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h1><h1><b style="font-size: 20px;"> </b></h1><h1><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國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是共和國的同齡人,他們在文化大革命前,受過良好的傳統教育和文化教育,他們為我們的國家建設和發展,承受了許多犧牲并作出了巨大貢獻,這就是“老三屆”。</b></h1><h1> </h1><h1><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曾經是老三屆的一員,幾十年時光,彈指一揮間就過去了。當年的老三屆我們,如今確實老了。?我們老三屆這代人,已經走過了數十年的風風雨雨,經歷了許許多多,我們對青蔥歲月的懷念,回眸過去,感慨很多,如今我們雖然不怕老,但確實心中有著萬千的牽掛與回憶。</b></h1><p class="ql-block"><br></p> <h1> </h1><h1><b style="font-size: 20px;"> </b></h1><h1><b style="font-size: 20px;"> 老三屆狹義上的定義是指國內1966、1967、1968年三屆中學畢業生,包括初中和高中的畢業生,不管出生年月,只要是這三屆的中學畢業生,就是老三屆了,這三屆的中學生,的確是“老”了,故稱老三屆。為什么老三屆這么有名份,這么遭人議論,就是因為人數眾多,特別是初中生最多,是中國歷史上中學生最多的,但歸根結底的原因就是這三屆中學生,都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同一年1968年畢業的。就是因為那個動亂的年代,學校停課,該畢業的66屆不能及時畢業,要晚了兩年;67屆其實只讀了兩年初中或者兩年高中,畢業要晚了一年;68屆僅讀了一年初中或者一年高中。</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font-size: 20px;"> 也正因為三屆中學生都在那時同一年畢業,如何安排畢業生是個大問題,才有了1968年那年10月開始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大部分這三屆畢業生以及后來的69、70、72(71屆延遲改為72屆)等幾屆中學畢業生較多都走上了知青道路,這個政策一直延續到76年。老三屆也幾乎是知青的同名詞,廣義上涵蓋了之后的所有知青。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個運動的功過不做評論,可以準確說的一點就是,老三屆承擔了歷史的使命,承擔了國家的困難,走過了坎坷的人生,為國擔當的這個功勞是鐵打的事實。</b></h1><p class="ql-block"><br></p> <h1> </h1><h1><b style="font-size: 20px;"> </b></h1><h1><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從搖籃中感受到了新中國的氣息,在光榮媽媽的政策鼓勵下,記得那時作為老大的我們,老二、老三、老四……每年接連出生,我們這一代人的名字很多都帶著“國”字,“建國”、“國慶”、“國強”、“國明”、“國富”等等,我們都曾帶著弟弟妹妹一起咿呀咿呀亨著新兒歌“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里花朵真鮮艷,和暖的陽光照耀著我們,每個人臉上都笑開顏。娃哈哈,娃哈哈,每個人臉上都笑開顏”,童年是愉快的,因為是與祖國的新生相連在一起的。</b></h1><h1> </h1><h1><b style="font-size: 20px;"> 當我們站在藍天白云下,注視者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系上紅領巾的那一刻起,我們都曾不止一次舉起小小的雙手為祖國莊嚴宣誓:“時刻準備著”;那童聲齊唱激動人心的《祖國少年先鋒隊隊歌》今天還在我們的耳鬢裊繞,因為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唱響的隊歌;新中國涌現的無數英雄成為我們成長學習的榜樣:黃繼光、邱少云、劉胡蘭、吳云鐸、雷鋒、王杰、歐陽?!瑢τ谖覀冞@一代人的成長來說,就是在無數共和國英雄的熏陶之下成長起來的;那時物質條件不可能與今天相比,我們清醒地知道祖國母親需要我們勤儉建國、艱苦奮斗;衣服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那時我們的一分錢當成大錢來化,“走到馬路邊,拾到一分錢,馬上交給警察叔叔”的兒歌至今我們都能唱;那時居住的地方都很小,較多都是三代人同居一室,但是我們有室外空曠的自然環境足夠我們玩耍,弄堂、胡同、院子、沒有圍墻的操場等都是曾經伴隨著我們成長的空間,每天大家一起玩耍著各種游戲,那真是“陽光燦爛的日子”,物質雖然沒有現在的豐富,少時天真爛漫的陽光日子確實是令人難忘的。</b></h1><h1> </h1><h1><b style="font-size: 20px;"> 艱辛的那段日子也不能忘記,那是正當少年的我們需要成長的物質營養之時,遇上了三年自然災害,加上蘇聯終止全部援助,天災人禍,我們與父母一起勒緊了褲帶,與祖國共命運,那時幾乎什么都是計劃限量供應的,每月發下來一大疊票證,能吃上一塊餅干那是非常奢侈的。</b></h1><p class="ql-block"><br></p> <h1> </h1><h1><b> </b></h1><h1><b> 忘不了十年的動亂,十年中文革初期的兩年多是在中學內度過的,學校停課了,家庭出身好的同學都參加過學校組織的紅衛兵,才十六歲左右的這部分同學只有理想不可能有思想,當中一部分紅衛兵聽從當時的召喚參與過當時的活動,短暫的經歷受到的醒悟是深刻的。</b></h1><h1> </h1><h1><b> 1966年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老三屆”中學生因此中斷了學業,走上了社會,遭受了挫折蒙受了損失,改變了不少人的前途和命運。但是,他們也在這場運動中鍛煉成長、增長才干,學到了許多課堂上和書本里學不到的知識。革命大串聯,“老三屆”重走長征路,走南闖北,接受革命傳統教育。上海一大舊址,南昌起義的號角,井岡山的烽火震撼著他們的心靈。江西瑞金、貴州遵義、革命圣地延安以及毛主席故居韶山沖都留下了“老三屆”的足跡。他們充滿了革命的激情,在運動中用毛澤東思想武裝頭腦,在靈魂深處斗私批修?!袄先龑谩笔撬叫碾s念最少的一代人,他們親身驗證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真理,體會到人民江山來自不易。部分“老三屆”學生還到北京接受了毛主席的檢閱,更堅定了緊跟黨中央毛主席干革命,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偉大事業的決心和信念。因此,“老三屆”同毛主席最親,跟共產黨最緊。忠于黨,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線,忠于毛澤東思想是“老三屆”的標志。</b></h1><p><br></p> <h1> </h1><h1><b> </b></h1><h1><b> 忘不了那個“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年代,我們響應了祖國母親的召喚,承擔了祖國母親的困難,1968年十七八歲的我們就打起背包走天下,到農村、農場、到邊疆,到祖國最需要最艱苦的地方去接受再教育和鍛煉。我們有了一個新的名字——知青。我們經歷了太多的磨難,之中有多少酸甜苦辣和感天動地的故事,只有我們心里最清楚。</b></h1><p class="ql-block"><br></p> <h1> </h1><h1><b style="font-size: 20px;"> </b></h1><h1><b style="font-size: 20px;"> 那時我們還只是中學生,較多的連初中都還沒有讀完,在期望學習的時刻扔下了書本,踏上了社會,拿起了鋤頭和榔頭,以自己的雙手開始獨立生活。</b></h1><h1> </h1><h1><b> 都市與鄉村大反差,文明與落后相交融。古樸與活力之同處,封閉與清新而相逢。嚴寒襲,暑氣蒸;蚊子咬,跳蚤叮。</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叫天不應,想爹念娘而無助;呼地不語,欲哭有淚而無聲。在黑土地,揮汗墾荒;在黃土坡,辛辛耘耕;在西南邊陲,雨中農耕;在西北荒漠,屯墾戍邊……</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吃苦頭,與命運作無奈之掙;受磨難,與老鄉結貧困之情。壯哉!風蕭蕭兮,日炎炎,鐮刀鋤頭拿在手;路漫漫兮,雨蒙蒙,披星戴月熬年頭。</b></h1><p class="ql-block"><br></p> <h1> </h1><h1><b> </b></h1><h1><b> 忘不了那個“知識青年返城”的大潮,78年停止上山下鄉運動之后,上山下鄉的我們加入了返城潮流。之前曾為返城,我們已不知付出了多少淚水,返城只是在爭取的細流,一下子而來的返城潮水,我們是多么的興奮,絕大部分知青都回到了城市,由國家給分配了工作。</b></h1><h1><br></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當然了也有一些兄弟姐妹已經成家立業,留在了農村、農場、邊疆。寫到這里,我們向扎根落戶在農村、農場、邊疆的老三屆同齡人,致以最崇高的問候和敬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年輪里,記載著我們與共和國同齡的滄桑歲月,承載著我們生活的酸甜苦辣,銘記著我們對祖國建設的巨大貢獻。</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春夏秋冬,我們歷經風霜雪雨,風雨兼程中我們忍辱負重,艱難困苦里,我們一路高歌。</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知青,是一支動人的歌。歌聲里,有我們昔日在廣闊田地里那純潔、質樸和青春閃耀以及戰天斗地的崢嶸歲月。</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知青,是人生的一次海上遠航,那波濤洶涌、激流暗礁、驚濤拍岸、我們都曾經歷過。</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知青,是一首壯麗的詩歌,曾經純潔的心靈、純真的笑靨、弱小的身軀、在祖國的山川平原、草原和邊疆,烙下知青的腳印,抒寫下雄壯的詩章。</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知青,是一座歷史的豐碑,銘刻著我們在崢嶸歲月里青春激蕩,歷練了我們的勇敢和堅強,鑄造出了我們的堅韌和頑強。</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回顧歷史,我們不曾因為年華已逝而嘆息,因為,一千七百萬知青是建國初期祖國建設的中流砥柱,是勇于擔當重任的中華民族的脊梁。</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h1> </h1><h1><b> </b></h1><h1><b> “老三屆”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們在祖國建設的不同崗位上都起到了一顆螺絲釘的作用。他們忠于職守,勤奮工作,默默奉獻。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突飛猛進奉獻了一腔熱血,奉獻了畢生精力。</b></h1><h1> </h1><h1><b> 在我們開始擔負起家庭責任,上有老下有小之時,我們又親歷了國企改革,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成千上萬的工人換崗,走出了多年付出心血的工廠,為了改革發展,我們做出了無私的奉獻,我們老三屆承擔了其中大部分,有的剛返城頂替退休的父母走進工廠大門沒幾年時間,又面臨下崗,新的工作崗位要我們去爭取,鐵飯碗沒有了,面臨市場的競爭和選擇,我們毫無怨言,默默承受了這一巨大的變革,去迎接新的挑戰。</b></h1><h1> </h1><h1><b> 都說時間去哪兒了,聽著這首《時間去哪了》的歌,我們都很感慨,為逝去的歲月而感慨;聽著這首《我們這一輩》的歌,我們為之落淚,為逝去的青春無悔。但感慨和無悔的同時還有一種沒有多少遺憾的感覺,的確,我們對過去的歲月沒有太多的遺憾,因為我們有太多的付出,我們有光輝的歲月,我們已經過來了,我們上對得起父母和祖國,下對得起兒女孫輩。一句話,我們這一輩問心無愧!</b></h1><p><br></p><h1><b> 我們為什么會這般努力,兒輩們不理解,我們告訴他們,不只是為了你們,因為經歷了磨煉和考驗的我們,深知怎樣報效祖國。因此,在我們這一代人中,也有很多人承擔起了領導的職責,走上了領導的崗位,即使絕大部分是在普通崗位默默工作的老三屆們,早已經光榮退休。雖然我們退休了,但我們仍然擁有一顆赤誠的心,這就是老三屆的奉獻之心,愛黨之心,愛國之心,精忠之心!</b></h1><p><br></p> <h1> </h1><h1><b> </b></h1><h1><b> 我們走過了七十年,今天回首一顧,我們承擔的歷史責任,經歷的磨難,付出的心血,那是改革的陣痛,那是無私的奉獻,新生的也是我們,我們為兒輩們的創造,我們也享受到了努力的成果。感到欣慰的是,我們老三屆有幸趕上了歷史上這前所未有的年代,我們也能為這年代盡到自己的一份努力,而感到無上的光榮和自豪,為此也要感謝自己的父母親,更要感謝我們的祖國母親。我們深知,我們老三屆這輩人的歲月盡管有這么多的坎坷,但是比起我們的父母老一輩人那還是多么的幸運,比起從二萬五千里長征中走過來的先輩們,比起那些為國家解放為人民幸福而英勇獻身的英雄們,那就更不值得一提了。但是我們還是要對兒輩們說,告知這個最簡單的道理,今天的一切,都來之不易。</b></h1><p><br></p> <h1> </h1><h1><b> </b></h1><h1><b> 七十年了,滄桑巨變,老三屆們早已經開始做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了,我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時代,因為我們要帶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了,做好家庭后勤保障,也是我們這一輩義不容辭的工作。人生螺旋般地上升到了又一代,歷史又跨入了一個新的時代。</b></h1><p><br></p><h1><b> 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終會有盡頭,我們從不回避七十這個數字,七十對于我們是太多太豐富了,這七十年對于祖國更是偉大而前無古人。一代人接力一代人的努力會延續,子子孫孫會繼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b></h1><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老三屆是年輕的共和國最具文化的群體,盡管他們失去了考大學的資格,但都從事了共和國大廈基石的夯實,默默無聞甘愿付出,為共和國無怨無悔的付出,老三屆是祖國最可貴的一代。</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四十九年前我們響應號召插隊金湖,四十九年后我們老同學們重聚。2017年4月23日,當年在一個生產大隊插隊的部分知青同學們相聚江寧黃龍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憶同學盡顯往日風流,聚此間共享友情悠長。時光荏苒,老同學相聚,感嘆歲月匆匆,但友情永恒如初。插隊十年時間不短,有君相伴,其它什么都不算。今天相聚,我們早已錯過了人生中最美的花期,但插隊時的模樣依然在眼前。如今,你我步入老年,愿友情永不失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h1> </h1><h1><b> </b></h1><h1><b> 在《祖國不會忘記》的歌聲中,回憶著我們老三屆這一輩人的蹉跎歲月。光陰似箭,轉瞬間我們已經70歲了。最美不過夕陽紅,我們老三屆過來人,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過好自己晚年生活,夕陽中把盞漸醉的意境,凝眸飛瀉流丹的晚霞,呼吸著隨風而至的甜甜的花香。一杯老酒獨酌、淺嘗、深醉,把盞人生,品味生命,閑暇外出走走轉轉,讀讀書看看報,抑或上網與老同學老同事們溝通聊天,抑或鍵盤上敲敲字寫些回憶,快快樂樂,放飛心情,在人生最后的時段里,也會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讓我們在笑魘中從容老去。一路走來,我們實在不易,但愿我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有一個幸福的晚年!</b></h1><p><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老三屆,一千七百萬人的共稱!</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老三屆,歷史將記住你的名字!</b></h1><p><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龙市|
确山县|
大化|
西安市|
伊吾县|
兰溪市|
长岛县|
荆州市|
郧西县|
涟水县|
新平|
乐至县|
临湘市|
吉林省|
册亨县|
万荣县|
阿瓦提县|
上饶县|
五大连池市|
鞍山市|
怀化市|
恩平市|
东兴市|
新津县|
兴隆县|
额济纳旗|
屯门区|
富裕县|
盐源县|
荃湾区|
丰台区|
阿坝|
乌拉特后旗|
泰兴市|
安丘市|
永年县|
丁青县|
广安市|
乾安县|
顺昌县|
陵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