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磨豆腐最關鍵的一道工序是“點豆腐”,這也是最難把握的技術活兒。豆漿形成的“豆花”過大,做出來的豆腐顯老,發硬;“豆花”太小,做出來的豆腐水多顯嫩。豆腐坊里每次點豆腐的關鍵時刻,得靠最有經驗的師傅。<br> 當年在種子隊豆腐坊與司務長劉須斌一起做過豆腐的退休職工張同竹記憶猶新地說:“我們豆腐坊里就數于成山師傅點豆腐有絕招,每次看他舀起一瓢石膏水,一邊往豆漿缸里倒一點,一邊用大勺子在豆漿中攪一攪,眼睛透過濃濃的蒸汽瞅著豆漿的變化。他一邊用勺子兜底往上翻漿,一邊不停地問我們鍋里的豆漿還有沒有豆花。我們告訴他豆花才綠豆那么大時,他就立即停止撒石膏水,隨即用勺子攪拌幾下,立即蓋上鍋蓋。不一會兒,揭開大鍋蓋一看,呵,這鍋豆漿就變成了清水相伴的一朵一朵的豆腐花。”<br> 原來這點豆腐的訣竅全在石膏的用量比例上。石膏的用量既不能多也不能少,要恰到好處。少了,豆漿不凝固或太嫩;多了,做出的豆腐太老,吃著就有點澀。<br> 最后一道程序就是壓制豆腐。團場最早做豆腐的副業隊的萬師傅對做豆腐的流程滾瓜爛熟。他和同事把豆腐木框(像蒸饃的籠屜)支起擺好,往籠屜框子里鋪上一大塊方形白布,再將一瓢一瓢舀進的豆腐花攤平。之后,把白布四角翻過來包住盛滿籠屜的豆腐花,蓋上大小合適的木板壓實,再把從隊里機務房搬來的、有幾十公斤重的報廢鏈軌拖拉機上的大齒輪壓在上邊。待壓擠干木框里的黃水,白花花、平展展、嫩抖抖的豆腐就神奇地呈現在人們眼前。師傅們把豆腐翻倒在一塊平平的案板上,用刀橫橫豎豎地劃成大小差不多的方塊,再喜滋滋地把一塊塊嫩香的豆腐放進盛有干凈水的大盆里泡上,不一會兒,隊里的職工就把這幾籠屜豆腐買個精光。<br> 記得1965年春節前,機槍連(原武裝民兵連)里大食堂里缺糧少菜,青黃不接,連里命令副業班把倉庫里不多的黃豆全拿出來,磨成豆腐,好趕在節前給每家職工分上5公斤。當時,連里司務長立即和副業班班長商量。從各排調劑人手,加班加點,一直干到年三十,硬是完成了連隊領導交給的任務,給全連每戶職工都分上了5公斤的豆腐。那年除夕夜,機槍連100多戶武裝戰士家庭,家家餐桌上都飄出了豆腐的香味。<br>困難時期,除了連隊逢年過節殺豬分肉,連隊豆腐坊就成了職工最受歡迎的地方。1966年支邊來疆的青年連職工胡阿根,1969年冬季回上海探親,臨走前請豆腐坊汪師傅給他加工幾公斤豆腐干,他要給父母帶回上海,讓父母嘗嘗新疆連隊的豆腐。后來他返回連隊后,專門給汪師傅帶來了上海的奶糖和糕點,連聲謝謝汪師傅,說他父母吃了汪師傅做的豆腐干,直感嘆這輩子都沒有吃到這么好吃的豆腐干,新疆兵團連隊的豆腐干都這么地道。<br>開荒隊四川籍退伍軍人吳時仁,家有4個孩子,生活極其困難。以前每年家里都要腌好幾壇子咸菜,冬季就靠咸菜度日。自從連隊有了豆腐坊,老吳家的幾個孩子的臉色發生了變化。他家不但可以經常吃上豆腐,而且豆腐坊的職工都知道老吳家的困難,常常見老吳老婆來要點豆腐渣說做菜吃,就舀上幾勺子給她。原來,老吳老婆是用豆腐渣摻在玉米面里,當營養品給孩子加營養哩。<br>那時因為各團場連隊有了豆腐坊,連隊職工大食堂里就經常有了大白菜豆腐粉條包子、鹵干豆腐條、油炸豆腐泡、豬肉燉豆腐、大白菜燉豆腐等菜肴出現,職工的生活就有了改善。不少職工群眾家里也想著法兒做豆腐菜,什么豆腐丸子、炒豆腐皮、五香豆腐干,魚燉豆腐。勤快一點的還做紅豆腐、臭豆腐和鹵豆腐干,還有豆腐燉大肉粉條等永遠吃不厭的家常菜……<br>溫馨的連隊豆腐坊,真的一輩子好難忘!<br>?<br>?<br>?<br>本文作者:石河子市高永明<br>聯系電話:13579778918</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泉市|
来安县|
金山区|
铜山县|
通化市|
浮山县|
天全县|
梨树县|
宝应县|
汉中市|
江源县|
滨海县|
古田县|
谢通门县|
浙江省|
保康县|
连南|
灵璧县|
马尔康县|
疏附县|
德惠市|
株洲县|
纳雍县|
娱乐|
新沂市|
浮山县|
海晏县|
昌平区|
苏尼特左旗|
库伦旗|
嘉兴市|
微山县|
中牟县|
平度市|
恩施市|
纳雍县|
封开县|
慈利县|
湘阴县|
荥阳市|
三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