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人曾說“有茶清待客,無事亂翻書”,我日前無意中竟在一本舊書里發現一張照相底片,對著陽光仔細看,卻是在下“知青當年”!五十多年過去了,時間久遠,膠片夾在書中影像如同記憶一樣幾近漫漶。為了搶救這一“個人文物”,趕緊上街找一家照相部沖洗出來。</b></p><p><b> 望著這張照片,記憶將我拉回到五十一年前,拍照的時間應是我們撫順知青下鄉的第二年,即1969年冬天;場景是當時下鄉所在地遼西南之錦縣(現為遼寧省下轄縣級市—凌海市)建業公社新立大隊通往公社所在地中心大隊的必經之路,一條海叉子上的一座吊橋。橋高四、五米,鐵索上面鋪著木板,人走在橋上晃晃悠悠,加之遼西天氣多風,“一年刮兩次風,一次刮半年”,大風把橋像秋千一樣蕩起來!此時行人過橋,煞是驚心動魄!因此當地農民稱它叫“悠魂橋”。記得知青中好多同學尤其是女生第一次過橋的時候嚇得要哭,最后是爬過去的。有一次我的兩個校友從雙羊公社來看我,臨走的時候過這座橋也是驚恐不已手腳并用的。多少年后提及此事,她們還記憶深刻。我估計患有恐高癥的同學大概直到抽調回城也沒敢走過“悠魂橋”,去公社都是繞遠道而行的吧。</b></p><p><b> 從照片看,我全副武裝,頭戴狗皮帽子,身著棉衣棉褲,手上套著棉手悶子,腳上穿著黑棉膠鞋,右肩上背著當時人們習慣背的黃書包,左胸前衣口袋沿別著一管鋼筆,這是典型的知青裝束。也許是底片模糊或是我佩戴的近視眼鏡反光的緣故,相片里眼睛處只見兩點白。這倒讓我聯想起魏晉“竹林七賢”之一阮籍的“青白眼”,他的眼睛平視則見黑眼珠,上視則見白眼珠,此謂之“青白眼”!不拘禮俗,愛憎分明的阮籍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眼光所及,此時無言勝有聲,這一點我倒是對這位古人由衷敬佩贊賞的。(扯遠了,打住)</b></p><p><b> 當時給我攝影者是誰?是我曾陪同來我們青年點采訪的錦縣報道組的老楊同志,還是哪個愛攝影的知青同學?我想了多天也沒想出來。只是依稀記得那天是從新立屯我們小隊青年點出發前往公社,好像是去公社廣播站送稿子,因為我是大隊通訊報道員。知青每日需參加勞動,平時無事是不可能去公社所在地的。</b></p><p><b> 照片中的我獨立橋上,只手抓著鐵索上綁著的一根彎彎的鐵絲,橋下是流動的潮水和海灘鹽堿地;我望著前方,一臉茫然的樣子;下鄉一年多了沒回過家,再過個把月就該過下鄉后的第二個春節了吧?日暮鄉關何處是,此后經年得回城?瞻念前程,路途遙迢,聽憑自然,猶懷希望,且走且行吧。這大體就是那時我和許多同學的心境。</b></p><p><b> 半個世紀已然走過,與照片中的自己相遇,恍若昨天,不禁有詩吟題《知青小照》(新韻):</b></p><p><b>舊影當年小憤青,棉裝重裹步躦行。</b></p><p><b>悠魂板蕩橋懸水,索鏈空橫海送風。</b></p><p><b>腳下無根歸熱土,心中有念寄寒星。</b></p><p><b>蘆芽被雪憑誰問,只待春發遍地菁。</b></p><p><b>(2020.5.6)</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山县|
宜川县|
汽车|
临沧市|
滨州市|
舟山市|
大宁县|
西青区|
金华市|
汉阴县|
北京市|
偃师市|
庆安县|
徐汇区|
电白县|
安西县|
龙口市|
汝城县|
正安县|
墨脱县|
玉屏|
江源县|
寻乌县|
梁平县|
鸡东县|
青冈县|
固安县|
开原市|
瑞安市|
分宜县|
宜章县|
虎林市|
株洲市|
固始县|
赤壁市|
宣恩县|
呼伦贝尔市|
延长县|
建始县|
太湖县|
高碑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