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慶 廖明娥阿姨逝世了,當我獲悉這一消息時,內心感到無比的悲痛,因為廖明娥不是一個普通的女性,她和一個偉大的名字緊密相連,那名字就是“廖海濤”。我是江蘇省溧陽市塘馬人,塘馬人和廖海濤有著血濃于水的情感,聽到廖阿姨逝世,內心的悲痛是無法言述的。<br><br> “廖明娥”的名字為我所知是2005年的清明節前,我帶著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來到了常州烈士陵園祭掃烈士墓,在展覽館里面的櫥窗里,我看到了一本書,書名叫《抗日名將廖海濤》,作者即廖明娥,我當時很激動,很想看看書里面的內容,也很想知道作者是誰。由于種種的歷史原因,塘馬戰斗的歷史過程和羅、廖的英雄事跡很少見之于報刊、電臺、書本,現在有一本介紹廖海濤的書,我這個塘馬人怎能不激動呢?<br><br><br> 管理人員說櫥窗不能打開,領導說一個展覽品不能對外展示,我懷著深深的遺憾請求文聯的一個領導,希望把這本書借出來。文聯的那位領導告訴我,她也沒看過那本書,只是在櫥窗里看到了那本書的封面,他和領導沒有交情,所以沒辦法借閱。<br><br><br> 2006年我要完成我的夙愿,那就是要把塘馬戰斗的歷史內容和英雄事跡記錄下來,此事得到了江南指揮部紀念館館長張燕的支持,他告訴我年底廖海濤的女兒廖明娥夫婦將到塘馬、溧陽、江蘇拍攝紀念她父親的紀錄片,那本書就是她寫的。直到此時,我才知道廖明娥就是廖海濤的女兒。<br><br> 我從江南指揮部紀念館借閱了這本書,并且把它復印了下來,通過這本書的觀看,我初步了解了廖海濤偉大而又光榮的一生,如果我要完成塘馬戰斗這一歷史題材的創作,這個材料對我來說太重要了……我迫切地希望能夠早日見到英雄的女孩。<br><br><div><br></div><div><br></div> 廖海濤有一個女兒,小時候我們就聽說過,塘馬村的老百姓從沒見過,見到她于我而言是一種渴望。<br>見到了見到了,2006年年底,在溧陽市黨史辦的辦公室里,我見到了一直想見的廖明娥和他的丈夫楊初云。<br><br><br> 黨史辦主任朱洪偉作了介紹后,我便緊緊的握住了廖阿姨的手。廖阿姨溫和、樸素、真誠,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雙眼睛,很像廖海濤。廖海濤長著一雙虎眼,炯炯有神,廖阿姨的眼光和他的父親一樣炯炯有神,純凈、真誠、堅毅。<br> “廖司令的女兒女婿來塘馬村了”,這一消息在塘馬村迅速地傳揚開來,塘馬村委的領導、塘馬村的老百姓紛紛的迎了上來,一聲聲問候、一聲聲呼喚,真摯的情感在雙方間來回傳遞。那些上了年紀的人,那些親眼目睹過塘馬戰斗的人,那些曾經見過廖海濤的人和廖明某夫婦親切地交談著,他們向廖明羅夫婦敘述著廖海濤在塘馬時的戰斗生活。廖海濤是為了蘇南的百姓、為了民族的獨立流盡了最后一滴血,他永遠活在蘇南人民的心中,永遠活在老百姓的心中,現在英雄的女兒來到了他戰斗過的地方,老百姓怎么不激動呢?<br><br><br> 廖明娥夫婦感謝老百姓的深情厚誼,并來到了他父親曾經居住過的16旅政治部的舊居前,和房東的兒子劉克進行了親切的交談。廖明娥來溧陽多次,但從沒有到過塘馬村,這次來到塘馬村,受到干部群眾的熱烈歡迎,她也非常激動,對干群的熱烈歡迎表示深深的謝意。<br>…… 2006年的冬天我的手稿上有這么的一句話,作為整個創作的開頭:“廖海濤打開門一看,濃霧奔涌而來,他大吃一驚……”但這幾句話始終沒有成為定稿里面的內容,為什么?因為那個時候我對塘馬戰斗歷史知識的了解,對新四軍歷史知識的了解太少太少,還不足以撰寫這樣一本十分豐厚的書,所以我決定進行大面積的采訪,冬天我到北京尋訪了樂時鳴主任,2007年的夏日,我便南下到福州去采訪王直政委和郭冰阿姨,隨即我迅速趕到龍巖,在龍巖尋訪了五六天以后,并疾速趕到上杭,在上杭得到了廖明娥夫婦和人大主任的熱烈歡迎和熱情的接待。<br><br><br> 晚上,廖明娥阿姨打開了相冊,我看到了許許多多珍貴的照片,并用照相機拍攝了下來,第2天我們來到了廖海濤的家鄉雙髻山下的大嶺下村,我在廖海濤的故居前久久的不愿離去。<br><br><br> 塘馬、大嶺下兩個不同的時空,兩種不同的心境,不斷地在我心中切換,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離開遙遠的家鄉,把最后的一滴血灑在了蘇南的土地上……他出生的地方,這里的山山水水都留下過他的足跡,他的英雄笑貌還在這個空間里回蕩,我能深切地感受到,我為廖海濤驕傲,我為上杭驕傲,廖海濤這樣的優秀人物是我們民族的脊梁,沒有他們,我們這個民族就不能夠生生不息的延續下去。<br><br> 在雙髻山大禾坑,廖明娥和當地的村民進行了親切的交談,她那種和靄可親的風范使我想起了廖海濤在蘇南抗戰時期的那種特有的風范,當地的老百姓常常講述著廖司令怎么愛護老百姓、怎么關懷老百姓……廖阿姨已經完全繼承了她父親的優良的傳統。 2011年在溧陽舉辦了塘馬戰斗70周年的紀念活動,并舉辦了我著的《風云塘馬》、《血戰塘馬》、《羅忠毅傳》、《廖海濤》等書的首發儀式。廖明娥夫婦應邀來到了溧陽,在天目湖賓館,我們進行了詳細的交談。后來我又陪同他們到塘馬村去參觀訪問,塘馬村委舉行了熱烈的歡迎儀式,廖明娥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br><br> 2014年在福州舉行的王直將軍的追悼儀式上,我又見到了廖明娥夫婦。晚上夫婦倆和他的兒子楊杭鶴在福州的海鮮酒店里,請我和塘馬村的會計吃飯,沒想到那是我和她相見的最后的一面。 廖明娥是廖海濤與張招巴的女兒,但她從沒見到過她父親,1938年1月7日,新四軍軍部在南昌成立。軍部命令閩西等地的紅軍主力,集中在龍巖東肖,改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準備北上抗日。支隊司令員張鼎丞,譚震林任副司令員兼政委,羅忠毅任參謀長,王集成任政治部主任。廖海濤、黃火星率領的紅七支隊,不久就到大禾坑集中,隨后開往龍巖白砂點編。<br>離開之際,廖海濤的愛人張招巴剛好有身孕。因新四軍點編時不能帶家眷,所以夫妻分離,依依不舍。尤其是廖海濤的妻子想到自己的丈夫即將離開自己,北上抗日,心里頭更是矛盾重重。她既為丈夫能上前線抗日,為國家民族的解放作出貢獻而高興,又擔心丈夫在戰場上會遇到不測,同時也為自己孤身一人留在家鄉,并且隨時都可能遭受國民黨反動派的殘害而擔憂。然而,在這國難當頭的緊要關頭,這個淳樸正直的農家婦女,還是擺正了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愉快地歡送丈夫奔赴前線,并鼓勵他勇敢殺敵,為國立功。而廖海濤呢,他想得最多的是國難當頭,祖國的大好河山正遭日寇鐵蹄踐踏,民族前途正處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恨不得立即奔赴抗日戰場與日寇拼殺,把日本侵略軍統統趕出中國去。當然,他對離別身懷有孕的妻子也是心有不舍啊。<br><br> 臨別前,廖海濤送給了妻子一把左輪手槍(現珍藏于上杭縣博物館),對她說:“在你即將分娩時,我又要離開你。形勢所需,沒有國,就沒有家。別難過,別流淚,這把手槍就讓它留在你的身邊,必要時作自衛之用。孩子生下來,如果是男孩,取名為明朗;如果是女孩,取名為明娥。”為了防止敵人再次滿門抄斬,廖海濤特別吩咐妻子說:“不管是男是女,都要先送給別人撫養,我日后派人回來接你們一起到部隊?!?lt;br><br> 廖海濤離開大禾坑后,張招巴與盧友明等回到大嶺下,一直在雙髻山地區堅持游擊戰爭。<br> 1938年5月,張招巴生下一女孩。遵照廖海濤的吩咐,取名為廖明娥。不久,張招巴把女孩偷偷地寄養在石銘村羅三妹(烈屬)家。1942年初,張招巴得知丈夫已在蘇南抗日前線壯烈犧牲的消息時,淚流滿面,痛不欲生。根據閩西鄉村的習俗,為了延續丈夫家的香火,她過繼了一個男孩,取名為廖潤禧(后曾任上杭縣溪口供銷社副主任)。這以后一直到全國解放期間,張招巴還多次被國民黨反動派抓去坐牢,遭受“坐老虎凳”、“上雷公尖”、“灌辣椒水”等酷刑。但她都堅貞不屈,沒有暴露游擊隊的半點消息,沒有出賣一個革命同志,把廖海濤那堅強剛毅、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繼承和發揚了下來。解放初,張招巴又將女兒廖明娥接回家中撫養,供其上學,成年后就職于上杭縣政府的民政部門。建國后,張招巴曾任上杭縣副縣長,1976年去世。<br> 廖明娥是平凡而又偉大的女性,她繼承了廖海濤的優良品德,即使最困難的時候也從不向組織、政府伸手,但她在自已崗位上積極幫助他人,在支持老區建設和弘揚鐵軍精神方面竭盡全力。溧陽市委原宣傳部長路發今說:上世紀七十年代,木材緊張,溧陽縣政府曾向廖明娥打聽能否購買一些木材,廖明娥積極奔走,多方聯系,終于解決了溧陽縣政府的困難。<br>……<br><br> 廖阿姨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但她樸實的風貌、樂于助人的精神、無私奉獻的品德將永駐人間!<br><div> </div><div> 2020.5.25</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南县|
井陉县|
平原县|
分宜县|
元谋县|
鄂州市|
息烽县|
睢宁县|
玉山县|
富民县|
永仁县|
双柏县|
中山市|
扶绥县|
绵竹市|
凯里市|
桓台县|
会同县|
安阳县|
济南市|
榆树市|
饶河县|
永年县|
昭苏县|
花莲县|
文昌市|
延寿县|
清苑县|
广南县|
澄迈县|
蒙山县|
恩施市|
怀远县|
天气|
和静县|
德阳市|
蒙城县|
沽源县|
麦盖提县|
广元市|
河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