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太原以汾河著名,汾水養育了太原人民,滋潤了并州城市,美化了兩千五百年的晉陽古城。汾河在太原境內縱貫北南,全長一百公里,占到整個汾河的七分之一,是太原最美的景觀之一。汾河上有多少座橋梁為太原的建設作著貢獻,不妨隨這篇小文一起去瀏覽一番,讓您了解美麗壯觀的汾河之橋。</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湯湯汾河,將山西大地分為了河東、河西兩大塊,省城太原也是如此。最早,汾河兩岸并沒有橋,百姓往來唯有靠渡船。</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明代詩人張頤的《汾河晚渡》詩云:</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山銜落日千林紫,渡口歸來簇如蟻。</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中流軋軋櫓聲輕,沙際紛紛雁行起。</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遙憶橫流游幸秋,當時意氣誰能儔。</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樓紅蕭鼓今何在?紅蓼年年下白鷗?!?lt;/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正是描繪當年的汾河渡口勝景,汾河晚渡也稱為古晉陽八景之一。</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五月的汾河碧波蕩漾,沿岸水草豐茂,廣場綠樹成蔭,2019年5月12日中午,習近平在汾河太原城區晉陽橋段考察汾河水治理及沿岸生態保護、城市環境建設。</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據史料記載,汾河水資源曾經十分豐富。戰國時有秦穆公“泛舟之役”;“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漢武帝乘坐樓船溯汾河而行;從隋唐到宋元,山西的糧食和管涔山上的奇松古木,經汾河入黃河、渭河,運到長安等地,史稱“萬木下汾河”。</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水經注》有云:“汾水又南,與東、西溫溪合,水出左右近溪,聲流翼注。水上雜樹交陰,云垂煙接。自是水流潭漲,波襄轉泛……”,將汾河源頭青峰疊嶂、云蒸霞蔚的景象描繪得有聲有色。</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船渡日漸沒落,一架架橋梁連通了汾河兩岸,成為河東、河西的紐帶。</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時代變遷,歲月滄桑,以橋為證,特別是晉陽橋的建成,又給省城太原增加一道靚麗風景。座座橋梁如彩虹,讓汾河呈現出素波橫蕩漾、水落雁南飛的美好景色。</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汾河相繼建設了20余座橋,從北到南依次是:</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上蘭村汾河漫水橋</b></p> <h3>上蘭村汾河漫水橋,建于1964年。<br></h3> <h3><b><font color="#167efb">和平北路汾河橋</font></b><br></h3> <h3>和平北路汾河橋,建于上世紀90年代初。<br></h3> <h3><b><font color="#167efb">高速北環汾河橋</font></b><br></h3> <h3>高速北環汾河橋,建于2003年,是山西境內首座雙塔斜拉橋,全長550米,主跨跨度150米,橋高27米,塔高28米,橋面寬26米,在同類橋梁中屬全國第一,世界同類橋中居第二位。其輕靈飄逸的風格,頗像世界著名的金門大橋,為汾河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br></h3> <h3></h3><h3><b><font color="#167efb">太嵐鐵路汾河橋</font></b></h3> <h3>70年代修建的太嵐鐵路汾河橋,單線。</h3> <h3><b><font color="#167efb">汾河三線特大橋</font></b></h3> <h3>三線汾河特大橋位于柴村橋以北、太(原)嵐(縣)鐵路線以南、汾河西岸,與太嵐鐵路線相距僅29米且平行。該橋全長2.6公里、高15.9米、寬18. 5米,是太原鐵路樞紐西南環線上最寬的鐵路橋,共有橋墩33個。建成后,太原樞紐西南環線、太(原)興(縣)鐵路都將經過此橋。</h3> <h3><b><font color="#167efb">柴村橋</font></b><br></h3> <h3>柴村橋史建于1992年,是金橋大街跨汾河連接東西兩岸的主要橋梁,同時也是過境貨車的主要通道之一,是太原市的北出口之一。2009年改擴建。<br></h3> <h3><b><font color="#167efb">柴村太白鐵路橋</font></b></h3> <p>柴村太白鐵路汾河大橋又名西山支線3號橋,為10孔不等跨鋼桁梁橋,橋跨總長457.2米,橋梁總長470.9米。上世紀40年代由侵華日本人改建。該橋在柴村橋南側下游約600米處。該橋至今仍在使用,將西山的煤炭等源源不斷運往全國各地。</p> <h3><b><font color="#167efb">攝樂橋</font></b><br></h3> <h3>攝樂橋建設工程西起和平北路,跨越文興路、濱河西路、汾河、濱河東路、森林路至東干渠。道路呈東西走向,全長約1.56Km。<br></h3> <h3><b><font color="#167efb">北中環橋</font></b><br></h3> <h3>北中環橋,2013年新建,當年開建當年通車,北中環橋是世界上首座對稱五拱反對稱五跨非對稱斜拉索橋,2013年開工建設,當年實現全線竣工通車。這座橋造型現代,宛如一條騰飛巨龍。<br></h3> <h3><b><font color="#167efb">勝利橋</font></b><br></h3> <h3>勝利橋,老橋建于1970年,2003年完成改擴建。<br></h3> <h3><b><font color="#167efb">漪汾橋</font></b><br></h3> <h3>漪汾橋,1992年建成,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它是中承式連續拱橋,最大的亮點是橋兩側一個個猶如彩虹般的紅色的橋拱,人們驚喜地發現,原來橋也能成為城市景觀。之后的很多年,漪汾橋一直作為太原市的一座地標式建筑,被廣泛運用于各種形式的城市形象宣傳中。<br></h3> <h3><b>迎澤茅草橋</b></h3> <h3>1935年的汾河橋,約建于1922年,毀于1937年日占前后。據說此照是現存最早的橫跨汾河的橋影像,建材是用木料與茅草搭建而成的,十分簡陋。</h3> <h3><b><font color="#010101">迎澤洋灰橋(又稱</font></b>西汽路洋灰橋<b><font color="#010101">)</font></b></h3> <h3>日偽時期,在汾河上修建了一座700米長的“洋灰橋”,其寬度僅有6米,其中車道5.5米,該橋設計狹窄僅能容一輛汽車通行。1942年開工建造,由偽山西省建設總署太原工程局主持,福昌建筑公司負責施工,次年7月竣工通車。那是當時太原連通汾河兩岸的唯一通道。是太原橋梁史上的第二座橋梁,(第一座為1922年的汾河橋,毀于1937年日軍攻占太原期間),當時侵華日軍通過這座橋梁運送軍隊和軍火給養。</h3> <h3><b><font color="#167efb">迎澤大橋(54年橋)</font></b></h3> <h3>1954年1月1日正式通車,當時被人們稱為“華北第一橋”。迎澤老橋建于1953年,1996年拆舊橋建新橋。橫跨太原汾河上雄偉壯觀的迎澤大橋,是建國初期中央對太原市市政建設的首次投資,也是當時全國新建的最長的公路橋,堪稱當時太原市市政建設工程的杰出范例。是太原市重要地標之一。</h3> <h3><b><font color="#167efb">迎澤橋(97年橋)</font></b><br></h3> <h3>1997年10月1日,舊橋拆掉,新改建的寬50米的迎澤大橋通車,是目前國內過河城市橋梁中最寬的橋。同時為太原人的十里長街夢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h3> <h3><b><font color="#167efb">雙塔街管線橋</font></b><br></h3> <h3>雙塔街管線橋,建于1993年。<br></h3> <h3><font color="#167efb"><b>南內環橋</b></font></h3> <h3>南內環橋是太原市南部一座橫跨汾河的橋梁,1983年,南內環橋工程破土動工。直到1988年11月大橋終于通車。大橋全長590.5米,寬17米。由于南內環街是太原市南部東西主要干道之一,與晉祠路、新建南路、解放南路、并州路以及建設路等主要南北向干道相連,所以交通量日益繁重。<br></h3> <h3><b><font color="#167efb">老軍營南內環汾河隧道</font></b><br></h3> <h3>老軍營南內環汾河隧道,因1971年11月開建,又叫“711隧道”,1973年建成。<br></h3> <h3><font color="#167efb"><b>長風橋</b></font></h3> <h3>長風橋,2001年建成。長風大橋,是太原的第二條交通主軸橋梁。2014年,長風街實施快速化改造。長風橋東可謂太原的新商圈聚集地。<br></h3> <h3><b><font color="#167efb">躋汾橋</font></b></h3> <h3>躋汾橋,2013年建成,是太原城市規劃主城區南端的一座專用人行橋,也是省城首座大跨度景觀步行橋,東起學府街,跨越汾河,西與長風文化商務區文化島相接,整個橋體采用全鋼結構,全長1.1公里,橋面單幅寬6米。其造型為兩條紐帶,雙弧交叉的橋面與連續變化的連接桿件,形成了一個DNA分子的空間結構,蘊含著新舊傳承的含義,被譽為架在汾河上的“搖籃”。<br></h3> <h3><b><font color="#167efb">南中環橋</font></b></h3> <h3>南中環橋 ,2010年建成。南中環橋因形似彎月又被稱為月亮橋。主線全長2608米,東起南中環街,西至南中環西街,雙向八車道,時速60公里。<br></h3> <h3><b><font color="#167efb">汾河之冠</font></b></h3> <h3>為了給這篇作品增加精彩,二青會開幕之際,專門到汾河之冠大橋實拍幾張照片。</h3> <h3>“汾河之冠”是一座跨河人行景觀橋,沿濱河東路向南,在祥云橋以南約1.7公里處,與省體育中心(紅燈籠體育場)平行的位置,是2019年第二屆全國青運會配套建筑,造型酷似皇冠,是太原繼躋汾橋后的又一座汾河景觀橋。人行橋的亮化效果也極為漂亮,采用可變色設計,突出簡潔特點,在夜晚與波光粼粼的河水相互映襯、絢麗璀璨,已經在二青會召開前夕正式向游人開放。</h3> <h3><b><font color="#167efb">祥云橋</font></b></h3> <h3>祥云橋 ,2010年建成。2008年6月26日,北京奧運會“祥云”火炬在太原傳遞,這一天開工建設的太原汾河第八橋——祥云橋也因此得名。整個造型仿佛迸發靈感與創新精神的火焰,象征“三晉大地”。<br></h3> <h3><b><font color="#167efb">通達橋</font></b></h3> <h3>通達橋,第一座懸索橋——通達橋高高矗立在汾河上,大橋主塔高127米,由曲線型拱門組成,取意“時代之門”。工程建成后,不僅將極大提升省城南部地區的交通通行能力,而且將成為太原的新地標。(2019年4月已達通車條件)</h3> <h3><b><font color="#167efb">南環高速跨汾河橋</font></b></h3> <h3>南環高速跨汾河橋,1999年建成。<br></h3>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晉陽橋</b></p> <p>晉陽橋,是太原市橫跨汾河的第19座大橋,主橋橋型選擇古典與現代結合的下承式鋼桁架拱橋,造型獨特。拱橋是傳統特色明顯的古老橋型,形如彩帶、態似彩虹,優美的弧線清新悅目,氣質典雅,給人一種富有彈性的力度感。</p><p>于2019年6月9日通車,成為二青會舉辦期間前往場館的重要通道,市民出行將更加便利。</p> <p>晉陽橋——典雅高貴、氣勢磅礴,原名為十號線橋,在太原橫跨汾河的23座大橋中排行19。橋長2000多米,寬47.5米,規劃為城市主干路,設計時速60公里,道路為雙向八車道。它的外形獨特,將古典的橋頭堡與現代感的桁架拱相結合,既高貴又親民。實現了人與建筑,建筑與城市空間的互動與融合。特別是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的到訪,更讓這座大橋紅遍了全國,走向了世界!</p> <h3><b><font color="#167efb">迎賓橋</font></b></h3> <h3>迎賓橋是位于太原最南端的橫跨汾河大型橋梁,是太原的南門戶。高空俯瞰,迎賓橋互通立交工程形似一朵盛開的蓮花,縱橫交錯間 實現汾水兩岸的交通轉換,不僅給百姓帶來切身實惠,也讓區域發展互聯互通,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更為二青會增色不少。</h3>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目前為止,建成的太原市城區跨汾河大橋,從北到南依次是:新蘭路漫水河橋、柴西公路汾河橋、高速北環汾河橋、太古嵐鐵路橋、汾河三線特大橋、柴村橋、太白鐵路橋、攝樂橋、北中環橋、勝利橋、漪汾橋、迎澤大橋、雙塔街管線橋、南內環橋、老軍營南內環汾河隧道、長風橋、躋汾橋、南中環橋、祥云橋、“汾河之冠”、南環高速跨汾河橋、通達橋、晉陽橋、迎賓橋等。</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橋,是記憶,是貫穿這座城市變遷的線索;橋,是紐帶,是溝通區域和提升城市發展的命脈。</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昨天,你站在橋上看風景;今天,我們在這里,講述關于橋的那些記憶……</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歷史滄桑,太原解放七十載,汾河從上蘭村老龍頭蓬勃而出山谷,養育了太原。如今,一座一座的大橋飛跨而過,裝扮著太原更加靚麗繁榮、絢麗璀璨!</b></p> <h3>(收集整理,版權屬于原作者)</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城市|
拉孜县|
阿勒泰市|
枣阳市|
格尔木市|
运城市|
余姚市|
贵溪市|
定陶县|
上思县|
伊宁县|
武功县|
西华县|
金门县|
乌海市|
韩城市|
额尔古纳市|
望奎县|
巨鹿县|
长寿区|
卓资县|
贵阳市|
溧阳市|
新河县|
上栗县|
轮台县|
依安县|
西乡县|
崇仁县|
灵寿县|
贺州市|
潞城市|
九龙坡区|
达尔|
濮阳市|
南郑县|
东乡|
龙江县|
铜山县|
海宁市|
濮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