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尋訪萬安洞</p><p><br></p><p>萬安洞位于萬州太白巖西麓的山巖之中,在火車西站舉頭便可見其隱身之處。但它畢竟是隱藏于巖穴之中,外面又被密林遮蔽,因而被外界所知者甚少。有朋友向我透露了“萬安洞”的信息,便于昨日去了萬安洞山腳下打探。</p><p><br></p><p>當地村民向我告訴了上山的路徑,說山路難行,建議我們帶上柴刀之類,防止劃傷。還說洞穴以前曾被土匪占據過,因而它又叫“土匪洞”。</p><p><br></p><p>今天游完早泳后,便與泳友郎杰一道,帶了柴刀、繩索等,開始沿農民指引的山路往攀登。其實,所謂的路早已被茂密的荊棘遮蓋,幸好是有備而來。我們全身包裹,戴著手套用柴刀劈路,匍匐上爬,硬是在近乎垂直的山巖上劈出一條路來。攀登的過程是一段艱難的里程,有時候還要手腳并用,你拉我扯。用了一個多小時,才爬到目的地。</p><p><br></p><p>懸崖峭壁上的“萬安洞”保存比較完整,整個洞穴被青石條封住,高約三丈,寬約十余丈,留有一正門二側面。在正門門楣石匾上,陰刻有“萬安洞”三個雋秀的楷字,落右款為“咸豐拾壹年”,左款為“季夏日立”。整個條石封堵的墻面上,設有近十幾個瞭望孔。墻面上,還留有一幅“大躍進萬歲!”的標語,那也是一段歷史留下的印跡。因整治危巖,兩個側門及瞭望孔均被加固的石條遮擋。</p><p><br></p><p>從正門進入洞內,可以發現這個洞穴很是寬敞,用村民的話說可擺下二十余桌酒席。因洞內山泉水豐盈,現留有個丈余寬的蓄水池一個,有數根引水管直通山下。</p><p><br></p><p>洞外右側百余米處,還有一處兩層樓約石寨門(圖八、圖九),石墻石樓板石蓋頂,苔蘚密布,寫滿了蒼桑,它應該是“萬安洞”防御系數的配套工程。</p><p><br></p><p>山崖之中為何有如此規模的清代遺址?是何人建造?因無資料可查,只得有待日后再予以探究。在萬州城周圍的山崖上,這類遺址與萬州其它古寨堡功能大同小異,大都是當地有財力的人士為躲避兵匪禍亂而修筑的防御工事。除此之外,這類工事因多數時間閑置,又會被一些人用來作為居所之用,因而它又具有“崖居”的性質。至于因“土匪盤踞”而成為“土匪洞”的說法,都只是當地人的一種傳說,沒有實物和資料給予佐證。</p><p><br></p><p>今天尋訪的“萬安洞”,迄今已有近一百六十年的歷史,而且保存得相當完好,這對于我們研究萬州近現代歷史有著重要的作用,應積極加以保護才對。然而,在萬州文保部門多批次公布的“萬州文物保護名單”中,居然沒有“萬安洞”的名字,這不得不說是一大疏漏。</p><p><br></p><p>在萬州近現代,萬州余家鎮有建于清末時期的古橋“萬安橋”;都歷山上,有建于清末時期的“萬安門”;萬州主城有1926年修建的萬州標志性建筑“萬安橋”(炸毀于庫區蓄水前)。這幾處都是萬州有名的保護文物,而且頗有故事。相信萬安洞在一些有識之士的深入挖掘中,也一定故事多多,引后世人人關注。</p> <p>在荊棘中攀登,有幾人可為?</p> <p>穿行者風采</p> <p>莫愁前路無知己</p> <p>你故事再多,我也會慢慢聽</p> <p>精美的畫框</p> <p>這就是歷史</p> <p>時間在細微中流逝</p> <p>老農說能擺二十多桌酒席,此言不虛。</p> <p>側門雖鎖,雄風依存</p> <p>側門之側</p> <p>歷史的印跡</p> <p>蒼桑的寨樓</p> <p>你故事多,我功夫好</p> <p>見有鏡頭對著,擺個ps</p> <p>歷史的光影在殘缺中透露出蒼桑</p> <p>保護文物,人人有責</p> <p>是什么東東讓和駐足?</p> <p>山上山下,風光為畫</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全州县|
吴旗县|
鄢陵县|
广宁县|
兰溪市|
平舆县|
临汾市|
安龙县|
卢氏县|
蓝田县|
岢岚县|
饶阳县|
三门县|
阳信县|
和平区|
静安区|
东明县|
闽侯县|
四川省|
巫山县|
阳新县|
昌乐县|
枣庄市|
湖北省|
分宜县|
石城县|
阳高县|
迁西县|
化德县|
建昌县|
延吉市|
黄骅市|
崇明县|
文安县|
蒙自县|
沾益县|
登封市|
太仆寺旗|
拉萨市|
和平区|
永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