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時下的無錫中山路)</p> <p class="ql-block"> 同學袁克健,在<小巷七尺場之七>中說到了無錫中山路??私⌒值幕貞?,引起了我的共鳴。于是,我決定以我的視角,將我魂牽夢繞的無錫中山路,奉獻給讀者。</p> <p> 1951年,我才六歲,我家搬進了無錫青果巷25號。青果巷是無錫城中心的一條南北向的巷子,和中山路平行,中間隔條小河。此河,有人稱中山河、又有人稱直河,據說歷史上叫弦河。50年代初,這條不超過十米寬的小河,水質清澈甘洌、魚蝦成群。居民淘米洗菜、飲用之水,均來自此河。我家隔壁,就是著名的吳裕昌醬園,我家的飲用水,就常年包給醬園的挑水工阿四。筆者兒時,初學游泳,也在此河。青果巷與中山路近在咫尺,1959年填河拓寬中山路、青果巷成了中山路的一部份。中山路,刻滿了我半個多世紀來、許多難以忘懷的記憶。</p> <p>(50年代無錫中山路中山河)</p> <p> 兒時的中山路,刻滿了我的天真、無邪、歡樂和淘氣。在中山路,我童年時有過許多趣事,也犯了不少渾事。例如,曾經在大市橋糖果擔上打彈子游戲,一分錢獲得大獎、兄弟倆大啖各種糖果,吃得不亦樂乎。又如,曾經有一次,放學回家經過迎迓庭,我:跑步、起跳、伸手,將一爿雜貨店掛于店門前做廣告用的一捆燈草拽落于地、令老板氣急敗壞、連追我二條巷子,終因我連奔帶跳、跑進青果巷25號大院、躲進自家樓上房間的大床肚里,而逃脫了老板的問責。至于“燈草”,恐怕年紀稍輕的,不知者為多。在解放初期,電燈還未普及。不要說郊區農村不通電,連城區也常常突然停電。為此,也不乏使用已有幾千年歷史的油燈應急。油燈的燃料,豆油或菜油均可。而“燈草”就是油燈的燈芯,用于輸送油料。“燈草”,其外形酷似細長的面條、但它的“比重”較面條輕得多多?!盁舨荨?,其實是一種叫燈心草的植物的莖髓。另外,“燈草”還是一味中藥,有清火、利尿、安眠、治小兒驚厥之效。贅言幾句,權作科普。說到燈草和油燈,不禁又想起了“加油”!人人都會說的“加油”,其實還有一個美妙的典故:清朝時,武漢有個舉人張瑛,官至知府,告老還鄉。此人十分關心窮苦的讀書人,每每夜間,帶仆人攜油桶外出,凡見有人燈下苦讀,便推門而入,給其油燈添一勺燈油。此人的兒子也聰明好學,就是后來成為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齊名的晚清重臣張之洞。此段佳話,就是“加油”的來歷。今年冠狀病毒肆虐,武漢首當其沖。為了遏制病毒,全國支援武漢,要人有人,要物有物。全國人民齊呼:“武漢加油”!如此,使這個原來就出于武漢的“加油”的典故,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這是題外話,扯遠了。兒時,在中山路的渾事,還有不少。如:一次,因大我四歲的玩伴小興的唆使,我竟在大市橋堍一爿酒館待切的羊羔之上,吐下了一大口唾沫!諸如此類的趣事渾事,如細細展開講述,確有些令人忍俊不禁的情節。但這些故事,鑒于在我的回憶錄<我和我家>中均有記載,更鑒于“再精彩的故事也怕重復”,所以不再細述。如有讀者感興趣,不妨關注〈美篇〉,搜索作者相關作品即可。</p> <p> 青少年時的中山路,讓我感受的是:無奈、遺憾、失落與惆悵。袁克健兄說到的大方糕團店,在1959年中山路拓寬、青果巷(包括迎迓庭等)成了中山路一部分之后,就在我家大門對過。大方糕團店,以水磨粉制作湯圓,餡心有豬肉、豆沙、菜豬油、芝麻四種。那時,一兩糧票六分錢兩只。我對芝麻湯圓情有獨鐘。因囊中羞澀,僅能偶爾品嘗。每每經過此店,干咽口水居多。但到了1960年開始的“三年困難時期”,大方糕團店仍為大方糕團店,湯圓仍為湯圓,但原來的豬肉、豆沙、菜豬油、芝麻四種餡沒有了。唯一的一種:山芋餡!然而,該店仍然生意興隆、食客盈門。為啥?因為當時的市場上,實在買不到什么好吃的東西了!幾十年以后,據家父回憶,那時,家父常常傍晚下班后,去該店花上一兩糧票六分錢吃上兩只山芋餡湯圓。家父將湯圓連湯吃光后,再向店家討一碗湯。其實,經過一天的營業,大鍋內下湯圓的湯已相當濃稠。這碗湯,相當于一碗薄薄的米粉糊。這段回憶,雖讓人心酸,卻是真實的歷史?!叭昀щy時期”,最苦的當然是1960年:有一段日子,無錫市區居民,除了計劃供應的定量糧食外,市場上幾乎買不到任何食品!而計劃供應的蔬菜,每人每天:一兩咸菜!為了共渡難關、共克時艱,政府召號各行各業、各個單位大種“十邊地”。到1961年,父母下班時,隔三岔五,有一小捆毛豆或一小袋胡蘿卜帶回家了。于是,一碗“薄浪湯”粥的晚餐之后,又有了令人興高采烈的加餐:每人一小碗清水煮毛豆莢或胡蘿卜!記得有次家父出差數天,就是受所在工作單位(無錫會計學校)委托,為改善師生伙食,和幾位同事一起,乘機帆船去蘇北準陰采購胡蘿卜的。雖有以上的改善,因兄弟們正值長身體的青春期,個個都是“飯榔頭”,家中常常寅吃卯糧,一近月底,就鬧起了饑荒。當時,在政府的鼓勵下,郊縣農民提高了種糧的積極性。農民逐漸有了余糧。于是,政府又開放路邊自由市場,市面漸漸有了賣議價米的。一次,實在揭不開鍋了,父親決定首開紀錄,去勝利門買幾斤議價米。我和父親一起步行,從青果巷到勝利門再到北塘大街,見米攤就侃價,每每還價不成……再從北塘大街回勝利門回青果巷,如此一個來回,手中的米袋仍然空空如也。父親咬咬牙,“三元就三元”!“買”!“今晚總不能喝西北風”!眾所周知,當時計劃供應的大米,不到一角四分一斤,如今要三元錢。父親下這個決心,內心要經歷多么痛苦的掙扎!于是,我們再回頭向勝利門走去?!罢媸翘鞜o絕人之路”!正當我們憂心忡忡、步履匆匆之際,迎面走來一人。來人招呼:“老曹!去哪兒”?原來此人,正是父親稅務局的同事、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大學生某某。當他聽到家父的窘境,毫不猶豫,慷慨解囊,從上衣口袋中掏出一張糧票,“喏,正巧還有五斤,送您了”。這次邂逅,在我這個少年的腦海中,刻下難以磨滅的印記。1963年,我高考落榜。當年10月22日午飯后,包括父母、弟妹和我,拎著行李包裹,神情凝重、迤邐行走在中山路上,向勝利門、北大街、北塘大街、三里橋進發……我心中默念,“再見,中山路”!這次,是全家送我到三里橋碼頭登船,去蘇北弶港農場!</p> <p> 雖然到了農場,每年總要探親,間或還要到無錫出差。每次回錫,我總忘不了逛逛魂牽夢繞的中山路。1967年文革期間,農場勞教摘帽人員組織“新生戰斗隊”造反,其中雍彬、韓家宜出逃去北京告狀。農場公安和知青造反派決定追捕。是日,包括本人在內的追捕人員風塵仆仆到達無錫。在我的安排之下,我們住進了中山路三鳳橋的東風賓館。1969年,組建江蘇建設兵團。七十年代初,按上級要求,時任十九連指導員陳亞軍攜本人到無錫,對知青進行家訪。在我的推薦下,我們又住進了中山路三鳳橋的東風賓館。在家訪之余,我還陪同亞軍指導員參觀了我當年居住過的百年老宅、青果巷25號大院。如今,青果巷一帶的舊宅均已拆遷,舊宅地址上,幢幢摩天大樓拔地而起。</p> <p> 中年時代的中山路,給我更多的是:奔波、勞累、拼搏和希望。“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粉碎“四人幫”以后,落實知青政策,大批知青回城。1979年春,我和妻子分別回到了無錫和蘇州。于是,關于中山路,我又多了許多難忘的記憶。是年4月份剛回錫,被通知“在家待業三個月,等待安排工作”。這三個月中,我當然閑不住,除了經常去勞動局打探消息,騎著一輛舊的永久12型自行車滿城竄,去19連戰友家或工作單位探訪。記得先后探訪過王榮良、吳根法、張云江、秦文達、胡介琦、韋裕初、詹孝龍、熊學倫、倪幸康、徐新聲、朱善慶、吳其昌、顧瑞良、董偉等人。為探訪戰友,我的破舊的永久12型,沒少在中山路上風馳電掣。記得一次,在勝利門北大街口遇見呂文貴,我在右面路邊停下自行車與其交談。忽然,一輛逆向的自行車搖搖晃晃奔我而來,騎車的美女一邊口中喳呼“喂喂...當心”,一邊就連人帶車撞了上來。猝不及防,我和停在路邊的永久12型均挨了撞。所幸,人車均無大礙,我只說了聲“你怎么逆向行駛、迎面撞來”?不料,美女反而追究起我的責任:“我這雙高筒尼龍絲襪破了。你要賠!”當時,市面上尚無此款式絲襪。據她說,“此襪是在香港買的,要20多元一雙”!(相當于當時工人半個月工資)我心里泰然,“我沒錯。交通規則沒有規定不能站在路邊講話”?!皼r且,美女逆向行駛,迎面撞人?!笨墒?,美女有個男朋友幫腔,糾纏不休、不依不饒。隨著時間的推移,圍觀者越聚越多,倒真的妨礙交通了。這時,胡介琦碰巧騎車經過。介琦兄歷來為人隨和、待人寬容忍讓。他勸我說,“要不商量一下,各自承擔一些”?我心里有底,“我并不理虧,無論說到哪里,我不怕。反正目前我待業在家,時間上耗得起”。在雙方僵持不下之際,突然出來一個自稱是市政府專職了解民情的“便衣”,記錄了我們雙方各自的姓名和住址,并約定當天下午二點到新生路交警部門處理。下午二點,我準時到達交警部門,而對方自知理虧,根本未到。此場馬路糾紛,就此結束。</p> <p class="ql-block">(1959年的無錫中山路)</p> <p> 1979年8月16號,我正式到無錫橡膠廠上班。從此,每周六天,早七晚六,二點一線,從南門揚名路,經南長街、中山路、北大街、北塘大街、三里橋、吳橋到蓉湖莊橡膠廠上班,成了我生活樂章的主旋律。何謂“早七晚六”,即早上七點出門,晚上六點到家。揚名路到橡膠廠,自行車單程45分鐘,如遇上北塘大街或吳橋堵塞,那就無法保證準時到廠。記得有次吳橋大擁堵,整個吳橋及其兩邊道路幾百米范圍,人山人海,人車混雜,人擠人擁,人頭攢動,密密匝匝,擁堵的人群,既無法進,又無法退……在此進退兩難之際,居然有兩名自稱“建筑工人”者,肩扛自行車,爬上吳橋不到20公分寬的橋欄,在距離河面十幾米的空中,猶如技藝嫻熟的雜技演員,從容淡定走過了二百余米的“獨木天橋”,真是蔚為壯觀!那時,如有相機,從空中拍攝,必將畄下珍貴的歷史資料!那天,橡膠廠為了接工人上班,不得不出動了輪船。那次,我第一次見識了自己廠里的運輸實力。在橡膠廠的三年,幸虧我妻子女兒在蘇州,我住在父母處,回家享受現成飯菜,經得住這“朝七晚六”的節奏。</p> <p> 在無錫橡膠廠的三年,中山路(包括南長街)是我上下班的必經之路。其間,又有許多值得回味的故事。如:上下班途中,時常遇到農場的戰友,每每簡要交談幾句、各自行色匆匆。彼此之間,均能理解。因為各人,都有重任在肩,各有各的工作和事業。那時,我和戰友,均已充分體會到“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內涵!三年中,途中常遇到的戰友有朱善慶、王榮良、馬文良、孫林寶、張榮寶、畢仁虎等人。又如:在中山路上,我曾幾次遇到徐邴圣。當時,徐邴圣在房管局上班,拿著我不知名的儀器,正在進行馬路測繪。我想,在農場干農技工作,現在搞測繪也屬技術性質,從技術的角度,也屬“對口”,可謂人盡其才。還有件事,值得重點說說:原弶農直屬連食堂的美女炊事員沈婉芬,系吾妻張伏英要好的小姐妹。而沈婉芬的老家,就在迎迓庭,離我家青果巷不過一、二百米,也可屬于鄰居。而沈婉芬回城后,在中山路南端朝陽飯店工作,八十年代初,春節回錫,我和伏英去飯店探望過幾次。沈婉芬和小朱(也是直屬連炊事員)的婚宴,是在迎迓庭父母家中辦的,我和伏英,直屬連的張永健、朱素琴均到宴祝賀。沈婉芬,不僅美貌,而且能干,和小朱的結合,堪稱郎才女貌。遺憾的是,已多年沒有音訊。</p> <p> 在農場時,我們夫妻月工資均為33元。進城進了廠,工資“套級”為二級工,也不過42元,每月有5至6元獎金,也不到50元。城里和農場,其開銷天差地別。特別我們夫妻分居蘇錫兩地,加上來往費用,經濟頗感拮據。于是,我開始業余給<無錫日報>寫稿。當年稿費雖薄,但權當貼補往來于蘇錫之間的火車票錢。每每寫好的稿件,直接送到報社。因為,當時報社就在中山南路,是我上下班必經之地。十九連知青朱善慶,當時在報社工作,為約稿、撰稿、送稿、審稿,與其頗多交集。同時,我還看望了高中的語文老師張其棟,他時任報社副總編輯。每天早晨上班,經過報社門口,總要停畄幾分鐘,瀏覽一下新出爐的<無錫日報>,看看自己的稿件有否見報。偶爾,自己的兩篇甚至更多的稿件同時發表,更是喜不自勝。</p> <p>(1963年的無錫中山路)</p> <p> 1982年,為解決夫妻分居,我謝絕了廠里的再三挽畄,毅然調到蘇州。自從去蘇州后,每年總要回錫。每次回錫,總要去中山路。大約83年春節,回錫探親。小小年夜,帶七歲的女兒逛中山路。在南禪寺,女兒看中一套紅黑相間格子花紋的外套,但售價較高。我勸女兒,“再看看,有沒有款式花紋更好的”,父女倆輾轉來到東方紅商場,竟未覓到中意的衣服。忽然,一個激靈,我腦海中浮現了多年前家父攜我去勝利門買議價米的情景。我決不能蹈其覆轍。于是,重回南禪寺,毅然買下了女兒心儀的外套。幾十年來,中山路可謂日新月異,令人矚目。居媒體報道,早在多年之前,無錫中山路,其商零售額已躋身全國各大城市商業街前七名。中山路,早已成為無錫市一張靚麗的名片。半個多世紀來,無錫中山路和整個國家一樣,經歷了滄桑巨變。特別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無錫中山路,可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從丒小鴨變成了白天鵝!</p> <p> 老朽今年74足歲,經歷了天真無邪、歡樂淘氣的童年,饑餓苦澀、惆悵無奈的青年,埋頭苦干、奮勇拼搏的中年。如今,托國家的福,托時代的福,終于進入了衣食無憂、頤養天年的老年。老朽和我的許多戰友一樣,也如無錫的中山路,一齊實現了華麗的轉身。行文至此,忽然想到,文中所提及的戰友,已經去天國者不乏其人!真是:生死由命,富貴在天。斯人已逝,生者如斯!有句時髦的俗話,“賺錢只是游戲,活著就是勝利”!愿我的戰友、同學、朋友以及各位老齡讀者,端正心態,珍惜當下,開開心心過好每一天。愿我們的晚年生活,如無錫中山路一樣蒸蒸日上,靚麗溫馨!</p> <p class="ql-block">(時下無錫中山路北端的勝利門)</p> <p>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娄底市|
仪陇县|
彰化市|
香格里拉县|
麟游县|
佳木斯市|
得荣县|
淮安市|
宿迁市|
贵港市|
横山县|
扬中市|
荆门市|
疏勒县|
赤壁市|
京山县|
德庆县|
夏津县|
浦东新区|
长垣县|
桑日县|
新化县|
湖北省|
福州市|
博爱县|
凉城县|
寿阳县|
仁化县|
昌江|
奉节县|
韩城市|
蕉岭县|
扎赉特旗|
唐山市|
翁源县|
望江县|
徐闻县|
东海县|
马关县|
安徽省|
如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