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背景音樂:家鄉的紅棗樹</p> <p class="ql-block"> 生命的旅程,注定會肩負著蒹葭蒼蒼的步履。心靈的深處,總會邂逅著滄海桑田一樣的經歷。每一段撼動人心的場景,每一個定格歷史的鏡頭,都是難以忘懷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時光是流動的畫面,就象明月清風,就象杏花微雨。</p><p class="ql-block"> 有故事的日子,光陰不會寂寥。我愿把最美好的文字,寫給紅塵紫陌。在晨曦的溫婉里,期許歲月靜好。</p><p class="ql-block"> 只要有愛,歲月便不會老去。</p><p class="ql-block"> 風景在路上,風情在心中。人生的舞臺不停地演繹著過往的故事,就象一江春水,在每一個平常的日子里都流淌著春天的韻色。</p><p class="ql-block"> 桃花搖曳著斑駁的往事,老街沐浴著歲月的塵封。回憶是歷史的截屏,懷念是歲月的拷貝。生命留給我們的不只是感動,更多的是回味。</p><p class="ql-block"> 就象故鄉的一草一木,</p><p class="ql-block"> 就象曾經住過的老屋,</p><p class="ql-block"> 還有屋后的那棵紅棗樹...</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題記(李延文)</b></p><p class="ql-block"> 2020年6月11日</p> <p class="ql-block"> 西土城是位于遼東小洋河畔的一個小山村。是古穆州城所在地。這里地理位置顯要,通往岫巖、丹東、鳳城、莊河的公路在這里十字交匯,更有“西土城站”與高速公路連接。</p><p class="ql-block"> 小橋流水人家,阡陌鳥語云嵐。這里山青水秀,雨順風盈。</p><p class="ql-block"> 這里是扼守大孤山的北大門。</p><p class="ql-block"> 西土城太久遠的歷史難以考證了,古遺址沉默在千百年的泥沙中,那塊大清乾隆五十三年的石碑也只剩下了傳說,近代可以觸摸的往事也逐漸地在歲月的記憶里湮滅,歷史的經歷者也在悄然地追逐著生命的輪回,歷史尚存的記憶還有多少呢?</p><p class="ql-block"> 1931年日本占領東北,日據暨偽滿時期,西土城隸屬于莊河縣,那時的西土城叫安吉村,安吉村轄區范圍東至小洋河與岫巖為鄰,西至地棗坡,南至萬興,北至羅圈北分水嶺。安吉村轄10個屯,那時候的一個屯相當于現在的一個村。日本暨偽滿政府在安吉村(西土城)設置村公所和警察所,村公所有30多人員。那時候的西土城是南北主街,從苑慶云房前道西側臨街廂房從北向南依次是小賣商(相當于貨棧,商店)、藥鋪、村公所,小賣商等商鋪。還有兩個大車店,北店和南店。北店在周德江家老房子處,有九間房子,北大車店從北門(苑慶云家門口西側)進入,南門(衛生所東側)出去。南店在隋智德家和任傳平家之間的地方。道東呂福堂家的位置是油坊和警察所。在老隋家大院葛紹俊家房子附近,是偽滿時期的學校,今天的商店及后面的位置是當時的操場。當時共有兩家小賣商,北面的小賣商(老苑家前面)規模挺大,經營者叫張學貴,通上,當時日本及偽滿政府調撥的物資都是通過張學貴的小賣商分配發放的,</p><p class="ql-block"> 抗日勝利滿洲國滅亡后,西土城歸莊河縣黃嶺子區管轄,之后西土城先后隸屬于岫巖縣哨子河鄉、洋河鄉、土城鄉,東溝縣小甸子鄉,新立鄉,孤山鎮。</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時期,西土城大隊名稱為常興大隊革命委員會。</p><p class="ql-block"> 修建羅圈背水庫以前,土城的街道基本上還是保留著以前的面貌。七O年代初的土城南北一條街也是挺繁華的:三隊老呂家的原址是商店,小學校,任傳和家的位置是理發館,木匠鋪,鐵匠鋪,衛生所,獸醫站,皮匠鋪,老史家是縫紉鋪,常興革命委員會,街上兩邊還有集市……七十年代下鄉戶張景文的兒子張立業回憶當時的情景時說:“我八歲隨父下鄉,剛到土城的那幾天~我還真認為這是個小城鎮呢!”。</p><p class="ql-block"> 后來的西土城還有了郵政所。</p><p class="ql-block"> 那時二隊的下鄉戶張新春是土城的第一個照像師。</p><p class="ql-block"> 后來由于修建羅圈背水庫,去岫巖方向的公路改線,土城的主街南移成了今天的模樣......</p><p class="ql-block">可曾記得昨天的模樣?沿著照片里的的足跡,走進西土城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合作化時期的合影。后排左張國英,右李樹友。前排左張景春,右于春全。▲</p> <p>張景春(左)</p> <p>第四生產隊的文藝宣傳隊。1974</p> <p>歡聚在黃海之濱。后排左:欒福香,中:欒福香大姐,右:欒福琴。</p><p>二排:左一唐成德,左二楊立生的父親,左三楊立生。1973</p> <p>生產隊里的三姐妹,左起:欒福琴、張淑英、魏金鳳。1979</p> <p>1980.趙家人合影</p> <p>和母親在一起。1977。趙文英,趙桂英,趙連英,李延榮,隋玉琴,張金春。</p> <p>趙鳳祥,隋玉琴</p> <p>張桂春和母親</p> <p>姊妹合影。1968。</p><p>上排左起:張金春,張福春,張桂春,張陽春。</p><p>下排左起:張鳳春,張英春,張美春,張景春。</p> <p>1973。上排左起:任秀清,董鳳英。</p><p>中排左起:劉玉珍,張金春,孔憲清。</p><p>下排左起:蔣成蘭,張福春,劉福蘭。</p> <p>趙德元,于智俊。1970</p> <p class="ql-block">友誼 于明福和張傳枝 1973</p> <p>于新春,張金春。1974</p> <p>張金春,李延玲。</p> <p>徐振娥,曹鳳蘭。</p> <p>趙德元,孫洪福,于智深。1976</p> <p>干校留念——1975。蔣成蘭,張金春,孔憲清,劉福蘭。</p> <p>梁麗,張金春。1976</p> <p>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p><p>能認出年少時的他嗎?——曹鳳財</p> <p>在東港的西土城人。</p><p>孫鳳生,崔明春,曹鳳財,任傳強,趙德元。</p> <p>1958。右為張新波。張新波50年代畢業于哈爾濱測繪專科學校。先后工作于安徽銅官山、江蘇南京、福建潘洛鐵礦、青城子銅礦、孤山灌區、大東港建設指揮部。高級工程師。</p> <p>這是一組張新波的工作照。</p> <p>這個戴毛主席像章的小女孩,你還記得嗎?她叫張彤,是張新波的女兒。</p> <p>岫巖縣土城鄉中心小學第十屆畢業生留念。1958年。后數第三排右起第八人為李樹勝。那時候的土城還隸屬于岫巖縣。中心小學在東土城。</p> <p>支援農業先鋒,五年一班師生合影。這也是那個年代的照片。前排右邊第三人是我姑姑李樹蓮。</p> <p>獻給未來的回憶。巾幗創業——養家蠶的女人,大隊的婦女主任和婦女隊長在一起。</p><p>前排左起:呂美琴、孟延春、劉淑云。</p><p>后排左起:孟玉春、李華、堇淑梅、于桂梅、張永華。</p> <p>大隊的衛生員。后排左起:于新蘭、陳長花、呂美琴、劉淑云。</p> <p>姐妹情深。張鳳春、呂美琴</p> <p>婦女學習班留影。1981</p><p>前排左起:孟延春、呂美琴,</p><p>第二排左起:董華、張新鳳、孫桂香,</p><p>后排左起:任福艷、張延榮。1981</p> <p>干校結友誼...攝于1976年12月23日。西土城大隊參加這次干校學習的有呂美琴、于新珍、董福蘭、毛仁雙、石玉作6位同志,你能在照片里找到他們嗎?</p> <p>六二六指示放光輝。當年下鄉的丹東醫療隊兩位醫生與大隊干部和赤腳醫生合影。</p><p>后排左起:張鳳春、唐希玲、張所銘、唐成鳳、于新珍。</p><p>第二排左起:呂美琴、劉淑云、石玉作、李春仕、董樹波。</p><p>前排左起:第一位和第三位是丹東醫療隊醫生、第二位是任傳強,第四位是劉文才。</p><p>注:1965年6月26日,毛澤東在同他的保健醫生談話時,針對農村醫療衛生的落后面貌,指示衛生部“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為廣大農民服務,解決長期以來農村一無醫二無藥的困境,保證人民群眾的健康。因為這一指示是6月26日發出的,因此又被稱為“六二六”指示。</p> <p>照片上的兩位美女穿的是有時代感的大襟衣服,現在都已經80多歲了。左邊的是毛仁雙的母親,右邊的是周連成的母親,50多年前,沒有交通工具,兩人結伴徒歨三十里路到大孤山照的相。</p> <p>三個和尚,頭上怎么沒烙上六個點呢?阿彌陀佛??</p><p>左起:張新平、隋明良、隋明革</p> <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李延英,張新清,田榮,董樹芝,張新鳳,張興蘭。</p><p class="ql-block">二排左起:舒慶榮,隋玉華,于洪美,袁淑英,張桂英</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王仁善,孟輝,楊立春,孫義生</p> <p>后排左起:袁淑英,張桂英,蔣玲,張新鳳</p><p>二排左起:張延玲,黃美娟,第三位暫時不知道姓名,呂美艷,李延玲,董樹芝。</p><p>前排左起:李延英,于洪美,張新清,隋玉華,任桂娟</p><p>1977</p> <p>呂美琴,劉淑云</p> <p>這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紅衛兵大串聯時,在大連與當地的紅衛兵在大連海濱留影。中間戴紅袖箍的這位紅衛兵是唐成文。五十多年了,你能認出來嗎?雖然照片有點褶皺,但那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一段不能忘卻的歷史...</p> <p>毛峰和他的奶奶。1981</p> <p>1984。張永華,張永明。</p> <p>四隊丹東來的下鄉戶周仕華的三女兒周成蕓。周仕華的大女兒叫周成鎖,二女兒叫周成花,四女兒叫周成芬。后來都回城了。</p> <p>張永琴,舒慶榮。1984</p> <p>婷婷白樺——舒慶榮</p> <p>兵哥哥——張永軍</p> <p>唐義玲,張永華</p> <p>殷喜慶一家1977</p> <p>周家三兄弟:周連成,周連德,周連軍</p> <p>獻給未來的回憶。1976</p><p>后排左起:張新鳳,孔慶玲,唐希珍,孔鳳,張新清。</p><p>二排左起:張桂英,唐希艷,張永華,張新玲,宋連英。</p><p>前排左起:呂春紅,張永香,張永花,張永清。</p> <p>后排左起:張永琴,張永梅。</p><p>二排左起:張永華,張永紅,張清玲,張永娥。</p><p>前排左起:張永麗,張永蓮,張永敏</p> <p>在五七大學學習時期的毛仁武(右一)</p> <p> 當年來西土城下鄉支教的“五七戰士”肖傳金老師,你還記得嗎?</p><p>注:上“五七干校”的人,稱為“五七戰士”。所謂五七干校,就是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為了貫徹毛澤東《五七指示》和讓干部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將黨政機關干部、科技人員和大專院校教師等下放到農村,進行勞動的場所。</p> <p>小伙正當年。——曹振敏</p> <p>曹振友</p> <p>毛澤東思想宣傳隊。1968。這是一張最有時代感的珍貴照片,圖中拉二胡的是唐成文。當時的唐成文是學校宣傳隊的骨干。照片至今已經52年了,保存下來實屬不易!</p> <p>1968年的中學畢業照。后排右二為唐成文。</p> <p>兄弟姐妹學習戰斗在一起。1968。后排右二為唐成文。</p> <p>當兵的人——王新善</p> <p>風華正茂,1970。右為下鄉青年單增秋,左為張杰</p> <p>呂美琴</p> <p>張永艷</p> <p>唐淑鳳,王英善</p> <p>前途光明三兄弟。左起:唐成年,王吉德,劉文明</p> <p>生產隊里的好兄弟。1978。</p><p>后排左起:張新田,劉春和,張永安。</p><p>前排左起:徐志堅,唐成年,王樹德。</p> <p>唐淑惠,張杰。1973。</p> <p>獻給未來的回憶。1978。第三生產隊里的美女,還記得當年的模樣嗎</p> <p>中秋之夜——田榮。1979。</p> <p>萬山叢中——隋明珍。1979。</p> <p>姐妹在險峰。1979。</p><p>隋明珍,田榮,唐淑惠,張鳳春</p> <p>在東溝縣新立人民公社武裝部前留影——孟輝</p> <p>仙女下凡——張永艷、李樹榮。1979。</p> <p>張永艷,唐淑惠</p> <p>呂美艷。1979。</p> <p>張永艷</p> <p>隋明麗</p> <p>1979。田榮,唐淑惠,張鳳春</p> <p>1979。張淑鳳,徐慶梅</p> <p class="ql-block">好兄弟,正當年。1980。</p><p class="ql-block">張新平,呂國春,呂義敏,張永福,張永超,張永平</p> <p>呂福堂與呂桂芝</p> <p>呂福堂和家人。</p> <p>當年西土城高蹺隊保存下來的影像資料太少了,這張雖然是個特寫,但也非常珍貴。圖中風流倜儻的公子哥的飾演者是孟義,老太太的飾演者是唐成德。當年西土城高蹺隊在洋河以西絕對是獨領風騷。頭蹺是隋春富,隋春富一個跟頭絕對是技藝絕倫,一個表情就是喜劇的開始,一個眼神絕對是幽默的導火索!二蹺是李香,二人是高蹺隊的靈魂。還記得張振久飾演的孫悟空,董忠孝飾演的豬八戒,李德海飾演的沙和僧,宋玉貴飾演的唐僧,絕對可以和電視劇中的師徒四人相媲美!</p> <p>小村之戀</p> <p>永遠忠于毛主席</p> <p>革命伴侶。</p> <p>1982。曹家人</p> <p>1982。左為曹振敏</p> <p>弟兄永遠戰斗!1981。當年的基干民兵,手握鋼槍守家鄉。左起:李德海、隋明良、孟義</p> <p>1979。左為張興蘭</p> <p>文藝隊里的好姐妹。</p><p>左起:張永敏、唐秀梅、殷淑萍</p> <p>情竇初開</p> <p>李樹和與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p> <p>1979。第三生產隊的兄弟姐妹</p> <p>兄弟情長。</p> <p>張永勝、張永好和母親。</p> <p>張永紅、張永琴、張永好。1980。</p> <p>張新玲,張新鳳</p> <p>宋祥琴,張興艷</p> <p>1978。張興蘭和同學</p> <p>范長德一家,前右為范洪斌</p> <p>天庭飽滿,地閣方圓。三山得配,五岳相均。這小伙挺帥!——范洪斌小時候。</p> <p>范洪娟,杜紅梅</p> <p>偶然間看到這樣一份殘缺的材料:東溝縣大聯委張全義專案組寫的《張全義罪行案例》,</p><p>東溝縣大聯委:文化大革命初期,東溝縣兩大造反派成立之時,互相揪斗,形同水火,后在人民解放軍指戰員的干涉下,終于達成合解,形成了一個東溝縣最大的造反派組織,即:東溝縣大聯委。</p><p>張全義:早年參加革命,東北解放后,歷任安東縣,東溝縣領導職務,文革初期任東溝縣委書記,大聯委于1968年將張全義打成反革命,全縣游街,他已經四五十歲了,被掛上“走資派”的大牌子,站在卡車上,走遍全縣。在西土城批斗時,曾在王喜善家呆過一天...,十年后的1978年張全義平反。老一輩人都知道,張全義是位好縣長。</p> <p>小時候廣播里常播放的歌曲,你還記得嗎?</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里可曾有你熟悉的影子?</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可曾有你曾經的記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可曾有你曾經度過的難忘的時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難忘的不只是時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更多的是情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感謝每一位照片提供者!由于時間倉促,文字如有出入,請提出指正,及時修改。有關西土城的老照片繼續征集中。謝謝你的支持!)</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野县|
龙川县|
宣威市|
罗江县|
恩施市|
万荣县|
宜宾市|
浙江省|
常州市|
太谷县|
四子王旗|
会宁县|
通河县|
上思县|
石林|
扎兰屯市|
碌曲县|
普宁市|
分宜县|
河津市|
阜平县|
伽师县|
西峡县|
宜春市|
双峰县|
天峨县|
漯河市|
开远市|
万宁市|
洞头县|
北流市|
陆良县|
邯郸市|
门头沟区|
荣成市|
长垣县|
泉州市|
荥经县|
丰镇市|
康保县|
青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