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讀《京華煙云》有感

水木清華

<p>《京華煙云》是林語堂先生旅居巴黎時,耗時十年寫就的一部長篇小說。陸陸續續讀了二遍,現將閱讀過程中的一些感觸記錄下來。</p><p><br></p><p>一、教科書書中的義和團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殺洋人,最后被慈禧太后剿滅。本書中從木蘭一家從京逃亡回鄉途中偶遇義和團,側面描寫了一下當時義和團的情形。貌似和《水滸傳》里的梁山好漢有些相似的地方,梁山好漢在后期被朝廷招安和又被朝廷所滅;義和團也同樣被慈禧太后利用和洋毛子干仗得罪了洋人,后慈禧太后收拾不了局面倒戈被剿滅。這是我以前不曾明白的。不過,文中流露出義和團的迷信、愚昧讓人義俊不禁的同時,但又讓人悲哀憐憫。義和團組織機構渙散,沒有明確的革命目標,甚至有人干一些拐賣女童的營生,這樣的組織,即便慈禧太后不剿滅,估計也不得民心,長久不了。</p><p><br></p><p>二、森嚴的家庭倫理制度。新中國成立之前的中華大地男人三妻四妾是完全合乎禮法的。林語堂先生通過描寫姚思安的朋友曾文伯一家的日常生活細節,告訴我們那個年代妻和妾完全是倆回事。妻和妾是主仆關系,妾生的孩子都在妻的名下,是主子,可以和妻在一個桌子上吃飯,妾是站在旁邊服侍的人,頂多算是半個主子。這不由的讓我想起這些年人氣爆棚的宮斗劇,民間尚有這么森嚴的妻妾等級制度,更何況是帝王家。那些狗血劇情要么捕風捉影,要么子虛烏有。</p><p><br></p><p>三、作者林語堂先生通過木蘭的眼睛,大加贊賞了一位妾的小腳,說什么“連日觀之不厭,但覺其盡善盡美,何以如此之美,卻難以言喻。一雙不裹起來的大腳,把線條的和諧則破壞無余了。”按說林語堂先生也是接受過新思潮的人,這樣的審美,的確讓人匪夷所思。我又琢磨了一下,林語堂先生是深入地研究過《紅樓夢》的人,甚至續寫過《紅樓夢》后四十回,會不會也是學習曹公明貶實褒的寫作方法呢?</p> <p>四、隨著閱讀的深入,我不自覺地將此書和《紅樓夢》對比,當然,我說的是人物設置和故事情節。平亞病危,曼妮進京探望順便完婚沖喜這一節中,曼妮剛到曾府,被安置在曾府一個較偏僻的住所,小憩時做了一個夢:荒廢的古廟、皚皚白雪、棺材……難道林公也得想通過夢境預示“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凈”的結局?這又讓我想起《紅樓夢》中“賈寶玉神游太虛幻境,警幻仙曲演紅樓夢”這一章,通過寶玉的夢境,預示了大觀園中眾兒女的命運走向。林公也是用的這種草灰蛇線,伏脈千里的手法?不過沒多久,也就是曼妮進京后十多天,所謂的“沖喜”始終沒給平亞病入膏肓的身體帶來些許好處,在曼妮無可奈何的哭叫聲中,平亞戀戀不舍地死在了曼妮的懷中。曼妮的夢境終于和現實重合,草灰蛇線,但伏脈也就是三五十里吧。曼妮夢境中最后到了玉樹瓊花的小島,走進雕梁畫棟的宮殿永明宮。這貌似一個的美好結局,曼妮還有什么柳暗花明的故事,到底預示了什么呢?</p><p><br></p><p>五、說一說曼妮和木蘭。曼妮是一位纏過小腳的封建正統女性,沒怎么讀過書,循規蹈矩,從不越雷池半步。聽到平亞病危的消息,義無反顧上京完婚,沒有一絲一毫的不情愿,完全不顧及年紀輕輕的自己將要孀居的后半生。萬事有其必然,萬事悉由天定,未來之事不知,但在她心里,從不懷疑困惑,生是曾家的人,死是曾家的鬼。我完全相信,這是封建正統女子的真實寫照 ,悲還是嘆?轉念一想:幸福皆由自己的心定,無關旁人,曼妮認為按照自己遵守的倫理道德生活就是幸福也未可知,或許曼妮真是幸福的。這樣我也就釋然了。</p><p>木蘭的父親姚思安是接受過新思潮的人,木蘭沒纏過腳,受過封建正統女子的教育,也受過先進思潮的教育,名符其實的大家閨秀。到目前為止,我挑不出木蘭一點毛病,美貌絕世,才華過人,蕙質蘭心,理想的紅顏知己和夢中情人。我相信,木蘭絕對是林語堂先生心中最完美的女子,也是林語堂先生刻劃的最耀眼的角色。</p><p><br></p><p>六、說一說小說中的反面人物銀屏。銀屏從小被賣入姚家,擔負起了照顧木蘭哥哥迪人的工作。銀屏果敢潑辣,越矩背理和小說中塑造的其他文致清雅的女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銀屏的結局相當悲慘:自縊身亡。究其原因有二:其一,出身窮困潦倒,父母身亡,身世悲慘,只有伯父代為教養,被賣為婢,身份低微。其二,也是最主要的,三觀不正。迪人是一個和薛蟠差不多的貨色,她處心積慮勾搭迪人是為啥?為的就是姚府錦衣玉食的生活,她為了嫁給迪人不擇手段,可比娼妓,居心不良。在得到迪人后,玩兒心機變著花樣慫恿迪人向姚府要錢,打扮得花枝招展儼然貴婦,包藏禍心,甚至要利用迪人和孩子報復迪人的母親姚夫人。人一旦失去了善良厚道的底色,結局肯定好不到哪里去。</p><p><br></p><p>七、早就聽說《京華煙云》是仿照《紅樓夢》寫的,因此我在閱讀過程中不自覺地將倆者互相對比,我似乎也能看出一些端倪,比如都拿夢境預示結局。夢是一個玄妙的東西,科學都無法做出確切的解釋。如倆部小說都用了神仙下凡這一套說辭,還有文中人物對話的口氣,特別相似,甚至還有姚思安居然說出了“世事洞明皆學問,行為豁達即文章”這樣的博大精深的道家思想……讓我更加堅信這倆本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是一個時代的故事,這也是一個民族的故事……</p> <p>八 、再說木蘭。木蘭和暗香第一次偶遇,是由當時兵荒馬亂的社會環境造成的。暗香悲情的際遇,在和木蘭第二次不期而遇時扭轉。暗香無意間到曾家為仆,而木蘭娘家所居的王府花園里居然有一住處叫暗香齋,我琢磨暗香最后也成了王府花園的主人?暗香是純樸善良的底層勞苦人民,認命,是那些受過封建正統教育、平生遭際實勘殤的女子唯一能做的。暗香本想安安穩穩做個仆人,而木蘭卻尋思讓暗香做孫亞的妾,也就是曾家的半個主子。木蘭的這一想法,讓我驚詫不已。按照常理推斷,從古至今,那些所謂的正室妻子安排丈夫納妾,大多是迫不得已,誰愿意與別人分享自己的婚姻?暗香能干、善良……管理曾府,暗香是個好幫手……</p><p>這確實是木蘭真實的想法。當然,木蘭的想法還沒來得及實施,暗香就已經做了孫亞二哥經亞的正牌娘子,曾府正兒八經的主子。這讓我一頭霧水,是木蘭不諳世事嗎?直到木蘭第二次準備給孫亞納妾,我才確信,納妾是木蘭真心實意的。這讓我陷入深思,我怎么才能理解木蘭呢?</p><p><br></p><p>九、再說姚思安。在中國倆千多年的正統思想儒家思想里,無論多么成功的商人,地位相對讀書人還是比較低的。在這部作品中,姚思安姚老爺子無疑是一個成功的商人,時空切換到現在,說成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也不為過。一身儒雅、心胸開闊、精明不失厚道,心懷家國天下……道家儒家這些中國古典哲學在姚老先生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呈現。林如斯女士轉述父親林語堂先生的原話是:身為女兒身,當學木蘭也!我想說的是:身為男兒身,當學姚思安!</p><p><br></p><p>十、《京華煙云》這部作品反映了從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三十多年間的中國悲情的社會現實,從義和團拐賣女童,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袁世、張勛復辟帝制,軍閥割據混戰,五四運動,九一八事變后中華大地風起云涌的抗日熱潮……全景式展現了千瘡百孔的中華民族從覺醒到崛起的心路歷程……</p><p>軍閥混戰中的荒唐人和荒唐事、貪污腐敗、賣國求榮……搞笑又悲情。</p><p>抗日戰爭爆發前,姚老先生對木蘭說:日本和中國開戰是避免不了的,中國打還是不打,得問曼妮。多么智慧的姚老先生,他深刻地明白,木蘭深處上層社會,養尊處優,接受過新思潮,代表不了最廣大民眾的思想。只有曼妮,只有曼妮才能代表得了中國最廣大民眾的意識形態。</p><p><br></p><p>十一、政治立場:對于代表當時先進生產力的政黨:國民黨和共產黨,看得出來,林語堂先生和國民黨走得較近。只有黛云、環兒、陳三加入共產黨,而關于這三人后續的篇幅基本沒有,只有靠讀者自己想象了。其余人比如文化界重量級的人物孔立夫,木蘭和莫愁都受過高等教育的兒子都加入了國民黨,文中對于國民黨在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上的描述篇幅較長,對于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中所做的貢獻是持肯定態度的。多年來,我對于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說辭頗感疑惑,作為一個政黨的領袖,一個孫中山先生親自提拔起來的總統,我深信,民族大義應該是有的。后來的若干年,我總想去中國臺灣一探究竟,讀一讀中國臺灣這方面的歷史。</p><p><br></p><p>十二、關于林語堂。這本書截止昨天,第一遍我已經讀完。對于木蘭為孫亞納妾這事兒,我似乎有一些理解了。從一開始讀這本書,我是帶著自己的喜好讀的,比如守節,比如納妾……一直以來,我對這些從五四運動開始就批判的“存天理,滅人欲”等等這些封建思想深惡痛絕的。我沒有用一個博大的胸懷接納,接納一個和我不同另一個世界和者說另一種思維。這個世界哪有絕對的對和錯呢?所謂的對和錯,只是在特定的時空里一個相對的事情。而這一點,林語堂先生做到了,他像一個局外人,不帶任何褒貶色彩來講述這個故事……故事里的人和事,對與錯 ,只有靠讀者自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p><p><br></p> <p>十三、粗略讀完第二遍《京華煙云》之后,我合上書,回憶里面的內容情節,整理了讓我頗為震撼的幾個細節,然后又打開書將它們找了出來:</p><p>(一)“在老北京,剎那和萬古沒什么區別。別處的數百年,在北平只是幾段瞬息的時刻……老北京遭受異族的征服很多次了,但被征服者將入侵者征服,使之改而順乎自己的生活方式。滿洲人來了又走了,老北京不在乎。歐洲的白種人來了,以優勢的武力洗劫過北京城,老北京不在乎……”</p><p><br></p><p>中國歷史上所遭受外族入侵亡國滅種的危機,無論是五胡亂華還是蒙元、滿清入主中原,中原漢人終在險中求勝,讓華夏文明五千年綿延不絕。外族入侵的歷史中,滿清統治中國最為長久,滿族人的金戈鐵馬踏破山海關入主中原,然最終滿族人承襲了漢文化,融合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差異即是文化的差異,從這方面說,是漢人征服了滿人。</p><p><br></p><p>(二)“這塊無字的石碑上,他讀到了興建萬里長城的暴君的顯赫榮耀,帝國的瞬間瓦解,歷史的進展演變,十幾個王朝的消逝……那塊巨大的無字碑,是向人類文化歷史堅強無比的挑戰者。立夫說:你記得秦始皇怕死,派五百童男童女到東海求長生不死藥嗎?而今物在人亡。木蘭說出迷一般的話:因為石頭無情。”</p><p><br></p><p>石頭因無情而永存,人因有情而消逝。這大約就是道家剎那和永恒的辯證關系吧。木蘭在泰山體會到的大道運行規律,日出日落,生生不息,這個貌似和諧的規律,卻蘊含著深深的恐懼,王朝更迭,瞬間和永恒……</p><p><br></p><p>(三)“他常說,人的運氣和德行息息相關。人若有福氣,一缸清水變白銀;若沒福氣,一缸白銀變清水。你的德行要享得起這個福。日本人沒有統治中國的德行,所以也就沒有統治中國的福氣。即使把中國送給日本,他們也沒有福氣消受。”</p><p><br></p><p>這段話簡言之:厚德載物。這是天地萬物遵循的大法則,也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核心之一。日本人想用武力征服中國,也就是想用他們自己低俗的野蠻文化征服天地萬物遵循的大道,純粹癡人說夢。</p><p><br></p><p>(四)“孩子,我信。由于你、你妹妹、阿菲和你們所生的孩子,我就等于不朽。我在你們身上等于重新生活,就猶如你在阿通阿眉身上之重新得到生命一樣,根本沒有死亡。人不能戰勝自然生命,會延續不止的。”</p><p><br></p><p>這種樸素的生命觀,也是絕大部分中國人的生命意識。生命的延續生生不息,死即是生,生即是死,順乎自然,隨遇而安,生命的形式在另一個人身上呈現,所謂的輪回大約就是生與死的辯證關系吧。</p><p><br></p><p>林語堂先生是國學大家,書中蘊藏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隱藏著深厚的中國古典哲學思想。不知道我這幾點粗淺的見解能否契合林語堂先生本意之一二?</p><p><br></p><p><br></p> <p>十四、第一章里有關于道家養生方法的描述,頗值得研究一下。</p><p><br></p><p>“每逢他開始一段養生修煉之時,他總是住在書房里。子夜起來,盤膝打坐。在前額上,兩鬢上,腮頰上,下巴上,然后手心腳心,要固定摩擦次數,然后控制呼吸,氣沉丹田再運氣,調理并吞咽唾沫,這樣再刺激循環與控制呼吸之下,在深夜的寂靜里,他能聽到腸道里的氣血,怎樣循環,怎樣匯聚到丹田。這種功夫要做十分鐘,有時十五分鐘,有時到二十分鐘,這就是養氣的功夫,在固定的時間,他擦擦手心腳心,但是從來也不過度,一到感覺奇妙之時,覺得氣血周流,直貫倆腿,然后整身放松,躺下睡甜甜的一覺。”</p><p><br></p><p>我覺得這應該是道家采氣的方法。丹田這個詞在武俠小說中很常見,丹田分上丹田和下丹田,上丹田指印堂附近,下丹田則是指神闕穴周遭,準確說是神闕穴下方三指寬位置,神闕穴就是肚臍眼。我照著書中所說閉著眼試了下,不知怎么才算氣沉丹田,當然這里說的氣沉丹田是指下丹田。按我自己的理解類似深呼吸或是腹部呼吸,運氣的時候盡量沉下心,按照自己的舒服感覺控制好呼吸次數頻率。幾分鐘后,好像也有了一點感覺。看了幾節瑜伽課程,練習中間的休息方法與這個極其類似,真是天下大道,一脈相承。當然,這只是我自己的理解,改天找個懂行的求教一下。</p><p><br></p><p>十五、關于牛太太的面相。</p><p>“在整個人群之中,木蘭特別感覺到牛太太的眼睛,牛太太那老女人的正方臉,狹窄而低前額,長的嘴唇,寬而敏感的嘴,整個的臉看來是有權有勢的神氣,也就是所謂的馬臉,在眼睛和嘴之間那一段相當的長,那樣的臉,據說是精明的婆婆臉,也是掌權主事者的臉,清朝西太后的臉就是那樣的。此等人都是精明強干,風度可喜,圓滑隨和,但是一旦決心要抓住權力掠奪金錢,便如黃河決堤,天下無一物能阻止的住他。過去多少宮廷佳麗,其美貌雖遠超此等女之上,但斗心機才智,則居于下方,終遭此等女人所誅除削減,又有多少王孫公子也遭到此等女人謀殺。”</p><p>不知這一段是不是故意指西太后,拿西太后的樣貌比牛太太,暗示牛太太和西太后一樣貪戀權勢,心狠手辣。我自己腦補了一下牛太太的形象,一臉刻薄相,確實讓人覺得不舒服。相由心生,由臉觀心,由心知未來。牛太太的結局可想而知。</p><p><br></p><p>相學能夠打破時空限制,穿越千年,那么必然有其經久不衰的道理。傳統文化中相學學問是很深的,當然不可能像我這樣粗淺和想當然憑感覺。一個人的相貌反應了他自己的內心世界,進而決定了其人生的走向。相由心生,相隨心變,心變則命數就變,修心才是相學的核心。真有意思,這又和西方的心里學扯一塊兒了。</p> <p>十六、談及一下平亞的病。“孩子越是功課好,往往臉色越蒼白,身體越軟弱。那年的二月,平亞時時發燒,又像是流行性感冒。”這是平亞病癥最初的表現,再結合文中描寫平亞這個人的性格特征,多多少少有些多愁善感的成分,慧極必殤情深不壽,憂思過慮的人大多心脾肝失調,臉色蒼白則氣血不足,免疫降低,經常感冒也就順利成章了。</p><p><br></p><p>“平亞吃了由治感冒常用的幾劑兔兒草熬的湯藥,發燒很快就痊愈了。在養病期間,他服用甘草阿膠豆蔻配制的丸藥,很有效,把病治好了,但是元氣損耗筍燒太大,白天困倦,四肢無力,這樣過了一個月,再一個半月之后又去上學。”我百度了一下這幾味藥的功效,看看能否窺明一二。</p><p>兔耳草的功效:清熱解毒,降血壓。用于急、慢性肝炎,高血壓,乳腺癌。</p><p>在甘草眾多功效當中,我覺得平亞用甘草的病因該是這個:甘草可以補脾益氣,甘草色黃味甘,氣溫益氣,是補脾益氣的常用藥物,經常和黨參、白術等補脾益氣的藥物一起使用,用于治療多種氣虛證,比如心氣虛、心悸、脾胃虛弱等癥狀;</p><p>阿膠:血萎虛黃,眩暈心悸,心煩不眠,肺燥咳嗽。</p><p>豆蔻:開胃消食,緩解脾胃不和。</p><p>這幾味藥組合,看似是一個補藥的方子,調理脾胃肝腎。元氣不足,氣血虧虛嚴重。</p><p><br></p><p>“快到四月底的時候,他又病倒,陣陣打寒噤,陣陣頭疼,脖子發酸。的韓晶陣陣頭疼,脖子發酸,父母以為流行型感冒又犯了,又給他兔耳草的湯藥吃,一個禮拜之后才請醫生,由于木蘭家的關系,他們認識了那個蔣太醫,他到了之后除了按脈,沒說什么話,開了一服藥,里面有桂皮,甘草杏仁好使人出汗。”</p><p><br></p><p>桂皮的功效與作用: 1溫中祛寒:用于脾胃虛寒的胃脘冷痛,以及腹痛腹瀉,常與干姜、附子同用。 2、溫腎壯陽:用于腎陽不足的畏寒、肢冷、腰膝冷痛,亦可用于腎不納氣的虛喘、氣逆。</p><p>杏仁:止咳平喘、降低膽固醇、促進皮膚血液循環、潤腸通便和減肥、抗腫瘤。</p><p><br></p><p>這幾味藥,又像是在補腎,用杏仁止咳,不知是不是結核病的前期。</p><p><br></p><p>下文中木蘭推斷這個藥方是治傷寒初期的。據說傷寒是醫生最怕的病,我仔細查了一下,這是一種非常纏手的病,病因復雜。再聯系后來平亞的癥狀,時而發燒,時而發冷,張仲景對此病頗有研究,并博采眾方著書立說,流傳后世,被命名仲景傷寒。西醫則稱為腸炎。腸道屬三陽經的范疇,而肝腎胰腺屬于三陰經。人體的疾病都是陰陽失調的結果。個人認為疾病初期陽經之時還好治,細心調養,一旦擴展到陰經,則不好醫治了。不久之后,平亞又覺得口渴,眼花,耳鳴,胸口發悶。口渴像糖尿病,即胰腺的問題,眼花胸口發悶則是肝臟的問題,耳鳴應該是腎臟的問題。平亞病人膏肓了,各個臟器都有問題。</p><p><br></p><p>“北京曾家接到母女啟程的復電,因為她們最快要走十天,平亞那時已經病情危殆,已經顯示出憔悴而衰弱,還是發高燒,脈搏微弱,偶爾嘔吐,四肢發冷,他說肚子里寒痛,悶脹而虛軟。由種種病像上看,陽經內陷已然侵入陰經,仿佛身體正在干涸,咽喉干,眼睛無神。這時醫生不再用肉桂甘草等熱藥表內熱,而是用平和性的藥來溫暖陰經了,因為已然看出是一種陰寒,是分泌器官功能不調,于是服用干姜、蔥白、豬膽等熬成的湯藥,但是病人情況越來越壞,于是開始服用猛藥,里面有大黃,芒硝等。”</p><p>這段是平亞病情再次加重的情形。</p><p>姜味辛,性微溫,歸肺、脾、胃經。生姜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藥毒的作用。</p><p>蔥白的功效:發熱解表,散寒通陽。</p><p>豬膽的功效:清熱;潤燥;解毒。熱病燥渴;大便秘結;咳嗽; 哮喘; 目赤等。</p><p>這些用藥關鍵是在止咳。平亞的病剛開始為腸炎,后來又老咳嗽,該是肺的問題。人體的五臟六腑都是相通的,和五行相對應,里面精準的辯證關系,我并不知曉。只感覺平亞的病由肝郁起,之后引起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大黃和芒硝是清熱通便的藥,也大寒之藥,除非重癥,一般不用。因此我推斷平亞的病應該是肝炎(這應該是西醫的叫法,中醫怎么叫,不清楚)、肺癆(西醫叫肺結核)和仲景傷寒(西醫叫腸炎)。</p> <p>(十七)談談莫愁。作為姚家最小的女兒,莫愁沒有姐姐木蘭那般光彩奪目,也比不上姐姐那般浪漫灑脫、靈動活潑,但她卻是全書活得最透徹、最自在,也是最幸福的女子。如果說木蘭是一個理想主義者,那么莫愁就是一位現實主義者。林語堂先生塑造的木蘭太過理想化,不像真實的存在,而莫愁更貼近現實中真實的女子,可以撫琴,也可以煲湯,沉穩果敢,在那樣的亂世中活得幸福怡然,一生安泰,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大智慧。舉幾個例子:</p><p><br></p><p>木蘭和立夫等人去西山游玩,莫愁沒去,在不顯山不露水的情況下將立夫的衣服熨燙的平平整整后交給立夫的母親,雖然那時的新文化運動開展的如火如荼,但在莫愁這樣顯赫的大家庭里來說男女還是要回避一下的,更何況是熨燙衣服。</p><p><br></p><p>“我只是要替乾隆說一句話而已。即使普通的游客,都把自己的名字和詩句亂寫在亭子上、懸崖峭壁上、廟墻上,為什么一國之王就不許寫呢?……他畢竟是太平盛世的君王,提倡文學藝術,他的詩正好是太平盛世的點綴。宮廷體的詩就是那個樣子。您不能說他的字怪,因為皇帝的字必須方正規矩。他的字圓潤、豐滿,結構方正,筆力含蓄在柔軟圓潤的輪廓之后,皇帝的個性理當如此。”</p><p><br></p><p>香山辯論,莫愁敢于出言反駁大家之言,申明自己的立場,字字璣珠,足見她是胸中有丘壑之人,只是日常藏拙不顯而已。莫愁沉穩少言,知道什么時候該說,什么時候該說什么,分寸拿捏恰到好處,難怪讓立夫也驚詫了半天,甚至拿她和三國時期的辯手陳琳相提并論,莫愁不鳴則已,一鳴驚人!</p><p><br></p><p>立夫被懷瑜陷害入獄,木蘭出乎尋常的失態和大半夜到狗肉將軍張宗昌辦公室虎口拔牙的過激行為明顯越過了大姨姐的界限,連孫亞都連翻吃醋和木蘭大吵了幾回,莫愁卻像個沒事人,從始至終都沒有多問一句。姐姐木蘭對立夫的情意,莫愁全懂。莫愁深愛立夫,所以她選擇信任,她深信姐姐和立夫會恪守禮儀。莫愁對丈夫立夫于無聲處顯愛意。我想,這就是愛情和婚姻的至高境界。</p><p><br></p><p>立夫性情急躁,性格凌厲,在民國那個亂七八糟的年代惹出了不少的禍事,莫愁永遠有耐心,用繞指柔將立夫從危險的邊緣拉了回來。林語堂先生說:“從姚思安處,木蘭學到的是生活的大道,而莫愁掌握的是世俗的智慧。“</p><p><br></p><p>民國年代是個大染缸,整個社會思維凌亂。透過莫愁,看看民國年代那些傳奇一樣的女子,比如林徽因,比如張愛玲……拋開各自的成就,單說生活,林徽因將生活過成了“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張愛玲將生活過成了“形影相吊幾度秋”,不得不承認,生活除了詩情畫意,還有俗世的智慧。</p> <p>十八、《紅樓夢》與《京華煙云》對照淺析</p><p>人物:</p><p>李紈~~曼妮</p><p>在《紅樓夢》中,李紈是賈政和王夫人的長子賈珠的妻子,賈珠早夭,李紈青春守寡,心如槁木死灰,是典型的封建淑女貞女形象。她信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古訓,清心寡欲安心撫養幼子賈蘭。</p><p>桃李春風結子完,到頭誰似一盆蘭。</p><p>如冰水好空相妒,枉與他人作笑談。</p><p>判詞中無法看出李紈的死因,但在原著中描述判詞下方還有一張圖,畫著一個婦人懸梁自盡,旁邊還有一盆蘭花,蘭花隱喻兒子賈蘭。由此推斷李紈是懸梁而亡。</p><p>《京華煙云》中的曼妮和李紈基本相似,甚至比李紈還要悲慘,至少李紈是嫁給了大活人。而曼妮嫁了一個病入膏肓行將就木的人,生活經歷大體也相似,都有一個兒子。按照高鄂續寫的后四十回有蘭桂齊芳的說法,大約賈蘭進士及第后又重振賈家,曼妮的兒子也在經歷了親人一個個被日本人殺害之后,跟隨共產黨抗日,振救國家于危難。二者異曲同工。林語堂先生設置了曼妮懸梁自盡的死法,是否在故意迎合《紅樓夢》?</p><p>我雖然用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盡可能解釋曼妮是快樂的,但還是無法真心認同。所謂的程朱理學,所謂的存天理滅人欲,將宋后的中國女人極盡壓迫之事,這些女子在這些吃人的禮教之下居然心安理得,毫無一絲反抗意識,我常常是悲哀不能自持的。我痛恨這些禮教,痛恨那些整天張嘴閉嘴女德的人。</p> <p>下面是林語堂先生的《著者序》:</p><p><br></p><p>小說者,小故事也。無事可做時,不妨坐下聽聽。</p><p><br></p><p>本書對于現代人的生活,既非維護其完美,亦非揭發其罪惡。因此新進甚多“黑幕”小說迥乎不同。既非對舊式生活進贊詞,亦非為新式生活做辯解。只是敘述當時中國男女如何成長,如何過活,如何愛,如何恨,如何爭吵,如何寬恕,如何受難,如何享樂,如何養成某種生活習慣,如何形成某種形成思維方式,尤其是,在此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城市生活里,如何適應其生活環境而已。</p><p><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尚义县| 永城市| 台江县| 彩票| 洞头县| 常宁市| 宜昌市| 临漳县| 兴隆县| 平昌县| 靖安县| 和田市| 龙江县| 同德县| 剑川县| 长宁县| 中山市| 三河市| 琼中| 越西县| 凭祥市| 仪征市| 麦盖提县| 金阳县| 海伦市| 屏山县| 图木舒克市| 江北区| 黑河市| 深圳市| 西城区| 揭阳市| 凤冈县| 武宁县| 留坝县| 文安县| 馆陶县| 河曲县| 绍兴县| 固始县| 蓬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