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西瓜橋的故事</p><p>高永明</p><p> </p><p>1982年,原農八師132團(現八師133團紅光鎮)黨委決定:徹底修建從團部至12連、再連接奎下(奎屯至下野地)公路的主干道!此舉獲得當地職工群眾的一致擁護,職工群眾齊聲夸贊,這條翻漿路要是修通,那就大大方便了進出團場各種車輛,職工群眾出入團場難的問題將得到徹底解決,工作生活就太方便啦。</p><p>原來,132團團部距12連路段,全長3.4公里,原來僅有一條土公路,上面墊了一層戈壁石,由于該地段屬于堿性土壤,每到春季冰雪融化或者雨季,這條坑洼不平的土路就出現翻漿現象,往往是大坑連著小坑,車輛行駛在這條路上,大都是東倒西歪,搖搖晃晃,有時一不留神就會把車陷入泥坑,各種車輛的駕駛人員和當地職工群眾把這段路取名為“陷車路”、“倒霉路”,更多進出車輛不敢走這段路,干脆冒險駕車從團部東邊加工廠往南農田邊上自行開出一條便道,經4連農田邊、家屬區上奎下公路。</p><p>要想去奎屯或者克拉瑪依方向的車輛,干脆走11連、經14連、18連荒地邊,碾壓出一條便道,直接上獨山子—克拉瑪依的公路。這樣雖然路程遠些,但畢竟繞開了“陷車路”、“倒霉路”帶來的麻煩。</p><p>團場在決定修建修通這條主干道的同時,必須要先修好位于路中段連接三支渠灌溉分支干渠的一座橋。</p><p>這條灌溉渠從主干道路中段通過,是12連、11連、14連、養豬場等單位農田的主要灌溉渠。</p><p>團場把修建橋的任務交給了工程連。并且要求在6月中旬棉花進頭水前必須完工。</p><p>5月中旬,工程連建筑二班接受任務后,楊興班長便帶著全班十幾個人開赴工地。他們按基建部門設計的圖紙加緊施工。但是由于此地堿性土壤,土質松軟、泥漿多,開挖條件差,常常是挖了塌,再挖再塌。就這樣反反復復好多天,才把混凝土件澆筑完。橋墩、通水管道澆筑完工后,眼看到月底了,楊班長帶領全班職工堅持吃住在工地,硬是在6月棉花進頭水前完成了修橋任務,看著渠水順利從自己新建的橋洞中流向農田,他們雖然經歷了千辛萬苦,但是心里還是樂開了花。</p><p>工程班撤出工地時,工人們站在橋上有些戀戀不舍。一位姓吳的工人別出心裁,不知咋地建議用剩下的水泥做了6個圓形大西瓜,調皮地安放在橋欄兩邊,他又從連隊文教那里要來綠漆黑漆等,把水泥西瓜描繪的栩栩如生,路人看著這形態逼真的大西瓜,都夸這西瓜做的精巧。</p><p>這座橋修好后,132團團部連接奎下公路的主干道當年很快建成通車。職工群眾乘坐大客車出門,無論是到奎屯、石河子、克拉瑪依或者烏魯木齊等各個地方,時間都會縮短半小時以上;團場生產的糧食、棉花、瓜果、蔬菜、生豬、牛羊等,源源不斷地銷往各地;因為有了這座橋,團場把職工群眾需要的化肥、種子、煤炭、石油氣和各種生產資料順利運到連隊職工家門口。一輛輛車輛從平坦寬敞的橋上飛快地駛過,一群群職工群眾順利從橋上來往奔忙,新的路、橋給當地的職工群眾帶來了便利,更給團場經濟發展帶來了騰飛。</p><p>但是,工程二班修的這座橋始終沒有一個名字,團場干部職工總覺得這是一件憾事。</p><p>無巧不成書。當年秋天,獨山子煉油廠的幾輛大卡車慕名到132團拉西瓜,返回時司機們看見清清渠水潺潺流淌,便停在這座橋邊歇息,順便提水洗臉。他們發現橋東種植了一大片葡萄田,橋西是一片西瓜田,司機們便笑嘻嘻地問幾個過路的農工這里叫啥地方時,幾位農工指著橋欄上的大西瓜隨口回答:“你們來這兒不是來拉西瓜的嗎?這兒就叫紅光鎮西瓜橋,再往南是12連。”</p><p>一傳十,十傳百,再到紅光鎮,不知路從哪兒走,駕駛員們都會說,“從12連路口往北拐進去,過了西瓜橋就到。”</p><p>“西瓜橋!”既順口,又是團場西瓜產業的活廣告,就叫“西瓜橋!從此,132團紅光鎮便有了名副其實的地名——“西瓜橋”。團場職工群眾也都開始叫這座橋為西瓜橋啦。</p><p>1985年團場開展地名普查登記地名時,“西瓜橋”還正兒八經地上了石河子市、沙灣縣的地名錄了呢。</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为县|
南城县|
祁连县|
临海市|
潼南县|
金门县|
伊通|
甘南县|
石棉县|
合水县|
盐山县|
浙江省|
紫金县|
永宁县|
外汇|
呼玛县|
即墨市|
万安县|
偃师市|
湘乡市|
东阿县|
赤水市|
乐业县|
镇康县|
会东县|
廉江市|
津市市|
平邑县|
阳信县|
翁牛特旗|
四平市|
河间市|
定西市|
洛阳市|
手游|
麟游县|
会同县|
安福县|
普洱|
广元市|
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