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font-size:20px;">人生“奔7了”??偸腔叵霃那暗氖聝?,應了那句“人老懷舊”的話兒。論年紀我還沒資格說老,只是退休后,在網上看到些資料圖片、受到啟發,也想寫寫往事兒,從碼字中分享“樂”、感受“情”,練練腦子和手、預防癡呆,興許也能讓您想起往事兒。</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先從出生地說起吧。</i></b><b style="color:rgb(25, 25, 25);">1955年7月,我出生在北京市東郊第一棉紡織廠(京棉一廠)家屬院,那是25歲前我一直生活的地方,我引以為傲。</b></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b>話說,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實施“一五”計劃,政府把發展棉紡業這一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事兒作為重點,從1953年到1957年,在東郊朝陽門外先后建起三座大型棉紡廠(京棉一廠、二廠、三廠)和印染廠等國企,一舉結束了北京有布無紗的歷史。</b></h1><p class="ql-block"><br></p> <h1><b>京棉一廠就在東郊的十里堡(因距朝陽門十里而得名)。隨著三大棉紡廠建立,家屬宿舍也相繼建成。當時,以朝陽門外的石板路為界(朝陽路),路南是廠區、路北是生活區。</b></h1><p class="ql-block"><br></p> <h1><b>朝陽路西起朝陽門外東大橋,東至通州,全長20公里。</b></h1><h1><b> </b></h1><p class="ql-block"><br></p> <h1><b>史上記載,元代,這條路就已成為通向沿海和南方的重要通道,也是明清兩代運糧的要道。來自南方的糧食、百貨經大運河抵達通州后,再經陸路運抵朝陽門。</b></h1><h1><b> </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1><b>雍正年間,為改善運輸環境,皇帝下令將土路改成石板兒路。</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1960年,為方便職工上下班石板路重修,并定名為朝陽路,同時開通了12路無軌電車,也就是今天的112路公交車。從我記事起,就知道這條路西通沙灘可到故宮、景山和北海;東到通縣的八里橋。</b></h1><p class="ql-block"><br></p> <h1><b>朝陽路十里堡的南側是京棉一廠的廠區。</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1953年4月破土興建,</b></h1><h1><b> 1954年9月建成開工。 </b></h1> <h1><b>(工人正在開槽挖地基)</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pan style="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建成的廠房)</span></b></h1><h1><b><br></b></h1><h1><b>建成時擁有五萬紗錠、一千多臺織布機。據說是前蘇聯和東德援建我國的156個項目之一,竣工儀式時東德國家元首烏布里希親自出席。</b></h1> <h1><b>我父親是1952年7月從河北省邢臺調到北京參加京棉一廠籌建工作的。</b></h1><p class="ql-block"><br></p> <h1><b>我的好多發小兒的父母親也都是從河北、上海、天津、青島等地來到北京參加建設的,他們為國家的紡織業奉獻了一生。</b></h1><p class="ql-block"><br></p> <h1><b>聽父親說過,國家領導人非常重視紡織廠的建設,幾位領導人都來過京棉一廠視察,周恩來總理還特別到過我們樓(2至3樓)一層的廠長家,進行探望。</b></h1><p class="ql-block"><br></p> <h1><b>隨著時代的發展,東郊的紡織廠陸續關閉,1997年京棉一、二、三廠整合為北京京棉集團,在原來京棉二廠(八里莊)所在地辦公,廠房遷到了順義。</b></h1><p class="ql-block"><br></p> <h1><b>朝陽路十里堡的北側是生活區,是由前蘇聯專家幫助設計的。</b></h1><p class="ql-block"><b>(這是1966年文革前的廠區宿舍草圖,憑印象勾畫,肯定有不準確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圖中帶笑臉的地方,是我家。</b></p> <h1><b> <span style="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遠眺建成的生活區)</span></b></h1><h1><b><br></b></h1><h1><b> 正對著廠區大門的一條中軸線上,從南向北依次是:百米長的甬道、圓型花壇、小廣場、大禮堂(職工大食堂)、洗澡堂理發室、鍋爐房/醫院、小學校。小學校的后面是一條河,我們稱為“后河”,是京棉一廠家屬院和第二建筑公司(二建)家屬區的“楚河漢界”。</b></h1> <h1><b>在這條中軸線東側有足球場、托兒所幼兒園,西側有籃球場、商店,30幢按“蘇式”圖紙建造的住宅樓對稱分建在中軸線兩側,非常規矩的布局突顯出中華傳統建筑的特點。</b></h1><p class="ql-block"><br></p> <h1><b>這些漂亮的三層尖頂紅磚樓房有木制的玻璃窗、小型的陽臺,建好時就有自來水、暖氣,1959年又通了管道煤氣,房子即美觀又結實。清楚的記得房間和樓道的水泥地面是越擦越亮,越擦越紅。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時,所有樓房絲毫未損。2004年房產商占地拆除時可是費勁兒了,如今還有幾棟未拆的房子依然看著那么好。</b></h1><p class="ql-block"><br></p> <h1><b>我經常在夢中看到我住過的那座樓(2至3樓),回到那位于三層有朝南朝西窗戶和陽臺、充滿溫馨的兩居室。我家朝南的陽臺和窗戶能看見部分足球場,朝西的陽臺和窗戶能看見花壇和大禮堂?,F在想起來好后悔,2004年房子拆遷時,怎麼就沒回去留下些照片呢。</b></h1><p class="ql-block"><br></p> <h1><b>(以上幾張照片是現存的未拆的老樓房)</b></h1><h1><b>幾十年過去了,老房子已經夷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高樓林立、商廈崛起。一大批的老職工還居住在此,112路公交車依然貫穿東西。</b></h1><p class="ql-block"><br></p> <h1><b>那些曾經帶給我很多往事兒的地方再也見不到了。偶爾回到那里,憑著記憶回想著當時的“住家、大禮堂、小學?!薄P闹杏幸环N說不出的滋味兒。</b></h1><p class="ql-block"><br></p> <h1><b>望著現在的高層住宅,總感覺和過去的家屬院兒沒法比。不講究布局和規劃,顯得雜亂無序。</b></h1><p class="ql-block"><br></p> <h1><b>(現在的生活區入口處。</b></h1><h1><b>遠處的紅色頂子的矮樓房應當是當年大禮堂的所在地)</b></h1><p class="ql-block"><br></p> <h1><b>站在朝陽路上遠眺如今的CBD。</b></h1><h1><b>現代時尚、高端大氣,不得不承認時代發展帶來的驚喜和魅力!</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0px;">2020年5月16日編成(一)特感謝幾位發小兒,幫我核實修正草圖、文字。照片大部分來自網上,向原作者致敬!</b></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謝謝您的觀賞!</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旅游|
绍兴县|
五华县|
弋阳县|
武邑县|
象州县|
池州市|
思南县|
安溪县|
清水县|
南阳市|
和静县|
贵港市|
佛教|
广德县|
广汉市|
泰和县|
武功县|
南靖县|
资溪县|
耒阳市|
靖远县|
营口市|
内黄县|
荔波县|
台南市|
收藏|
阿鲁科尔沁旗|
濮阳县|
弋阳县|
龙游县|
淮安市|
龙海市|
九台市|
宿松县|
黄山市|
镇赉县|
辛集市|
清河县|
安新县|
陕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