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詩】<div>縣北村南津水平,津頭利涉舊知名。</div><div>趁虛客到沖寒渡,罷釣人歸載月行。</div><div>蓮唱雨中雙槳緩,棹歌柳外一帆輕。</div><div>為儒今喜多舟楫,欲濟無窮問耦耕。<br> ———明?戴珙 《利津古渡》<br></div> <p>日前,和幾位友人相約,再次踏上G241國道,一路向北,直達河南省澠池縣利津古渡南村鄉。那里有個早已建成而竟未光顧的南村利津民俗文化園,在默默地呼喚著我。</p> <p>今年閏四月,“人間四月芳菲盡,山間十里槐花香”。看著連綿起伏的山嶺,沿著蜿蜒曲折的國道,聽著鳥鳴,嗅著花香,一個多小時,便停留在了利津民俗文化園柵欄門前。</p> <p>大門右側掛著三塊牌子,上下緊挨橫著的兩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人類研究所河南澠池工作站”“南村利津民俗文化園”,豎著的一塊“河南省澠池縣上河始新統哺乳動物化石詳細調查及搶救性保護項目部”。園主中國社會科學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楊栓朝靜靜地站在門前,將我們迎了進去。</p> <p>南村鄉位于澠池縣城50公里處的黃河南岸,50年前,我曾在那里工作多年。20世紀末期,因為修建小浪底水庫,該鄉沿黃6個村莊2900多戶1萬人全部遷走, 如今,黃河滔滔,沿黃村莊早已沉入河底,“一片汪洋皆不見”!</p><p><br></p><p>那里有著我太多的回憶與眷戀。不在彼處心相連,我知道,那山,那樹,那石,那房舍,一草一木-----永遠不會消逝。</p><p><br></p><p>南村鄉有遠見卓識者。從1997年開始,在持續近3年的大搬遷中,當時的 南村鄉青年農民楊栓朝自購車輛、相機,冒嚴寒、頂酷暑,入村進戶,行程數萬里,拍攝了3600多幅照片,收集了上千件移民們世代使用的老物件,采揀了上千塊黃河奇石。他只有一個目的:把故鄉風貌保留下來,把鄉愁鐫刻在記憶深處。</p> <p>楊栓朝因為記錄小浪底庫區南村鄉移民搬遷場景、收集當地民俗實物而引起央視關注。2001年10月10日至10月12日,中央電視臺《講述》欄目記者專程趕赴澠池縣南村,對楊栓朝進行了為期3天的實地采訪拍攝。其后,在央視《講述》欄目演播室,楊栓朝講述了自己“建起全國首座移民紀念園”的艱辛經歷。</p> <p>這一切,我早已從新聞媒體耳熟能詳。然而,當我踏進園區,仍然驚呆了。踏著磨盤石連接的路面 ,環顧四圍,角角落落都是常見的物件,磨盤、石雕、水缸、陶罐、柱礎石-----杏樹下的明代石龜栩栩如生,我不敢邁步,唯恐驚擾了千年的寧靜。</p><p><br></p><p>高天藍、杏兒黃、竹葉綠、石榴花兒紅,綠樹環繞,幾座建筑錯落有致。來不及細細觀察,楊栓朝帶領我們走進了“南村歷史文化展覽館”。</p> <p>展覽館的一副對聯:</p><p>通達南北利津濟長安</p><p>道貫古今黛眉育河洛</p><p><br></p><p>展覽館內收集民俗實物6000多件,我不能一一觀看,順手拍了桌面上的物件,難免掛一漏萬,也不能一一解說,只對個別物件略加介紹。把空間留給聰明的讀者吧。</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琳瑯滿目的老物件</b></h1> <p>▲漢磚,“官”磚▼</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匾額、牌匾</b></h1> 大清宣統元年間的雕花圓匾“后文宣圣”。”文宣”指孔子,“后文宣圣”一般用來指關公。孔子之后能稱圣人的,民間認為是關公 近代書法家華世奎的一副木質柱聯:<div><br></div><div>“天地間詩書最貴,家庭內和睦為先”<br><br></div><div>華世奎(1863年-1942年),字啟臣,號璧臣、思暗、北海逸民,祖籍江蘇無錫,后遷避于天津,著名書法家,天津"八大家"之一。華世奎的書法,真、草、隸、篆諸體,無有不精。而最能代表其書法 風格的要算他的楷書作品,走筆取顏字之骨,骨力開張,功力甚厚,有館閣氣魄。<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黃河奇石</b></h1> <p>難得糊涂</p> <p>飛天攬月</p> <p>旗開得勝</p> <p>駿馬奔騰</p> <p>一路看過,感慨萬端。如今漸漸淡出生活舞臺的舊物件,見證南村歷史發展的一面面“鏡子”。看著它們,老輩人能尋找到過去的記憶,年輕人能感受到先輩的辛勞付出。8000多平方米的利津文化園,完全是澠池縣南村鄉千百年歷史的凝縮。——楊栓朝,當年的青年農民,如今的彩陶研究專家,傳遞鄉情,家國情懷,留存記憶,史載千秋!</p> <p>正在建設中的澠垣高速大橋,對接指日可待</p> <p>中午時分,楊栓朝打開園區北門,在門洞處,擺了小方桌,設便宴招待我們一行。在交談中,楊栓朝深情地談起了家鄉,談起了黃河,談起了彩陶,談起了任村上河曙猿,談起了彩陶指紋……古人有“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之美談,而今,我們面朝黃河,樹綠蔭濃,清風徐來,水波不驚,瞰黃河,眺遠山,“江作青羅帶, 山如碧玉簪 ”,極具詩情畫意,頓覺不虛此行。</p> 文圖/陳 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康市|
鄂伦春自治旗|
迁安市|
阜阳市|
合肥市|
和平区|
阳西县|
韶山市|
增城市|
石楼县|
孟村|
平乡县|
怀柔区|
雅江县|
靖江市|
砀山县|
咸阳市|
祁阳县|
凤山市|
波密县|
长顺县|
紫阳县|
莱芜市|
卓资县|
拜泉县|
天津市|
泰兴市|
宁都县|
通化市|
合阳县|
子长县|
惠水县|
微博|
宁晋县|
高平市|
榆树市|
汪清县|
甘南县|
凤台县|
新河县|
师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