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浮梁縣,位于江西省東北部,歷史上孕育了著名的瓷都景德鎮。景德鎮系宋真宗景德元年因其所產青白瓷質地優良,遂以皇帝年號為名置“景德鎮”。元代,浮梁縣升為州,景德鎮屬浮梁州,至明代,州改稱為縣,此后景德鎮一直隸屬于浮梁縣。1949年4月29日,景德鎮和浮梁縣解放。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恢復浮梁縣建制。</p> <p>古浮梁,以瓷、茶聞名于世,古代絲綢之路出口的三宗產品,浮梁就有兩宗。唐元和八年(813年),浮梁“每歲出茶七百萬馱,稅十五余萬貫”,占當時全國茶葉稅的八分之三,同時還有千年爐火不斷的瓷都景德鎮,這些都奠定了浮梁當時特殊的歷史地位。</p> <p>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在浮梁居住過,他在《琵琶行》中寫出了“商人重利輕離別,前月浮梁買茶去”的古詩名句,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在《浮梁縣新作講堂賦》一文中,也曾對浮梁茶有過生動描述:“今夫浮梁之茗,冠于天下,帷清帷馨,系其薄者”,可見古浮梁的瓷、茶的經濟文化是如何繁榮昌盛,創造了“浮梁歙州,萬國來求”的歷史輝煌。
</p><p><br></p> <p>千年歲月的積淀,讓浮梁的自然與人文完美結合,其中最具歷史文化底蘊的便是江南唯一一個保存完整的五品縣衙——浮梁古縣衙。</p> <p>浮梁古縣衙始建于唐朝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距今有1180多年歷史,占地近百畝,有房屋300多間,有“中國第一縣衙”、“江南第一衙”之美稱。幾經歷史風雨的侵蝕毀損,現在的浮梁古縣衙,建于清朝道光年間,距今170余年。這座縣衙的規制有越級之處,浮梁原本只是一個縣,按理縣官只有七品的官階,但浮梁的縣衙確是五品的規制。據史載,唐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唐玄宗李隆基任命五品官柳國鈞為浮梁縣令,自此以后的1200年中,浮梁知縣多為常制七品但卻享受五品待遇,可見浮梁縣衙的顯赫地位非同一般。</p><p><br></p> <p>進入大門,一眼望去的,是一條由216塊青花瓷板鋪就的歷史文化長廊,長312米。青花瓷板上的字句,形象地描述了浮梁瓷、茶和官文化的演變,展示了千余年來浮梁的典故、歷史要聞,可謂一步青花瓷,數十年歷史光陰。
</p><p>長廊的盡頭,是巍峨高大、雄偉壯觀的古縣衙城門樓。城門樓高15.6米,城墻巍巍聳立,下筑券門洞,甚有氣勢。
</p><p><br></p> <p>古時縣衙的主體建筑在東、中、西軸上,呈三列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現存的浮梁縣衙,僅是修復后中軸線上的古建筑,有照壁、頭門、儀門、衙院、六房、大堂(正堂)、二堂、三堂、花廳和后花園。
</p><p>照壁的墻身是灰色菱形花紋,飛檐雕塑栩栩如生,宛如古縣衙門前一座精致的屏風。</p> <p>縣衙大門,青磚黛瓦馬頭墻,坐北朝南,門口左右兩座石獅威嚴矗立。兩道“八”字形磚墻,沿大門兩側呈斜線往前方伸展,門楣不高不寬,卻有種不怒自威的氣勢,難怪有“自古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的說法。
</p><p><br></p> <p>進入“頭門”,讓人頓感森嚴的等級之分。頭門的東側放置一座“鳴冤鼓”,供告狀人擊鼓鳴冤;西側有兩只“警示牌”,上寫“誣告加三等”、“越訟杖五十”,提醒告狀人不得誣告和僭越訴訟。
</p><p><br></p> <p>頭門之后,是偌大的衙院。正對大門的是“儀門”,這個門是縣令舉行儀仗恭迎上級官員的地方。中門只有知縣和上級官員可以通過,東門供一般人員通行,西門專供囚犯進出。衙院的兩邊分別是按照當時的吏治而設的“六房”,即吏房、戶房、禮房、兵房、工房、刑房,對應朝廷的六部。
</p><p><br></p> <p>儀門之內,共有一門三堂,由南而北依次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
</p><p>大堂,即正堂,名曰“親民堂”,是知縣舉行重大典禮、審理重大案件的地方。親民堂上,高高懸掛著“明鏡高懸”四個大字,知縣座椅后面“回避”、“肅靜”的牌子冰冷無情,桌上的驚堂木讓人忍不住想“驚堂一拍”,體會一回當五品知縣的感覺。
</p><p><br></p> <p>二堂,也稱“琴治堂”,是知縣處理一般民事案件,接待上級和外地官員、商議政事的地方。堂上方懸掛“正大光明”四個字,整個陳設比大堂顯得溫和許多。
</p><p><br></p> <p>三堂,不冠名,是知縣辦公及眷屬會聚之地,有些事涉機密的案件也在此審理,似乎有點現在“不公開審理”的意思。三堂設置較為簡樸,上方“清慎勤”三個字似乎在提醒著為官者時刻要檢點自己的品行。東廂房是知縣及夫人的居室,西廂房為侍從住所。</p> <p>知縣的居室非常小,甚至可以說與縣衙不太相符的簡陋。古時有一說“官不修衙”,這并不是說官員為朝廷省下一筆公費,而是“犯不上修”和“不敢修”。俗話說“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誰也說不準自己能在這個五品知縣的官位上呆多久,一道圣旨就將官員調走了,修衙不值得;再者,封建時期的官員都是皇帝的奴才,多大品級的衙門里,坐多大的官,擅自修衙修大了,與官位不相符了,不僅烏紗帽保不住,肩膀上的腦袋說不定都得搬家,所以,官員不敢修衙。
</p><p><br></p> <p>三堂過后,就是縣衙的后花園“逸園”,草木郁郁蔥蔥,曲折的青石板路,精巧的亭臺,全然是歷史褪去后的安靜歲月。
</p><p><br></p> <p>在古縣衙的旁邊,有一座浮梁察院,始設于唐代,它不隸屬浮梁縣衙,是依法監察地方官員履行職守、懲治職務犯罪的獨立機構。浮梁察院是全國現存封建時期縣級監察機構衙署中的唯一一座“察院”遺存,顯得彌足珍貴。
</p><p><br></p> <p>浮梁古縣衙的額匾和楹聯很多,都是地方官員勤政廉潔、公正執法、愛民如子的警示語句。如大堂的楹聯寫道“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負民如負國何忍負之”。二堂楹聯寫道“為政不在多言須息息從省身克己而出,當官務持大體思事事為民生國計所關”。特別是三堂的楹聯頗有意味“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p> <p>這些懸掛在古縣衙里的楹聯,很好地詮釋了“官與百姓”的關系。浮梁縣衙能夠被皇帝欽賜五品,比一般的縣衙高出兩品,成為中國品位最高的縣衙,看來不僅僅是由其地理位置和經濟實力決定的,還可能與這些楹聯所蘊含的執政理念有很大的關系。
</p><p><br></p> <p>堂前衙后,千載風雨,靜靜矗立,時光荏苒。
</p><p>沿著中軸線,流連在浮梁這座千年古縣衙,可以感受到古縣衙是我國古代官文化中的民族精粹。“一座浮梁署,半部官文化”,細細品味,淡淡游走,在這種衙門文化中感受其獨特的歷史風韻和建筑藝術構筑,仿佛看到了一座封建社會基層政權衙門的標本。</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东市|
祁阳县|
遵化市|
石河子市|
墨玉县|
金平|
鄂温|
峨山|
孟村|
安化县|
莱州市|
宝山区|
开鲁县|
高阳县|
蕉岭县|
聊城市|
云霄县|
长春市|
安塞县|
阿瓦提县|
龙游县|
大兴区|
营山县|
闽清县|
阿勒泰市|
上思县|
勃利县|
白朗县|
修水县|
碌曲县|
三明市|
邛崃市|
丹东市|
宁津县|
托里县|
化德县|
建始县|
互助|
郓城县|
乐业县|
永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