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清末民初的宜昌</div><div> 隨著臺灣海峽兩岸關系緩和,1988年起,臺灣當局允許老兵回大陸探親。有人回憶說,當年有老兵回宜,在城區轉了幾圈,感慨家鄉變化太大。想到江邊坐劃子(宜昌話叫“渡劃子”或“腳(jio)劃子”)到對河(江南)看看,卻被告知現在早就是輪渡了,這也是時代的進步。</div><div><br></div> <div>▲《揚子江攝影集》里的船工</div><div> 遙想當年,坐著劃子過河,江風拂面,小船搖搖,看著兩岸風景如畫,船動水動山也動,聽著推劃子的人隨著劃船的節奏隨意唱出的“搖櫓歌”,也是一種宜昌特色。宜昌當年的木劃子種類眾多,船工所唱的自然就各不相同。羅老師調研新編的“搖櫓歌”就是其中集大成之作。</div><div><br></div> <div>▲大南門舊景</div><div> 在興建葛洲壩和三峽大壩以前,每到枯水季節,宜昌城濱江段沙壩露出,要向長江水面延伸約平均二、三百米,江輪僅能泊于江心深水區。輪船上下客貨,全賴劃子(或稱“漂子”)遞漂(或稱“漂遞”)。劃工將劃子劃到輪船邊攬客接客,待乘客上船安頓好,劃夫便展開雙臂,蕩起雙槳,遂唱“搖櫓歌”。或介紹宜昌街道、或介紹地名和風物特產,十分有趣。</div><div><br></div> <div>▲宜昌海關(今市政府)碼頭渡劃子</div><div> 羅洪波老師曾在2012年編纂《伍家崗區民俗志》中采錄過,編后覺得索然無味。現趁編纂《大公橋街道志》之便,再訪劃駁老人,他們都是現編著唱,但詼諧順口。羅老師便頓感有責任按民謠形式將其新編入志,便得新編“搖櫓歌”。</div><div><br></div> <p>▲江邊的劃子</p><p> 搖擼歌(十二月)( 羅洪波 新編 )</p><p> </p><p>正月里來珍珠嶺,</p><p>天官橋上接花燈。</p><p>二月里來二道巷,</p><p>還有兩是溫柔鄉。</p><p>三月里來三新街,</p><p>高蹺踩到孝子巖。</p><p>四月楊泗鎮江邊,</p><p>奎星樓把狀元點。</p><p>五月五龍要過江,</p><p>龍船就把五龍擋。</p><p>六月綠蘿溪水涼,</p><p>南風拂塘催插秧。</p><p>七月爬上七層塔,</p><p>荊門十二連白沙。</p><p>八月摸秋八合塘,</p><p>威嘶一拉斷人腸。</p><p>九月九過九拐巷,</p><p>巷子放鞭彎彎想。</p><p>十月劃到石榴紅,</p><p>寒婆打柴在十六。</p><p>冬月不去東山寺,</p><p>王篆廟里在寫詩。</p><p>鳳凰橋和六公橋,</p><p>一個上來一個下。</p><p>罷罷罷扯野棉花,</p><p>西壩扯到小陽壩。</p><p>拿摸偸撿買拐送,</p><p>馬路借名古隆中。</p><p>臘月蠟燭紅彤彤,</p><p>春秋閣上拜關公。</p><p><br></p> <p>▲從江南劃往城區的劃子</p><p> 感謝呂航、代昊提供照片支持。版權所在,轉發請署上羅洪波老師的大名,征求有心之人為“搖櫓歌”譜曲,那就是老歌新唱。(202006)</p><p><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树市|
宜兰市|
长沙市|
延寿县|
碌曲县|
奇台县|
龙川县|
郸城县|
阳西县|
婺源县|
徐汇区|
和林格尔县|
新郑市|
高安市|
黎川县|
百色市|
贵溪市|
定结县|
纳雍县|
临漳县|
平阴县|
广东省|
巍山|
泌阳县|
丹江口市|
朝阳区|
象山县|
遂宁市|
东明县|
临高县|
达州市|
砚山县|
无棣县|
米林县|
鹤庆县|
嘉义县|
民勤县|
延庆县|
德昌县|
当雄县|
年辖:市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