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68年12月22日,毛澤東下達“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后,上山下鄉運動大規模展開,當年在校的中學生全部要求前往農村。這是人類現代歷史上罕見的從城市到鄉村的人口大遷移。</p> <p class="ql-block"> 為了響應毛主席的號召,我們武漢六中的同學們積極報名下放農村,我和張宗杰、陳志雄、陳志勝、施任芝五位男同學自愿成立一個小組,毅然報名下放到湖北省荊州地區公安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們即將離開武漢六中校園。</p> <p> 一、概 況</p><p> 公安縣地處長江南岸,縣城在長江邊,坐擁黃金水道。境內地勢平坦,江河密布,氣候宜人,鶯飛草長。農產品有水稻、棉花、油菜和小麥等,算是個比較富裕的地區。</p><p> 1969年 1月18日18時,我們在武漢關碼頭乘坐輪船離開武漢前往公安縣。船上載有下放到公安、江陵縣的武漢六中和十六中等校的學生。輪船朝著長江上游方向緩緩前行,我站在輪船桅桿旁,望著波濤滾滾的江水,沒有了離別江城前的興奮,只有對未來命運擔憂的忐忑心情。</p><p> 輪船經過30多個小時航行,于第三天凌晨2時左右到達公安縣阧湖堤。當天中飯后,我們乘貨車到達米積臺。在米積臺見到接我們的村民,才知道我們被分配到公安縣東港區大學公社雙豐大隊五小隊。從縣城到知青點的路既慢長,又曲折。在步行幾十里的路程中,還需乘坐小船,穿過一個湖泊。一路上“怎么還沒到?還有多遠?”是我們反復提出的問題。冬天是蒼涼的季節,一望無邊的農田閑置著,沒有活力,沒有生機……。我們一路所見到的除了黃土就是灰塵。無風三尺土,有雨一街泥,那貧窶的場景,令人萌生扎根農村前途渺茫的想法。傍晚,我們邁著疲憊的步伐終于走到了知青點,從繁華的都市來到貧瘠的農村。我們的心情從興奮到沮喪,落差之大可想而知。晚上,陳志雄同學邊拉琴邊流眼淚,那個場景令人至今難忘。</p><p> 我們的住房是小隊專門新建的土坯草房。房子坐南朝北,一共三間兩個大門左邊一間是生產隊的小賣鋪,右邊兩間是我們知青的住房,進大門的一間房是客廳、餐廳、廚房、倉庫,右邊一間是臥室,里面放有五個木架子床,床架上鋪放著竹子和稻草。住房的背后有一小塊自留地,可以種蔬菜,菜地后面是個小池塘。隔壁是陳秀全隊長的住房,隊長是部隊轉業軍人,個子不高,咪咪的眼睛,方方的臉型,很壯實、精干,看起來很嚴肅,但對人很熱情。隊長夫人是賢妻良母,家里有三個子女,老大兒子,老二女兒小名叫毛姑,老三是未滿周歲的兒子。她對我們知青非常熱情,經常教我們種菜,幫我們解決一些生活上的困難。還有許多鄉親和臨隊知青對我們也給予了許多關心和幫助,令我至今難以忘懷。借此機會向親們表示衷心的感謝!</p><p> 我在農村生活了一年八個月,雖說時間不長,但對農村生活有了初略的了解。經受了思想鍛煉和生活磨練,品嘗到了知青生活的酸甜苦麻,經歷了農村的春夏秋冬,見證了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了一周,完成了季節循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萬物復蘇的春天</p><p> 3~5月份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初春的大地慚慚地鋪上了淡綠色的地毯,上面點綴著紅、黃、白、紫等顏色的野花,微風吹來,一絲絲淡雅的花草香撲面而過,讓人心曠神怡。</p><p> 每天清晨5時左右,小鳥在樹枝上“嘰嘰喳喳”地唱歌,公雞在房前屋后“喔、喔、喔”地鳴叫,換醒了大地,也換醒了沉睡在夢鄉中的我們,使我們早早地趕緊起床,穿上衣服,拿著農具就去做早工,開始了新一天的田間勞作。</p><p> 這時候農村開始忙著耕田,種油菜、播種、插秧,種夏季的蔬菜,如辣椒、茄子、豆角、冬瓜、黃瓜等。農民當時都是運用老輩的人工耕作方式,用牛耕田、用手插秧等。說起插秧,在農村有一個講究就是:不插五一秧。五一前插完秧后,就是除草、打藥、施肥、車水灌溉之類的事情了。這些比較輕的農活沒有多少技術含量,陳隊長就安排我們知青去干。耕地屬于勞動強度大的技術活,由隊里壯勞動力負責。</p><p> 稻田里干活非常辛苦,如水田除草一干就是幾小時。收工上田埂時還會發現小腿上爬滿了螞蝗,用手使勁拍,它才會掉下來。雖說干農活又苦又累,但我們都能忍受,也已經習慣了。大家齊心協力干農活,只盼望著有個好收成。</p><p> 5月,麥田里就會綻放出甜美的、金色的笑臉。農民開始為割麥子、曬麥子忙碌,做到顆粒歸倉。因為,它是農民勞動的豐收碩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揮汗如雨的夏天</p><p class="ql-block"> 6~8月份正值盛夏時節。夏天的氣候是令人最難耐受的,特別是中午,空氣又熱又悶,像劃根火柴就能點著了似的。整個世界刺眼的亮,令人口焦舌干,頭昏眼花。</p><p class="ql-block"> 農民在高溫氣候下收割一季水稻,緊接著開始插二季水稻秧。夏收夏種,大戰40天是農業生產一年中農民最忙最辛苦的季節。在那個年代,割稻用鐮刀,打稻脫粒用稻桶,一切都是徒手完成。要在短時間內完成繁重的收種任務,農民唯有起早摸黑。當時割稻,都是要稻草的,稻草曬干后可以用來燒火做飯,還是耕牛冬季的“口糧”。因此,割的稻樁就留得很低。然后把收割回來的稻谷挑到稻場,在稻場上堆放兩天,再平鋪在稻場上,用人拉石碾子,一遍又一遍碾,其他的人就把壓過的稻草打翻再碾,直到稻草上沒有稻谷為止,再用洋叉清除稻草。</p><p class="ql-block"> 我們知青生活嚴重缺糧。農村壯勞動力一天計1.3個工分,知青計0.8個工分,我們知青一年到頭扣除了糧油后,只能分到20多元錢。且農村分配口糧是按計工測算,因此分給我們知青的口糧較少,五個男生飯量大,又未按計劃吃糧食。所以,造成每年都會有一兩個月要斷糧。大米吃完了就吃紅薯片、土豆、蠶豆、豌豆等雜糧已成為我們的生活常態。斷糧時吃百家飯,或者去鄰隊知青點蹭飯吃。有一年,陳秀全隊長看我們實在可憐,大發慈悲,分給我們一點谷種以解燃眉之急。</p><p class="ql-block"> 我們的農村的生活比農民要辛苦很多。農村家家戶戶都有婦女或老人在家專門養豬養雞做飯。村民收工回家可吃現成的,且火食較好。相反知青收工后要做飯,火食還很差。對從未做過飯的知青來說,做飯比干農活還要難得多。由于燒火的柴草不干等原因,我們常吃夾生飯。做飯時柴草點不燃或者火太小時,我們就用竹子做的“吹火棍”吹,常常搞得滿屋全是煙,燻得刺鼻嗆喉流眼淚。真是做一次飯,受一次罪。菜地里種了很多蔬菜,其中青辣椒是長得最好的。所以炒什么菜都加青椒,如:青椒炒缸豆、扁豆、茄子等。我們日常生活以素食為主,偶爾在小賣鋪買點雞蛋吃就很滿足了。</p><p class="ql-block"> 記得有一次,大家商量著要改善生活,晚上就拿著手電抓了很多青蛙。大家一起動手,有的殺青蛙,有的清洗,有的燒火,有的負責烹調,忙到凌晨一點多鐘才把青蛙肉燒好。一人一碗剛準備吃的時候,施任芝又累又困,打了個哈欠,把下巴打掉了,嘴巴都合不攏,哪還能吃青蛙呢?只有沖了碗蛋花給他喝了。次日清晨,很多鄉親們來看望施同學,異口同聲地說:“從沒見過的事呀!今日見到了,照業喲!”我們小隊赤腳醫生大姐看后說:要去鎮上醫院看才行。我們只好步行12里路趕到鎮醫院,找到個老中醫,他說是急性的顳頜關節前脫位。然后,雙手拉著施同學的下巴往下一拉,再往前一推,很快進行了關節復位。</p><p class="ql-block"> 農村的夏天特別熱,晚上蚊子多,難以入睡。我們常在院子里乘涼,陳志雄拉小提琴、二胡,還有同學吹口琴,樂器小合奏的音樂聲經常會引來很多村民圍觀。另外,村民鄒士松、曾凡斌等人經常晚上來和我們一起聊天、開玩笑、講故事,真是熱鬧非凡。鬧晚了,熬得不行才去睡覺,但愿能做個美夢。</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五谷豐登的秋天</p><p> 9~11月是秋高氣爽的季節。也是果實累累,收獲的季節。秋天把黃色給了銀杏樹,把紅色給了楓樹,把橙紅色給了果樹,把金黃色給了田野。</p><p> 秋天收獲的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高粱、土豆、花生、芋頭、紅薯和各種瓜果。</p><p> 7至9月采摘棉花,10至11月收割晚稻。每到這個時候,棉花地里和水稻田里就有無數辛勤的背影正在忙碌著,只為了秋天這一季的豐收。農民先后拉著裝滿棉花或谷子的板車去鎮上,賣完棉花,交完公糧后,就逐漸進入農閑階段。</p><p> 當時的農村沒電,也沒天然氣。照明用煤油燈,燒火做飯用蠶豆桿、棉花桿、稻草、蘆葦等。這就使我想到了第一次見到“沖擔”。它兩頭裝有很鋒利的鐵尖角,利用尖頭直接刺穿于被挑東西的中間而挑在肩上。象挑棉花桿、稻草、蘆葦等都得用上沖擔,它是不可缺少的農用工具。十月的一天,我們拿著沖擔、麻繩、鐮刀,步行來到一個湖邊割蘆葦。第一次跟著農民學會了用沖擔挑捆綁好的蘆葦。由于返回時挑著蘆葦無法休息,最好要一口氣挑回。所以就自然而然的學會了換肩挑蘆葦!</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銀裝素裹的冬天</p><p> 12~2月是寒冬臘月。初冬像一位美麗、高貴、矜持的公主,舞動著她那神奇的面紗,送來陣陣凜冽的寒風。</p><p> 冬天氣候不適應農作物生長,農村從12月起就逐步進入農閑期。主要農活是水利建設。為防治旱、澇、漬災害和對農田實施灌溉、排水,農民參入了許多水利工程。我們第一年參加了鄉村挖水溝,挖小河的水利工程;第二年參加并完成了荊江大堤的挑土任務。</p><p> 知青生活中,最快樂、最開心的日子是在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度過的。宣傳隊的主要成員是我們知青,由部隊剛轉業的民兵排長趙德勝兼任宣傳隊長。學弟陳志雄自幼喜愛文藝,特別高興參加排練節目。白天文藝排練計工分,且擺脫了農村艱苦繁重的體力勞動。</p><p> 我們大隊有17名知青,分三個知青點。除我們五隊外,三隊知青是譚永超、譚永嘉、容碧霞、阮觀明、黃禮平、吳鴿6位同學住在小路旁邊;六隊的知青有陳家佩、陳小毛、劉向東、顧果、付應華、馮崇銀6位同學住在堤壩旁。</p><p> 有次去三隊知青點串門,老遠就看見他們房前的樹上拉著繩子,曬了幾床被單,進屋后又發現家里收拾的干凈整潔,令人感觸頗深。他們男生挑水,女生洗衣;女生做飯,男生燒火,同學配合默契,真所謂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但是,我們五個男生也有特點和優勢,重活累活搶著干,分分鐘搞定。在農閑時,我們大隊知青經常來往,參加知青聚會,結下了深厚的同學友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尾 聲</p><p class="ql-block"> 1970年,為落實國家有關知青返城務工政策,廠礦企業開始在農村招收知青,知青迎來返城的特大喜訊。</p><p class="ql-block"> 我們五位同學最先是施任芝被招到宜昌棉紡廠。陳志雄是以文藝愛好者的身份被武漢鋼鐵公司特招錄用。9月18日,我和張宗杰、陳志勝去鎮上參加招工面試。聽說招工單位是松宜鐵路,大家還是蠻高興的,覺得只要離開農村,去哪里都行。面試后的第五天接到招工錄取通知,要求我們26日到鎮上集合前往工作單位。離開農村的那天清晨,許多鄉親們前來送我們,依依不舍地與我們話別。我們27日到達沙市。次日上午,招工負責人召集我們開會,自我介紹是武漢鐵路局的招工人員崔德利,他給大家發了當天回武漢的輪船票,交待了注意事項。真是幸運啊!文化大革命前,武漢鐵路局40名職工調到松宜鐵路支援三線,文革期間人事凍結,這次松宜鐵路在招工總數中劃撥40人的招工名額給武漢鐵路局,正好我是其中之一。在我們即將離開沙市的前3小時才得知回武漢的消息,真是令人驚喜若狂。歸心似箭,盼望回家的心情是用語言難以形容的。</p><p class="ql-block"> 30日上午10點多鐘,我們乘坐的輪船抵達漢口江漢關碼頭,回到了生我養我的江城大地,結束了近兩年“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村知青生活。</p><p class="ql-block"> 時光荏苒,歲月匆匆。五十年后的今天,回憶那段崢嶸難忘的歲月,既有成功的甘甜,又有失意的苦澀。讓我們共同分享知青生活的點點滴滴,追憶往事,感悟人生。同時,我們很難忘記農村的一草一木,非常想念農村淳樸的人們,感恩善待我們的父老鄉親和同學們。在此,我對親們再次說聲:謝謝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武漢六中67屆初三(5)班,目前失聯的同學有:秦前漢、陳春華、鐘堅強、楊德貴、萬啊燕、陳連生、吳良利、楊三六、盧少華、劉春元、李家忠。謝謝美篇這個平臺讓我們相見。分別半個世紀的老同學們見此美篇后,請在美篇下面點擊"精彩評論"留言,并輸入聯系電話。我們會盡快回復,期待你的出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謝謝你的關注和分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感謝李抗美同學提供的六中照片!部分圖文均來自網絡。我們對原作者深表敬意。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安县|
白沙|
曲麻莱县|
巴彦淖尔市|
苏州市|
迁西县|
保定市|
边坝县|
苍梧县|
呼图壁县|
五华县|
阳曲县|
玉林市|
阜南县|
景泰县|
灵山县|
扎鲁特旗|
称多县|
阿尔山市|
通化县|
隆安县|
馆陶县|
梁山县|
砚山县|
运城市|
长汀县|
乐至县|
湟源县|
绥棱县|
十堰市|
龙里县|
特克斯县|
平乡县|
东光县|
诸暨市|
辰溪县|
文山县|
嘉义市|
阳高县|
轮台县|
新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