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陜西秦腔</h3><h3>關中自古文化鄉,</h3><h3>經典戲劇為秦腔。</h3><h3>始于西周熟于秦,</h3><h3>東西兩路分劇梆。</h3><h3>地方戲曲在弘揚,</h3><h3>唱腔樸實又豪放。</h3><h3>還原史實重實際,</h3><h3>生活氣息濃而廣。</h3><h3>頌揚祖國歌唱黨,</h3><h3>黨的恩情永不忘。</h3><h3>文化遺產需繼承,</h3><h3>持續改進傳四方。</h3><h3> 陜西秦腔,別名“梆子腔”,中國漢族古老的戲劇之一。</h3><h3> 秦腔起于西周,源于西府。西府的核心地區為陜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屬于秦朝,現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h3><h3> 古時候陜西、甘肅一帶屬于秦國,故稱該戲曲為“秦腔”。因為早期的秦腔在演出時,常用棗木棒子敲擊伴奏,故又稱為“梆子腔”。歷史上秦腔曾經分為東西兩路發展,西路流入四川成為梆子,東路的戲曲發展比較迅猛,在山西省成為晉劇,在河南省成為豫劇,在河北省成為河北梆子??梢娗厍皇嵌鄠€地方戲曲的源頭始祖。</h3><h3> 秦腔的表演特點:樸實、粗獷、豪放、富有夸張性,生活氣息濃厚,技巧豐富。</h3><h3> 代表劇目:《八義圖》、《和氏璧》、《哭長城》、《伐董卓》、《取洛陽》、《三娘教子》、《白蛇傳》、《獻西川》等。</h3><h3> 傳承人物:馬友仙、李愛琴、肖玉玲、呂明發、余巧云等。</h3><h3> 全國解放后,黨和國家非常重視秦腔的發展,創辦了各類戲曲院校,用以培養戲曲人才。秦腔和其他劇種也因此得到了發揚光大。</h3><h3> </h3> <h3>《墻頭記》</h3> <h3>歷史劇《唐王游地獄》</h3> <h3>《關中曉月》</h3> <h3>《法門寺》</h3> <h3>秦腔標識</h3> <h3>演員化妝前后</h3> <h3>女演員表演</h3> <h3>古裝戲劇</h3> <h3>禮泉縣楊家村業余表演</h3> <h3>《三娘教子》</h3> <h3>梆子腔</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图什市|
竹溪县|
满城县|
新源县|
玉林市|
龙门县|
兴隆县|
宁阳县|
黄龙县|
泰和县|
芷江|
获嘉县|
阿图什市|
集安市|
荥阳市|
大理市|
东乌|
农安县|
浠水县|
曲靖市|
富川|
原平市|
建阳市|
监利县|
南昌县|
会理县|
靖远县|
兴城市|
砀山县|
宽甸|
林芝县|
景泰县|
边坝县|
石林|
高阳县|
日喀则市|
晴隆县|
贵港市|
资溪县|
安丘市|
卫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