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長治,居太行之巔,“與天為黨”,古稱上黨。這里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神農嘗草”“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羿射九日”等神話傳說都發生在這里,被譽為“中國神話故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font color="#ed2308">神 農 嘗 草</font></b></p> <p> 《太平寰宇記》載:“百谷山與太行、王屋皆連,風洞泉谷,崖壑幽邃,最稱佳境,昔神農嘗百草得五谷于此。”百谷山即長治市潞州區的老頂山,炎帝神農氏就是在這里嘗百草、得五谷、教民耕種,實現了人類從游牧到定居、從漁獵到農耕的偉大轉折。</p> <h3> </h3> <h5>老頂山國家森林公園</h5> <h5>潞州區關村炎帝廟(元)</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font color="#ed2308"><span class="ql-cursor">?</span>女 媧 補 天</font></b></p> <p> 《淮南子》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蒼天補,四極正。”《潞安府志》載:“媧皇廟在西南天臺山,相傳即煉石補天處,名望兒臺。”天臺山即今上黨區郝家莊鄉上郝村的無影堆,相傳夏至這一天,不管是旭日東升的早晨,還是烈日炎炎的中午,或是夕陽西照的傍晚,山上任何一個地方都沒有陰影。</p> <h5>無影堆<span style="font-size: 15px;">(相傳</span>女媧煉石補天處)</h5> <h5>上郝村女媧廟</h5> <h5>女媧廟中的千年皂角樹<br></h5> <h5><br></h5> <h5>武鄉縣上合村媧皇圣母宮(清)</h5> <h5>武鄉縣下合村媧皇宮(清)</h5> <h5>民間祭祀媧皇</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data-filtered="filtered"></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font color="#ed2308">精 衛 填 海</font></b></p> <p> 《山海經》載:“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發鳩山位于長子縣城西25公里,是歷史上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山巒之一。</p> <h5>長子縣城雕精衛填海</h5> <h5>發鳩山風景區</h5> <h5>精衛湖國家濕地公園</h5>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長子縣石哲鎮房頭村靈湫廟(清)祭祀精衛之地</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br data-filtered="filtered"></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font color="#ed2308">羿 射 九 日</font></b></p> <p> 《山海經》載:“堯時十日并出,堯使羿射十日,落沃焦。”《淮南子》載:“堯使羿射九烏于三嵕之山,殺九嬰于兇水之上,繳大風于青邱之澤。”三嵕山即今屯留區老爺山,這里也是上黨戰役的主戰場。</p> <h5>屯留區老爺山三嵕廟</h5> <h5><br></h5> <h5>先師和尚舍利塔(宋)</h5> <p> 神農嘗草、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羿射九日等神話傳說,都有一個共同的文化基因,那就是古代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念和決心,不畏困難、鍥而不舍的勇氣和堅韌,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勤勞勇敢、吃苦耐勞、艱苦奮斗、淳樸務實、勇于進取、舍身取義、反抗強暴、奮發圖強等優秀品質,進而上升為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長治作為中國經典神話的主要聚集地,這種民族精神的傳承生生不息,創造著一個個新的神話,化育著新的時代精神。</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壺關縣萬里森林防護墻</font></b></h1> <p> 巍巍太行,新兒女英雄傳。干石山上,巨龍蜿蜒,壺關人民以血汗為工具,以歲月為同伴,在太行山堅硬的巖石上,生生種出一個綠色王國,用石頭壘起了萬里森林防護墻,創造出蕩氣回腸的生態壯舉。40多年來,壺關人民在造林護林中創造了兩大奇跡:一是發明“干石山上栽油松技術”,植樹造林105萬畝,把干石山區變成了生態綠林,被譽為新的“太行奇跡”;二是發明“石頭壘石墻新技術”,用石頭在沿山沿林沿溝區域,壘起了一萬余里的森林防護墻,“防火、防盜、防畜害,保土、保水、保植被”,被譽為“天下第一長墻”,載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p> <h5><br></h5> <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平順縣穽底村掛壁公路</font></b></h1> <p> 懸崖峭壁,崎嶇綿延,平順縣穽底村人10多年胼手砥足,用最原始手段打通了“掛壁公路”,這是改變地貌的愚公移山,也是改變命運的重整河山。從1985年開始,村民們花費15年時間,一錘一鑿,硬是在懸崖絕壁上打通了一條1526米的 “掛壁公路”,村民得以走出大山。像這樣的掛壁公路,在平順縣還有6條。</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申紀蘭</font></b></h1> 受到毛澤東主席高度贊揚的平順縣西溝村,是太行山上一座普通的小山村,曾是一個“金木水火土五行俱缺”的村子。第一代紅色勞模李順達響應毛主席“組織起來”的號召,1944年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業互助組,被譽為邊區農民的方向。幾十年來,西溝人民櫛風沐雨改造山河、發展生產,使這座貧瘠的小山村成為共和國農業戰線上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這其中也凝聚著申紀蘭的巨大貢獻。她最早倡導“男女同工同酬”,得到毛主席的重視并寫入新中國第一部憲法,是中國婦女解放事業的一座里程碑。她是全國唯一的第一至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共向大會提交議案、建議400多件,是農民參政議政的一面旗幟。她60多年帶領群眾艱苦奮斗,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前沿實踐者,獲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2019年被授予“共和國勛章”。 <h5>西溝 全國第一個農業互助組誕生地</h5> <h5>毛澤東主席親筆為互助小組題詞</h5> <h5>申紀蘭動員婦女走出家門,參加勞動</h5> <h5>男女社員一起勞動,實現同工同酬</h5> <h5>1953年申紀蘭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出席世界婦女大會</h5> <h5>1954年申紀蘭參加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左一劉胡蘭母親胡文秀,左二郭蘭英,左三運城地區行署副專員李輝,左四申紀蘭)</h5> <h5>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申紀蘭投下神圣的一票</h5> <h5>在第二屆全國婦女代表大會上,受到毛澤東主席親切接見</h5> <h5>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西花廳家中親切接見申紀蘭</h5> <h5>2019年9月29日申紀蘭被授予“共和國勛章”</h5> <h5>今日西溝</h5> <h5>西溝展覽館</h5>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漳河水長流不息,流淌著華夏先祖對文明的吟誦和歌唱;太行山屹立萬年,承載著太行兒女對幸福的追求和向往。一個個奠定中華文明基礎的神話傳說,已帶著誕生它們的一座座大山,高高矗立于中華民族的心靈深處,也必將激勵上黨人民在建設美麗幸福長治的征程中續寫新的傳奇,創造新的神話……</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获嘉县|
邵阳县|
黑水县|
庆元县|
迁安市|
密山市|
寿光市|
揭阳市|
北票市|
黄大仙区|
南通市|
滕州市|
无极县|
视频|
巴楚县|
广昌县|
金山区|
阿瓦提县|
佛坪县|
宁安市|
郯城县|
汕尾市|
高清|
藁城市|
陆河县|
大渡口区|
木兰县|
临桂县|
北安市|
文登市|
德安县|
丹棱县|
故城县|
全南县|
临高县|
渭南市|
磴口县|
长兴县|
宜黄县|
泰宁县|
邵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