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表達(dá)方式、表現(xiàn)手法、修辭手法。</p><p> </p><p>1、表達(dá)方式是詩人表達(dá)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見的有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其中抒情表現(xiàn)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抒發(fā)了女詞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茍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發(fā)了文天祥精忠報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氣概。</p><p> </p><p>間接抒情常見的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場景油然而生感慨。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中“此夜曲中聞?wù)哿稳瞬黄鸸蕡@情”,詩人聽到折柳曲的笛聲,不禁產(chǎn)生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p><p> </p><p>借景抒情顧名思義就是借助景物來抒發(fā)情感,《憶江南》中詩人白居易借助于“紅勝火”的“江花”和“綠如藍(lán)”的“江水”表達(dá)出對江南水鄉(xiāng)的魂牽夢繞、久久不忘。《如夢令》中李清照對春光的留念惜別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間已是“綠肥紅瘦”的景象來抒發(fā)的。</p><p>寓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寫的景物之中,同樣是楓葉,在送別人崔鶯鶯的眼中,被理解為由離人的血淚染成;在詩人杜牧的筆下它又成了勝過充滿生機(jī)的火紅的二月花。這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所達(dá)到的藝術(shù)效果。</p><p> </p><p>托物言志與借景抒情的區(qū)別</p><p>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詠物不是寫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風(fēng)景,而不是某種物品。</p><p>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愛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專指熱愛、憎惡、贊美、快樂、悲傷等感情。</p><p> </p><p>2、表現(xiàn)手法又叫藝術(shù)手法,是指詩歌的章法和技巧,</p><p>①渲染。</p><p>渲染就是對環(huán)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繪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強(qiáng)藝術(shù)效果。</p><p>比如“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中“家家雨”、“處處蛙”就渲染出約客時的環(huán)境氣氛,突出詩人心中的孤寂落寞。再比如杜甫的《登高》中“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就渲染出深秋江邊的蕭條、冷落的氣氛,與詩人悲涼、傷感的人生感慨相吻合。</p><p> </p><p>②襯托。</p><p>用于詩歌創(chuàng)作,指從側(cè)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借描繪別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對象。</p><p>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yīng)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的心情。</p><p> </p><p>可以動靜結(jié)合</p><p>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離不開動態(tài)描寫和靜態(tài)描寫,或以動襯靜,或以靜襯動,或一動一靜,相輔相成。前者屬于烘托手法。</p><p>也可以是喜景襯喜情,哀景襯哀情</p><p>“情樂則景樂,情哀則景哀”,詩人的高妙之處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過景傳達(dá)自己的喜怒哀樂,做到情景的交融。</p><p>或喜景襯哀情。以樂景寫哀,更見其哀。</p><p> </p><p> ③含蓄。</p><p>含蓄顧名思義,不直說、不明說,委婉曲折地表達(dá)主觀感情。</p><p>李白《巴陵贈賈舍人》:“賈生西望憶京華,湘浦南遷莫怨嗟。圣主恩深漢文帝,憐君不遣</p><p>到長沙。”</p><p>賈舍人由于得罪朝廷而被貶到巴陵(今湖南岳陽)做司馬。到任后遇到剛剛獲赦的李白,詩人作此詩贈與賈舍人。詩中說,你賈舍人被被貶謫湘水之濱也就不要埋怨了,咱們圣主恩深似海,是他憐憫你,才沒有把你像當(dāng)年的漢文帝把賈誼貶謫到長沙那樣貶謫你,而只是把貶到了巴陵,你應(yīng)感謝皇上隆恩啊!實際上,巴陵和長沙兩地同樣遙遠(yuǎn),賈舍人被貶之地并不比賈誼好。整首詩似在勸慰賈舍人,歌頌唐肅宗的圣明,實則諷刺了唐肅宗像漢文帝一樣昏庸寡情。反話(諷刺語)正說(贊頌辭),含蓄蘊(yùn)藉。</p><p> </p><p>④用典。</p><p>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nèi)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dá)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qiáng)作品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quán)、劉裕、劉義隆等,詩人借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dá)了自己的思想感情。</p><p> </p><p>雍陶《題君山》中“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詩人巧用典故,把倒映湖中的君山比作舜的妃子梳洗時青黛色的螺髻,形象生動而又貼切。</p><p> </p><p>⑤象征。</p><p>象征是一種托物寓志的表現(xiàn)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種精神品質(zhì)或抽象事理,由于長期使用,已被人們普遍接受。</p><p>比如,梅花象征堅貞,蘭花象征高潔,牡丹象征富貴,竹子象征氣節(jié),紅豆象征相思,浮云象征游子,秋扇象征棄婦,子規(guī)象征悲愁。</p><p> </p><p>⑥移情。</p><p>移情就是將人的情感轉(zhuǎn)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與人同喜同悲。</p><p>比如杜牧的“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詩人沒有說怎樣惜別,卻把這種感情轉(zhuǎn)移到蠟燭身上,蠟燭無情,尚且替人垂淚,何況人乎?《揚(yáng)州慢》也有“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之句,喬木尚且厭惡戰(zhàn)爭,何況揚(yáng)州百姓呢?</p><p> </p><p>⑦虛實相生。</p><p>“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上片除“念-闊”外,寫的都是眼前的實景實事,寫詞人和心愛的人不忍分離又不得不分離的心情,是實寫;下片寫對別后生活的設(shè)想,是虛寫,著意描繪詞人孤獨寂寞的心情。</p><p> </p><p>⑧抑揚(yáng)。</p><p>指欲抑先揚(yáng)或欲揚(yáng)先抑。</p><p>比如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詩人采用欲抑先揚(yáng)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上翠摟”,后面才寫她忽見柳色而“悔恨”不已,形象地刻畫出少婦情緒的微妙變化,表現(xiàn)出她的感傷和哀怨。</p><p> </p><p>⑨對比。</p><p>對比的目的是為了突出詩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p><p>請看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p><p>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p><p>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p><p>上闋寫去年元夜時的幸福歡樂,下闋寫今年元夜時的苦悶傷感,對比鮮明,突出景物依舊而人事已非的悲傷情懷。</p><p> </p><p>3、修辭手法的運用。</p><p>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對比、借代、夸張、排比、襯托、用典、設(shè)問、反問)</p><p>采用比喻、比擬、象征、起興等手法使描寫的事物更為形象生動;</p><p>采用夸張、偏語、襯托、對比、婉曲、設(shè)問、反問等手法來突出詩的主旨;</p><p>采用通感、借代、雙關(guān)、疊字、對偶、反復(fù)等手法使詩中字句更為精巧。</p><p>需要解釋一下,偏語是指有意偏離實際,看似乖謬,實則情感至真至純,給人以美感。比如唐代李益的《江南曲》中“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人。”閨中少婦故意說偏激的話,從側(cè)面曲折地表露出她那焦急等待而無人相告的苦情。</p><p> </p><p>婉曲就是婉轉(zhuǎn)曲折,用暗示、烘托的方法來表達(dá)意思。唐代宋之問的《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jīng)冬復(fù)歷春。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敘述了詩人被貶嶺南逃回故鄉(xiāng)時,擔(dān)心家人受到連累,生怕打聽到壞消息時的不安心理,但又不便明說這層意思,只好婉轉(zhuǎn)曲折地說:“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他那又喜又懼的矛盾感情以及對親人的無限掛念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深切感人。</p><p>要想全面透徹地了解詩意,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古文修養(yǎng),了解詞類活用、特殊的句式等等;需要關(guān)注作者生平,做到知人論事;還要重視標(biāo)題和注釋,這對理解詩歌主旨有一定的幫助;對每首詩,應(yīng)盡量做到“熟讀深思”。</p><p><br></p><p>本文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南县|
安吉县|
泰来县|
竹溪县|
名山县|
新巴尔虎左旗|
尼木县|
台北县|
平乡县|
静宁县|
名山县|
桑植县|
广西|
台中市|
西和县|
抚州市|
太和县|
崇信县|
沙洋县|
阳高县|
大渡口区|
泸定县|
广宗县|
阳高县|
溧水县|
太谷县|
布尔津县|
兴安县|
桃园市|
太谷县|
乐清市|
托里县|
乌鲁木齐县|
沿河|
甘谷县|
桓台县|
定兴县|
铁岭县|
东安县|
蕉岭县|
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