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官山,極富寓意,飽含美好愿望。“奉儒守官”是古人的理想,也迎合現(xiàn)代人觀念。官山是龍尾山最高峰,屬于青龍山余脈,很早時候有人說,這山像一官帽,故稱官山,也有人說是緊鄰官道,便叫了官山。一座官山,一座官山生態(tài)園,也有許多古老的故事。</p> <p> 官山北麓,有座古廟,叫七星廟。破敗的建筑,說明已輝煌不再。相傳香火旺盛時,燒香求拜者眾多,據(jù)說很是靈驗。歷史變故,歲月更替,如今,殘垣斷壁間只留下一間青磚瓦房,孤零零守在道旁,仰望著官山。</p> <p> 嵌在墻壁里的石碑,字跡模糊不清,但墻上精致的磚雕依舊清晰,似乎訴說著古廟的滄桑。古廟遺跡,依偎著官山,傾聽著官道上馬鈴叮當。</p> <p> 官山以北,有條古路,為舊時通往鞏縣老城的大道,亦稱官道。古時的官道,連接著官府與地方的各種政務(wù),也是陸上交通的主要干道。順著這條官道,可以走到站街老城。</p> <p> 七星廟就坐落在官道一旁。如今的官道成了農(nóng)村公路,村人自來自去,往來頻繁。一塊兒“鞏義市農(nóng)村公路建設(shè)項目公示牌”懸掛在七星廟山墻上,也說明官道已經(jīng)納入公路管理。</p> <p> 官山以東,有條深溝,叫做東溝,溝里有片廢棄老宅,早已無人居住,據(jù)說是李家宅院。溝谷幽深,植被茂密,蔥蘢的樹木雜草中,老宅堅強挺立,訴說著李家以往的富足和殷實。</p> <p> 半個世紀以前,李家的治安、治瑞、治國、治德、治軍、治義、治深兄弟七人,搭程康百萬家漕運經(jīng)商起家,經(jīng)營成了清末民國時期村中大戶。</p><p> 靠山窯洞,老瓦廂房,閣樓窗欞清晰可見,此時已是人去院空,院里那顆歪脖棗樹卻依然枝繁葉茂,彰顯著李家昔日的昌盛與繁華。</p> <p> 解放以后,李家后人勤奮好學,人才倍出,處級科級多人,方圓數(shù)里,享有盛名。</p> <p> 溝邊躺著一塊殘碑,隱約認出是一周姓人家墓碑,雕刻時間為民國二十七年八月初五。</p> <p> 官山西面,有一條溝,叫做椒樹溝,如今已是雜草埋徑,荒無人跡。</p> <p> 椒樹溝里曾經(jīng)居住過一戶周姓人家,兄弟五人,老五名叫周生和,秉承耕讀傳家,亦商亦農(nóng),與兄弟一起經(jīng)營著百家商鋪,也耕種了百畝田地,成了龍尾村有名的商賈富戶。</p> <p> 官山以南,緊鄰河洛路,有一古墓,少有人知。墓主人叫張恩,生于 1197年,卒于1275年,元朝人,曾任嵩州安撫使,鞏縣尹,鹽鐵監(jiān)管,被稱為閣老。《明嘉慶三十四年·鞏縣志》《清乾隆十年·鞏縣志》《民國鞏縣志》載,張恩始祖鹽監(jiān)公在金章宗泰和年間曾任山西解州鹽鐵官。 1230年前后攜家隨元軍南下,落腳鞏縣。二世祖恩和三世祖思敬先后任鞏縣令,子孫官居知州以上者三十多人,有六人在朝中擔任要職,民間流傳有“五代六相”之說。 “爵列三等公侯伯,位冠群僚祖父孫”“元帥及第府,宰相閣老家”。鞏縣老城張氏祠堂留有門聯(lián),印證著昔日的輝煌。</p> <p> 張恩為官正直,貴退鄉(xiāng)里,葬青龍山余脈龍尾村南,就是現(xiàn)在河洛路以北的正大機械廠附近。墓中有三通石碑,極具文物價值,是研究元代歷史及中國書法史的珍貴資料。三通石碑,一通已毀,一通存于河南省博物院,一通存于南山口十方院。</p> <p> 后來,護墓羊、護墓狗等石雕被挖掘出來,保存在龍尾村小學校內(nèi)。</p> <p> 官山西南,有一戰(zhàn)斗遺址,1944年在這里發(fā)生了一場戰(zhàn)斗,稱龍尾戰(zhàn)斗。為阻止日本人順隴海鐵路西行,駐扎在涉村的八路軍皮定均先遣支隊,出兵襲擊住在焦樹溝的日本兵。此戰(zhàn)打擊了日本鬼子的侵略野心,延緩了日軍進兵黑石關(guān)的計劃。</p> <p> 2019年10月,鞏義市委黨史研究室、孝義街道辦事處在龍尾戰(zhàn)斗遺址處立碑紀念,進行紅色教育。</p> <p> 官山,有舊貌,也有新顏。你若來了,可在官山生態(tài)園里品酒,拍照,展風采。</p> <p> 官山舊事講不完,說不盡,你若有興趣,可以來看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青区|
虞城县|
申扎县|
十堰市|
元谋县|
昌邑市|
崇阳县|
平安县|
金乡县|
剑川县|
于田县|
疏附县|
清涧县|
苍梧县|
建水县|
日喀则市|
军事|
繁峙县|
黑山县|
延寿县|
杭锦旗|
康平县|
广灵县|
定兴县|
光山县|
唐河县|
泉州市|
宝清县|
琼结县|
玛沁县|
林州市|
如皋市|
牙克石市|
房山区|
永昌县|
寻乌县|
桦甸市|
财经|
安阳县|
和田县|
青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