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永明周氏,名門望族,分脈全縣各地,人口位居第二。說來有趣,聽到別人說姓周,縣人常常愛打趣是“周家邦的”,無它原因,蓋因周家邦的名氣大而已。</p> <p> 最早識得周家邦是二00四年,下放該村的長沙知青范璟先生主動聯系交通部門,捐款四十二萬元修建周家邦水泥公路。后來,他還再次慷慨解囊捐款五十萬元,修建周家邦通往瓦扎灣的公路。此后,我又陸陸續續多次到過周家邦。</p> <p> “大躍進”時期,周家邦與小礛山合并稱為向光行政村,一直未再改名。近年來,向光作為全縣現代農業發展示范村,種植夏橙二千多畝,年產量九千余噸,唱響了鄉村振興和扶貧的主旋律。初夏時節,繁花似錦,綠蔭如海,受村里的邀請,我們一行訪問了向光,給了我重新認識周家邦的機會。</p> <p> 未進周家邦,先行探查離村一公里許田洞中的佳趣亭。該亭位于八都至十都的古道上,南、北墻中間樹立六通石碑,碑文刻寫“有形之佳趣,不若無形之佳趣”,并由此引申到忠孝上,頗有深意。門楣上奉旨旌表石匾,彰表陳氏、龔氏等閤邑共百零三口,其中龔氏舍命救夫的事跡,清道光《永明縣志》有載。</p> <p> 周家邦分為三大片,即大門樓、下邊門樓和竹篙圩門樓。據已故周碩沂先生考證,唐代周氏二十四弘,其中的弘革(章)徙居邑之江東(城關周家),世稱江東周學士,其后裔又分脈桃川下圩和周家邦。</p> <p> 康熙年間,二十二代玉燕生三子,先后遷入周家邦,長子繼善最早立宅,占住水頭,居大門樓,次子繼武居下邊門樓,三子繼志居竹篙圩門樓。周家邦周氏族人,與城關周家進士周鵬為同宗。村民介紹的學院坊、世進士坊之說,聯系到謝峰橋碑,似乎又將該村的歷史推至明中葉,甚至更早。</p> <p> 回山下的巖洞,汨汨地涌出清洌洌的溪水,哺育了勤勞的周家邦人。溪水上橫臥著五座古石橋,我在橋上來來回回,想要走到它的歷史深處。建于清代的大石橋為村中主要橋梁,石墩由規整的條石砌筑而成,典型的“分水金剛墻”,迎水面狀如船頭。</p> <p> 此外,還有二座永明獨特的卯榫結構石梁橋。完整的謝峰橋,雖然看起來很不起眼,卻建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有石碑為證。殘缺的十八子橋,離開了人們的視野,仍然苦苦掙扎挺立,據說為李姓人所建。</p> <p> 向光村為第五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周家邦有典型的清代傳統建筑十五棟。小橋流水,庭院深深,如詩如畫,溪水穿村過,人家盡枕河。田園村舍,古色古香,氤氳了久遠的歷史氣息。</p> <p> 村后山上的回山寺,可追溯到宋。石級盤旋而上,山腰上建有半山亭,亭門上有周兆林題“三笑門”。回山寺中為佛殿,前有鐘鼓樓,后有觀音閣,左為回山書院,右為禪院。寺宇寬闊,飛檐斗拱,氣象非凡。</p> <p> 清邑令周鶴《回山寺》詩云:“披襟懶作窮探想,坐嘯煙霞到石門。”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回山寺遭毀滅性破壞,住寺和尚出走,享譽湘南的回山寺煙消云散,暮鼓晨鐘不再徹貫耳畔。沿溪水邊慢行,大家盡管極目張望,但荒草遮掩,難覓上山之路。</p> <p> 周家邦村人杰地靈。清代的周兆桐之妻蒲碧仙女士頗有才氣,著有《鏡花樓詩集》,其創制的“周氏神曲”功效神速,在清光緒壬寅年(1902)和民國十三年(1924)的永明爆發的瘟疫中,活人無數。江永女書發現人、男傳女書第一人周碩沂先生就是她的后裔。周德光先生,曾任鐵道部第一工程局總工程師。</p> 周家邦,既有湘南古樸的精致,又有江南水鄉閑適的神韻,不虛此行,讓我有了更多的發現和頓悟。感謝村支兩委的熱情接待,感謝書記何清建、支委周月祥、周盛湘的陪同走訪。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柏县|
仁化县|
新津县|
伊金霍洛旗|
青阳县|
图木舒克市|
都兰县|
华阴市|
会泽县|
天长市|
申扎县|
济宁市|
郎溪县|
林口县|
桓仁|
阳信县|
阳泉市|
福海县|
武安市|
湟中县|
司法|
章丘市|
巴中市|
武隆县|
望江县|
庆安县|
临沧市|
隆回县|
太湖县|
曲阳县|
玉屏|
仁怀市|
双峰县|
高碑店市|
丰顺县|
汝南县|
高要市|
眉山市|
扎囊县|
阜城县|
舞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