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極北柳鶯在《中國鳥類野外手冊》編號 990(學名:Phylloscopus borealis):體長11-13厘米,體小偏灰橄欖色,具明顯的黃白色長眉紋,眼先及過眼紋近黑。</p> <p>上體概呈灰橄欖綠色;具甚淺的白色翼斑,大覆羽先端黃白色,形成一道翅上翼斑;中覆羽羽尖成第二道模糊的翼斑;下體白色沾黃,兩脅褐橄欖色;尾下覆羽更濃著。第6枚初級飛羽的外翈不具切刻。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下嘴黃褐色;跗蹠和趾肉色。</p><p>虹膜暗褐色;上嘴深褐色,下嘴黃褐色;跗蹠和趾肉色。</p> <p>阿拉斯加亞種上體鮮綠色,頭頂較暗,具淡綠色冠紋,但不顯著;第3枚初級飛羽最長。</p> <p>指名亞種上體灰橄欖綠色;第1枚初級飛羽狹而尖,甚短小,其長度不超過翅上覆羽。</p> <p>北方亞種上體較指名亞種較淡,呈橄欖黃色;頭頂與背、腰同色,不具冠紋;第3枚初級飛羽不最長呈橄欖黃色;第1枚初級飛羽較長,常超出初級覆羽,體型稍小,下嘴尖端褐色。</p> <p>棲息環境</p><p>主要棲息于海拔400-1200米針葉林、稀疏的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及其林緣的灌叢地帶。尤其是在河谷和離水源不過的楊、樺針闊葉混交林和針葉林中實常見,遷徙期間也見于林緣次生林、人工林果園、庭院以及道旁和宅旁小林內。</p> <p>生活習性</p><p>繁殖期間常單獨成對活動,遷徙季則多成群,有時也和其它柳鶯混群,一道活動于喬木頂端。性活潑,動作輕快敏捷,常在樹木枝葉間跳躍和飛來飛去,也在灌木叢中覓食。叫聲洪亮,不時地發出"drr-drr”和"tze-tze”聲。繁殖期間常站在樹冠頂枝上鳴叫,似"tze-tze-tze…”或"tzi-tzi-tzi…”聲音,不斷重復單調聲。</p> <p>食物完全為動物性食物。其中昆蟲占99.28%,其余為蜘蛛。所吃的昆蟲主要是蛾類幼蟲,其次是成蟲及卵,此外,還有蝽象、葉甲、蟓甲、蠅類等,包括蟬、鱗翅目幼蟲和其它昆蟲碎片;偶爾也吃幼嫩樹莖、草籽。</p> <p>中國分布</p><p>繁殖于新疆(北部阿爾泰、東部天山、哈密)、東北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流域、遷徙經陜西(北部及中部秦嶺山地)、甘肅(南部文縣)、寧夏(賀蘭山)、青海(西寧、祁連)、西藏南部、貴州(貴陽)、四川、重慶、云南(西北部至東南部)、內蒙古(東北部、東部和西部地區)、黑龍江(西部、北部及南部)、吉林(長白山)、遼寧(北部、東南部及西部)、北京、河北、山東、湖南、河南、山西、上海、浙江、福建等地(旅鳥)、部分越冬于福建、臺灣。</p> <p>繁殖期6-7月。通常在到達繁殖地之后不久,即開始成對活動和尋覓巢址,雄鳥在巢域中不停鳴叫和進行求偶活動,大都在山區潮濕針葉林及其針闊混交林中,營巢于地面上,亦有在樹樁和倒木上筑巢。巢呈半球形或球形,主要由草莖、針葉、問荊、細根、地衣、苔蘚編織而成,內墊以細草莖、獸毛。每窩產4-7枚卵,多為5-6枚。卵呈白色,鈍端有暗紅褐色小斑點。卵的大小為15-17.5毫米×12.0-12.5毫米。雛鳥晚成性。</p> <p class="ql-block">聲明:鳥種科普信息來自百度百科,圖片為個人攝影創作。</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塘县|
岢岚县|
津南区|
斗六市|
克什克腾旗|
乌拉特后旗|
中宁县|
黔江区|
平定县|
东阿县|
工布江达县|
曲靖市|
北京市|
汨罗市|
连城县|
河津市|
抚州市|
华蓥市|
墨江|
如东县|
唐海县|
成都市|
象州县|
武山县|
平和县|
梅州市|
定西市|
麻城市|
冀州市|
宁夏|
沧源|
旬邑县|
环江|
淮阳县|
和静县|
天台县|
樟树市|
昌乐县|
谷城县|
淮阳县|
漳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