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b><br></div><div><br></div><div>話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其實,就大多數人而言,“黃金屋”和“顏如玉”都只是代指,也許委實并沒有妄想中那么高級那么闊氣,但,凡讀過的那些書,確實都毫厘不爽一點一滴回報在我們的職稱、工作環境、住房條件、門當戶對的姻親關系、以及吃喝玩樂的底氣上了,從未辜負,而我們也從未真正超越通過閱讀構建的認知體系的局限。<br><br>即便平常人在同一行當做同樣的事,讀書多的人比讀書少的人,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也會明顯更多些變通和瞻望,從而事半功倍省力省心。何況還有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差距。<br><br>就,實踐證明,這世道,甭管顏如玉還是黃金屋,其原始出處,最終、確實、都是來自書本。生而為人,讀書的多寡,始終與我們自身的格局境界頭腦智慧相輔相成,從無偏差。<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有人深以讀書(文藝)為害,還跟我舉出顧城的例子。豈知尋常人如你我,讀一千本書也不見得能變文青;尋常文青,讀一萬本書也不見得能變顧城。天才大多天賦異稟,骨骼精奇,讀書或者文藝只是他吐槽世界的一種方式,而絕非病因。<br><br>布魯姆說,讀書是為了消除孤獨和增強自我。而我私以為,讀得太多,也許最終仍指向孤獨。讀書是吃力的消遣,是為不滿意世界也不滿意自己的人準備的。<br></div><div><br></div>你要非抬杠說誰誰誰根本沒有你讀書多人家怎么就富甲一方或者高官厚祿了?怎么講,機會運氣以及起跳平臺不一樣導致的吧,何況孤立地在某一點上較勁就太偏頗了,要整體地去比較,蓋棺論定的一刻,你會發現,一個人一生的綜合幸福指數以及生命質量,都與讀書的多寡直接掛鉤。當然,我說的不是“數白嘴”的讀,而是絲絲入扣融會貫通地讀過、掌握過。<br><br>而況,讀書這事,并不是手不釋卷才叫讀書,科技進步時代變遷帶來了讀書方式的多樣化,關鍵是有沒有一顆虔誠向學的心,不斷吸食,不斷吐故納新……<div><br>現實中確實有一些本來底子薄基礎差的人,突然被老天爺格外青眼有加,于是平步青云,成為達官顯貴或家財萬貫的行商坐賈(這個話題曾經寫過,就此不再贅述)<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讀萬卷書,行萬里路</b><br></div><div><br></div>看到一句話:一個人若沒有好的思考體系和思維方式,就是去再多地方旅行和體驗,等于出門只帶了雙腳沒帶雙眼,也不等于一定就見了“世面”和開了“眼界”。<div><br>深以為然。</div><div><br>雖說開卷有益,但最終真想在益處上一較高低、權衡長短的話,萬卷書就得從根基上分一分論一論了——關于層次,關于志趣,關于讀書人自身對書籍領悟吸收的能力.....日積月累下來,水平收獲上的差異就是云泥之別。</div><div><br>希望通過讀書提升自己的人很多,但真正會讀書的人很少。</div><div><br>“會讀書”的意思是——自身興趣和思考能力相融合之外,還要善于提煉、善于總結、善于在實際運用中熟練而巧妙地化為己有。</div><div><br>取得真經的人,你肉眼幾乎能看到他靈魂的絕艷無匹,其華彩鬼魅之氣隨時隨地浩蕩蔓延。</div><div><br>行萬里路也是一樣的道理。</div><div><br>行過萬里路的人不計其數,但鮮有人能把旅游筆記寫得眼光獨到、匠心獨具。此外更多點位的收獲,也大多浮光掠影、乏善可陳。</div><div><br>——你與山光水色面面相覷,大千世界是你的生活布景,而你不過是大千世界的甲乙丙丁,相互望見的,都不過是對方的走神兒。</div><div><br>有行萬里路的機會和財力,卻無配得上萬里路的腦袋和視角的話,到底是有點辜負和浪費的。<br></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書卷氣是由內而外鋪展流溢</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只有用心靈才能看得清事物的本質,真正重要的東西是肉眼無法看見的。反過來道理也是一樣的:書卷氣這種東西,表面文章做起來很容易,但畫皮畫虎難畫骨,關乎本質上的神韻氣質,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所謂“相由心生”,用于書卷氣的解讀,尤其一目了然。<br><br>我的意思是,書卷氣在外形上,從來與時髦無關,也與古板教條無涉,前赴后繼心照不宣的風格,始終一脈相承——無非永遠刪繁就簡,永遠道骨仙風......但是,那份道骨仙風,追根溯源,是靠靈魂的質感與清氣,日久天長精心“養”出來的,而決不是靠衣服本身包裝出來的,是人穿衣,而非衣穿人,有次序,有先后——得先有那樣的人,穿了那樣的衣,那樣的衣才被賦予了別樣光彩。<br><br>真的,你比如最簡單的白襯衫,有書卷氣的人穿上,周身流轉的處處都是透亮和貴氣,人與衣服莫逆于心相得益彰,彼此特別襯,特別配;而沒有書卷氣的人駕馭白襯衫,千里之外,隔著電腦屏幕,都能聞到工作服的味道。<br><div><br></div> <div><br></div><b>書卷氣必得有才華做沃土肥田,有靈性做源頭活水</b>——否則,看再多的書、腦子里庫存再豐富,也只能算是復讀機、是行走的私人搜索引擎。所謂"學富五車",絕非一個單純量化的概念,它的關鍵字是"學",學習的本意之外,重點是學養、學問、學識,以及四者之間的辯證關系。而惟有才華和靈氣,方能賦予其三魂七魄和鮮活的生命力,并最終融會貫通學以致用,進而成就一個人溢于言表的精氣神。這是一個有機且自成鏈條的生態環境。反之,如果腹內空空,或者人文素養缺少才氣和靈性的滋養,從頭到腳虛有其表尸位素餐,就算擺位再像"書香門第"傳人,奈何神態氣韻不到位,難免捉襟見肘拆了東墻補西墻,更遑論大大方方去經受各種俗世解讀與審度。<br><br><b>書卷氣是會顧自散發幽香的,自帶光華</b>——那樣的人真的不用“眾里尋他千百度”,用不著的,就算他不說話,就算他待在最角落里,他的高清晰辨識度也總能讓人驀然間眼前一亮......就,為人處世,柔軟而舒展,倜儻而儒雅,十分出塵,打里往外透出“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的調調兒。一揚眉,一瞬目,常可窺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做派。性情低調,內斂,極其有分寸感,甚至是害羞的,一如“良賈深藏若虛”,可卻一次又一次帶給人“此生相見,幸何如之”的驚喜。<br><br><b>書卷氣也是有溫度的</b>——舉手投足里處處鋪排繾綣著悲天憫人的濟世情懷。就像一個名滿江湖武功卓絕的大方之家,本來摘花采葉都能傷人,卻從來懶于好勇斗狠,不叫辱沒斯文。所謂滄海橫流,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史記》形容堯舜禹之一的帝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驕,貴而不舒——書卷氣固然不敢盡掠帝堯之美,但風神精髓,確然有息息相通之處。<br><br><b>書卷氣里最核心的組成部分是君子氣</b>——亦即浩然之氣,包括為人的正值、做事的磊落、有節操。深明大義,行止無虧。從不僭越,但也絕不迎合,是謂“丹誠圖報國,不避圣心焦”。以及,即便飛不過滄海,也從不妥協,從不停止奮力扇動翅膀的柔韌血性,不是慨當以慷殺伐決斷的血性,而是低回婉轉翻臉有情的血性,悠悠我心,每每于無聲處可聞驚雷。<br><br><b>書卷氣是裝不來的</b>。我的意思是,書卷氣里獨一無二的雅致沉靜、孤高清冷,非經過年復一年持續不斷的時光打磨、世事提純蒸餾,絕對奢不可得。<div><br><div>而只有當靈魂玩味流連于書香文字間的時日愈久,當人文教育對一個人共情能力、敏感度、思維能力、審美格調的開發深達肌理,之后,別樣風骨和旨趣才會自然而然凝練于形色之間,再行云流水般貫穿舉手投足和一顰一笑,無從抽離,無法斷章取義。</div><div><br>書卷氣這東西,樸素是真樸素,干凈是真干凈,樸素到天然去雕飾,干凈到近乎潔癖,從頭到腳容不得半點故作姿態和絲毫的渾水摸魚。</div><div><br>也就是說,書卷氣絕非手里捧本書做讀書狀、或者倚靠在圖書館浩如煙海的書架旁,將氣質托付于造型擺拍,便以為能夠妄求、甚至傳情達意。</div><div><br>真正的書卷氣,猶如窖藏酒香,輕易不動聲色,只是每每不留神透瓶溢出,微風送爽,被走過路過的人聞到,于是驚艷,于是傾倒。<br></div></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讀書方法</b><br></div><br>表達能力與溝通欲望和閱讀量有關。前者算是一種人格表現吧,多少有先天的決定因素;而后者完全是可以靠后天的訓練改善的。至于表達技巧,我相信通過大量的信息積累和表達方式的臨摹,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div><br>書沒有白讀的,即便你記不住那些知識點,也會下意識被某種語言方式所濡染,最終構成你的表達方式。這里的讀書,不是讀課本、讀教材,就是讀課外書。</div><div><br>向別人索要書單的人,通常是那些沒有閱讀習慣的人。一本好書不是靠推薦來的,而是在大量的瀏覽中識別出來的;一本好書也拯救不了無知,更解決不了表達瓶頸,但長期的閱讀習慣肯定是可以的。</div><div><br>如果非要推薦書目,那也是建立在大致同等的閱讀基礎、知識結構與認知能力…基礎上的。</div><div><br>何況,每個人的閱讀喜好并不一樣,喜好就是口味,甲之蜜糖乙之砒霜,這個勉強不來。<br></div><div><br></div> <div><br></div>我讀書確實不太多,藏書也十分有限。主要是看得上眼的、合心意的,真的很少。在看書方面,自忖一直眼高于頂,從不將就,也從不人云亦云,全憑一己感受。左不過是把手里的書一讀再讀罷了。<div><br><div>培養一種觀察力,有時比讀書重要。有觀察,才會有判斷。判斷不應該出于猜測和幻想,如果不基于事實,它只是一種偏見。偏見能顯個性——凡顯,即暴露,多少有夸張和炫耀的成分。表達的同時,也露了自己的短,揭了自己的底。</div><div><br>比較贊同朱光潛在《談讀書》里說的:讀書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的精,讀得徹底。與其讀十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十部書都只能泛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十遍。讀書原為自己受用,多讀不能算是榮譽,少讀也不能算是羞恥。少讀如果徹底,必能養成深思熟慮的習慣,涵泳優游,以至于變化氣質;多讀而不求甚解,則如馳騁十里洋場,雖珍奇滿目,徒惹得心花意亂,空手而歸。</div><div><br>而且,同樣一本書,不同年齡段讀起來,收獲的東西確實大相徑庭。</div><div><br>一如漲潮所言: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div><div><br>極是。</div><div><br>最近經常把玩回味的就是《唐宋詞鑒賞辭典》,得空就翻翻,群賢畢至,美不勝收。所謂“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div><div><br>讀書方法有兩種——</div><div><br>一種是“尋章摘句式”,讀得細致,但往往會“見樹木而不見森林”;一種是“觀其大意、不求甚解式”,缺少細心的尋章摘句工作,猶如有繩子而無錢可串。</div><div><br></div><div>正確的方法是“把兩種統一起來”,使“廣和深”達到有機結合,要多讀書,用功讀書,但是還得善于讀書。<br></div></div><div><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诏安县|
宁阳县|
彰武县|
嘉祥县|
锦州市|
饶阳县|
南乐县|
旬阳县|
贵德县|
四会市|
杭锦旗|
潼南县|
林口县|
佛坪县|
扎赉特旗|
怀来县|
内丘县|
理塘县|
肃南|
玉山县|
江达县|
静乐县|
汉寿县|
民勤县|
卢湾区|
丹寨县|
阿克陶县|
沈阳市|
年辖:市辖区|
遂川县|
三亚市|
涪陵区|
安多县|
德令哈市|
昌黎县|
昌邑市|
峡江县|
崇明县|
常熟市|
隆尧县|
侯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