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王鞏,字定國,號清虛居士,北宋著名詩人、畫家。王鞏官位不高,但他一生勤于寫作,著有《隨手雜錄》、《甲申雜記》、《聞見近錄》、《王定國詩集》、《王定國文集》等書。</h3> <h3>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八月,時任湖州知州的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蘇軾的好友王鞏也受到牽連而被處置。于是,時任秘書省正字的王鞏不久便被貶到賓州(今廣西賓陽)去監督鹽酒稅。</h3> <h3> 王鞏在賓陽期間,蘇東坡還給他寫過很多書信,一再表示王鞏因自己而無辜受牽連,遭受了那么多苦難,他感到很是內疚很難過。蘇軾還在《王定國詩集敘》中說:"今定國以余故得罪,貶海上五年,一子死貶所,一子死于家,定國亦幾病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書相聞。"</h3> <h3> 事實上,王鞏居賓州而不為貶謫縈心,卻"更刻苦讀諸經,頗立訓傳以示意"(《王定國文集敘》),他寫下《論語注》十卷,秦觀還特地為之作序。可惜的是,成書于明朝萬歷年間的《賓州志》,對王鞏謫官南疆賓州有簡單的記錄,難見王鞏的詩作。</h3> <h3> 王鞏性格豪放曠達,頗類蘇軾。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蘇軾知徐州。王鞏時年三十歲,第二年秋季到徐州訪蘇軾,飲酒賦詩、快樂似神仙。“與客游泗水,登恒山,吹笛飲酒,乘月而歸”。軾待之于黃樓上,謂鞏日:'“李太白死,世無此樂三百年矣。”這件事宋人廣為流傳,成為文人雅集的典范。</h3> <h3> 王鞏家中原養有好幾個歌女,其中一位復姓宇文、名曰柔奴,眉清目秀。王鞏定案后,家奴歌女紛紛散去,惟有柔奴一人愿意陪伴王鞏遠赴賓州,在那里一起生活了三年多。王鞏在賓州潑墨吟詩,訪古問道,柔奴則歌聲相伴,溫柔慰藉,催促奮發。后來,王鞏奉旨北歸,得以宴請蘇軾。<br><br></h3> <h3> 蘇軾發現雖遭此一貶,王鞏不但沒有通常謫官那種倉皇落拓的容貌,還神色煥發更勝當年,性情更為豁達。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免于沉淪?王鞏叫出柔奴為蘇軾獻歌。只見窈窕的柔奴輕抱琵琶,慢啟朱唇,輕送歌聲。蘇東坡以前也見識過柔奴的才藝,如今覺得她的歌聲更為甜美,容顏也更紅潤,看來賓州的水土真是養人啊!王鞏告訴蘇軾,這幾年來多虧柔奴陪伴他在南疆僻嶺的賓州度過了寂寞艱苦的歲月。蘇軾試探地問柔奴:"嶺南應是不好?"柔奴則順口回答:"此心安處,便是吾鄉。"沒想到如此一個柔弱女子竟能脫口說出如此豁達之語,蘇東坡對柔奴大為贊賞,立刻填詞《定風波》一闋:<br><br>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br>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h3> <h3> 此蘇軾《東武帖》書于元佑四年(1089)。紙本,28.7厘米×66.1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br> 東武,即宋時密州,又曰諸城。<br> 元佑四年,王鞏知密州,時東坡正在二次赴杭途中。此帖稱"東武小邦,不煩牛刀"云云,想是致東武(密州)太守王鞏之信。還云:"雖隔數政,猶望掩惡耳。"這應該是提起熙寧末東坡曾知密州事的謙詞。"真州"即儀真,元豐八年,東坡曾在此謀劃買田卜居。帖所謂"真州房緡",似指此等事。緡讀“敏”,粵語有“一悶紙(一塊錢)”<br><br></h3> <h3>《東武帖》釋文:<br> 東武小邦,不煩牛刀。實無可以上助萬一者,非不盡也。雖隔數政,猶望掩惡耳。真州房緡,已今子由面白,悚息、悚息。軾又上。<br><br></h3> <h3> <br><br><br><br> 初次弄美篇,手忙腳亂,愿給您百忙之中帶來輕松快意。謝謝!</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浦东新区|
万荣县|
上犹县|
根河市|
湟源县|
蓬溪县|
富民县|
龙胜|
怀宁县|
南澳县|
萍乡市|
丰顺县|
甘德县|
徐州市|
鄂托克前旗|
华亭县|
钦州市|
长宁县|
平塘县|
金川县|
延长县|
阿拉尔市|
武乡县|
岢岚县|
甘德县|
巫山县|
孝昌县|
汶上县|
伊春市|
五台县|
宜君县|
德江县|
上林县|
合阳县|
崇州市|
上栗县|
内丘县|
玉门市|
丹江口市|
永丰县|
白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