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15年9月,段哥夫妻邀約我們到北京玩耍。由段哥在北京工作的二兒子小段夫婦全程陪同,游覽了帝都的錦繡風光。我們受到的極其熱情的接待,生活上安排得舒心適意,游覽時關心得細致入微,這些過往的情景至今記憶猶新。最近段哥把在北京玩耍時,他和小段拍的照片轉給了我,(我自已用手機也拍了不少,可惜手機壞了,照片也看不見了),看到這些照片,難忘那段美好的回憶,借寫美篇的機會,對段哥及全家的關照致以誠摯的謝意!</p><p> 北京的第一個游覽點就是恭王府,是到北京當天,九月十五日的下午,小段夫婦作向導,邊看邊講,現在記得最清楚的,就是恭王府的“?!弊直痛髴蚺_了。這張恭王府大門和后面的好些張照片,還是網上下載的,對本文照片不足,算是一種補充吧,能夠寫成本文,要謝謝網上的作者,算是對恭王府一日游的美好回憶吧!</p> <p> 恭王府門匾</p> <p> 恭王府示意圖</p><p> 恭王府是清代最大的一座王府,由府邸和花園兩大部分組成,占地六萬多平方米,府邸占地略大于花園,有三萬二千多平米,府邸威嚴寬大,建筑也是按清王朝的等級規制,按親王一級的最高標準建造的。</p><p> 恭王府的前身是和珅的府第,和珅在建造“和邸”時,曾仿紫禁城的寧壽宮的樣式,用雕飾精美的楠木作大廳的隔斷,如此奢華而又逾越規制,觸犯了清王朝的等級制度,在太上皇乾隆去世的第三天,和珅獲罪,被嘉慶帝列出二十條罪狀,其中第十三條,查得和珅房屋競有楠木廳堂,其多寶格及隔斷門窗解仿照壽寧宮制度。宰相一級的官員逾制,照樣問罪,可見清王朝等級制度的森嚴!</p> <p> 恭王府府邸模型示意圖</p> <p> 恭王府花園是約定俗成的叫法,園主人取的名字叫“朗潤園或萃錦園”,占地約二萬九千平米,差點就是恭王府的半壁江山了。倘若你有興趣在園中徘徊,園中古木參天綠蔭蔽曰,前行數步,自有曲徑通幽處。亭臺樓榭,想見當日笙歌曼舞,吟香醉月,自是流杯醉月處。自園中對外開放以來,眾多中外游客慕名前來,尋覓著王府的昔日勝景,看舊時的王謝堂前燕,能否訴說那如煙的往事。</p> <p> 玉泉湖水月牙河,</p> <p> 湖心亭觀彩虹波。</p> <p> 龍蟠虎踞風光好,</p> <p> 水龍脈連財福窩。</p> <p> 前人有說恭王府是一塊風水寶地,史書上這樣講恭王府“月牙湖繞宅如龍蟠,西山遠望如虎踞”。按照風水師們的說法,當年和珅在選府邸時,特別注重風水,看遍了北京城附近的山山水水,獨獨相中了這一塊,因為它位于后海和北海的連線上,也就是說選擇了風水絕佳的位置,是在水龍的龍脈上,古人以水為財,且玉泉湖水引入園內,形成了繞湖心亭的月牙河,水源源流進,符合和珅希望的錢財如水流入和府,在此居住,福多多、祿滿滿、壽綿綿。</p><p> </p> <p> 恭王府景色絕佳,歷史沉淀深厚,簡簡單單一篇文章,絕對是講不清,道不明的,筆者也只是走馬觀花似的逛了一次,聽耳旁風說王府有三絕,特地在網上查了一下,果如其言,于是作一簡單介紹。</p><p> 這第一絕,就是上圖的這座具有西洋建筑風格,用漢白玉砌成的拱形石門。它是進入花園中路的正大門,矗立在花園的中軸線上,它是恭親王入住后改建而成,門額內外都分別刻有四個大字:</p><p> 外門刻“靜含太古”</p><p> 內門刻“秀挹恒春”</p><p> 那意思是,你進了這座花園的大門,就像回到太古時代,享受到那個時代的幽靜,看見并且擁有滿園的春色,見沉雄蒼古而發思古之幽情,極為精準地概括了花園的藝術風格。</p><p> 像這種風格的西洋門,當時北京只有三座,現在還保存下來的只有王府的這一座,歷史悠久而又獨一無二,這稀缺的“絕妙一筆”,讓人嘆為觀止。</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這恭王府前后有三位極其有名的主人,第一位和珅,第二位慶親王永磷,第三位就是恭親主奕訢,恭王府經歷了乾隆年間的鼎盛,及后來的由盛到衰,其中有著許許多的故事,這些故事又和清王朝的興衰連在一起,故民間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說法。由于其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被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著名的五a景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先說第一代主人和珅,乾隆晚年最寵信者無過此人,身居當朝宰輔、大學士、軍機大臣、九門提督,乾隆還把愛女和孝公主,下嫁給其子豐紳殷德,這位手握軍政大權,而又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風云人物,不能自律,貪腐成性,據說抄家時抄出的全部財物價值白銀八億兩,相當于清政府當時十五年的財政收入,故當時民間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說法。當然,和坤的倒臺絕不僅僅是貪腐,一朝天子一朝臣,樹大招風的和珅走向末路,也是必然的。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和珅開始營建和邸,至1788年基夲建成,原以為水龍脈可保其福祿壽齊全,誰知“福兮禍所伏”,正如清人孔尚任在《桃花扇》里寫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秦淮水榭花開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誰知道容易冰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眼看他起朱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眼見他宴賓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眼見他樓塌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太上皇乾隆駕崩,三天后和坤獲罪,2月22曰嘉慶帝賜和珅自盡。和珅的和邸從1788年建成,至1799年獲罪罰沒,前后只居住了十一年,可憐費盡心機的和珅,為他人作了嫁衣裳!和坤死后的和邸,變成了慶王府。</span></p> <p> 再說王府的第二位主人,就是后來被嘉慶皇帝封為慶僖親王的永璘。乾隆一生有十七個兒子和十個女兒,永璘是最小的兒子,平時龐愛異常,既不讀四書五經,亦不游獵騎射,整日東游西蕩,惹事生非,是乾隆最不成器的兒子。據說乾隆晚年,他的幾個兒子就商量著要板倒和珅,永磷這位“不愛江山愛豪宅”的十七阿哥,對他的兄長們說:你們誰做皇帝我都沒意見,我只要和邸。十五阿哥嘉慶登基后,滿足了永磷的愿望,在和珅被處置后,就把和邸的大半賜給了這位一母所生的親弟弟,一小半留給了原就在此居住的小妹和孝公主。道光三年(1823年)十公主和孝去世,整個府邸才全部歸了慶王府。從1799年開始慶親王和他的后人一直居住于此,這個府邸改名換姓叫做慶王府了。1851年咸豐皇帝收回了慶王府,把它賜給了輔助他鞏固政權,而又是同父異母的弟弟恭親王奕訴,從此恭王府的名稱就延續至今。</p> <p> 王府第三位主人恭親王奕訢,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個兒子,道光生前,排行最前的三個兒子不幸早逝,老六奕訴是繼位的熱門人物,由于不善于表現,這個有著治國奇才的王爺,終究與皇位失之交臂。這位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鬼子六”,在咸豐、同治、光緒幾代皇帝的朝廷里都是位高權重的大臣,特別是在“辛酉事件”中,與慈禧聯手,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他一手把慈禧扶上了“垂簾聽政”的寶座,因而成為了大清的國柱。</p><p> 咸豐二年八月十五日,咸豐皇帝駕臨王府,在為“朗潤園”題園名之后,興之所至,對園內的山、水、亭、軒一一命名,并賦詩一首,以示關懷。</p><p> 1860年,八國聯軍進逼北京,咸豐逃往熱河,授與奕訢“欽差便宜行事全權大臣和碩恭親王”,與聯軍議和,先后與英、法、俄等國簽訂了《北京條約》。此后除擔任議政王等要職外,還管理與外國人打交道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一時,權傾天下。在與英、法諸國打交道中,結識了不少洋人,在這些洋人的影響下,成為了當時涉足洋務的先行者,成為了當時洋務集團的首要人物。所以,當你看到恭王府的很多建筑,都有著中西合璧的範兒,就不會感到奇怪了。</p><p> 奕訢去世后,恭王府一直由其后人承繼。民國初年,這座喧赫一世的王府,被其孫子溥偉以40萬大洋賣給了教會,后被輔仁大學以108根金條贖回,差一點就成了外國人的物產。建國后被公安部、風機廠、音樂學院等多家單位使用。直到1975年,周總理托付谷牧辦理恭王府的開放問題,在北京市的全力支持下,才有了恭王府的今天。</p> <p> 恭親王一生的第一張照片</p><p> 時年二十八歲的奕訴,擔任了與英、法、俄等國議和的全權大臣,議和期間,外國新聞記者對其舉起了照像機,奕訴不知相機為何物,拍出的照片顯得有一點尬尷。由于他和外國人,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鬼子”打交道的時侯比較多,他又排行老六,一些人就給他取了鬼子六的綽號。</p><p> 要說恭王府能達到清代最大,而又最漂亮的王府,與奕訴接手王府后的擴建、修整是分不開的,而奕訴的生平又寫就了恭王府的輝煌歷史。</p> <p> 恭王府的各種建筑</p> <p> 到此一游</p> <p> 大戲樓,恭王府里的第二絕。</p><p> 這座戲樓據說是全木結構,有人考據說使用了一種聚音的材料,加之獨特的建筑手法,在建大戲樓時,為了保證音響效果特佳,將戲臺底部掏空后放置了多口大缸,增強了戲園內的共鳴混響效果,無論你在戲園那個位置,都能欣賞到絕佳的唱腔藝術,如余音繞樑,三日不息。只可惜我們到大戲樓的當天,表演已經結束了,錯過了親耳聆聽那種繞樑不息的最佳音響效果,錯過了如王爺般,泡一碗蓋碗茶,附庸風雅般地領略一場絕妙視聽享受。</p> <p> 大戲樓占地700平方來,可容納二百多人觀看,門前有介紹大戲樓的文字。這座戲樓,是園主人接待皇親國戚,朝廷大臣和家人一起,進行歡樂聚會的場所,這里除了演戲外,也是恭王府內舉辦紅白喜事的最佳場所。</p> <p> 大戲樓建于同治年間(1862--1874 年),距今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至今仍然金壁輝煌。戲臺上方懸著一金字黑匾,上書“賞心樂事”四個篆體大學。</p><p> 1891年(光緒十五年)的十一月,奕訢在王府慶祝六十壽辰,按照慣例要演三天戲,請了全北京京劇界的名流出演,譚鑫培,楊小樓、王瑤卿等名伶亦在此一顯身手。按說此等排場也夠大的了,然而來赴這場生日歌舞宴飲的達官顯貴少之又少,而門可羅雀的景象,使人想起白居易詩句,門前冷落車馬稀。因為嫂子慈禧認為這個小叔子不聽話,且位高權重,威脅到她而今的統治地位,對其進行無情打壓是順理成章的事,離開朝堂,居家賦閑,算是放他一馬,從廟堂歸來的奕訴,唯有縱情山水,詩酒娛情,一干王公大臣唯恐避之不及!誰還敢前來捧場。對京劇十分欣賞的恭王爺,無所事事之余,醉心于梨園的歌舞升平,大戲樓在奕訴的一力操持下,演出盛況達到了當時的頂峰。</p><p> 一直到1936年,還在王府居住的恭親王孫子,著名畫家溥儒為母祝壽,辦了一次盛大的堂會,再一次使京劇界的名伶云集于此,據說這是恭王府大戲樓的最后一次堂會,恭王的后人也難在此舉辦大型的演出活動了。</p><p> 恭王府大戲樓名動中外,新加坡總理訪華時,指名要在恭王府看演出及欣賞王府音樂,當時恭王府的演出以京劇、昆曲為主,王府的府樂非常有特色,以三弦為主,在二個小時的演出中,李光耀如癡如醉,陶醉在中華文化的欣賞中。</p> <p> 恭親王晚年不如意時的照片,正如他在一首詩中所詠:</p><p> 實事漸消虛事在,</p><p> 他生未卜此生休。</p><p> 一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照片,使人對封建社會里,上層的勾心斗角有了一絲的了解。</p> <p> 在大戲樓里合影,也是一種小小的隨緣。</p> <p> 恭王府里有一座“福字碑”,號稱天下第一福,也是來王府參觀的人津津樂道的王府的第三絕,很多人都以親眼得見福字,摸一摸福,沾一身福氣而來的,以得到福字的拓夲為榮,于是各種福字掛軸應運而生,這一幅福字是網上下載來的,顏色鮮艷,便于一般參觀者欣賞,但不知道是否是恭王府生產的紀念品,但對恭王府這個福字碑的認識,最好能親自見識。</p> <p> 立于秘云洞前的福字碑介紹文字</p> <p> 恭王府萃錦園內到處綠樹成蔭</p> <p> 王府萃錦園的堆砌假山石,傳說是和珅在和邸居住時修筑的,有人說這幾千塊太湖石砌成了一條長龍,臥在北京城的龍脈上,我們參觀時,東瞧瞧,西望望,怎么也看不出什么龍的形狀,也許是我們的風水知識太淺薄,當然不識廬山真面目。</p> <p> 假山下面有一個秘云洞,后來知曉是和珅藏福字碑的地方,他將康熙御筆的“天下第一福字碑”,把天下第一長壽福,與藏碑所在的秘云洞,在龍穴的深處悉心供奉,取洞天福地的寓意,護佑其今生官運亨通,財源廣進,以達到洪福齊天的境界。</p> <p> 藏于秘云洞中的福字碑</p><p> 講一段福字碑的故事與朋友們共享,說的是康熙皇帝的祖母,就是電視劇里大家都熟悉的莊妃,清初赫赫有名的孝莊皇太后,在康熙十二年(公元1763年)她六十大壽之前,生了一場重病,這場病讓御醫院的太醫們束手無策。而對祖母至孝的康熙為此焦慮不安,在輾轉反側之際,突然在古書中查到,上古時帝王可以有“承帝事”,按照民間的說法,真命天子是萬福萬壽之龍體,可以向上天請求為祖母“請福續壽”。在焚香沐浴,戒齋三日后,揮毫運筆,一氣呵成為祖母續壽的福字。</p><p> 不知是孝莊的抵抗力強壯?還是康熙請福續壽的力量強大,孝莊皇太后收到孫子的這份至純至孝的大禮后,身體競然一日一日的得到了恢復,在鳳體康復后,就特意讓能工巧匠,將這個福字刻成石碑,讓祖孫的愛永遠凝聚在這石碑上。</p><p> 這個福字妙筆生花,是康熙將對祖母的愛和無限祝福,運筆一氣呵成的,由于其福字字形窄而狹長,民間根據其字形字義反復推敲,稱這個譽滿天下的福為長瘦(壽)福,而康熙福字的右半部,正好是書寫《蘭亭序》的王羲之的“壽”字寫法,能把福與壽寫成福壽關聯在一起,福中有壽,福祿雙全,這種前無古人的寫法,成了清王室的寶貝。據說,康熙此后也寫了不少的福字,但再也寫不出給祖母續福的那個福的神韻,而傳下來的康熙墨寶少之又少,清代有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說法,理所當然地,福字碑上的能請福續壽的這個福字,就被推崇為“天下第一?!?。</p><p> 在中華大地,福字享譽萬家,但一般來說這個福字,拆解開來,就衣傍著一口田,意思有衣穿,有田地,有田地則食無憂,這個人和這一家人就有福,反映了農耕時代,人們對福的理解及對福的向往。隨著社會的繁榮,人們對福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反映在書法藝術的發展中,福字寫法千變萬化,而變化最為讓人嘆為觀止,而又讓人對福不斷追尋,莫過于康熙寫的這個福字。它的左部衣字偏旁頗像一個才字,才通財,又隱隱含著一個子字,福字的右部像極了王羲之書法中的壽字,右上角活生生的一個多字,右下角似乎又是一個田字,在看看左上角多那一點,呈現給大家的感受,這個福字的主基調就是“多一點”,什么東西要多一點,連起來賞析,康熙寫的福就成了“多才多子多田多壽?!?。在封建社會里,能達到這樣的生活水平,簡直就是五子登科,人生達到極致嘛?更為珍貴的是,康熙用御印鈐在其上鎮福,難怪后來者稱其福滿天下,天下第一福。</p><p> </p><p><br></p> <p> 人到中年的恭王爺,主持朝政之余,也曾在太湖石假山旁休息,而藏于秘云洞中的福字碑,競然與其擦肩而過。</p><p> 福字碑為何會在恭王府,至今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和珅最受乾隆龐信時,悄悄從皇宮里偷出來,而又藏于滴翠巖下的秘云洞里的。嘉慶皇帝下旨查抄和珅府邸時,發現了這塊碑,想把碑移回皇宮,由于和坤在此立碑用了特殊的建筑材料,讓碑和龍脈緊緊地聯在一起,移動碑體,必傷龍脈。歷朝歷代的君皇都視龍脈為固國的根基,竭盡全力進行保護,龍顏大怒的嘉慶下令將秘云洞封死。一百多年來,世人再也無緣見到福字碑,也不知曉其身在何處?所以,奕訴即使在滴翠巖往來無數,也無緣見到此碑,然而恭王府至今亮麗輝煌,豈不是與福有緣,與福相連。</p><p> 1962年周恩來總理到恭王府視察,在滴翠巖前觀察良久,發現滴翠巖的假山石堆砌造型,像極了二龍戲珠,歷代均有“遇龍必有皇家之物”的傳說,遂邀郭沫若等文史專家研判,并讓相關工作人員查找,再多次勘查后,掘開了被封堵了162年的秘云洞,天下第一福的福字碑,終于重見天日,回到人民共和國手中。</p><p><br></p><p><br></p> <p> 我們去恭王府的當天,發現秘云洞前人聲鼎沸,參觀的游人四人一排,有百多二百米遠,既來之,肯定要拜福、摸福,咱中國人福至心靈,排進這個隊伍里,與福相連!</p> <p> 熙熙攘攘排成行,</p> <p> 秘云洞里見真章。</p> <p> 洞天福地應有緣,</p> <p> 人生一世壽福長。</p> <p> 福字碑早已名揚天下,求福之人絡繹不絕,甚而至于不少海外政要來華訪問時,也慕名前來景仰,福字的碑拓,已成為贈予海內外貴賓的禮物。</p><p> </p> <p> 康熙福字上鈐“康熙御筆之寶”印</p> <p> 沾了福氣的我們,再次在園中合影。聽游人講,恭王府就是紅樓夢中的大觀園,紅樓夢劇組也曾在恭王府里取景拍攝,最近看二月河的歷史小說“乾隆皇帝”,得知曹雪芹寫紅樓夢是在乾隆皇帝剛登基不久,生活落魄,靠好友周濟,寫一篇被人抄一篇,在京中被人傳抄。那時和珅還未在宮廷當轎夫,更談不上建和邸,而恭王府建筑集大成是在咸豐年間。這些傳說有戲說的味道,我們這些參觀者無須作出任何評判,只要游得有興致,聽得很高興,就是此行的快樂!做一回新時代的劉姥姥,瞧一次曹雪芹筆下的大觀園,不亦樂乎!</p> <p> 恭王府的紀念品福字掛軸,上網關心了一下,現價大致在二百元上下。從北京回來后就將其掛在書房里,時不時望上一眼,是記憶中的恭王府一游,還是期望福運滿心頭,總有點才進心頭,又上眉頭!</p> <p> 恭王府有很多故事,發人深醒,你走進去看一看,就好像打開一本你很喜歡的書,一頁一頁地讀下去,會有所收獲,這也許叫做開卷有益吧!有興趣的朋友,無妨有機會可以在恭王府走走看看,而我自已把這些回憶寫下來,動動筆,動動腦,或許可以預防老年癡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舆县|
汤原县|
海丰县|
腾冲县|
招远市|
琼结县|
安图县|
潍坊市|
赣榆县|
淮南市|
三明市|
靖西县|
南川市|
阜平县|
吉安市|
鹿邑县|
防城港市|
龙里县|
蒙自县|
合阳县|
曲松县|
枝江市|
崇明县|
藁城市|
当雄县|
叙永县|
枝江市|
固安县|
华坪县|
安庆市|
伊宁县|
新和县|
南江县|
莲花县|
昌黎县|
惠州市|
诏安县|
印江|
象州县|
稷山县|
湟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