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崇慶寺厚重的歷史:</p><p> 隋仁壽年( 601-604 ),禪宗三祖僧璨在毗鄰新余的吉州傳衣法給四祖道信,道信居贛二十余年,曾開法傳徒于吉州。就在四祖接受衣缽后的大業(yè)年間(611),邑人唐興舍宅為寺,取名唐興寺。宋開寶年間( 968-976 ),改名安和寺。宋太平興國五年( 980 ),太宗趙炅賜額“崇慶寺”。</p><p> 元代中后期,崇慶寺進行了維修。新余籍詩人傅若金在他的兩首紀游詩中,盛贊崇慶寺“紺柱明蛛網(wǎng),青蓮映玉臺”、“半嶺晨飛錫,諸天晝雨花”的莊嚴妙景。元末壬辰年( 1352 )寺廟毀于戰(zhàn)亂。明洪武三年( 1370 )重建,為一邑之勝。邑人劉松有聯(lián)句詠曰:“龍泉寺古山連郭,花雨堂虛月到鐘”。極贊崇慶寺的高古之美、月夜之美以及鐘聲之美!</p><p> 在中國古代,佛寺常常是一個又一個窮書生發(fā)奮讀書的棲息之所、圓夢之地。新余籍歷史名人——曾任大理寺少卿的張固就與崇慶寺結(jié)下了不解奇緣,留下了出塵之人與讀書之人相識相知、攜手共修毗盧閣的佳話。這位出塵之人就是明代前期崇慶寺的住持巖石,巖石法師性恬適,有古人風。他禪修自足,以如來相證如來果。張固入仕前常來寺中,認識了巖石,與巖石過從甚密,巖石勸張固讀書礪行,張固感其真誠,順從其意,刻苦讀書。后來張固考中進士。于是兩人合計整修毗盧閣。張固捐資,巖石負責施工,數(shù)月之間,便告竣工。游觀其中,只見毗盧閣前接大雄寶殿,西枕本寺之木魚山,后臨雨花臺,東映于本寺之蘭堂書社,四境聯(lián)絡,巧若天成。張固喜不自禁,攜巖石之手說:“師前以此居我,我茲還以為老師憩息所,即此寫相識,快乎不快”!巖石說:“必刻石以垂不朽”。于是張固揮筆寫下了《重修毗盧閣碑記》,刻石立于毗盧閣前。爾后,太仆丞張春曾經(jīng)傍晚登臨毗盧閣,賦詩贊美“夕照崇慶寺、月映毗盧閣”的妙景,有“攀林踏閣招同調(diào),步月看云非異鄉(xiāng)”之句。</p><p> 明崇禎年間( 1628-1644 ),又增建武當行宮與寺后。明末清初,屢經(jīng)兵燹,殿廡十存一二。康熙丁卯年( 1687 ),吉州僧玉璞駐錫于此,首先修復毗盧閣。次年又募建大雄寶殿及前殿上下左右廊房,山門佛像煥然一新。康熙戊寅年春( 1698 ),知縣李延宰在寺西舊址建亭,并在其間種樹鑿池,雜蒔花木,時來寺中,以作為辦公之余游憩之所。這樣崇慶寺又成了衙門官員參游之地。有一個夏日,李延宰下鄉(xiāng)勸課農(nóng)桑,順路來到寺中,作《夏日出西郊看雨至崇慶寺詩》盛贊寺景:“青山四面開禪境,翠竹千桿靜法王”,此后有知縣張景蒼復建寒碧亭于山后。張景蒼對佛學頗有心得,他曾齋宿寺中,看了孝廉趙帝云題于壁上的詩文,于是依照趙詩用韻,寫下了四首唱和詩。詩中以景化情,有“露從清處遠,花在靜中香”等富含禪意的佳句。</p><p> 由于崇慶寺為天地靈氣之所鐘,故為新余縣歷代勝境,吸引了許許多多文人雅客前來游覽。他們往往發(fā)懷古之幽情,留下了不少佳言妙句,如“霜氣欺人催菊老,磬聲喚客看云飛”(《張鐘瀛過崇慶寺步壁間韻》),“滿院翠幃參玉版,彌天花雨界金繩”(《李曰官庚午首春飯崇慶禪林作》)等。我國近代著名畫家傅抱石先生,祖籍新余,其早期作品常以崇慶寺為景,他以“師古人之心,不師古人之跡”的指導原則,在傳統(tǒng)與革新之中獨具建樹,開創(chuàng)了我國國畫流派新紀元。</p><p> 崇慶寺自創(chuàng)建以來,歷經(jīng)隋、唐、南唐、宋、元、明、清七朝和民國時期,在 1400 年的緣起緣滅中,飽經(jīng)滄桑,幾度興毀。建國初期,崇慶寺保持了它最后一次重建的風格——清代穿斗式單檐木結(jié)構(gòu)建筑,僅存大殿及西配殿和西僧舍。 1958 年,崇慶寺僅剩的殿堂和僧舍被改作他用。</p><p> 2001年新余市將崇慶寺遷建到市城北仰天崗的九龍坡,四周環(huán)山、氣勢靈奇,同年6月禮請江西省佛教協(xié)會通能法師(法號道云)來新余主持重建工作。承蒙省、市、區(qū)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及本寺兩序大眾、海內(nèi)外諸山長老、渝水區(qū)佛教居士林等十方檀越信眾的積極護持。于2002年底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大雄寶殿、齋堂、僧寮、海會塔)建設,2005年第二期工程(天王殿、山門、鐘樓、七寶池)竣工,如今,常住僧眾達20余人。</p><p> 2005年7月10日,全國政協(xié)常委、江西省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江西省佛教協(xié)會會長一誠長老親臨崇慶寺視察,得到了他的首肯和贊嘆,并撰作對聯(lián):“崇祖訓建叢林龍泉新址啟佛域;慶盛時立規(guī)制古剎重興叩圣鐘”。</p> <p>聯(lián)文:到這里不許你七顛八倒,</p><p> 過此門莫管他五眼六通。</p><p>規(guī)格:寬48厘米/高372厘米/厚5厘米</p><p>題字:劉洪彪(中國書協(xié)副主席)</p><p>敬獻:虞丕杰合家</p><p>雕刻、貼金:鄒水平(15083966111)</p> <p>以印章的形式表現(xiàn)敬獻者的名字。</p><p><br></p> <p>橫匾:功德堂</p><p>對聯(lián):功德祗園因果不昧,</p><p> 德慧西域福慧無疆。</p><p>規(guī)格:橫匾40/120/5厘米</p><p> 對聯(lián)30/204/5厘米(2塊)</p><p>題寫:張榮生</p><p>敬獻:陳秋華、吳曉艷合家</p><p>木料:紅花梨</p><p>工藝:純手工雕刻,字面貼金箔。</p><p><br></p> <p>字面貼的就是這種金箔。</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泾源县|
定边县|
高邮市|
措美县|
信宜市|
平塘县|
汨罗市|
南投市|
修文县|
尤溪县|
富蕴县|
乌兰察布市|
万盛区|
叶城县|
山阴县|
二连浩特市|
藁城市|
翁牛特旗|
仪征市|
海城市|
青田县|
翁源县|
垫江县|
德昌县|
罗定市|
泸州市|
康乐县|
贺兰县|
西乡县|
丽江市|
沙田区|
神木县|
建始县|
安丘市|
孟津县|
盱眙县|
射阳县|
荔波县|
桂阳县|
鸡西市|
普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