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鄉愁,是人們對故鄉一生都不曾割舍的情愫。離開家鄉多年,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家鄉的思念與日俱增,家鄉的小溪、民舍里炊煙,稻田里春播秋收,與伙伴們玩耍,記憶猶新,至今印象還非常清晰,歷歷在目,我感到童年的時光是幸福的。</span></p> <p> 我的家鄉在離縣城不遠的一個小村莊,過去歸屬文昌縣文城鎮管轄,現在已撒縣建市,屬于文昌市。村莊具有南方傳統特點,是灰色瓦房,民舍背靠山坡而建,座落有致。村的東邊有寬闊的田野,春播時是一望無邊的綠景,在春風的吹拂下,田野綠浪翻滾,直接云天,像是綠色的海洋。秋收時田野是沉甸甸金黃色成熟的稻谷,景色美麗無比。過去村子稱謂為生產隊,村民為社員,社員的勞作是集體出工,實行記工分制。生產隊社員劃分自留地,自家耕種。那時我家袓母是生產隊社員,也劃分自留地,有坡地和水田地,坡地種蕃薯,水田種水稻。</p> <p> 家鄉的村莊,除了有田野還有一條小溪流經村前,這條小溪充滿著靈性,是我童年讓我最難以忘懷,讓我快樂,使我成長的地方。溪水常年清亮,非常美麗,溪的兩邊長滿碧綠的灌本,長勢不高,茂盛技葉把小溪兩邊都遮擋了,樹技向溪里伸展,四季沒有干涸,下游與縣城河交匯流向大海。中午和傍晚村里的小溪里,總是熱鬧的地方,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喜歡到小溪游泳,嬉水。太陽落山,月亮初上,社員們經過一天辛苦勞作,有些會到村井旁的公共澡房洗澡,有些會選擇帶著家人去小溪游泳。小時候在兩位哥哥帶領下,童年很早就學會了游泳,像村里的小伙伴們一樣,經常去溪里嬉水、玩耍,有時間也帶著魚竿去釣魚。</p> <p> 童年時期回到村里生活,其物質條件遠遠比不上如今,但是童年的幸福是滿滿的,幼小的心靈是美好的。在村里樹木多,有椰子樹、荔枝樹、龍眼樹等多種南方樹種,植被好,空氣清新。早晨起來能仰望天空聽風聲,坐聽蛙聲蟲鳴聲。傍晚坐屋前欣賞美麗純凈的星空,伴著蛙聲與蟲?? 鳥?? 叫聲入眼。農忙時,能和社員們感受到時令的更疊,勞作與收獲之景象。夜來南風起,稻谷覆田野。在秋收稻谷開鐮收割時。社員在滾滾稻田中勞作,打谷場曬滿谷子,金色顆粒盡數歸倉,能看到社員質樸的笑容,看到他們秋糧豐收的喜悅和自信與自豪。</p> <p> 這是人民公社生產隊時期老物件,手搖風谷車,腳踩打谷機,水稻石磨盤,踩碓。60~80年代,在農村務農的人對這些老物件很熟悉,這是農村必不可缺少的生產和生活工具。</p> <p> 我的家是一個有七口人的大家庭。過去國家沒有實行計劃生育,家庭兄弟姐妹多,我在家中排行第四,有兩位哥哥、一個姐姐和一個弟弟,弟弟是同父異母所生。我出生在鄉下,父親早年在讀書時參加黨組織,解放后一直都在縣城工作,母親去世后隨父親來到縣城,在縣城上學讀書。雖說全家來到縣城生活,但村子與縣城相距僅6~8公里,就在縣城邊上,村子里還有祖母在那里勞作,小時候每逢周六或每年寒暑假便隨兩位兄長回到農村,與祖母生活,幫助祖母在自家自留地干農活。</p><p> 祖母是一名普通的生產隊社員,她勤勞、樸素、節儉。在家鄉除了堅持參加生產隊集體耕種掙工分外,還要種好自家自留地。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冬去春來,在家鄉這片美麗的土地上辛勤勞動,播種著希望,歲月風霜雖然吹皺了她的面頰,但她老人家臉上的那種剛毅和堅忍卻是無法吹去的,也因早期過度勞累,后來患上白內障,由于手術失敗造成雙眼失明生活不便,在我參加工作后沒幾年她就去世了。</p><p> 在我童年的記憶里,當年祖母和社員是聽從隊長敲打鐘聲出工的,生產隊的鐵鐘是一個廢棄車輪,吊掛在一棵大樹上,用鐵棒擊打,鐵鐘鐺鐺響,聲音清脆、洪亮、余音長,方圓2公里都能聽到響聲。在大生產年代,生產隊的鐘聲就是社員的結集號,社員就是聽從鐘聲參加農村集體一切生產勞動,現在村鐘已成為了歷史,在農村已無法找到,但它的余音一直留在我童年的記憶中。</p><p> 社員們早上出工,午間有簡短時間回家休息,那時各家各戶都是先準備好午飯再去參加集體勞動的。在家鄉的日子,早晨,天剛濛濛亮還在睡夢中,常常聽到祖母、左鄰右舍的社員做午飯,從廚房哪里傳來在砧板上切蕃薯碎片篤篤響的聲音,這是鄉音,這聲音整齊而動聽,家家如些,不約而同,都在忙著煮蕃薯粥,這是那個年代村里一大特色。</p> <p> 我的二叔在外地工作,家在外地,小孩沒人管。祖母有幾年隔三差五的要外出幫助二叔帶小孩。祖母不在家,大哥去當兵,那幾年,周六下午我是跟二哥回到鄉下,周日下午返回縣城,在鄉下我和二哥自己解決生活。那年代,糧食少,蕃薯也是主糧,日常生活是用蕃薯加米一起煮飯。我們家種有多棵椰子樹,生產隊實行集體經濟,有三分之二的椰子樹歸生產隊統一管理,自家只留下少數,二哥會攀爬椰子樹,有時會在生產隊留下的椰子樹上摘一些老的椰子,用椰肉刨成椰絲,制作椰子鹽與蕃薯飯一起吃。</p><p> 在鄉下解決兩人生活問題并不難,可以在自種的地里摘蕃薯葉當萊,還可捕魚。在人民公社期間,農村學大寨,大興水利灌溉,村里的農田修建了一些引水渠,將水引到田間灌溉。常言道:有水就有魚。水渠、水田與山坡交匯的地方,有些低洼積水潭,小水潭人腰深,2米寬不等,有野生田魚,周六或暑假期間回到鄉下,會跟二哥拿著工具到田間淺水譚、溝渠里捉魚,像臉盆、鐵桶、鋤頭、糞箕等工具不可缺少。小時候喜歡玩,捉魚也是一件快樂事,不但能促到魚也能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改善生活。</p><p> 在淺水潭里捉魚,先找到田間流向潭里的水源,用鋤頭挖泥巴堵住水源,用臉盆或鐵桶將潭里的水掏干。在溝渠里捉魚,有講究憑經驗,要選一些長期積水的溝渠,水面不能太寬,溝渠不要太長也不能太短,一般在3~4米左右,在它的兩端用泥巴堵住水并壘高,掏干溝渠里的水。辦法有點古老,費力辛苦,但苦中有樂,能捉到魚。</p><p> 水潭和溝渠的水掏干后,魚沒地方藏身就往泥巴里鉆,兄弟倆就開始拿著鐵桶在泥巴里用腳踩用手摸,離開水的魚拼命往泥土鉆,粘上泥的魚身子滑,要用雙手去捕捉,捉到就放進鐵桶里,原則是只捉大的小的不捉,不搞殲滅戰,在淺潭或溝渠泥巴中踩摸兩三遍,覺得已經沒有大魚了,就拆開壘起泥墻將水放回來,目的就是讓淺潭里的魚生生不息。現在回想起捉魚時的情景,還是很留戀的,記得結束捉魚收工后,兄弟倆肩膀上扛著鋤頭,手拎著裝著魚的鐵桶,小口哼著喜愛小曲,沿著曲曲彎彎田間小路回家那高興樣子,真的無法形容,那是童趣,也是鄉愁,有著家鄉泥土的芳香味,有多少回在夢里都呈現那種情景。兄弟倆每次捕捉都有不少收獲,在物質缺乏的年代,這也是一種改善生活的好方式。</p> <p> 村民祭祖的公廟,大的活動在春節大年初二,村里每個家屬都會派人拿著貢品前來祭拜,祈求健康平安。</p> <p> 1959至1961年,國家發生三年自然災害。童年經歷國家經濟困難的恢復時期,城鎮鄉村生活物質仍然比較缺乏。小孩平時缺少好的東西吃,口很饞,大人小孩們都祈盼著過春節。農村的習俗初一、十五都要祭祖、拜祖先,家里好的東西都留著在春節用,養的生禽都要等到春節吃,養的雞 也是籠起來喂肥等到春節宰殺。文昌雞是海南四大名菜之一,作法是白切,先選擇大的祭祖后再吃用。小時都盼著過春節,有雞吃、有新衣穿,大人還要給小孩一些壓歲線?? ,表示吉利。</p><p> 另外,生產隊還組織團拜活動。大年初一,生產隊隊長與外出人員到每家每戶拜年,所到之處都受到歡迎,有茶招待,相對在外出人員、華僑戶家庭物質就會多些,有香茶、糖果、餅干等年貨。物質短缺年代,小孩口饞也跟著后面邊搶年貨,在各家各戶地上邊撿不響的花炮,從村頭開始順至全村走完,時間花去大半天,團拜活動大人小孩都很開心,人員之間得到交流,加深彼此之間的感情。</p> <p> 這是溝渠形成的小水潭。</p> <p> 童年時在家鄉過春節,有濃濃的年味,有親情,讓我回味永遠難忘。我們家屬有良好的家風,自父輩以來按照農村習俗,年三十和初一,與嬸嬸叔叔堂弟們一起吃團圓飯,祭拜祖先。父親和叔叔都是讀書人,過年習慣貼春聯增加喜慶,在年三十午飯過后,我們就開始貼春聯、門畫、福字。當貼好春聯時,紅紅的春聯給家增添濃濃的年味。說到過年,小孩最愛的就是放鞭炮,到了晚上,就準備趕春的鞭炮,等待12點的鐘聲,當年三十12點鐘聲一敲響,家家戶戶都開始開門放鞭炮,我也熟練地拿著自家買的鞭炮來放,趕著時辰求吉利。村里的習俗是比誰家的鞭炮響,比誰家的鞭炮放的時間長,當第一聲炮響后,“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就響徹整個村莊,村子一下子沸騰起來,這時就是鄉村最熱鬧的時刻,大家所期待的年味就進入高潮。早上過后,村子里就開始有人在議論,今年誰家的炮放的最響,放的時間最長,這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榮譽感。在春節期間,我家的親人都是從外地回來的,久久不見大家圍坐在餐桌旁交談,有說不完的話,互敬互愛、共敘天倫的團圓,共同祝福來年大人小孩吉祥平安。</p> <p> 故鄉是遠方的家,是出生地,童年在哪里生活,長輩在的時候經常回去,長大后長久離開到外地謀生,在外地安家,老人不在父母去世回去次數少了,但是隨著年輪的遠去,歲數增大容貌逐漸變老的時候,對出生伴隨長大的地方有懷念之情。懷念童年這里生活的一切,懷念村里的山山水水,秋收谷場與小伙伴玩耍的情景。</p> <p> 這是一張80年代與外婆、大哥大嫂、姐姐弟弟和表妹們一起拍的留念照,也是一張最早家人照片。照片記載了時代變遷,長者離去,晚輩長大,自己不再年輕,逐漸變老。每每拿起照片,看看外婆慈祥的面容,就想起她老人家,懷念她老人家,感謝她老人家在困難時期對我們兄弟的關愛。</p> <p> 這是一張我的家屬照片,年長者為三叔、三位姑姑、嬸嬸和大哥大嫂二哥,晚輩是堂弟堂弟媳及他們的小孩。三叔從領導崗位上退下,退體在家多年,與兒孫們享受天倫之樂幸福安度晚年,大姑大嬸大嫂在勤儉持家,晚輩們在追求自己事業上勤奮工作,小孩們在為自己的將來發奮讀書,一張張的笑臉傳遞著幸福美滿生活。</p> <p> 鄉愁,可以是童年鄉村生活的瑣事,也是生活中一碗水、一杯酒,或者是一朵云,更是幾千年來我們薪火相傳的家風祖訓、傳統美德、家國情懷和奮斗精神。讓我們記住鄉愁、傳承中華鄉村文化,建設美麗鄉村,在追求小康的路上攜手前行吧!</p><p><br></p><p>(注:舊物件、封面稻谷圖片來于網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颍上县|
苏州市|
荔波县|
凌海市|
侯马市|
贵定县|
清流县|
舒兰市|
苗栗县|
桑日县|
山东省|
略阳县|
休宁县|
宕昌县|
永新县|
天水市|
通山县|
北川|
五莲县|
教育|
石城县|
谢通门县|
龙江县|
东源县|
荃湾区|
吉木萨尔县|
普格县|
禄丰县|
清原|
阿鲁科尔沁旗|
南丹县|
独山县|
华坪县|
旬阳县|
区。|
民勤县|
江口县|
札达县|
怀集县|
防城港市|
织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