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蔡千音老師1914年7月出生在上海青浦縣的朱家角一個普通職員的家庭里,12歲時母親帶著蔡千音到上海謀生。當時的上海灘是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的重要發端地,號稱十里洋場、片地黃金。蔡老師以初生牛犢不畏虎的闖勁學習求生技能,1933年在上海振興紗廠謀得了工作。蔡千音白天在紗廠上班,晚上又去攻讀自己熱愛的繪畫專業學校,~~上海白鵝繪畫補習班。當時的上海共有四個影響比較大的繪畫專業學校,第一個是劉海粟先生創辦的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它是以全日制教學為主的美術專科學校,學費比較貴,有貴族學校之稱。還有,“白鵝畫會”、“天馬會、”“晨光會”,這三個繪畫培訓學校,均以業余時間上課教學為特色、學費較低,面向廣大平民中的藝術愛好者。“白鵝畫會”的創辦人有陳秋草、潘世同、方雪鴣。新中國成立以后,陳秋草先生先后擔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展覽部部長,上海美術館首任館長,潘世同先生為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現浙江美術學院的教授, )方雪鴣先生為安徽師范學院教授。白鵝畫會還出版過《白鵝之影》《裝束美》《白鵝年刊》《白鵝藝術半月刊》等畫集與刊物。白鵝以高水平的師資力量,在當時的上海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對普及與提高上海民眾的美術教育與藝術審美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當年蔡老師每次跟我提起他是白鵝學校出來的臉上總是泛出自豪的表情。</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從1933年到1937年蔡老師白天在紗廠上班、晚上和業余時間在刻苦學習繪畫專業。1937年以后學有所成的蔡千音自己開創了一家商業廣告公司,過了兩年又投資和與人合資等開辦了專業的紙行,毛線店等。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推行工商業合作化道路,蔡老師進入從事繪畫的專業公司,專門從事繪畫創作工作。1953年蔡老師創作的首部連環畫作品《游俠傳》受到廣大讀者的關注與喜愛,從1953年到1967年蔡老師創作了50多部連環畫作品,這些作品內容豐富取材廣泛,有表現中國古代武俠故事的、有根據小說改編描寫少數民族生活的,而其中大部分都是描繪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與世界人民抗擊德國法西斯的戰爭題材連環畫,蔡老師的連環畫畫面表現手法是以西洋畫中的素描立體黑白的形式表現的,從這些畫面中,我們看出蔡老師基本功扎實、素描造型能力強、細致的人物動作與表情的描繪、豐富的生活積累、對國內外城市、鄉村、自然環境的生動準確而貼切的表達。許多作品已成為經典,時至今日一版再版。1968年到1972年,由于受到文革的影響,不能繼續從事相關的連環畫創作,蔡先生也擱筆在家。。。1972年由揚州國畫院宗靜風、上海美術雕刻廠宗靜云二位推薦,蔡老師來到揚州工藝廠專職從事剪紙設計工作。此時的揚州工藝廠剛剛從民間工藝聯社正式升格為工藝廠不久,主要業務包括;傳統的民間彩燈制作,民間剪紙,中國傳統工筆畫,傳統裱畫,后來又增加了傳統金屬工藝等。是集多種揚州民間傳統工藝為一體的專業制作廠家。揚州剪紙當時有中國著名工藝美術大師張永壽先生坐鎮領銜,剪紙設計部門主要有兩塊構成,一是由張永壽帶領的張家班子,是以家傳帶徒弟的方式形成組合,他們有張秀芳、翁文,張慕莉、陳鳳霞、章榮等,方法主要是在宣紙上剪出傳統的花樣。二是由蔡千音老師帶隊的、有一定繪畫基礎知識的學員組合,他們是;孫黎明、龐建東、葉蘇伊,后來還加入了成豐生、許世一。方法是先設計好剪紙畫稿再用刀刻制出剪紙。兩個小組分別應用的是中國傳統剪紙中的剪刀和刻刀的兩種工藝。另外,還有一批編外的剪紙創作者,他們有揚州國畫院著名畫家宗靜風,上海畫家汪鴻孝,畫家張以忠、束德清、談心達等他們都為揚州剪紙專門創作過作品。尤其是束德清先生,時至今日還在不斷的為揚州剪紙創作新的作品</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剪紙設計的兩個小組在工作中既有競爭,也有合作,張永壽先生是全國工藝美術大師他的剪紙作品兩次被郭沫若先生寫詩稱贊,受到許多人的喜愛藝術聲譽響徹國內外,學剪紙的幾位經常參加國內外的才藝表演,頻繁出入國門,讓人羨慕。每次回國,我們都非常期待的分享他們的所見所聞。 </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用剪刀剪出的剪紙作品,對操作者的技藝要求較高,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剪紙藝術家需要許多年。并且一次只能剪出幾幅作品、量產比較困難。以刀刻的方式制作的剪紙、對操作者要求相對較低,一次可制作出十幾幅作品,刻紙制作人員廠內外共有一百多號,每日刻制出的剪紙非常可觀。,蔡老師設計的剪紙作品,畫面漂亮,圖案精致,體現出南方人的氣質,受到許多客戶歡迎,加上蔡老師創作的速度快新品不斷,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我們每周都有新的作品出來。客戶的訂單給工藝廠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每次只要聽到我們設計的作品有了訂單,大家心里都非常的開心。蔡老師從事連環畫創作多年與國內許多出版社有聯系,作品見諸報端發表刊出頻繁,幾乎每個月都會有設計稿費匯款單寄來,每當此時、廠里傳達室師傅,就會站在樓下的院子里大聲地呼喚:“蔡老師的匯款到了”!蔡老師聽到以后就會滿臉微笑的去拿了。蔡老師對待自己的作品的宣傳和經營方式,給我們影響很大,我們也把設計的作品紛紛投稿到各個報刊雜志展覽會</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使我們獲得了很多榮譽,同時也有了對自身價值上的進一步認知。1982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還專門出版了由蔡千音設計,熊崇榮制作的《剪紙圖案集》一書。除了有張永壽大師領銜的剪紙設計部門以外,工藝廠剪紙的生產制作,銷售也是獨具規模,上下各個工種、工序配套齊全,有著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常年專門從事刻紙制作生產的技工有50多人、廠外加工人員有100多人。號稱中國最大的剪紙生產加工基地。剪紙的銷售地點主要有南京,上海,北京,天津,日本,美國,香港,東南亞,歐洲等,另外,還作為中國民間傳統工藝的禮品贈送給國內外名人政要。剪紙車間從剪紙原材料開始就有專門加工染色紙工藝的卜忠志、王家貴,有專門為設計出的畫稿刻制新樣的操作能手熊崇榮、袁大娣、湯建中,有專門為剪紙的新樣熏制曬圖的部門林翠云,有為剪紙包裝印制絲網印刷工藝封套的趙匡仁、陳銘華,有負責成品包裝的孫云芬,還有專職跑銷售與賣品部的于學云,葉建華等等,可謂專業化,系統化最全的剪紙創作生產車間了,車間負責人是王霞林女士。</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當年的熊崇榮先生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多面手角色,一方面跟隨張永壽多年對張老的作品創作了如指掌。另一方面又對蔡老師的創作方式,悉心研磨,每次對蔡老師所創新稿,總能精心刻制,力求表達準確。同時,他還指導其他幾位刻制樣品制作人員、教會他們怎樣表現好原畫稿的特點。作品刻制出來以后,他總是做好備份、親自裝裱、力求完美。熊崇榮自己還將繪畫、攝影、民間專雕、木雕等各種視覺藝術作品轉變成剪紙,不斷探索剪紙創作的新形式。他也參與到產品展銷銷售,協助供銷部門跑全國各地網點。對張、蔡二位老先生的生活起居,熊崇榮做到有求必應、盡己所能。張永壽對熊崇榮比較喜歡,經常贈送自己的剪紙作品給他。蔡老師家在上海單身一人住在廠里,遇有頭疼腦熱生活不便之時,熊崇榮總是跑進跑出燒水送藥。這里講一個小故事;有一年,蔡老師感冒了,熊崇榮騎著自行車帶著蔡老師去醫院看病,熊崇榮當時正值壯年騎上車一路狂奔,等他到了醫院停車再看不知道在什么時候把蔡老師給騎丟了,只能回頭找……一時成為笑談。 </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是在1977年11月高中畢業以后,分配到揚州工藝廠在剪紙設計部學藝的,當時與蔡老師還簽下了師徒學藝的合同,按照合同要求學滿三年后,我要能夠獨立地承擔設計任務。第二年龐建東也與蔡老師簽訂了合同。到1986年底由于蔡老師年齡漸大在揚州生活無家人照顧多有不便,廠里同意他回上海家里進行創作。從1977年到1986年、我與蔡老師共有九年多的時間朝夕相處,受到蔡老師的言傳身教。蔡老師對藝術創作、對日常生活、對同事之間的友好相處等等,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平時的工作日、蔡老師總是足點地坐在自己的畫桌前,八個小時除去必要的活動時間,他一直不停的在創作畫稿,對每幅作品從鉛筆起稿就反反覆覆的修改,力求做到與設計構思的思路高度一致,鉛筆稿畫出定稿以后、在我們看來可以稱得上是一幅完整的剪紙設計了,但是他還要用墨色畫出黑白稿,這種黑白稿,還要經過反反覆覆的多次修改甚至是整幅推翻重來、直至滿意為止。蔡老師對待創作的態度,可以用嚴謹苛刻、細致入微、精準到位</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來形容。同時也絕不以作品的幅面大小、內容的輕重高低來區別對待。從1972年到1988年蔡千音老師在這10多年的剪紙創作生涯中總結起來,個人以為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一、自然摹寫階段:(1973年至75年)這一時期蔡千音老師剛剛來到工藝廠從事剪紙設計工作,盡管他有著非常扎實的藝術造型能力和連環畫表現技巧,但要轉變成剪紙的形式來創作作品,還需要有個熟習的階段,這一時期的作品主要以表現自然風光、建筑等為主。是畫面創作語言的嘗試與轉換時期,多數畫面以寫實風格呈現、就型寫形。代表作品有《揚州風光》《北京風光》《中國風光》《桂林山水》《黃山風景》《石林》等。</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二、 繪本創作階段:( 1975年至1979年)在前段時期創作實踐的基礎上,對純自然的摹寫已經不能滿足蔡老師對剪紙這一特定表現形式的探索,他把剪紙與自己所熟悉的連環畫創作聯系起來,將著名的連環畫畫家的作品進行改編再創作,將其變為剪紙。這是一項大膽的創新與嘗試。這個階段創作出了很多剪紙連環畫作品,這些作品有連續的故事情節,但并沒有像連環畫書一樣的文字解讀。呈現出的剪紙畫面,精煉簡潔、主題突出,沒有象連環畫一樣的過多的背景表現,令人耳目一新。主要作品有:西游記中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西廂記》《三國演義》《牛郎織女》《紅樓夢》《白蛇傳》等,這些作品從畫面的構圖布局來看,明顯的帶有原連環畫作中的諸多特點。但在畫面表現手法上已顯示出作者對剪紙特色語言的應用與探索。如,人物的表情、衣服衣褶、花草、樹木、云石等。</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三、剪紙圖案階段:( 1979年至1981年)這個時期是蔡老師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時期。在這個時期里,我們既可以看到蔡老師對中國傳統剪紙各種表現語言的熟練把握與運用,看到蔡老師將傳統剪紙形式的語言進行提煉與融合,又</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可以看到作品中對剪紙的剪味與刀味的追求。代表作品有:《鑒真東渡》《中日友好》《中國雜技》《喜慶禮花》《團花系列》《鞋花》等。</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四、剪形寫意階段:( 1981年至1987年)從這一階段的作品上可以看出,作者對剪紙這一特定藝術語言的把握與運用以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作品所表現的、不僅僅是以剪紙形式上的剪刀味,更是讓人感受到作者是用有限的形來表達無限的意境。呈現出來的已不是畫面本身,而是通過畫幅傳遞出作者對人生、對生活情趣品格的一種追求。 作品有;《絲綢之路》《沙漠風情》《海島小景》《飛鴿》《月夜捕魚》等。</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從1983年蔡老師回到海、在家邊休養邊創作到1987年的幾年里,蔡老師一直沒有停止過作品的創作,并將新作不斷的寄來揚州,直至1988年去世。這段時間的作品非常珍貴極具藝術價值,作品積淀了作者一生對生活對藝術的熱愛之情。從這些極簡的剪紙畫面上,我們看到了一位藝術家的深厚的藝術修養、豐富的人生閱歷。可謂厚積薄發、大道至簡。這些作品從設計到制作到裝裱、都是蔡千音親自動手完成的堪稱經典。</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蔡千音先生對揚州剪紙的貢獻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一、豐富了揚州剪紙的表現方式和內容:</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們從現存的揚州剪紙的史料與實物來看,揚州剪紙從清代有包均的剪畫作品、作品的表現方式是以追求中國傳統繪畫為目標,剪出來的剪紙幾乎與中國畫作一致,達到亂真的程度。還有以張永壽先生為代表的一批剪紙花樣作品、這些作品的特點主要是為刺繡工藝提供繡花的樣板繡樣。他們都是以剪紙為業的專業剪紙藝術家。再就是存在于民間的大量的剪紙操作者,他(她)們不以剪紙為職業只是出于自身的喜好,每逢有節慶、壽喜、祭拜等民俗活動時,就能拿起剪刀剪出紙花的民間能人,而這些人中又以婦女為多,他們所剪的內容,大部分都是圍繞著民俗活動展開的如“壽”字、婚慶嫁娶用的“喜”字、燒香祈福的斗香剪花,春節用的門頭掛落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場景,雞、鴨、牛羊等。上述的三種傳統剪紙構成了揚州剪紙的基本特征。蔡千音先生的作品大大豐富了原有揚州剪紙所表現的內容與體材,可以說包羅萬象集為大成;有反映自然風光山水景色的,有表現人物故事,民族風情的,有生肖動物神話傳說的,也有花鳥魚蟲民俗花樣等等。在表現形式方面,蔡老師也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與嘗試,設計了很多新的表現樣式。</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二、為揚州剪紙規模化產業化做出了貢獻;</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揚州剪紙在國內外的影響,除了歷代老一輩藝術家所做出的努力與貢獻以外與工藝廠集中進行民間藝人整合的創作與規模化、批量化制作是分不開的,而規模化、批量化制作的重要條件是要品種多、樣式新、方便制作。剪紙新樣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其自身的發展。而這些條件反過來對我們從事剪紙設計的人員又提出了更高要求,怎樣才能讓客戶滿意,怎樣才能適應市場審美變化,怎樣才能方便制作過程等問題是對設計者的綜合素養的考量。從1973年到1987年的十幾年時間里,蔡老師創作了數以千計的剪紙作品新樣。他的作品參加每年的產品訂貨會所取得的訂單量總是最多的,不言而喻所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是最好的。為揚州剪紙的推廣與發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對揚州剪紙繼張永壽先生以后持續在全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三、蔡千音老師對揚州剪紙的傳承與創新貢獻:</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揚州剪紙與其他民間藝術一樣,是最直接,最質樸,最鮮活的反應著特定時代的社會狀態,它是運 用“紙”這個特有的媒介記錄和表現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蔡千音先生早年是從事連環畫創作的,造型藝術功底深厚,對于傳統工藝的特別表現語言做過比較深入的研究。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對傳統剪紙體裁和紋樣的繼承與創新。例如;婚慶用的雙喜,傳統剪紙基本上單剪出兩個聯著的的“喜”字,而蔡老師卻把傳統文化中的象征吉祥的喜鵲、蝴蝶、鴛鴦與喜字共同設計成圖案。作品一經推出大受歡迎,許多年輕人在結婚時候爭相購買。時至今日,在我們身邊還有珍藏了幾十年前結婚時所用的蔡老師剪紙作品。傳承與創新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也是人類歷史與文明的發展重要核心之一。</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四、蔡千音對揚州剪紙的發展與啟迪作用:</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蔡老師給我們留下的不僅僅是幾千幅的剪紙作品,更重要的是他對揚州剪紙走出揚州走出國門的開拓性發展所發揮的作用。包均、張永壽等大師們對傳統的揚州剪紙創下過輝煌,而蔡千音則是在此基礎上、為揚州剪紙的今日立下了汗馬功勞。蔡老師的作品無論從品種、花樣、形式等方面都大大充實了揚州剪紙的歷史根基,填補了傳統的揚州剪紙的許多空白,為揚州剪紙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揚州的交通,通訊,社會,經濟等各方面與大城市相比較還是很落后的,蔡老師從小生長在上海、身上帶著大都市上海人獨有的寬廣胸懷與開闊的思維,他的堅實的專業基礎素養與嚴謹刻苦的敬業精神,從思想到行為上對我們這些學生及身邊的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剪紙設計怎樣吸收其它藝術作品中的養分、怎樣將剪紙作品積極的參與到各種藝術展示活動中、怎樣把剪紙轉化為文化產品等等的思想觀念,對我們今天的設計與創新同樣具有啟迪作用。(孫黎明)</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丰县|
湄潭县|
五家渠市|
湟源县|
龙山县|
崇文区|
沙田区|
微山县|
石景山区|
商南县|
山丹县|
海丰县|
北京市|
昌宁县|
武穴市|
绥滨县|
汉源县|
浦江县|
永康市|
南木林县|
建始县|
会昌县|
丽水市|
合山市|
阜阳市|
大新县|
乡宁县|
平安县|
托克托县|
神木县|
铁力市|
高陵县|
康平县|
永善县|
青铜峡市|
遵化市|
筠连县|
南开区|
襄垣县|
疏勒县|
萨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