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上海是我國的直轄市之一,也是我國的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chuàng)新的中心之一。上海位于太平洋的西岸,是長江和黃浦江的入海匯合處。</p><p> 對于上海的記憶,還是在童年時代,拖著長辮子的有軌電車,高大宏偉的西洋建筑,千家萬戶那緊湊的十幾平米的普通住宅,以及狹窄幽深的各種街頭小巷。</p><p> 幾十年中雖然也經常去過上海,但一次也沒有真正定定心心游覽過上海,領略過上海魔都的魅力。</p><p> 今年新年的時候就曾想和同學,也是我的一個攝友去拍攝一下上海,順便深入的了解一下魔都的魅力所在,只因疫情的原因遲遲未能成行。</p><p> 如今,疫情略微緩和,我們就按捺不住蠢蠢欲動的心,湊了個周末,帶著休閑散心第一和攝影采風第二的目標直奔魔都—上海。</p> <p>第一站,上海的最具有標志性的黃浦江外灘。</p><p> 外灘,位于上海市黃浦區(qū)的黃浦江畔,即外黃浦灘,為中國歷史文化街區(qū)。1844年(清道光廿四年)起,外灘這一帶被劃為英國租界,成為上海十里洋場的真實寫照,也是舊上海租界區(qū)以及整個上海近代城市開始的起點。</p><p> 外灘全長1.5公里,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東面即黃浦江,西面是舊上海金融、外貿機構的集中地。上海辟為商埠以后,外國的銀行、商行、總會、報社開始在此云集,外灘成為全國乃至遠東的金融中心。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8月,外灘隨交還上海公共租界于汪偽國民政府,結束長達百年的租界時期,于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擁有正式路名中山東一路。</p><p> 外灘矗立著52幢風格迥異的古典復興大樓,素有外灘萬國建筑博覽群之稱,是中國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上海的地標之一。1996年11月,國務院將其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外灘隔江相對的浦東陸家嘴,有上海標志性建筑東方明珠、金茂大廈、上海中心大廈、上海環(huán)球金融中心等,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征和上?,F(xiàn)代化建設的縮影。</p> <p>第二站南京東路,各種老式建筑和大街上的人物抓拍</p> <p>第三站網紅老街田子坊</p><p> 田子坊位于中國上海市泰康路210弄。 泰康路是打浦橋地區(qū)的一條小街,1998年前這里還是一個馬路集市,自1998年9月區(qū)政府實施馬路集市入室后,把泰康路的路面進行重新鋪設,使原來下雨一地泥,天晴一片塵的馬路煥然一新。曾經擁擠平常的田子坊弄堂抹上了蘇荷SOHO的色彩,宛如上海市著名的榮樂東路一樣,變身成為現(xiàn)代創(chuàng)意聚集地,增添了人文藝術氣息。</p><p><br></p><p><br></p> <p>第四站夜晚繁華的南京西路</p><p> 上海的南京路是上海開埠后最早建立的一條商業(yè)街。它東起外灘、西迄延安西路,橫跨靜安、黃浦兩區(qū),全長5.5公里,以西藏中路為界分為東西兩段。1945年,國民政府從列強手上回收所有租界后將南京路改名南京東路,靜安寺路改名南京西路。故廣義的南京路包括上海十大商業(yè)中心中的兩個:南京東路與南京西路——南京東路(包括南京路步行街)主要是平價商業(yè)區(qū)和旅游區(qū);而南京西路(包括靜安寺地區(qū))則是中國商鋪租金最高也是全上海最奢華的時尚商業(yè)街區(qū),以奢侈品和高端個性消費為主。狹義的南京路即1945年以前的南京路則專指今天的南京東路。</p><p>南京西路則是今天的上海最頂級的商業(yè)街區(qū)。老上海南京路的四大百貨公司創(chuàng)亞洲百貨業(yè)無數(shù)先河:最早在百貨公司使用自動扶梯,最早在百貨公司使用空調系統(tǒng),最早開具收據(jù),最早服務人員著統(tǒng)一制服,最早將百貨公司與其他餐飲影院、賭場、雜耍場等業(yè)態(tài)融為一體等待。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交織為這條百年老街增添了別樣的魅力。這里是萬商云集的寶地,是上海對外開放窗口 也是國內外購物者的天堂。[1]<br></p><p>兩側商廈鱗次櫛比,繁華異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南京路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老介福商廈、華聯(lián)商廈、廣電大廈、輕工大廈、上海商城、錦滄文華大酒店等,現(xiàn)代化的大型、高層建筑使南京路更加綺麗繁華。《霓虹燈下的哨兵》——“南京路上好八連”更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br></p> <p>行走在旅館附近的四川中路,一路掃街,終極目標是網上看到的一張有外白渡橋和三劍客的攝影機位。</p> <p>就是這個機位,可惜早晨能見度低,不是很清晰。</p> <p>第五站上海城隍廟。兒時的記憶里只剩下那彎彎曲曲的九曲橋了。</p><p> 上海城隍廟位于上海市黃浦區(qū)方浜中路,為“長江三大廟”之一[1]。城隍,又稱城隍神、城隍爺。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p><p> 上海城隍廟傳說系三國時吳主孫皓所建,明永樂年間,改建為城隍廟。前殿祭祀金山神漢大將軍博陸侯霍光神主,正殿供誥封四品顯佑伯城隍神明待制秦裕伯御史,后殿乃寢宮?,F(xiàn)門前存有1535年所建的牌坊,戲臺為1865年建。</p><p> 上海城隍廟殿堂建筑屬南方大式建筑,紅墻泥瓦,廟內主體建筑由廟前廣場、大殿、元辰殿,財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組成。</p><p> 上海城隍廟坐落于上海市最為繁華最負盛名的豫園景區(qū),是上海地區(qū)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風雨滄桑,朝代更迭,上海城隍廟也歷經興衰。</p><p> 由于商業(yè)味道很濃,我們也就匆匆走了個過場。</p> <p>第六站上海石庫門。</p><p> 石庫門 是大上海社會的一個縮影。在漫長的歲月里,上海的市民曾在此辛苦度日,革命者曾在此秘密活動,文人、學者、藝術家曾在此孕育他們的作品。舊時的石庫門里還曾開設有工廠、銀行、旅館、貨棧、報社、學校等,可謂是無所不包,無奇不有。石庫門里的‘亭子間’、‘客堂間’、‘廂房’、‘天井’以及‘二房東’、‘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與石庫門有關的名詞,成為老上海們溫馨的回憶。王家衛(wèi)的《花樣年華》里,老上海的石庫門,張曼玉的旗袍,與梁朝偉的抑郁神情串在一起,鋪展成一部唯美的懷舊電影,一個值得回味的愛情故事。石庫門是上海近代文明的象征。懷念石庫門,是對原本熟悉而正逐漸遠去的生活方式的留戀。‘重返石庫門’所代表的懷舊情緒也在這座城市的各個社會層面彌散開來。對老人們來說,石庫門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建筑或住所,那日益積累的家常片段和鄰里之間幾十年不變的默契,早已成為一種習慣,一種賴以生存的生活方式。上海的老式石庫門里弄,洋溢著這個城市最本質最淳樸的氣息。石庫門也隨著光陰的積累而逐漸醞釀成一種獨特的老上海文化。它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了上海人的生活百態(tài)和歲月變遷。越來越多的人以一個探尋者或懷舊者的姿態(tài)徜徉于上海的百年歷史中。那些散落在街頭巷尾的歷史遺跡和老上海的各種溫雅野史,便立刻成為這個城市最具生命力和最值得回味的文化寶藏。當石庫門再次成為上海建筑群中的寵兒,住進石庫門的人群也悄然發(fā)生了改變。小資們喜歡石庫門,因為透過石庫門,能感受到一種古老而綿長的氤氳氣息,那是屬于上海的特質;老外們欣賞石庫門,因為石庫門里有他們未曾體會過的新鮮觸覺,這是另一種摩登;海外華僑尋覓石庫門,每看到那一片片青色的磚木墻壁和拱形大門,就能勾起許多往日懷想;大款們選擇石庫門,因為它象征著一種社會地位,顯示出與眾不同的文化品位。于是便有了新天地,有了‘阿拉上海街’,有了一個名叫‘1930’的酒吧……所有這一切都在向人們展示:上海的時尚就是懷舊,而懷舊的經典是石庫門弄堂。石庫門,在被賦予了各種文化涵義和時尚韻味之后,顯出了從所未有過的光輝。這個最富特征的,曾經最底層的生存空間,如今卻與摩登和時尚相遇,抒寫出另一種精致和優(yōu)雅。當傳統(tǒng)與新潮碰撞,當懷舊與流行交融,上海在向人們展示其日漸雄厚的經濟基礎的同時,也深深地雋刻下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一邊不斷在尋求物質上的進步,一邊仍不忘那一份璀璨浮華,這便是上海人的精神,也是上海的本質所在。</p> <p>中共一大會址</p> <p>最后一站—武康路,位于上海市徐匯區(qū),原名福開森路,以美國傳教士約翰·福開森命名,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于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p><p> 武康路被譽為“濃縮了上海近代百年歷史”的“名人路”,沿線有優(yōu)秀歷史建筑總計14處,保留歷史建筑37處。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武康大樓,我們就是奔它而來的。</p> <p>魔都的魅力遠遠不止這些,兩天的行程匆忙又緊湊,有機會還會再繼續(xù)!</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定县|
乡宁县|
巢湖市|
安顺市|
武功县|
宁阳县|
敦煌市|
犍为县|
宁安市|
若尔盖县|
龙陵县|
佳木斯市|
上虞市|
清镇市|
长顺县|
运城市|
扎赉特旗|
武汉市|
尖扎县|
霸州市|
都昌县|
鹤山市|
石屏县|
桂阳县|
定结县|
大荔县|
武平县|
偃师市|
渭南市|
邻水|
衡东县|
乐都县|
荔浦县|
梁平县|
新和县|
怀宁县|
高雄市|
从化市|
大洼县|
壶关县|
泉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