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造型獨特的古民居——石室學畔九房廳圍屋民居群,位于長泰縣陳巷鎮石室村社中,整個古民居群建造呈現“合”字形造型,建筑造型甚是獨特。據長泰政協《村落集錦》記載,“九房廳”(楊氏先祖有九房頭,于乾隆后期,約1730年建成了圍垅“九房廳”)門口有一大一小風水池。據《石室楊氏族譜》記載:石室開基祖公良、公會兄弟,于明代中期遷入,傳至22世敦樸生一子寬睦,寬睦娶妻張氏,夫妻一生善經營,家境隆豐,財丁俱發。寬睦公生:浦、淵、耽、衷、沃、習、緝、欒、封九子。于清代中期建"德馨堂",俗稱"九房廳"。</h3> <p>5月10日跟隨閩師大段教授阿山,漳州錢幣文史專家南風,閩師大鄭博士美女娟子,段醫生以及從廈門趕來的廈門大學古建筑專家戴教授夫婦一行,在長泰政協文史委林河山主任盛情安排下,前往石室村與古農花仙谷,得到石室村領導、老隊長還有兩位年輕帥氣的老師與花仙谷姜總等大力支持,并熱情提供資料,建筑常識得到戴教授多方指點,非常感謝!</p> <h3>石室村位于陳巷鎮西部,東鄰長嶺山,西依龍津溪,南連雪美村,北同古農村為鄰,距縣城7公里。該村歷史文化悠久,楊氏宗祠——世德堂建于明代成化年間,2004年8月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各房派圍屋建筑群三四落,空中俯瞰頗為壯觀。該村主要以楊氏為主,歷史上有文武舉人等28人,人口 3236人。</h3> <h3>在眾多閩南古民居中,其造型大多為方形或圓形,而像九房廳古民居群這樣以半包圍結構的“合”字造型的圍屋,也有說“同”字造型圍屋,目前發現的為數不多。(南風航拍攝影)</h3> <h3>南風 航拍圖</h3> <h3>整座建筑坐西向東,單檐硬山式屋頂,石、磚、木結構。該古民居群東西朝向,正前方朝向廈漳平原上的最高峰——吳田山,建于清代中期,整體由祖厝與民居兩部分組成,占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br></h3> <h3>七星池,隊長介紹池里有七塊形狀各異的石頭,稱此池為七星池。</h3> <p>古井,圍樓里尚有多個保留完好的古井。</p> <h3>對于現代的城市套房,一般也就兩個廳:客廳和餐廳。但這棟民宅有9個廳,每個廳的面積還非常大,比一些城市套房的兩個廳的面積總和還大。不僅如此,這棟民宅還有10個天井,十八埕,共有111間,占地一萬平方米。</h3> <h3>阿山攝</h3> <h3>長泰帥老師攝</h3> <h3>房子雖老,但是非常干凈整潔。里面只有幾戶老人家還住在圍樓里。</h3> <h3>住在圍屋里的阿婆很熱情的邀請我到她們家喝茶。</h3> <h3>窗前盛開的花朵</h3> <h3>干凈整潔的大埕</h3> <p>廈門大學古建筑專家戴教授認為,閩南人少有此類圍垅屋,原來認為只在客家保有。所以,長泰石室的九房廳很有特點,值得珍惜。—阿山</p> <h3>謝謝阿婆的熱情,特意開門讓我到她家的樓頂拍了幾張照片。</h3> <p>主房里房樑上精致的木雕吸引人眼球。</p> <h3>貽慶堂圍屋建筑群</h3> <h3>民國風建筑樓</h3> <h3>馨遠堂圍屋建筑群</h3> <h3>殘缺的戶對,可惜了,右邊留下了一只小獅子,左邊留下了一粒球。</h3> <p>花開富貴</p> <h3>八抓魚代表著全家世代吉祥興旺</h3> <p>河蟹(和諧)社會都是海鮮啊,要是我就想著世代有海鮮吃??</p> <h3>住在祖屋里的老奶奶,看到這么多人來很開心。</h3> <h3>老房子里的老爺爺</h3> <h3>壓水機</h3> <p>在長泰縣城羅候山腳龍津江畔,有座坐西向東、典型四合式圍墻的古建筑——長泰楊氏宗祠,俗稱楊海紀念堂,位于長泰縣武安鎮城關村后庵,始建于唐代,原為楊海居住的一所簡陋平房。明代時,楊海的后裔楊復一 </p><p>在原址擴建為楊氏宗祠。宗祠的圍墻大門陰刻有 一副對聯:</p><p>“武勝家聲遠,弘農世澤長”,</p><p>橫批“清白傳家”,</p><p>反映了楊氏優秀的家史、家風,應世代弘揚傳承。這不僅是傳遞正能量,也是對族人和后代進行人生教育的生動教材。長泰楊氏宗祠于2005年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楊海的后裔枝繁葉茂,分布于閩南廣東臺灣等地,有的已成為當地的望族。 </p> <p>南唐長泰開縣元勛—楊海。據民國版《長泰縣志》記載:“下楊(后庵、坂 前)始祖海,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遷來。”楊海系朝廷賜封的武勝場(長泰縣前身)大使,亦為下楊開基始祖。楊海為政期間,率領百姓開荒造林,興修水利,設置圩集,減免賦役,發展生產,為武勝場百姓辦了許多實事、好事。隨著武勝場人口 的增加和經濟的發展,至南唐保大十三年(955 年),“場”升為“縣”,取名長泰,屬泉州府管轄。隨后,邑原任武勝場大使楊海等,從實際縣情出發,以長泰距離泉州三百余里,期會、征輸不便,途遙為苦,請求舍遠就近改隸漳州,泉州太守林金吾奏準南唐朝廷,于是長泰縣始隸于漳州,舍遠就近,長泰百姓叫好稱便。因長泰縣城距漳州州治龍溪縣桂林村(今漳州城區)僅有三十多里,水路、陸路 </p><p>交通便捷,政令暢通,百廢俱興,長泰縣呈現出一 派安定祥和,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的景象。楊海為開縣元勛,忠于職守,關心百姓疾苦,為長泰的成立、人民的幸福做出應有的貢獻,深受百姓愛戴,故歷代百姓皆尊稱其為“武勝公”。</p> <p>為紀念楊海的功德,明代中葉,第十二代孫楊復一將楊海原居住的簡陋平居擴建為瞻依堂,即如今的楊海紀念堂。</p><p>五代后周顯德二年(955年),武勝場升格為縣,取名長泰。因距泉州三百余里,官役期會旅途困頓,錢糧征輸,途遙艱苦,因匪徒截劫,人財兩虧,楊海從實際縣情出發,向泉守林金吾提出申請,奏準朝廷,長泰改隸漳州。舍遠就近,長泰百姓叫好稱便。長泰縣自劃歸漳州府管轄后,因縣城距漳州僅有二十多公里,交通便捷,政令暢通,加之楊海執政為民,愛憎分明,體貼民情,長泰縣呈現一派安定祥和,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的景象。再之,楊海的隨從官員大都從河南一帶過來,操一口純正的中古音,在長泰城區得到很好的發揚光大,乃至今天,長泰城區方言仍然保持較為完整的中古音韻音。</p><p>楊海生是河南人,死為長泰魂,鞠躬盡瘁,功德感人,長泰楊氏宗族 、海峽兩岸同宗同根,均為其建廟塑像朝圣,楊海文化已成涉臺文化一部分。</p><p>楊海紀念堂久經滄桑,古韻尚存,2005年被批準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p>楊海與后庵大祖</p><p>開縣元勛楊諱海,字澤知,系楊霞公二十世商孫。據史科記載,十五世祖楊溫秀,諱永,字元杰,原河南光州固始縣人。</p><p>唐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p><p>隨陳元光將軍南下廣東福建征寇,寇平, 陳元光將軍屯寧漳州海潘一帶成為人間開浦大功臣, 民稱開漳圣王,楊細秀以府兵校尉屯守全酒,遷居漳州橋門亭(姜園亭)成力楊氏開漳肇基始租。傳五子,十六世祖諱醒,字宗醇(組秀公之第五子)唐授府兵隊正。十七世祖楊景順字振英、傳二子。 十八世祖楊良瓊(景順次子) .十九世祖楊團武(良瓊之</p><p>子)傳三子。二十世祖楊諱海,字澤卿(國武次子),</p><p>因先祖們從陳元光將軍開漳有功,唐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朝廷誥封楊海為武勝大使。遷居后庵,繁衍世系,即為后庵楊氏肇基始祖。</p><p>武勝大使楊海上任后,勤政為民,率百姓辟荒</p><p>山,墾田園,修水利,設圩市,發展生產。愛民如子,百姓安居樂業,深得百姓擁戴,故民稱”武勝公"。據《漳州府志》記教,武勝場前置武德場改為武勝,又改為武安。南唐保大十四年(公元955年)升為縣,改名長泰縣楊海即力開縣元勛。邑原任武勝大使楊海等以縣去泉三百余里,期會證輸不便,乞舍遠就近改隸漳州。(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 年割隸于漳州)。</p><p>”楊海十三世孫楊坡(字復一)。為紀念始祖楊海,</p><p>在其故居地于明代(公元1409至1423年間興建</p><p>像依堂”。當地人稱后局大相長泰楊氏宗福1后庵</p><p>鎮城關建設北路,坐西朝東,大祖)座落在現武安鎮古00平萬米由門廳天井、網惠、正堂湖</p><p>面闊三間,成正堂硬山頂、抬梁穿斗式大構關</p><p>進深三間,用材碩大,且少有花板 誠格整體風</p><p>一九九六格致為壓重樸素,保留了明代建筑特征。</p> <p>以上文字資料轉載自百度</p><p>攝影 青青</p> <h3>兩年后再次前往花仙谷,變化好多,太美了。<br></h3> <h3>感謝林主任拍的花仙谷視頻</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名县|
井冈山市|
永春县|
迁西县|
西安市|
临泉县|
镇雄县|
济源市|
西乌|
威远县|
基隆市|
长春市|
永康市|
石城县|
沈丘县|
洞口县|
碌曲县|
五寨县|
三河市|
科技|
云林县|
宽城|
大竹县|
赤壁市|
龙口市|
桐柏县|
沂水县|
乌兰察布市|
雅安市|
长春市|
六枝特区|
马关县|
铜梁县|
樟树市|
天镇县|
平安县|
吉安县|
清徐县|
沅江市|
孝义市|
阜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