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趙永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疆哈密三道嶺鎮因煤礦而存在的小城,卻因這里有著中國最后一批蒸汽火車,而走進了中外游客的眼中,走進攝影人迎風傲霜攝影鏡頭中。我也因為鐵路人,父輩從蒸汽機車的歲月開始,走進自己不朽的人生;我也因為曾在鐵路火車頭單位工作過,盡管已改為內燃機車,但對蒸汽機車卻情有獨鐘,于是我三下哈密三道嶺鎮露天煤礦,拍畫面追逐蒸汽機車的歲月;用情愫描寫三道嶺那最后蒸汽機車的風彩;用苦澀的磨難、欣喜的收獲重新認識三道嶺那鮮為人知的故事。我永遠不會忘記過去的歲月里,寂靜的夜晚,時常能聽到火車的鳴叫聲、放氣聲、車廂連接時的尖銳的撞擊聲。那蒸汽機車傳來的深重、悠長、有節奏感的聲響就會在我耳邊響起。它成了我少年時代生活的背景音樂,襯托著我淡淡的懷舊。</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4月9日星期四,這是我第一次疫情后離開烏魯木齊首趟工作之旅。據新疆天氣預報:哈密以北等地區溫度下降5至9度,還有沙塵暴。但是因工作需要去哈密辦事,我和同事只身乘坐D2712次前往哈密,上午11點46分動車徐徐開出烏魯木齊站,幾分鐘后動車就風馳電掣般的向哈密方向駛去。中午14點43分到達哈密站。辦完事之后,我獨自一人,在哈密汽車客運站買好去往三道嶺鎮大巴車票,哈密到三道嶺全程95公里,大巴車需行進二個小時。不知怎么,我的心情異常激動,因為就要看到朝霞滿天、日落晚霞中的拉著汽笛,兩邊冒著蒸汽,蒸汽機車開行的壯觀畫面,真的蠻期待的。大巴車駛出1小時40分鐘后到達三道嶺鎮入口安檢處。首先進入我的眼簾是,三道車輛進口處都有2至3人穿著一身正規的防護服,上車來測體溫,查驗身份證。查到我時,檢查人員看了身份證后,通知讓我下車,并告訴我:你的身份證有問題,無法進入三道嶺礦區,后來對方講清原委,我才知道事情真相。接下來,檢查站人員幫助聯系出租汽車,按30元錢送我回到哈密。在出租車進入哈密市時,也受到了一次嚴格檢查,最終我遺憾萬分的回到了原地一一哈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5月1日,我第二次去哈密三道嶺鎮是隨拍攝團隊領隊藍天美女同行,在烏魯木齊乘坐大巴車前往三道嶺,在三道嶺檢查站,我們一車人都安全檢查通過。又唯獨我一人被叫到檢查站處,三道嶺公安、社區、居住賓館經理以及疫情檢查人員將我圍住,不斷檢查我相關證件,詢問有關情況,大巴車一車人都為我捏把汗,最終讓我進入三道嶺。人是進去了,天公不做美,三道嶺鎮被狂風席卷,天也變的更加陰沉起來,一場暴雨在即。盡管如此,仍擋不住我拍三道嶺蒸汽機車的決心,由于天氣原因,未能拍到蒸汽機車在線路的精彩畫面,但也拍了,但不盡人意。</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5月21日,我第三次乘動車前往哈密,再坐汽車直奔三道嶺鎮,這次檢查順利,很快通過三道嶺檢查站。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于拍到了蒸汽機車運行中的壯觀場面。借此,分享給家人和所有的朋友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暮色中的蒸汽機車,汽笛長鳴,車輪飛轉,火車頭冒著滾滾黑煙,正向我所在的方向駛來。三道嶺地處戈壁深處,佇立于空曠遼遠的亙古荒原之上,也作為新疆新石器文化遺址之一。這里曾是古絲綢之路入西域的三條線路中新北道的途經之地。在茫茫暮色中,在礦山、雪峰、夕陽下的礦野,伴著陣陣粗獷悠長的汽笛聲,氣勢磅礴的蒸汽火車穿越戈壁蜿蜒而來,騰云駕霧以嗚嗚地從遠方的山坡開過來,非常壯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走進哈密三道嶺鎮露天煤礦,看到親切無比的蒸汽機車時,我想到了在天蘭鐵路(天水至蘭州) 蒸汽機車歲月里,有著永遠難忘的回憶。我的父親隨王震將軍轉戰南北,后擔任天水鐵路地區軍代表。從部隊轉業后,我的父親就和蒸汽機車打上了交道。這是時任隴西機務段段長、我的父親在天蘭鐵路通車彩剪蒸汽機車跟前與隴西機務段的干部、司乘人員一起合影的照片。第二排(左二)是我的父親。</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受時任天水市軍管會主任王震將軍的委托,我的父親天水軍管會軍代表等人接管了寶天機務段(后改北道埠機務段)。這張珍貴的照片,是1950年我的父親和母親抱著我的大哥,在天水北道埠機務段蒸汽機車跟前的合影。其實回憶這段歲月蠻有感觸的,我參加工作也曾經來到烏魯木齊機務段工作,也和火車頭打起了交道,不過那時蒸汽機車已退役,改成內燃機車,無論怎么樣,自己也與火車頭有著難分的情緣啊!所以走進三道嶺鎮露天煤礦的蒸汽機車跟前,真有著無法言表的愉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畫面中的就是三道嶺鎮露天煤礦大坑,我從鎮上走過來,差不多要半個多小時,對于第一次見到這樣大規模露天礦的人來說,這樣的場景實在是太震撼。據火車司機介紹:三道嶺的“東坑”與“西坑”兩座露天煤礦屬于潞新公司露天礦公司。數年前,西坑有著更為壯觀和豐富的蒸汽機車群和線路分布。目前,僅有東坑的鐵路還在維持運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當清晨黎明時分,我在三道嶺煤坑的最高處,用手機拍下了一列載著煤炭的火車,轟隆轟隆穿越著戈壁,在群山之間繞行。車頭冒著濃煙,吼叫著,帶頭朝前奔馳。鐵路兩旁的樹木一棵棵地向后掠去,火車頭上方吞吐著濃濃煙霧,火車頭的車輪鏗鏘有力的旋轉,速度漸漸加快飛馳向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是三道嶺礦區火車司機換班休息室,多少年過去了,這里幾乎沒有什么變化,室內除了桌子和幾把椅子,還有爐火外,其它就沒有什么了。火車司機都手拿歲月的白磁缸喝著水,津津樂道的講述自己的見聞。</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每次出乘前,火車司機都要對機車所有重要部分細致進行一次全面安全檢查,發現隱患及時處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條盤踞在礦坑之下的鐵路,無疑是整個三道嶺最為繁忙和精華的一段線路,在這里我可以感受到戈壁的荒涼狂野與“原始”火車的震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火車較遠,我將畫面放大至最大程度 ,拍下很遠的兩臺蒸汽機車前行的車影。這一段線路是由低到高的最明顯一段,兩輛機車爬坡最為費力。機車在夜幕來臨前奮力前進,未燃盡的煤灰經煙管一并排出,猶如“噴火”,汽笛鏗鏘,光影震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從三道嶺小鎮一路南行就是蘭新鐵路了。柳樹泉站是三道嶺廠礦鐵路與蘭新鐵路的接軌站。目前的三道嶺鎮,是一個遠離城市的、多民族共存的煤炭礦區。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集中發展后,這里已有近兩萬人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當晚霞映紅天地的時候,蒸汽機車噴著煙霧飛駛過的地方,猶如戰場一般。火車能從這頭到那頭,又從那頭到這頭;窗外的風景不變,人生恰恰相反,我們只有一個方向,從這頭到那頭。一路的風景不會重復,過去了就成了記憶,身邊的人許多不會變,有的始終陪你,最后一站到了,這是你永遠的終點。</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道嶺礦開采至今,鐵路運輸承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從礦坑、生產線到選煤廠、站場,再到蘭新鐵路,大部分的煤炭都經由這條鋼鐵動脈運出煤城。</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火車頭“呼哧、呼哧”喘著粗氣,像一頭疲憊不堪的老牛,拖著十幾節煤車,穿行在絲綢之路上。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的夢想曾被這樣一列普通的火車承載過。</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看到停車場這臺蒸汽機火車,我看到桀驁不馴的黑色圓筒般的身軀,尖厲或低沉的鳴叫聲和從身邊馳過時的飛沙走石、雜草伏地的景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不會忘記,小時候看到蒸汽機車的那一刻,撲面突來的是一股灼人的煙灰和白色的霧氣,夾雜著刺鼻的焦炭味。火車一陣風般駛過,那股煙霧和熱浪還在我身邊絲絲縷縷飄曳著。鐵軌發出冷光,長長的,載著列車,向遠方延伸。</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機車整備場上,我見到這兩位蒸汽機司機,他們正在認真檢查蒸汽機車各個部位,并告訴我:“安全則是生命線,我們必須把好這個重要關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兩臺蒸汽機車靜靜的停靠在整備場上。一旦它醒過來,列車就會卷起一股巨風,隆隆而過。晚上的火車另有一番氣象,駛過時,先是一束光柱,略帶橙色的光暈,遠遠地射過來,向鐵路周圍傾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哈密地區三道嶺煤礦是新疆最大的露天煤礦,目前,這里有中國最后一批尚在服役的七臺蒸汽火車,是以運輸煤炭、開采剝離為主。蒸汽機車仍然承擔著煤炭開采和運輸任務,一車一車能源,溫暖著需要煤炭生活的人們。有幾輛蒸汽火車從1958年煤礦開采開始,一直“工作”到現在,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國的蒸汽火車迷和攝影愛好者的到來。</span></p><p><br></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三道嶺與火車的接觸是沒有距離的,汽笛傳來,看著火車從腳下的礦坑駛過,云霧從眼前飄過,與車師傅們友好的招手呼應,畫面定格,這里是火車迷你心永遠向往的地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明燈點把整個站場照得通明,除了檢車的師傅外,站場上只有吞云吐霧的蒸汽機車。在燈光下,煙霧被打上了一層微黃色,長曝光下十分出彩。在西北通透的星空下,荒涼的戈壁灘上抬頭仰望眼前這個難得一見的大家伙,心中是難以言表的興奮和感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為了探個究竟,我登上蒸汽機車,采訪了正在機車上作業的司機王師傅。他告訴我:再有30分鐘,我將出乘,到礦區拉煤到柳樹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征得火車司機王師傅的同意,我用鐵锨鏟了一锨煤,在王師傅的指導下,將一鏟煤投入到烈火熊熊的爐膛,但十分遺憾的是王師傅用我手機沒有拍下這美妙的瞬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告別蒸汽機車上工作的王師傅,我走下機車抬頭望去,汽笛已拉響,王師傅車窗前瞭望,旁邊的副司機小李用手作了手勢,表示一切就緒。</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蒸汽機車曾經是大地的驕子,是擒住精窄軌道的鋼鐵巨龍,它排氣時發出巨大的聲響,像沉重的嘆息,伴隨著恐怖的嘶叫,和從煙囪里升起的來自它胸腔里的濃黑的煙火。</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夕陽西下,映紅這位站在蒸汽機車旁的吳師傅,歲月紅塵,磨煉這位大車司機的堅強意志。吳師傅今年55歲,每天開著蒸汽機車到三道嶺露天煤礦拉上煤車到選煤廠,全程十幾公里。到現在為止,吳師傅開了整整36年蒸汽機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是我與蒸汽機車司機吳師傅一起自拍合影的照片,以蒸汽機車龐然大物主背影,凝結著我們在三道嶺與機車難分的情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次帶領攝影團隊的藍天美女,從事戶外工作已很多年了,她熱愛這份職業。藍天曾告訴我:“尋景找最美的自己是我人生旅途的追求之一……”。藍天性格潑辣,又溫柔如水,無論隊友在尋景途中,遇到什么困難,她都會第一時間沖在前面。攝影群里的朋友們都親切地稱她為“愛心女神”。</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歲月悠悠情牽蒸汽機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悠悠美女站立火車頭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淡淡微笑留在三道嶺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快樂開心伴隨機車前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蒸汽火車時代的站臺總是籠罩在煙氣里的,人在散發著熱量的霧氣中出沒。許多導演喜歡在影片中以車站、火車為背景,表現生死離別。水汽重重,人影幢幢,很有詩意,有種朦朧美。</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火車帶著一陣巨大的轟隆聲風馳電掣般地沖過來,機車噴出的一團白霧,罩住了小樹叢,接著是震耳欲聾的機器摩擦聲。從車底卷出的疾風,吹得樹叢直旋轉,像要被拔起來似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太陽西下,天邊出現如金般色彩,鋼鐵的巨獸即將奔馳在茫茫戈壁上,白色的蒸汽翻滾著沖上天空,汽笛尖嘯,展示著蒸汽時代不可遏制的力量。煤火熊熊燃燒著熱情四溢,哐當哐當的聲音伴隨著每個不眠之夜。</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蒸汽機車車頭緊拽煤車,像一條飛舞的鐵龍,一邊鳴叫一邊吐著黑煙,迎著大風朝前方駛去。尤其是線路下坡道,蒸汽機車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往前奔馳著。鋼軌不時被車輪磨擦出火星,并沉重地喘著氣,沖破黃昏,沿著鐵路駛向太陽升起的遠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道嶺煤礦蒸汽機車那夢幻的地方,將在不遠的時候隆重謝幕,蒸汽機車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了。回眸自己三下三道嶺的經歷與磨難,終于與鐘情的火車頭近距離接觸,并留下了自己歲月的身影。記得小時候,我就特別喜歡火車,那時盡管知道火車上,確切地說是火車頭上有火,但卻沒見過這火是何等樣子,也弄不明白火車頭咋有那么高的嗓門。此刻,站在三道嶺,在那呼嘯而過的一瞬間,透過火車頭側門,只是模糊地看到穿著“油包”的師傅,彎著腰在投煤。人生就好像搭乘一輛火車,沿途有不同的景色,不同的站臺,不同的人上車下車,從這一站到下一站,一站一站連起的是人生的旅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道嶺鎮露天煤礦蒸汽機車歲月就將結束,中國蒸汽機車最后的一個蒸汽機車驛站也將宣告落幕。一個時代的結束,就像它的興起一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它根本不和你商量,就把你拋棄了。雖然當時的蒸汽機車在國民經濟的運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現在看來,沒有什么是不可替代的。</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隨著祖國在快速發展,高科技時代的來臨,隨著大量內燃機車和電力機車的投入使用,隨著和諧號、復興號的誕生和動車、高鐵時代的來臨,蒸汽機車也基本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并且快速退出了歷史舞臺。這是蒸汽機車的宿命,也是興衰更替的必然結果。</span></p> <p><br></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美篇編后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的父親曾經在烏魯木齊鐵路局哈密機務段擔任段長一職,當時鐵路運輸工具也是蒸汽機車,并與三道嶺煤礦業務往來,有著密切接觸。而哈密機務段陶汰的蒸汽機車,經烏鐵局同意,也有幾輛蒸汽機車輸送給了三道嶺煤礦工作之用。截止此時,美篇《三道嶺,中國蒸汽機車將落幕》僅一天多一點的時間,已有1010位朋友閱讀,隨著美篇音樂蒸汽機車巨大的轟鳴聲及隆隆的車輪轟響聲,記錄著一個時代的溫情故事。此篇的重要意義不僅是中國最后的蒸汽機車將退役的重要新聞價值,更重要的是我們最敬愛的父親創業歷程的再次體現。歲月如歌,讓我始料未及的是三下三道嶺,不僅留下了傳奇的故事,更有著我敬愛的父親走過閃光足跡!</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兴县|
遵化市|
彝良县|
海安县|
邵阳市|
原平市|
项城市|
九龙县|
玛曲县|
黎城县|
蒙阴县|
贵州省|
斗六市|
海兴县|
涡阳县|
含山县|
邳州市|
奈曼旗|
兰考县|
新邵县|
许昌市|
泉州市|
泰宁县|
浮山县|
黑河市|
额尔古纳市|
白朗县|
平泉县|
盐城市|
临西县|
黄骅市|
瑞昌市|
罗源县|
巨鹿县|
和田县|
武清区|
班玛县|
新野县|
双城市|
石嘴山市|
裕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