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馬河--小漳河(昌集鴛鴦之鄉,遠安大花屋)--板橋(青龍寨,馮家老屋,民國鄉公所)--夾馬寨(古造紙作坊,王氏民居)中餐--陳家老屋,漳河源。</p> <p>下山的道路有點艱險,但也無法阻擋向往的心!</p> <p>古宅民居,漳河尋源,我們出發……</p> <p>曾家灣民居史稱“曾家大花屋”,位于遠安縣河口鄉漳沐村一組大曾家灣,始建于明弘治年間,經明清歷代擴建,至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形成現有建筑規模。占地面積2641.89m2,建筑面積2986.08m2。</p> <p>遠安《大花屋》,航拍為“一刀攝影作品”</p> <p>湖北南漳:最險峻的古山寨——青龍寨</p><p><br></p><p>青龍寨位于襄陽南漳縣板橋鎮東南五公里處,是板橋境內四十八座山寨中最為險峻的山寨之一,以地勢險峻,建筑獨特而聞名。</p><p><br></p><p> 青龍寨背靠大山,古木參天,其它三面均為懸崖峭壁,絕難攀登。腳下是一條河,名“猛洞河”。河水遄急,人難泅渡,唯一一座小木橋能夠渡河,可它正處于兩寨的控制之中,不經允許,任何人都無法通行。一條人工開鑿的古道從兩座山寨的腳下通過,蜿蜒在重山峻嶺之中</p><p>青龍寨,始建于清嘉慶元年(1796年)。青龍寨和與之相鄰的黃家寨、剪子寨、五峰寨共同構成了東南方的防御體系。山寨依山盤旋而建,東西長127米,南北寬20~40米,面積3810平方米。設有東門、西門。寨內有石筑房屋32間,建筑面積680平方米。各房均有觀察窗或射擊孔。</p> <p>板橋鄉青龍寨,也姓“馮”,“馮寨王”,我們停留片刻。</p> <p>馮氏老宅,人去樓未空,只是老屋后面……</p> <p>板橋菊家坪民居。這過去絕對是巨富豪宅。</p> <p>馮氏民居位于板橋鎮馮家灣村鞠家灣,距集鎮約1.5千米。始建于明朝崇禎元年(1628年),原為鞠姓人家所有。后為中華國民臨時政府內務部部長馮哲夫所有。民居坐北朝南,依山就勢而建,自南向北漸高沿十字線對稱布局。占地8100平方米,主體建筑有五棟計大小房間105間,是分年而建,聯為一體,有3個大門,分為西大門、中大門、東大門,另有東、西兩個側門。大門臺基高1.3米,用花崗石條砌成,門前各有長1.3米的七層臺階。門柱、門檻均用花崗石拼接而成,光亮照人,門柱高2.7米,寬0.4米,厚0.3米,正面和側面均雕有梅蘭竹菊花紋和喜鵲登梅、鯉魚跳龍門的圖案。為三間三進宅樓結構。前后兩條通道將莊園分為3排,10個小院各自獨立。整座建筑群用10萬條各長2米、寬0.6米、厚0.25米的石條作墻基,并用桐油石灰漿砌。民居系徽派建筑風格,造型古樸雅致,雕刻、彩繪工藝精美,山間和檐口均有彩畫,房內門窗和板壁均刻有人物肖像和花鳥圖案,令人嘆為觀止。為湖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p>一刀航拍攝影作品。</p> <p>夾馬寨峽谷風光。</p> <p>夾馬寨王氏民居,幾百年的老屋,我們在這里吃中餐。熏得黑漆漆的廚房里端出十幾道農家小菜,食材全部出至大山,還有山里的新鮮的竹筍燉臘肉火鍋。</p> <p>道路崎嶇險峻,路上風光無限好。</p> <p>下山就到了陳家老屋,原生態的道路。</p> <p>山谷里現在唯一的老屋,真正原生態。沒有手機信號,但是有WiFi啊。</p> <p>睡在帳篷里,天為被,地為床,聽流水潺潺,看流星逐月。</p> <p>古法造紙作坊,非物質文化遺產,據說以前還是能夠正常使用。</p> <p>造紙作坊里的自來水龍頭。</p> <p>小溪中是流向漳河水庫的水。</p> <p>不用費心的找竹筍,滿地都是,小的都看不上。</p> <p>一刀攝影作品,美得沒話說。</p> <p>照進峽谷里的第一縷陽光。</p> <p>山谷里的清晨,空氣好得無法言語,真正的鳥語花香,靜謐幽遠。</p> <p>快樂的團隊,團結友愛。</p> <p>山谷里另一處被遺棄的豪宅。</p> <p>漳河的源頭,第一縷漳河水,從這個巨洞里流出。可以直接喝,很清甜。</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西省|
泽州县|
岐山县|
措勤县|
北宁市|
涟源市|
临城县|
新建县|
油尖旺区|
资源县|
海门市|
成武县|
磐安县|
申扎县|
西充县|
呼玛县|
萨嘎县|
宁蒗|
常山县|
武汉市|
湖南省|
宣汉县|
称多县|
南召县|
道真|
保德县|
平江县|
榆树市|
浦江县|
墨玉县|
华坪县|
城固县|
商丘市|
大同市|
平潭县|
宿迁市|
仁布县|
永年县|
介休市|
天水市|
阳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