>以現實主義理念與方法創作經典作品</p><p>在藝術創作上,王緒陽是魯藝精神的踐行者,他堅持以生活為創作源泉,在融入生活的基礎上,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有機吸收民族繪畫形式以及西方繪畫的造型因子,形成自己鮮明獨特的繪畫風格。王緒陽在連環畫、歷史畫、水墨畫等創作領域都取得了突出的藝術成就,他所創作的《我要讀書》《黃巢起義軍入長安》《中流砥柱》《軍糧》等作品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留下了深刻的時代印記。</p><p> 1959年,王緒陽創作的《黃巢起義軍入長安》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被國家列為一級保護文物。</p><p>《黃巢起義軍入長安》為巨幅歷史題材繪畫,是王緒陽以工筆重彩這一民族繪畫形式,以人民才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這一唯物歷史觀進行歷史的、真實的藝術表現。長卷以儀仗—主要人物黃巢—侍從這樣的脈絡布局,使得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主要人物身上。畫面氣勢非凡、虛實結合。飄揚的經幡格外靈動。創作中,王緒陽大膽用色,以精細工筆淡彩、重彩相結合。例如打碎的石獅以淡彩渲染,留下大量空白,與重彩渲染的黃巢及圍觀百姓相呼應,視覺上松緊結合。整個儀仗隊伍緊張有序,相比傳統藝術中的出行圖增添了動感,增加了敘事性。在畫面中,王緒陽又引入女性和兒童形象,展現了群眾在歷史事件中的真實樣貌、狀態。畫作對傳統繪畫進行了多種藝術表現手法的創新。</p><p> 王緒陽認為,繪畫首先要投入感情。在創作時,要讓故事先感動自己,創作出來的作品才能打動讀者。其次,要有高度嚴謹的創作態度。嚴謹的創作態度體現在大量的生活體驗、素材積累,不斷的揣摩、修改及對時代的使命感中。再次,要有合適的表現方法。文藝創作不能單憑感覺,要依據題材以及自身所擅長的手法進行創作。</p><p>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王緒陽重獲藝術新生,他先后創作了《冰湖魚躍》《中流砥柱》等作品。從他的繪畫中可以看出,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的現實主義精神仍貫穿始終,充分體現了畫家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對時代的使命感與責任心。</p><p> 中國水墨與西方光影結合</p><p>20世紀80年代后,改革開放促進了美術創作的繁榮,出現了文化多元的局面。王緒陽保持冷靜的思考,不為時潮所動,堅持魯藝傳統,堅持關注現實生活、表現現實生活,不斷進行著新的藝術追求與探索。</p><p>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王緒陽的足跡遍及祖國的大江南北,用創新的筆墨形式去表現生活在那里的人們。如,有機吸收了西方繪畫的光影因素,使水墨與光影融為一體,結合畫面的留白,構成了王緒陽新時期繪畫作品的顯著特色。他的大型革命歷史畫與反映現實生活的佳作頻出。這種源于人民與社會生活的藝術,也印證了魯藝精神的生命力及其時代的延展性。</p><p> 王緒陽曾說:“光有真情實感是不夠的,還要有真知灼見。因為我們在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可以而且應該比普通的現實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具普遍性。我們既不同于自然主義者,也不同于超現實主義者,而是要透過生活的現象,形象地反映生活的本質,從而達到教育和鼓舞人的目的。”</p> <p> 孫雅茹老師</p> <p class="ql-block"> 潘昭蓮老師</p> <p> 楊大鵬老師在美國發來的照片</p> <p> 王立賢老師</p> <p> 王立賢老師的山水畫</p> <p> 遲恨非老師</p> <p> 我們老干部赴延安考察的火車??上,遲恨非老師為我畫的珍貴的作品哦,在此,衷心的感謝遲恨非老師!????</p> <p> 圖書館老館長—邊境老師</p> <p> 李麗露老師</p> <p> 王慶珍老師演奏鋼琴曲</p> <p> 陳連富吹小號</p><p> </p> <p> 李大征老師夫婦</p> <p class="ql-block"> 孔凡平老師</p> <p> 霍波洋 老師的油彩</p><p> 紙漿90x60cm 2020</p> <p> 李鳳華老師</p> <p> 去年教師節的晚上,我們姐妹在一起,不知為什么,錄出來沒有聲音呢?</p><p> (每個美篇可放入10個視頻,大家發的基本都是照片,所以,我就放上幾個我們姐妹們的。)</p> <p> 陳桂媛老師</p> <p> 張環云老師</p> <p> 李一鳴老師作品</p> <p> 懷舊之行一一哈爾濱中央大街3號,當年魯藝美術部(魯美前身)的校址,如今為招商銀行。</p><p> 陳雪巖老師</p> <p> 溫崇勝老師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劉建華老師</p> <p> 楊增榮老師作品</p> <p> 孫成義老師與夫人楊鳳英老師</p> <p> 孫成義老師作品</p> <p class="ql-block"> 胡乃敏老師</p><p class="ql-block"> 貓兒嶺寫生作品</p> <p> 韓大偉老師書法</p> <p> 杜景春老師在鍛煉</p> <p> 張季增老師在讀報</p> <p> 趙士成老師演奏</p> <p> 白洋老師在創作</p> <p> 李鳳英老師</p> <p> 周嘉勛老師作品</p> <p> 我也參加啦!</p> <p> 劉秀文老師,今年4月的律師照哦。</p> <p> 陳菊華老師</p> <p> 陳若華老師的舞姿</p> <p> 李秀梅老師與郭玲老師的剪紙作品</p><p> 左:李秀梅老師作品</p><p> 右:郭玲老師作品</p> <p> 宴陽老師的作品</p><p> 宴宴陽老師說:“端午活動,發幾首小詩,插幾幅小畫。</p><p>殘冬到初夏,防疫不算完——我們日漸輕松,外面依然看望不到頭緒,心里也就總還有一半揪著。詩,自己心緒的痕跡;畫,這兩年大創作之余即興的東西。</p><p>不會弄平臺之類,折騰好一陣子,做出個“長圖”。不甚清晰,大概意思罷。</p><p>各位師長、同事、朋友點開、放大,可以看得清楚些——”</p> <p> 高馳老師的書法</p> <p> 高馳老師作品</p> <p> 高馳老師的繪畫</p> <p> 馮鐵柱老師也當爺爺啦!</p> <p> 楊增榮老師 作品</p> <p> 張寶才老師的作品</p> <p> 馮志茂老師</p> <p> 孫濤老師當姥爺了</p> <p> 楊晉平老師十字繡與手工作品</p> <p> 余東江老師雕塑作品</p> <p> 王志國老師說:“山外青山樓外樓,年齡多大都不愁;順其自然樂悠悠,開心快樂就長壽…… 愿我們都幸福平安。”</p> <p> 龐宏偉老師的攝影作品</p> <p> 王 文倩老師書法</p> <p> 邸立豐老師的作品</p> <p> 張榮臻老師</p> <p> 史超老師與孫女</p> <p> 朱振海老師</p> <p> 賈淑平老師古箏演奏</p><p> 《雪山春曉全曲 》</p> <p> 張玉賢端著粽子、金凱在健身、</p><p> 陳志霞老師的《端午情》。</p> <p> 周福先老師在全景畫現場繪制</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在端午節時刻,我謹以此篇做為向老領導、老前輩、好同事、好兄弟、好姐妹們致以衷心的問候!</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我真的很想念大家、想念我們一起赴延安考察、一起爬長白山天池……更想念我們一起為魯美的事業拼搏奮斗的日日夜夜,我們都有過輝煌、都有不平凡的故事,這些都永遠銘記在我們的心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夕陽路上,讓我們一起攜手并肩,向吳健老書記那樣,奔向百年的旅程而努力!</span></p><p> </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李洪森書記說:“碧海藍天制作的美篇《粽情端午》堪稱經典之作。文字簡潔明了,畫面樸實生動。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魯美離退的同志們沒有驚慌失措,沒有恐懼消沉。表現出平和與淡定。上至90多歲的高齡老領導老先生們他們對生活還是那么從容不迫,該畫畫就畫。該寫字就寫,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剛剛退下的年輕的老師們仍然筆耕不輟,仍然進行著各種創作。美篇中著力表現的是生動的畫面和人們活動的情景。看后很是感動。同時也是一種心靈的啟迪。彰顯了魯美人在大災面前表現出的團結和友愛。可以說是延安魯藝精神與傳統的再現。謝謝作者海燕同志。”</span></p><p> </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謝謝李洪森書記的鼓勵!</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岐山县|
惠安县|
禄丰县|
长乐市|
祁门县|
张家口市|
孝昌县|
墨脱县|
长宁区|
红安县|
西乌珠穆沁旗|
龙川县|
左云县|
淮北市|
通山县|
万山特区|
闽侯县|
阜新市|
瑞昌市|
盘山县|
婺源县|
莲花县|
西乌珠穆沁旗|
酒泉市|
灵石县|
翁牛特旗|
河南省|
东明县|
伊金霍洛旗|
定州市|
九江县|
天祝|
商洛市|
黎平县|
汉源县|
永福县|
社旗县|
舟山市|
沧州市|
镇原县|
嵊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