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懷念敬愛的騎一師老政委張平山</b> </p><p class="ql-block"> 作者 杜森</p><p class="ql-block"> 1962年春天,騎一師一團各連都在桑科灘一邊駐訓一邊放牧馬匹,入伍半年的我,被連里派到團教導隊去參加培訓。有一天,隊領導通知,要到團部那邊去,聽師政委張平山講政治課。</p><p class="ql-block"> 大家興高采烈,都想見見師政委。按照當時的想象,師政委一定是在電影里看到的那種身材高大,魁梧英俊的首長。可是見面后一看,他是一個個子并不高的小老頭,慈眉善眼,樸實無華,很像我們在打仗的電影片里看到的伙夫老班長。</p><p class="ql-block"> 他是陜北清澗人,一口地道的陜北腔,但講起話來很文氣。他那天講的主題是:發揚人民軍隊的艱苦奮斗作風。</p><p class="ql-block"> 他說他在陜北紅軍時期搞過一段后勤工作,主要負責給部隊籌餉,籌糧,特別是要籌做軍服的布。這些工作要到敵占區去搞,因為陜北缺乏這些資源。他經常化裝成做生意的人,吆著騾子,毛驢,或者趕著車,到山西,內蒙,河北等地販賣皮貨,羊毛,牛羊肉等,只要能為部隊搞到錢糧,布匹,什么生意他都做。</p><p class="ql-block"> 陜北的冬天天氣很冷,但是部隊沒有御寒的冬衣,經常受凍。當時弄回來的布都是老百姓手工織的土布,沒有顏色。所以大家就自己想辦法,用草木灰和植物中提取出來的顏料,來染這些土布,染出來是灰白色,有時深一些有時淺一些。雖然沒有國民黨軍隊的軍服好看,但我們就憑這一身披掛,一次又一次打敗了用美式裝備武裝到牙齒的,穿得武玄玄的國民黨軍隊。 </p><p class="ql-block"> 他說,我們部隊的戰士都是工農子弟,小時候家里窮上不起學,沒文化。但是毛主席說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戰勝不了敵人的。所以部隊一有空閑就坐下來學文化。沒有紙,就用樺樹皮當紙;沒有課桌就用自己的膝蓋當課桌。沒有筆,就用木炭,用手,或用樹枝在地上畫。很多干部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你們61年兵是從城市里招來的,有文化,要在部隊好好發揮自己的長處,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覺悟和軍事素質。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他講起話來聲音洪亮,很有力量,桑科草原上的風很大,也壓不住張政委的嗓音。他同時也很幽默風趣,常常把大家惹得哄堂大笑,但他自己卻不笑。他很會講故事,有時候吸引得我們屏住呼吸聽,生怕漏掉了什么內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教導隊的班長都是付排級干部,知道得比我們多 。在班里討論時, 他說,你們別看政委個子小,他打仗很勇敢,人稱“張老虎”。蘭州戰役打狗娃山時,他帶領戰士一鼓作氣沖上去,一聲大吼,聲若巨雷:“繳槍不殺! ” 嚇得敵兵舉手投降了。 </p><p class="ql-block">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張政委,離得有點遠,看得不夠仔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見是在1965年,《人民戰爭勝利萬歲》發表以后,他要給師機關和直屬隊排以上干部做輔導報告,要宣傳科給寫一個講課提綱。科長陳建良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我,因為給首長經常寫材料的干事探家了。我當時還是一名戰士,上士軍銜,說起來是不夠資格的。但這時候山中無老虎只能猴子稱大王了。</p><p class="ql-block"> 宣傳科科長陳建良把我領到張政委辦公室,說,王干事探家了,由他給您起草這個提綱。張政委說,哦,我認識他。</p><p class="ql-block"> 陳科長一臉疑惑?</p><p class="ql-block"> 原來上個月的一個星期六下午,警衛連指導員通知我立即背起鋪蓋到師政治部宣傳科去報到。我去后,陳科長把我安排在宣傳科辦公室里的一個木板床上住下,并給了我一把開門的鑰匙 。因為那天是星期六,他就回家屬院去了。我一個人待在這個陌生的地方覺得很無聊,就又回到警衛連去找戰友諞閑傳去了。一直到快熄燈才回來。開門進去后找不到拉電燈的開關繩,黑燈瞎火地在墻上亂摸。正在這時,一道刺眼的手電光突然向我射來,隨著就是一聲如雷大吼:“你是誰?在干什么?”</p><p class="ql-block"> 我嚇了一大跳! 不由自主地用一只手擋住手電光,怯怯地說,我是下午才從警衛連調來的,叫杜森,我找不著電燈開關繩了! </p><p class="ql-block"> “哦!” 他嘆了一聲氣,用手電光在墻上照著,幫我找到了拉燈的繩子,燈一開,他走了,肩上斜還挎著帶套子的手槍。</p><p class="ql-block"> 原來張政委是來查哨的,發現宣傳科辦公室門開著,卻沒有開燈,有點疑惑,就來查看,于是就發生了上面的那一幕。后來聽別人說,早查鋪,晚查哨,是張政委多年來的習慣,不管有沒有排上他值日。</p><p class="ql-block"> 張政委笑著對陳科長說,那天晚上我差點把小杜當成小偷了。</p><p class="ql-block"> 陳科長這才如夢初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師機關1965年進巴音溝以后不久,他就被調到陜西去組建黃河水利兵團了,后來聽說組建未成,就留在陜西省建委當主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張平山政委和夫人翟芙倩。</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見張政委是在1983年,這時候他已經退休了,受邀請和老伴一同來新疆11師和8師老部隊看望。</p><p class="ql-block"> 85年我也轉業回陜西了,從他老伴寫的回憶錄中得知,他調出部隊是因為在三年災害時在地方擔任過書記職務受了牽連。聽到這消息后真令人嗟嘆唏噓不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雖然和張政委接觸時間不長,但對他印象極深,十分懷念這位受人尊敬的老政委。他是一個很真實的人,平易近人,艱苦樸素,不擺 架子,不拉官腔,任勞任怨,忍辱負重,是我軍最優秀的政治干部之一。正像毛主席說的那樣,他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也是一個值得我們永遠學習永遠懷念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0年3月29日于西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附錄:摘自“清澗近現代人物”記載:</p><p class="ql-block"> 張平山(1916~ ) 園則溝人。1936年加入共產黨。曾任指導員、教導員等職,建國后任步兵11師31團政委,11師副政委,騎兵第1師政委,西北林業建設兵團參謀長,襄渝鐵路建設指揮部副指揮,陜西省基本建設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寫完這篇文章后,我又在網絡上查找張平山政委參加蘭州戰役的事跡,找到了蘭州日報刊登的蘭州戰役紀念館館長甕志義的答記者問。 資料表明,張平山政委在打蘭州戰役中的確親自率領機關干部沖鋒陷陣,勇敢殺敵。下面的資料來自蘭州日報登載的訪問記錄:</p><p class="ql-block"><b> 血熔鎖鑰沈家嶺。</b></p><p class="ql-block"><b> </b>蘭州是西北的鎖鑰,沈家嶺是蘭州的鎖鑰。馬家軍把山梁最細處攔腰斬斷,迫使解放軍先跳崖再爬上對面的坡才能靠近敵陣地一部,而崖下埋著削尖的木刺,一旦掉到上面便直插人體;如果有幸逃過鹿砦爬坡露頭,面對的是一挺挺張著血盆大口的機槍。 </p><p class="ql-block"> 按照馬步芳的部署,馬繼援把一九 O 師、三五七師 5 個團沿沈家嶺、狗娃山、蘭阿公路、蘭臨公路一帶,構成一個狹長防守通道;再派一二九軍一部駐守華林山,作為第二道防線,控制通往西關十字的唯一通道。使沈家嶺、狗娃山戰場就有兩個師 5 個團另一個軍的一部分力量,是南山各戰場兵力最多的一個防御陣地。主攻沈家嶺的是解放軍第四軍十一師。這個師是劉志丹、習仲勛、謝子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陜甘邊和陜北創建的西北紅軍血脈,是目前整建制在編的紅軍師。</p><p class="ql-block"> 沈家嶺陣地由隱秘的壕溝,隱秘的峭壁與壕溝內地雷群,隱秘的暗堡與碉堡連接,隱秘的絕壁與第二道外壕,這些外壕、鐵絲網、地雷陣不經過實地攻擊根本無法詳知其情。</p><p class="ql-block"> 21 日初攻后,25 日總攻中十一師依然是沈家嶺主攻師,三十一團是主攻團。在進攻第二戰壕時,二連連長李應邦他用身體堵住敵人的槍眼。在進攻第三戰壕的搏斗中,三十一、三十、三十二團三個團與馬家軍近九個團繼續鏖戰,三十一團包括后來加入的解放戰士在內近 3000 人的團只剩下 270 余人了還在堅守陣地<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b style="font-size: 18px;">段志賢副團長受傷抬下戰場,王學禮團長、張平山政委帶領機關干部殺上陣地,邊指揮邊作戰。十師政委劉懋功命令武志升團長、李錫貴政委率三十團增援沈家嶺。李錫貴在戰斗中被敵機槍射中光榮犧牲。</b></p><p class="ql-block"> 在爭奪第三戰壕拉鋸戰中,馬家軍發起了最后一次大規模炮轟,王學禮團長被一發罪惡的炮彈擊中,鮮血灑在沈家嶺陣地上。 戰斗至 20 時,經過 30 次的拉鋸戰、整整 14 個小時的鏖戰,據守在沈家嶺的敵一九○師全部敗退,蘭州鎖鑰終于被四軍十一師打開。</p><p class="ql-block"> 注:張平山當年是11師31團政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br> ??當年在沈家嶺修筑的戰壕,至今猶在。</h3> <p class="ql-block"> 最近 ,我在美篇看到梁寶平先生的一篇文章,題目是“訪襄渝線上的“三軍主帥張平山老人——(紀念參加襄渝鐵路建設50周年)”,才知道張平山政委轉業后從事了一項偉大工程,其艱苦程度是我們想象不到的,所以深受感動,如獲至寶,現經梁先生同意,轉載如下,以饗讀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訪襄渝線上的“三軍主帥”張平山老人——</b>【紀念參加襄渝鐵路建設50周年(1)】</p><p class="ql-block">2020-05-04 閱讀2268</p><p class="ql-block">作者:徐劍銘</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寶平</p><p class="ql-block">歌曲/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p><p class="ql-block"> 襄渝鐵路橫跨鄂陜川三省,全長850多公里。陜西境內雖然僅有263公里,卻集中了鐵道兵五個師(全線為七個師);加上安康、商洛、興平、藍田等地的民兵團和從西安、咸陽、渭南、寶雞去的2.5萬名69、70級學生,約40萬人。40萬人在巴山、漢水間苦戰四年,促成襄渝鐵路全線開通。而這支由鐵道兵、民兵、學兵組成的野戰軍的主帥就是張平山。</p><p class="ql-block"> 談及50年前那段難忘的歲月,90多歲的張平山老人激情澎湃,聲若洪鐘。</p><p class="ql-block"> “襄渝線是三線建設的重要項目。為修這條路,中央是下了狠心的。立項時有兩種意見:一是從戰略考慮,快上;一是從當時的經濟力量考慮,覺得難度太大,暫緩。周總理是支持快上的,在向毛主席匯報時,毛主席的回答堅定而幽默——有人說:經費不足。毛主席說:把我的津貼費拿上;有人說:交通困難。毛主席說:那就騎上毛驢去……”</p><p class="ql-block"> 陜西省委對此也很重視。時任省委書記的李瑞山找到張平山,對他說:修襄渝鐵路,對國家有戰略意義,對陜西的經濟也會有很大促進。條件很艱苦啊!肖純同志(當時任省委副書記)任總指揮,你任副總指揮,主持全面工作,省委全力支持。這一仗一定得打好!</p><p class="ql-block"> 時年54歲的張平山愉快地接受了任務。</p><p class="ql-block"> 張平山是陜西清澗人,1934年參加紅軍,在硝煙炮火中度過了30多年的戎馬生涯,戰功卓著。60年代后以師政委身份、大校軍銜轉業至省交通廳任副職。這位曾在王震將軍麾下,率三八五旅政治部生產隊在南泥灣大生產中獲得過勞動模范的老戰士,渴望的就是能在和平的日子里為祖國的建設事業再立新功。接到修襄渝鐵路的重任后,張平山帶著省委機關的16名干部,日夜兼程趕奔安康,與當地政府、鐵道兵共同組成了代號為2107的襄渝鐵路陜西指揮部,以副總指揮的身份指揮作戰,協調各路大軍。</p><p class="ql-block"> 張老說:“條件比我們想象的還要苦得多。安康境內竟有兩個縣不通公路,山高水險,沒有公路,人上不去,物資上不去,鐵路怎么修?我帶著指揮部的同志們跋山涉水,勘查地形,帶著鐵道兵、民兵、學兵艱苦奮戰,先后修成了500多公里的公路。這些公路和以后修好的襄渝線對安康的經濟發展的確起到了很大作用。襄渝鐵路按長度,陜西段占不到全線的1/3,而投入的兵力卻超過2/3,其艱難險峻可想而知!就這樣,人仍拉不開。李端山說:西安的69級中學生還沒分配,讓娃娃們上去怎么樣?那時,怕的是鐵道兵不要,學生娃十六、七歲吃不下那苦。我們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挑了1萬名學生上去。沒想到,這些城里娃娃們干得真好!鐵道兵叫好,民兵也叫好。緊接著70級的也上去了,西安1萬,咸陽5000,前后這2.5萬名童子軍給鐵路建設帶來了虎虎生氣!”說起三線學兵連的娃娃們,老人的語氣中充滿愛憐,同時又洋溢著自豪。</p><p class="ql-block"> “我打了30年仗,修襄渝線條件之苦是我從未遇到的。連我這個坐鎮指揮的人都在啃黑面饃,吃腌咸菜啊!可娃娃們頂住了!干起活來,跟鐵道兵一樣兒,比一些民兵還要強。小女娃都能扛兩袋水泥哩!嵐河隧道全長3400米,是全線最長的隧道。(注:白巖寨隧道長度為4700米,該隧道系鐵道兵8團學兵11、12、13連所打)誰干的?鐵道兵十三連,學生十三連!那是摽著膀子干啊!那一年我得了嚴重的胃潰瘍,大夫讓住院,可我看到一位17歲的學兵排長,拄著拐棍還在工地上指揮同學們修路時,我激動得不行。娃娃們帶病帶傷地干,我這個老戰士,又是副總指揮怎么能下火線!誰說都不行,堅決不住院。一天吃不了四兩糧,照樣翻山越嶺地到各個工地檢查工作。指揮部沒有車,有車也用不上,我下工地全是步行。那年月,犧牲了多少人?1000多啊,光學兵娃就有119位!那個舍己救人的吳南,是我們2107的旗幟啊!”</p><p class="ql-block"> 我是被兩位當年的三線學兵——賀五三、任永革邀請著去拜訪張老的。剛進門,張老就大聲說:“《西安日報》上搞的“三線學兵連”征文你們看過沒有?我是每篇都看。學生們寫的東西真實,樸實,生動。每一篇都能把我拉回那個年代!”</p><p class="ql-block"> 聽說來的兩個學兵,一個是商店經理,一個在省人大工作,當年的“三軍主帥”高興地說:“好好好!我早就料定,學兵娃能干大事,經過那么大的世事,受過苦,經過磨煉,準能成國家的有用之才!”</p><p class="ql-block"> 賀五三說,40多年過去了,我們這些學生娃們至今還在念叨您哪!那時,你不僅指揮我們修路,也指揮我們做人哩!</p><p class="ql-block"> 張老笑了:“國家需要鐵路,更需要人才。襄渝線的建成也說明這個理兒:沒有那么一支能打硬仗的隊伍,路是修不成的。橋洞相連,山高水險,800里鐵路硬是用你們的青春血汗鋪出來的啊!”……</p><p class="ql-block"> 燈下,我在整理對張平山老人的采訪記錄時,想到五十年前的那場如火如荼的襄渝線大會戰,想到那40萬鐵道兵、民兵、學兵舍生忘死的拼搏精神,想到這位當年的“三軍主帥”的殷殷寄語,心中便陡生出一種歷史的厚重感來。我在想,800里襄渝線只是我泱泱中華宏圖大業中的小小的一筆,今后的路還長,我們要干的事業將更宏闊,更輝煌,同時也會更艱巨,那么,我們是不是需要一種更無私、更無畏、更豪邁、更剛勇的精神呢?</p><p class="ql-block"> 回望歷史,我們必須回答未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龙市|
祁门县|
桃江县|
浦县|
奉贤区|
民丰县|
东明县|
邮箱|
红安县|
张家口市|
新龙县|
绥化市|
丘北县|
明星|
周宁县|
马龙县|
晋州市|
马鞍山市|
湘阴县|
利川市|
醴陵市|
泸溪县|
渝中区|
玛沁县|
武山县|
大城县|
安新县|
通河县|
泾阳县|
黄平县|
宕昌县|
鹤庆县|
汽车|
综艺|
丹凤县|
横山县|
河源市|
庆元县|
沂南县|
芜湖市|
明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