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拍鳥是我的一大愛好,不僅長知識,鍛煉人的身體,磨練人的意志,拍鳥當中,還能一睹不同區域的美麗風景。包頭鳥種多達200多種,我會繼續拍下去,希望自己能多拍一些鳥種,把這些美麗的鳥兒圖片分享給大家,讓更多的人通過圖片來了解這些大自然生靈,喜歡和愛護它們。</p> <p>從2016年開始拍鳥,現在已拍到一百多個品種的鳥了。拍鳥給我帶來了無限的快樂。欣賞到鳥兒美麗的大千世界。拍鳥是一種享受,雖然有時很辛苦,但也快樂著。我把我拍攝的一些鳥類照片嗮出來,與朋友們交流共享,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p> <p>黑尾塍鷸棲息于平原草地和森林平原地帶的沼澤、濕地、湖邊和附近的草地與低濕地上。單獨或成小群活動,冬季有時偶爾也集成大群。主要以水生和陸生昆蟲、昆蟲幼蟲、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為食。繁殖于歐亞大陸北部,越冬于南非、印度、中南半島國家,往南到澳大利亞。在中國主要為旅鳥。</p> <p>田鷚鳥雀屬鹡鸰科,主要棲息于開闊平原、草地、河灘、林緣灌叢、林間空地以及農田和沼澤地帶。在中國主要為夏候鳥,部分在南方為冬候鳥或留鳥。通常在4月中下旬遷來北方繁殖地,10月中下旬開始南遷。</p> <p>粉紅胸鷚常見于海拔2700-4400米的高山草甸及多草的高原。越冬下至稻田。通常藏隱于近溪流處。比多數鷚姿勢較平。主要棲息于山地、林緣、灌叢、草原、河谷地帶。多成對或10幾只小群活,性活躍,不停地在地上或灌叢中覓食。食物主要為有鞘翅目昆蟲、鱗翅目幼蟲及膜翅目昆蟲,兼食一些植物性種子。</p> <p>斑鳩在中國為常見種。棲息在山地、 山麓 或平原的林區,主要在林緣、耕地及其附近集數只小群活動。秋冬季節遷至平原,常與珠頸斑鳩結群棲息。</p> <p>夜鷺分布于華東、華中及華南的低地,近年來在東北亦常見。冬季遷徙至中國南方沿海及海南島。夜鷺主要棲息于平原、丘陵地帶的農田、沼澤、池塘附近的灌叢或林間,常與白鷺、牛背鷺、池鷺等混淆。以小魚、蛙、水生昆蟲等為食,</p> <p>白頂鵖,黑喉白頂鵖、白頭、白朵朵。中等體型而尾長,雄鳥上體全黑,僅腰、頭頂及頸背白色,下體全白僅頦及喉黑色。雌鳥上體偏褐,眉紋皮黃,胸偏紅,兩脅皮黃,臀白。</p> <p>白頂鵖一般棲息于干旱而較貧瘠的荒漠多卵石的草地上、山地荒漠的多石地段、農田間荒地、山前緩坡、灌叢、矮樹或巖石間。常棲于干旱而較貧瘠的荒漠多卵石的草地上、山地荒漠的多石地段、農田間荒地、山前緩坡、灌叢、矮樹或巖石間。</p> <p>金翅雀,小型鳥類,嘴細直而尖,腰金黃色,尾下覆羽和尾基金黃色,翅上翅下都有一塊大的金黃色塊斑,無論站立還是飛翔時都醒目。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腳和平原等開闊地帶的疏林中。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秋冬季節也成群,有時集群多達數十只甚至上百只。主要以植物果實、種子、草子和谷粒等農作物為食。</p> <p>赤膀鴨,中型鴨類,個體較家鴨稍小些,春季于3月中旬至3月末見于華北地區,3月末至4月中旬見于東北地區,其中部分留在當地繁殖,繁殖期5-7月,遷到繁殖地時己成對。營巢于水邊草叢或灌木叢中,巢很隱蔽,有時也在離水域較遠的地方營巢。巢域面積較大,但在一些營巢條件好的小島上,有時巢也很密集。每窩產卵8-12枚。</p> <p>白眼潛鴨,是雁形目鴨科潛鴨屬的鳥類。體圓,頭大,很少鳴叫,為深水鳥類,善于收攏翅膀潛水。 雜食性 ,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魚蝦貝殼類為食。雄鳥頭、頸、胸及兩脅濃栗色,眼白色;雌鳥暗煙褐色,眼色淡。腰和尾上覆羽黑色。中國分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蒙古和西北地區每窩產卵通常7-11枚,偶爾有多至14枚的</p> <p>虎斑地鶇是形態特征體大的鶇類,體長29~30厘米。上體金褐色,下體羽色較淺,周身遍布黑色鱗片狀斑紋。生活習性棲息于闊葉林或混交林等林地灌叢中。喜在林下灌叢或地上覓食,起飛時常發出單聲鳴叫。在地面行走覓食,常低頭奔走一段之后停下直立,似其他鶇類。主要食物為昆蟲及無脊椎動物,也食植物果實、種子及嫩葉等。遷徙會在夜間進行。</p> <p>太平鳥,太平鳥科小型鳴禽,屬冬候鳥和旅鳥。全身呈灰褐色,頭部栗褐色,頭頂有一細長簇狀羽冠。棲息于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中。除繁殖期多成群活動。主要以植物果實、種子、嫩芽等為食。體態優美、鳴聲清柔,為冬季園林觀賞鳥類。</p> <p>達烏里寒鴉,小型鴉類,體長30-35cm。全身羽毛主要為黑色,僅后頸有一寬闊的白色頸圈向兩側延伸至胸和腹部,在黑色體羽襯托下極為醒目。棲息于山地、丘陵、平原、農田、曠野等各類生境中,尤以河邊懸巖和河岸森林地帶較常見。常在林緣、農田、河谷、牧場處活動,晚上多棲于附近樹上和懸巖巖石上,喜成群,有時也和其他鴉混群活動。主要以螻蛄、甲蟲、金龜子等昆蟲為食。</p> <p>三道眉草鹀體長約16厘米。具醒目的黑白色頭部圖紋和栗色的胸帶,以及白色的眉紋。繁殖期雄鳥臉部有別致的褐色及黑白色圖紋,胸栗,腰棕。雌鳥色較淡,眉紋及下頰紋黃色,胸濃黃色。三道眉草鹀的冬春季食譜以野生草種為主,夏季以昆蟲為主。喜歡在開闊地環境中活動,見于丘陵地帶和半山區地稀疏闊葉林地,山麓平原或山溝的灌叢和草叢中以及遠離村莊的樹叢和農田。</p> <p>赤頸鶇為鶲科鶇屬的鳥類,俗名紅脖鶇、紅脖子穿草鶇。分布于前蘇聯、蒙古、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不丹、緬甸、西歐、阿拉伯、葉門以及中國大陸的東北、新疆、內蒙古、青海、甘肅、河北、北京、陜西、四川、湖北、云南、西藏等地,一般棲息于繁殖在西伯利亞的開闊針葉林間、較少在闊葉林或灌叢中、遷徙時大都棲息于平原及山坡的灌木疏林中、也見于果園、田間高大喬木上以及或在水邊的草坪上。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西伯利亞的達烏爾地區。</p> <p>白鷺,白鷺,又名小白鷺,是白鷺屬的一種鳥類。白鷺和雪鷺體型小,羽冠及胸的羽全有。中型涉禽。與其它白鷺的區別在于體小,嘴黑色,腿腳黑色但趾黃色。棲息于沼澤、稻田、湖泊或灘涂地。尋食時不結群,而以分散形式或單獨在河灘、湖邊窺視食物。以各種小魚、黃鱔、泥鰍、蛙、蝦、水蛭、蜻蜓幼蟲、螻蛄、蟋蟀、螞蟻、蠐螬、鞘翅目及鱗翅目幼蟲、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也吃少量谷物等植物性食物。</p> <p>蒼鷺又稱灰鷺,為鷺科鷺屬的一種涉禽,是歐亞大陸與非洲大陸的濕地中極為常見的水鳥。大型水邊鳥類,頭、頸、腳和嘴均甚長,因而身體顯得細瘦。上體自背至尾上覆羽蒼灰色;尾羽暗灰色;兩肩有長尖而下垂的蒼灰色羽毛,羽端分散,呈白色或近白色,分布于非洲、馬達加斯加、歐亞大陸,往南到朝鮮、蒙古、伊拉克、伊朗、印度、中國和中南半島一些國家。</p> <p>.白骨頂,是秧雞科骨頂屬的鳥類。體長約40cm。全身黑色,僅嘴巴和額甲為白色。比黑水雞體大。骨頂雞為深圳常見的冬候鳥,經常成群聚集在紅樹林海濱生態公園外的水面上,常潛入水中尋找水草食用。繁殖期雄鳥會相互爭斗追打。起飛前必須在水面上長距離的助跑。國內廣泛分布。</p> <p>.大天鵝,體長120~160cm,體重6500~12000公克。身體豐滿,雙腳短粗,趾間有蹼。脖子很長,幾乎與身體一樣長。全身披白色羽毛,在水中游動時伸著脖子與身體稍呈直角,一副悠閑自得的神態。天鵝是一種候鳥,主要生活在多蘆葦的湖泊、水庫和池塘中。棲息于西伯利亞的白天鵝為了避寒,在氣候轉冷之際,遷徙至中國河南三門峽、山東以及南方各地越冬,等到第二年年春暖花開的4月才陸續返回故鄉,夏季多在中國東北、內蒙古、新疆等一帶繁殖。</p><p><br></p> <p>紅腳鷸(yù),為水濱鳥類,全世界共有218種,中國有77種。為中小型涉禽,是涉禽中,種類最多,數量最大的一類。他們的嘴有長有短,形態各異。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或混群活動于湖泊,沼澤,沙洲和沙灘等地.具有較強的遷移飛行能力,是世界各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重要的生態學意義.</p> <p>黃頭鹡鸰: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鳥類。體長約18厘米,體型較纖細,喙較細長,先端具缺刻;翅尖長,內側飛羽極長,幾與翅尖平齊;尾細長呈圓尾狀,中央尾羽較外側尾羽為長。多活動于水邊,停息時尾上下擺動,單個或成對地尋食昆蟲,飛行時呈波浪狀起伏。在農田土塊、樹洞、巖縫中筑巢。巢呈杯狀。以細草根、枯枝葉、草莖、樹皮等構成,內鋪獸毛,鳥羽等。每窩產卵4~6枚。夏季食物主要是昆蟲,秋季兼食些草籽;為地棲鳥類,喜沼澤草甸、苔原帶及柳樹叢。</p> <p>白鹡鸰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鳥類,屬小型鳴禽,全長約18厘米,翼展31厘米,體重23克,壽命10年。體羽為黑白二色。棲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離水較近的耕地、草場等均可見到。經常成對活動或結小群活動。以昆蟲為食。覓食時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蟲。飛行時呈波浪式前進,停息時尾部不停上下擺動。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頂、洞穴、石縫等處,巢由草莖、細根、樹皮和枯葉構成,巢呈杯狀。每窩產卵4-5枚。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區,在中國有廣泛分布。</p> <p>灰鹡鸰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鳥類,屬中小型鳴禽,體長約19厘米。與黃鹡鸰的區別在上背灰色,飛行時白色翼斑和黃色的腰顯現,且尾較長。體型較纖細。喙較細長,先端具缺刻;翅尖長,內側飛羽極長,幾與翅尖平齊;尾細長,外側尾羽具白,常做有規律的上、下擺動;腿細長后趾具長爪,適于在地面行走。經常成對活動或結小群活動。以昆蟲為食。覓食時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蟲。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頂、洞穴、石縫等處,巢由草莖、細根、樹皮和枯葉構成,巢呈杯狀。每窩產卵4~5枚。</p> <p> 稀樹草鹀屬小型鳴禽,體羽和麻雀非常相似,像暗條褐色的背部,下體棕色或黑色的胸部,白色的腹部及側面條紋。頂冠白色,眼眉具條紋,雙頰棕色,喉嚨白色,飛羽黑褐色,有淺棕色或白色邊框。眼睛黑色。與雀科的鳥類相比較為細弱,上下喙邊緣不緊密切合而微向內彎,因而切合線中略有縫隙。通常棲息于半開放的地區的灌木叢。主以草子、種子、果實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等動物性食物。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動,繁殖期在地面或灌叢內筑碗狀巢。</p> <p>灰山鶉。分布于歐洲、亞洲中部;中國見于新疆西北部的準噶爾盆地及阿爾泰山山麓,為不常見留鳥。棲息在底山丘陵、山腳平原和高山等各類生境。多為群體活動。性活潑,善于奔跑和隱蔽亦善飛行。主要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枝、嫩葉、果實、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蚱蜢、蝗蟲、蟋蟀等小型無脊椎動物。</p> <p>蠣鷸是中型涉禽,體羽以純黑、白兩色為主,體型渾圓,腳短粗。嘴形特別,較長而強,適于開啟堅硬的貝殼。嘴通常是紅色。鼻孔線狀,鼻溝長度達上嘴一半。腳粉紅色,足僅具前三趾,后趾退化。平時棲息在海岸、沼澤、河口三角洲。大多數單個活動,有時結成小群在海灘上覓食軟體動物、甲殼類或蠕蟲。跑得快,飛翔力強。常站立在海濱低巖的頂部等待退潮,潮退后,在淤泥或沙中搜索食物。在海濱砂礫中筑陷穴狀巢,每窩產卵2~4枚,廣泛分布于溫帶和熱帶地區的沿海。</p> <p>沼澤大尾鶯。小型鳥類,體長9~11厘米。上體栗棕色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紋和棕白色眉紋,下背、腰和尾上覆羽黑褐色,羽干紋細弱而不明顯,尤其是繁殖季節,腰和尾上覆羽幾為純棕色而無黑褐色縱紋。 繁殖期常有的鳴叫聲為單調、規則。飛行或停棲小草枝頭時,均會鳴唱,在飛行時每叫一單音正好配合一次振翅的波狀起伏。 常見于海拔1200米以下。棲于開闊草地、稻田及甘蔗地,一般較金頭扇尾鶯更喜濕潤地區。求偶飛行時雄鳥在其配偶上空作振翼??詹⒈P旋鳴叫。非繁殖期懼生而不易見到。</p> <p>山雞,雉雞,是分布非常廣的雞形目鳥類,雄性個體頸部有一圈白環,因此也被叫做“環頸雉”。它們的適應能力非常強,幾乎能適應各種生境。雉雞雄鳥非常漂亮,有鮮紅的肉冠、墨綠色的頭頸、亮色的羽毛和長長的尾羽;而雌鳥則黯淡無光,周身黃褐。這大概和它們的繁殖方式有關,雄鳥長得美麗,是為了繁殖期吸引雌性;而雌鳥則要獨自完成筑巢、生蛋、孵化、育雛的重任,樸素的外表能和周圍環境完美融合,避免被天敵發現。雉雞雌性,暗淡樸素。</p> <p>海鷗是一種中等體型的鷗。體長38-44厘米,翼展106-125厘米,體重300-500克,壽命24年。腿及無斑環的細嘴綠黃色,白尾,初級飛羽羽尖白色,具大塊的白色翼鏡。冬季頭及頸散見褐色細紋,有時嘴尖有黑色。海鷗身姿健美,惹人喜愛,其身體下部的羽毛就像雪一樣晶瑩潔白。海鷗是候鳥,分布于歐洲、亞洲至阿拉斯加及北美洲西部。遷徙時見于中國東北各省。越冬在整個沿海地區包括海南島及臺灣;也見于華東及華南地區的大部分內陸湖泊及河流。</p> <p>百靈鳥,百靈鳥是草原的代表性鳥類,屬于小型鳴禽,往往邊飛邊鳴,由于飛得很高,人們往往只聞其聲,不見其蹤。百靈鳥生活于干旱山地、荒漠、草地或巖石上,非繁殖期多結群生活,常作短距離低飛或奔跑,取食昆蟲和草籽。由于叫聲清脆,"小百靈"也成為聲音甜美好聽的代名詞</p> <p>灰紋鹟體長14厘米,體重22克。是一種體型略小的鳴禽。體羽為褐灰色,眼圈白,下體白,胸及兩脅滿布深灰色縱紋。額具一狹窄的白色橫帶,并具狹窄的白色翼斑。翼長,幾至尾端。較烏鹟而無半頸環,較斑鹟體小且胸部多縱紋。虹膜褐色,嘴黑色,腳黑色。主要棲息于海拔1100-2200米的山地闊葉混交林、針葉林和亞高山岳樺矮曲林中。不常見,性懼生,棲于密林、開闊森林及林緣。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在樹冠層中下部枝葉間,在樹冠之間飛來飛去或停息在側枝上,向空中捕食飛來的昆蟲,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繁殖于中國極東北部的落葉林。</p> <p>灰椋鳥,屬椋鳥科絲光椋鳥屬,俗名有杜麗雀、高粱頭、管蓮子、假畫眉、竹雀。是適應能力非常強的鳥。因為它除喙與足呈橙紅色外,全身都是灰褐色,所以叫它灰椋鳥。體長約23-25厘米,通體主要為灰褐色,頭部上黑而兩側白,尾部亦白色,嘴和腳為橙色。</p> <p>八哥,體長23-28cm。通體黑色,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次生闊葉林、竹林和林緣疏林中。以蝗蟲、蚱蜢、金龜子、蛇、毛蟲、地老虎、蠅、虱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谷粒、植物果實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八哥在中國南方的種群數量較普遍,既是重要的農林益鳥,也是頗受歡迎的籠養鳥。它能模仿其他鳥的鳴叫,也能模仿簡單的人語,在國內廣被人們籠養。</p> <p>鳳頭麥雞是中型涉禽,體長29-34厘米。頭頂具細長而稍向前彎的黑色冠羽,像突出于頭頂的角,甚為醒目。鼻孔線形,位于鼻溝里。鼻溝的長度超過嘴長的一半。翅形圓。跗蹠修長,脛下部亦裸出。中趾最長,趾間具蹼或不具蹼,后趾形小或退化。翅形尖長。尾形短圓,尾羽12枚。 棲息地通常在濕地、水塘、水渠,沼澤等,有時也遠離水域,如農田、旱草地和高原地區。食蝗蟲、蛙類、小型無脊椎動物、植物種子等。</p><p><br></p> <p>麻雀是文鳥科麻雀屬27種小型鳥類的統稱。麻雀多活動在有人類居住的地方,性極活潑,膽大易近人,但警惕性卻非常高,好奇心較強。麻雀的大小、體色甚相近。一般上體呈棕、黑色的斑雜狀,因而俗稱麻雀。初級飛羽9枚,外側飛羽的淡色羽緣(第一枚除外)在羽基和近端處,形稍擴大,互相駢綴,略成兩道橫斑狀,在飛翔時尤其明顯。嘴短粗而強壯,呈圓錐狀,嘴峰稍曲。除樹麻雀外,雌雄都是不相同的顏色。</p><p><br></p> <p>翠鳥,翠鳥屬中型水鳥。自額至枕藍黑色,密雜以翠藍橫斑,背部輝翠藍色,腹部栗棕色;頭頂有淺色橫斑;嘴和腳均赤紅色。從遠處看很象啄木鳥。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藍發亮,因而通稱翠鳥。食物以魚類為主,兼吃甲殼類和多種水生昆蟲。共15種,48個亞種。中國有3種:斑頭翠鳥、藍耳翠鳥和普通翠鳥。最后一種常見,分布也廣。</p> <p>灰頭麥雞。全長約35cm。夏羽上體棕褐色,頭頸部灰色,眼周及眼先黃色。兩翼翼尖黑色,內側飛羽白色。尾白色,具一闊的黑色端斑。喉及上胸部灰色,胸部具黑色寬帶,下腹及腹部白色。冬羽似夏羽,但頭及胸帶褐色。活動于近水的開闊地帶,以蚯蚓、昆蟲、螺類等為食。分布于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中南半島,太平洋諸島嶼。</p> <p>俗稱:紅腳鶴鷸,旅鳥, 全長約30cm嘴細長且直,下嘴基部橙紅色,其余部分黑色。繁殖期全身以黑色為主,具白色點斑。非繁殖期上體灰褐色,具白色眉紋。下體灰白色。腳橙紅色。鶴鷸可以游泳。棲息于沿海灘涂及沼澤地帶。常結群活動。能在水中游泳。主要以各種水生昆蟲、幼蟲、軟體動物、甲殼動物、魚、蝦等為食。</p> <p>大緯鶯。為鹟科葦鶯屬的鳥類。常棲匿于河邊或湖畔的葦叢間,有時也飛至附近的樹上。在繁殖時期,常高踞巢附近的蘆葦頂端及樹枝上,高聲鳴叫。鳴聲富于音韻,頗為動聽。性十分機警。主食昆蟲。該物種分布在從歐洲到中亞的廣大地區,</p> <p>小?p?t是??目 ??科中國分布狀況:留鳥及部分候鳥,分布于中國各地包括臺灣及海南島。中國有3個亞種。最常見的為普通亞種分布于中國各地、北起東北,南至臺灣和海南島,西達甘肅、四川及云南西部。夏時全國各地都有發現,屬于日間活動性的鳥類。夜晚通常停棲于隱密的水塘或湖泊邊的草叢中。營巢于沼澤、池塘、湖泊中叢生蘆葦、燈心草、香蒲等地,多在山地小型水面。如果住地冬季結冰,會搬到較暖和的海邊或者較大不結冰的湖。食物:以捕捉的小魚為主,偶爾也會捕捉小蝦子或水中的小型節肢動物。</p> <p>鴛鴦(鴛指雄鳥,鴦指雌鳥,故鴛鴦屬合成詞。屬雁形目的中型鴨類,體長38-45厘米,體重0.5千克左右。雌雄異色,雄鳥嘴紅色,腳橙黃色,羽色鮮艷而華麗,頭具艷麗的冠羽,眼后有寬闊的白色眉紋,翅上有一對栗黃色扇狀直立羽,像帆一樣立于后背,非常奇特和醒目,野外極易辨認。雌鳥嘴黑色,腳橙黃色,頭和整個上體灰褐色,眼周白色,其后連一細的白色眉紋,亦極為醒目和獨特。</p><p>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河流、湖泊、水塘、蘆葦沼澤和稻田地中。雜食性。鴛鴦為中國著名的觀賞鳥類,之所以被看成愛情的象征,因為人們見到的鴛鴦都是出雙入對的。是經常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和神話傳說中的鳥類。人們常用鴛鴦來比喻男女之間的愛情。</p> <p>穗鵖為鹟科鵖屬的鳥類,俗名石棲鳥、麥穗。體小,呈沙褐色,兩翼色深而腰白。甚常見于荒漠、高原及多巖石草地。分布于歐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包括中國大陸的內蒙古、新疆、山西等地,一般生活于海拔2400-3000米或更高的山地草原多石地段以及曾偶見于長白山海拔800-1800米間針闊混交林帶路旁。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瑞典</p> <p>常棲息于海拔2400-3000米或更高的山地草原多石地段,曾偶見于長白山海拔800-1800米間針闊混交林帶路旁。國內分布:內蒙古(西部阿拉善到東部、東北部)、新疆(阿勒泰、喀什、天山、吐魯番)、山西(北部)習性:棲于開闊原野。領域性強。站勢高,機警自信。常點頭和撲翼。行走及并足跳均可。飛行快而低,落地前撲翼。</p> <p>黑鸛是一種體態優美,體色鮮明,活動敏捷,性情機警的大型涉禽。成鳥的體長為1-1.2米,體重2-3千克;嘴長而粗壯,頭頸、腳均甚長,嘴和腳紅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為純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線下,可以映出變幻多種顏色。在高樹或巖石上筑大型的巢,飛時頭頸伸直。以魚為主食,也捕食其它小動物。棲息于河流沿岸、沼澤山區溪流附近,有沿用舊巢的習性。繁殖期4-7月,營巢于偏僻和人類干擾小的地方。黑鸛大多數是遷徙鳥類,只有在西班牙為留鳥,是白俄羅斯的國鳥。2019年8月,國家一級保護瀕危鳥類黑鸛現身新疆巴音布魯克草原濕地。這是我在2020年8月昆都侖水庫濕地發現了4只。</p> <p>紅尾水鴝是鶇科水鴝屬的小型鳥類,雄鳥通體大都暗灰藍色;雌鳥上體灰褐色;活動于山泉溪澗中或山區溪流、河谷、平原河川岸邊的巖石間、溪流附近的建筑物四周或池塘堤岸間。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實和種子。</p> <p>紅尾水鴝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多站立在水邊或水中石頭上,停立時尾常不斷地上下擺動,間或還將尾散成扇狀(拍攝亮點),并左右來回擺動。喜歡在固定的區域覓食,當發現水面或地上有蟲子時,會急速飛去捕獵,取食后又飛回原處。有時也在地上快速奔跑啄食昆蟲。常邊飛邊發出’吱-吱’的鳴叫聲,聲音單調清脆。</p> <p>鴕鳥,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種鳥類,成鳥身高可達2 .5米,雄鴕鳥體重可達150千克。像蛇一樣細長的脖頸上支撐著一個很小的頭部,上面有一張短而扁平的、由數片角質鞘所組成的三角形的嘴,主要特點是龍骨突不發達,不能飛行,也是世界上現存鳥類中唯一的二趾鳥類,在它雙腳的每個大腳趾上都長有長約7厘米的危險趾甲,后肢粗壯有力,適于奔走。大多生活于非洲的沙漠草地和稀樹草原地帶,因其羽、皮及肉等都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有生長快、繁殖力強、易飼養和抗病力強等優點,在許多國家被廣泛馴養。</p> <p>黑天鵝,是鴨科天鵝屬的一種大型游禽,體長110-140厘米。原產于澳洲,是天鵝家族中的重要一員,為世界著名觀賞珍禽。黑天鵝棲息于海岸、海灣、湖泊等水域,成對或結群活動,食物幾乎完全是植物,各種水生植物和藻類。具有較強游牧性,遷移模式不規律,主要取決于氣候條件,遷徙時會組成成千上萬的大團體。</p><p><br></p> <p>紅嘴山鴉,大型鴉類,通體黑色具藍色金屬光澤。雌雄羽色相似,全身羽毛純黑色具藍色金屬光澤。兩主要棲息于開闊的低山丘陵和山地,最高海拔高度可到4500米。常見在河谷巖石、高山草地、稀樹草坡、草甸灌叢、高山裸巖、半荒漠、海邊懸巖等開闊地帶活動。主要以金針蟲、天牛、金龜子、蝗蟲、蚱蜢、螽斯、蝽象、蚊子、螞蟻等昆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種子、草子、嫩芽等植物性食物。</p> <p>大斑啄木鳥,體長20~25cm。上體主要為黑色,額、頰和耳羽白色,肩和翅上各有一塊大的白斑。尾黑色,外側尾羽具黑白相間橫斑,飛羽亦具黑白相間的橫斑。下體污白色,無斑;下腹和尾下覆羽鮮紅色。雄鳥枕部紅色。本物種未列入保護目錄,但受到非法捕獵的威脅,中醫傳統理論認為本物種全體有滋養補虛、消腫止痛的功效,刺激了對本物種的捕獵。另外由于本物種喜食很多林業害蟲,因此被譽為“森林醫生”。</p> <p>杜鵑鳥是杜鵑科鳥類的通稱,又叫布谷鳥;是著名的森林益鳥,它能夠消滅很多害蟲,所以它們一直都有“森林衛士”的美稱。杜鵑在動物王國中臭名遠揚,有約三分之一的杜鵑鳥是一個自私的媽媽,因為它們喜歡在其它鳥兒的巢中產卵,迫使它們把小杜鵑當成自己的孩子來喂養。杜鵑小寶寶會比其它鳥類的寶寶早出生,它只要一出生就會把其它鳥蛋推出鳥巢,小杜鵑的“養父母”會任勞任怨地照顧小寶寶,但是它們卻不知道那其實不是自己的孩子。</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池鷺系典型涉禽類,體長約47厘米,翼白色、身體具褐色縱紋的鷺。繁殖羽:頭及頸深栗色,胸紫醬色。冬季:站立時具褐色縱紋,飛行時體白而背部深褐。虹膜褐色;嘴黃色(冬季);腿及腳綠灰色。通常無聲,爭吵時發出低沉的呱呱叫聲。棲息于稻田、池塘、沼澤、喜單只或3~5只結小群在水田或沼澤地中覓食,性不甚畏人。食性以魚類、蛙、昆蟲為主,幼雛與成鳥的食物成分相類似。繁殖期營巢于樹上或竹林間,巢呈淺圓盤狀,由樹枝、杉木枯枝、竹枝、茶樹枝及菝葜藤等組成,巢內無其他鋪墊物。5月上、中旬產卵,每窩產卵3~6枚。分布于孟加拉國至中國及東南亞。</span></p> <p>鴯鹋 :是鳥綱鴯鹋科唯一物種,體高150-185厘米,體重30-45千克,壽命10年。以擅長奔跑而著名,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鳥類,鴯鹋形似非洲鴕鳥而較小,屬于平胸類,沒有龍骨,嘴短而扁,羽毛灰色、褐色或黑色,長而卷曲自頸部向身體的兩側覆蓋。翅膀退化,完全無法飛翔。翅膀比非洲鴕鳥和美洲鴕鳥的更加退化,足三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鳥種之一。棲息于澳洲森林和開闊地帶,吃樹葉和野果。鴯鶓終生配對。每窩產7-10枚暗綠色卵,卵長13厘米。在地面上筑巢。雄鳥孵卵約60天。體上有條紋的幼雛出殼后很快就能跟著成鳥跑。特別的氣管結構在繁殖期可發出巨大的隆隆聲。鴯鹋是澳大利亞的國鳥。</p> <p>黑水雞,又名紅冠水雞,是中型涉禽。全體大致黑色。嘴黃綠色,上嘴基至額甲鮮紅色,額甲端部圓形。尾下覆羽兩側白色,中間黑色,游泳時尾向上翹露出尾下兩塊白斑,十分明顯。脛跗關節上方具紅色環帶。黑水雞,中等體形,黑白色,額甲亮紅,嘴短。體羽全青黑色,僅兩肋有白色細紋而成的線條,以及尾下有兩塊白斑,尾上翹時此白斑盡顯。虹膜紅色,嘴暗綠色,嘴基紅色,腳綠色,時有“嘎嘎”的叫聲,遍及全世界,在北緯32度以南越冬。多見于湖泊、池塘及運河,棲水性強,常在水中漫漫游動,從水面蜉蝣植物間翻揀找食。也取食于開闊草地,于陸地或水中尾部不停上翹。不善飛,起飛前先在水中助跑很長距離。</p> <p>柳鶯屬于雀形目鶯科(Sylviidae)鳥類,鳴禽類,俗稱柳串兒或槐串兒,是我國最常見的、數量最多的小型食蟲鳥類。柳鶯種類很多,常見有黃眉柳鶯、黃腰柳鶯和極北柳鶯三種。繁殖于東北、內蒙古及西北等地,冬季遷徙至云南、廣西、廣東、臺灣等地越冬。體型纖巧,比麻雀更小些。上體皆為黃綠色,偶也有暗褐色;腹羽白色,略顯黃綠色斑;具黃色、黃綠色或淡黃色眉紋。</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麻鳽屬大型鷺類,體長59-77厘米。身較粗胖,嘴粗而尖;頸、腳較粗短;頭黑褐色;背黃褐色,具粗著的黑褐色斑點;下體淡黃褐色,具黑褐色粗著縱紋;嘴黃褐色;腳黃綠色。棲息于山地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河流、湖泊、池塘邊的蘆葦叢。除繁殖期外常單獨活動,秋季遷徙季節也集成5-8只的小群。夜行性,多在黃昏和晚上活動,白天多隱蔽在水邊蘆葦叢和草叢中,有時亦見白天在沼澤草地上活動。主要以魚、蝦、蛙、蟹、螺、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分布甚廣,歐洲、非洲、亞洲均有。</span></p> <p>紅尾伯勞為伯勞科伯勞屬的鳥類,體長18-21cm。上體棕褐或灰褐色,兩翅黑褐色,頭頂灰色或紅棕色、具白色眉紋和粗著的黑色貫眼紋。尾上覆羽紅棕色,尾羽棕褐色,尾呈楔形。頦、喉白色,其余下體棕白色。一般生活于溫濕地帶森林鳥類、常見于平原、丘陵至低山區以及多筑巢于林緣、開闊地附近。所吃食物主要有直翅目蝗科、螽斯科、鞘翅目步甲科、叩頭蟲科、金龜子科、瓢蟲科、半翅目蝽科和鱗翅目昆蟲。偶爾吃少量草子。分布于西西伯利亞,從額爾齊斯河和阿爾泰往東到太平洋邊阿納德爾盆地和堪察加半島、朝鮮、蒙古、日本,冬季也見于印度、中南半島、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p> <p>赤麻鴨體型較大,體長51-68厘米,體重約1.5kg,比家鴨稍大。全身赤黃褐色,翅上有明顯的白色翅斑和銅綠色翼鏡;嘴、腳、尾黑色;雄鳥有一黑色頸環。飛翔時黑色的飛羽、尾、嘴和腳、黃褐色的體羽和白色的翼上和翼下覆羽形成鮮明的對照。棲息于開闊草原、湖泊、農田等環境中,以各種谷物、昆蟲、甲殼動物、蛙、蝦、水生植物為食。繁殖期4~5月,在草原和荒漠水域附近洞穴中營巢,每窩產卵6~15枚,卵橢圓形,淡黃色,雌鳥負責孵卵。</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普通鸕鶿是大型水鳥。體長72-87厘米,體重大于2千克。通體黑色,頭頸具紫綠色光澤,兩肩和翅具青銅色光彩,嘴角和喉囊黃綠色,眼后下方白色,繁殖期間臉部有紅色斑,頭頸有白色絲狀羽,下脅具白斑。常成群棲息于水邊巖石上或水中,呈垂直站立姿勢。在水中游泳時身體下沉較多,頸向上伸直,頭微向上仰。棲息于河流、湖泊、池塘、水庫、河口及其沼澤地帶。常成小群活動。善游泳和潛水,游泳時頸向上伸得很直、頭微向上傾斜,潛水時首先半躍出水面、再翻身潛入水下。以各種魚類為食。主要通過潛水捕食。</span></p> <p>北紅尾鴝:是小型鳥類,體長13-15厘米。雄鳥頭頂至直背石板灰色,下背和兩翅黑色具明顯的白色翅斑,腰、尾上覆羽和尾橙棕色,中央一對尾羽和最外側一對尾羽外翈黑色。前額基部、頭側、頸側、頦喉和上胸概為黑色,其余下體橙棕色。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河谷、林緣和居多民點附近的灌叢與低矮樹叢中。主要以昆蟲為食,種數達50多種,其中約80%為農作物和樹木害蟲。繁殖于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南部,從貝加爾湖西面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往東到遠東和薩哈林島,往南到中國、蒙古和朝鮮。越冬于印度阿薩姆、緬甸、泰國北部、老撾、越南和日本。</p> <p>北紅尾鴝雌鳥上體橄欖褐色,兩翅黑褐色具白斑,眼圈微白,下體暗黃褐色。 相似種紅腹紅尾鴝頭頂至枕羽色較淡,多為灰白色,尾全為橙棕色,中央尾羽和外側一對尾羽外翈不為黑色。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河谷、林緣和居民點附近的灌叢與低矮樹叢中。主要以昆蟲為食,多以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半翅目、雙翅目、膜翅目等昆蟲成蟲和幼蟲為食,種數達50多種,其中約80%為農作物和樹木害蟲。</p> <p>小蝗鶯中等體型(15厘米)而具褐色縱紋的鶯。眼紋皮黃,尾棕色而端白。上體褐色而具灰色及黑色縱紋;兩翼及尾紅褐,尾具近黑色的次端斑;下體近白,胸及兩脅皮黃。</p><p>分布狀況:不常見的夏季繁殖鳥及過境鳥。亞種繁殖于新疆西部及北部、青海、甘肅北部、內蒙古西部,越冬于中國南方。繁殖于中國東北,棲于蘆葦地、沼澤、稻田、近水的草叢和蕨叢以及林邊地帶。隱匿于濃密的植被下,即使被驚起,飛行僅幾米遠就又扎入覆蓋中。</p> <p>澤鷸,該物種的原始產地在德國。全長約23厘米。上體灰褐色,腰及下背白色,尾羽上有黑褐色橫斑。前頸和胸有黑褐色細縱紋,額白。下體白色。虹膜暗褐色,嘴長,相當纖細,直而尖。顏色為黑色,基部綠灰色,腳細長,暗灰綠色或黃綠色。冬季常聞重復的kiu聲,似青鷸,但調高。主要棲息于河流岸邊河灘或沼澤草地,以小型脊椎動物為食。在中國為旅鳥,部分為夏候鳥和冬候鳥。春季于4月初-5月初遷到東北繁殖,秋季于9-10月離開繁殖地往南遷徙。</p> <p>巨嘴沙雀為雀科沙雀屬的鳥類。體重21-30克,體長132-162毫米。兩翼粉紅,嘴亮黑,翼及尾羽黑而帶白色及粉紅色羽緣,具厚大的黃嘴,兩翼及眼周緋紅。雄鳥頭頂黑褐,背褐有黑色縱紋,腰褐而沾粉紅;眼周緋紅,頰褐,眉紋。雌鳥似雄鳥但色暗且緋紅色較少,雄鳥眼先黑色而雌鳥眼先無黑色。棲于半干旱的有稀疏矮叢的地帶。不喜干燥多石或多沙的荒漠。也見于花園及耕地。多棲息于地面、常生活于平原、曠野、果園和溪旁的地上以及或高原、山麓、山谷等的柳叢、灌叢、小樹和人工林中。留鳥,但冬季常進行大范圍游蕩。除繁殖期間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成群。飛行迅速而有起伏。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等地。</p> <p>葦鹀為雀科鹀屬的小型鹀鳥。體型和羽色頗似紅頸葦鹀,但雄鳥后頸有白領;前頰黑;腰和尾上覆羽均灰,肩羽黑而外翈白;雌鳥有眉紋,前頰白色。耳羽不如蘆鹀或紅頸葦鹀色深,灰色的小覆羽有別于蘆鹀,上嘴形直而非凸形,尾較長。春季一般生活于平原沼澤地和沿溪的柳叢及蘆葦中,秋冬多在丘陵、低山區的散有密集灌叢的平坦臺地和平原荒地的稀疏小樹上。常在地面或在樹枝上覓食。其食物主要是蘆葦種子,雜草種子,也有越冬昆蟲、蟲卵及少量谷物。分布于俄羅斯、朝鮮以及中國的東北、西北、華北、華中、華東等地。</p> <p>赤嘴潛鴨,俗稱大紅頭,是大型鴨類,個體比綠頭鴨小,體長45-55厘米,體重1千克左右。雄鳥頭濃栗色,具淡棕黃色羽冠。上體暗褐色,翼鏡白色,嘴赤紅色。下體黑色,兩脅白色,特征極明顯,野外容易辨別。雌鳥通體褐色,頭的兩側、頸側以及頦和喉灰白色,中國主要繁殖在內蒙古 烏梁素海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青海 柴達木盆地 等,越冬在中國西藏南部、云南、四川、貴州等省。春季于4月初至4月中旬從南方越冬地遷往西北和內蒙等繁殖地,亦有遲至4月末5月初才到達的。秋季于9月末10月初開始南遷。遷徙時常集成群。繁殖期4-6月。通常在越冬地時即已成對,4月中旬到達繁殖地后即開始營巢。通常營巢于多 蘆葦 和蒲草的湖心島上、水邊草叢和無水的蘆葦叢中,有時也在湖邊干蘆葦堆里。</p> <p>黑頭長尾山雀:是一種體型小的山雀。頭側黑色,頂紋、髭紋、耳羽及頸側棕褐色,背、兩翼及尾全灰色;下體黃棕色,胸兜銀灰而略具黑色縱紋且具黑色倒"V"字形斑。幼鳥色淺且無具反差的的胸兜。虹膜黃色,嘴黑色,腳褐色。主要生活于常棲息在海拔2000-3000米左右的針葉林以及針闊混交林或高山竹林與杜鵑等灌叢間。結群取食于小樹和林下植被層。分布于不丹、尼泊爾以及中國西藏、四川、貴州、云南等地。</p><p>基本信息</p> <p>黃雀:為雀科金翅雀屬的鳥類。體重9.5-16克;體長106-122毫米。雄鳥頭頂與頦色,上體黃綠色,腰黃色,兩翅和尾黑色,翼斑和尾基兩側鮮黃色;雌鳥頭頂與頦無黑色,具濃重的灰綠色斑紋;上體赤綠色具暗色縱紋,下體暗淡黃,有淺黑色斑紋;雄鳥飛翔時可顯示出鮮黃的翼斑、腰和尾基兩側。虹膜近黑色;嘴暗褐色,下嘴較淡;腿和腳暗褐色。生活于山林、丘陵和平原地帶,秋季和冬季多見于平原地區或山腳林帶避風處。除繁殖期成對生活外,常集結成幾十只的群,春秋季遷徙時見有集成大群的現象。性不大怯疑,但在繁殖期非常隱蔽。以多種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為食,兼主食赤楊、樺木、榆樹、松樹、及裸子植物的果實、種子及嫩芽,也吃作物和薊草、中葵、茵草等雜草種子以及少量昆蟲。</p> <p>西黃鹡鸰屬鹡鸰科鹡鸰屬。體長15-16厘米,尾長。西黃鹡鸰在歐洲和亞洲大部分溫帶都有分布,在較溫暖的地區如西歐為留鳥,但在北部和東部的種群則遷徙至非洲和南亞。形態分布西黃鹡鸰屬鹡鸰科鹡鸰屬。體長15-16厘米,尾長。西黃鹡鸰在歐洲和亞洲大部分溫帶都有分布,在較溫暖的地區如西歐為留鳥,但在北部和東部的種群則遷徙至非洲和南亞。黃鹡鸰亞種繁多,分類復雜。目前劃分為西黃鹡鸰和東黃鹡鸰兩個獨立鳥種,均包含若干亞種。西黃鹡鸰l亞種在中國西北有分布。</p> <p>白琵鷺是大型涉禽。全長85厘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頦、上喉裸皮黃色;嘴長直、扁闊似琵琶;胸及頭部冠羽黃色。頸、腿均長,腿下部裸露呈黑色。棲息于沼澤地、河灘、葦塘等處,涉水啄食小型動物,有時也食水生植物;飛行時頸和腳伸直,交替地拍動翅膀和滑翔。常聚成大群繁殖,筑巢于近水高樹上或蘆葦叢中,每窩產卵3-4枚,白色無斑或鈍端有稀疏斑點;雌雄輪流孵卵約25天,雛鳥留巢期約40天。白琵鷺繁殖于歐亞大陸和非洲西南部的部分地區,在非洲,印度半島,中國東北、華北、西北和東南亞越冬。</p> <p>文須雀,小型鳥類,體長15-18cm。嘴黃色、較直而尖,腳黑色。上體棕黃色,翅黑色具白色翅斑,外側尾羽白色。雄鳥頭灰色,眼先和眼周黑色并向下與黑色髭紋連在一起,形成一粗著的黑斑,在淡色的頭部極為醒目。下體白色,腹皮黃白色,雄鳥尾下覆羽黑色。食物主要為昆蟲、蜘蛛和蘆葦種子與草子等。通常營巢于蘆葦或灌木下部,也在倒伏的蘆葦堆上或舊的蘆葦茬上面營巢。</p> <p>黑頭蠟嘴雀:體長17-20厘米,全身羽毛灰褐色,頭部、翅膀尖、尾部黑色。由于嘴巴呈黃色的粗大圓錐型,顧得名“蠟嘴”。是一種體大而圓墩的雀鳥,雌雄同色,主要區別在于頭部,頭部黑色呈杏仁狀的為雄鳥,頭部黑色呈雞蛋狀圓潤的為雌鳥。雌鳥似雄鳥;但翼羽稍暗些;腰灰褐色。嘴蠟黃色,雄鳥頭頂和頭側黑色;體羽淡灰而上體渲染褐色;腰帶白色;初級飛羽具白斑;以野生植物的種子、果實、嫩芽為食。繁殖期外多集群活動,在春秋季節結群飛行,在各種地形環境都可見到。由于飛行速度快,在飛過時可聽到翅膀振顫的聲音。鳴叫似哨音,求偶期更高昂。</p> <p>燕子是雀形目燕科74種鳥類的統稱。形小,翅尖窄,凹尾短喙,足弱小,羽毛不算太多。羽衣單色,或有帶金屬光澤的藍或綠色;大多數種類兩性都很相似。燕子消耗大量時間在空中捕捉害蟲,是最靈活的雀形類之一,主要以蚊、蠅等昆蟲為主食,是眾所周知的益鳥。在樹洞或縫中營巢,或在沙岸上鉆穴,或在城鄉把泥黏在樓道、房頂、屋檐等的墻上或突出部上為巢。每產3~7卵。</p> <p>紅腳隼,為脊索動物門,鳥綱,隼形目,隼科、隼屬動物,又叫青燕子、青鷹、紅腿鷂子、螞蚱鷹 等,是小型猛禽。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俄羅斯。它是遷徙旅程最遠的猛禽,單程為13 000-16 000。體長26-30厘米,體重124-190克。主要棲息于低山疏林、林緣、山腳平原、丘陵地區的沼澤、草地、河流、山谷和農田耕地等開闊地區,尤其喜歡具有稀疏樹木的平原、低山。主要以蝗蟲、蚱蜢、螻蛄、蠡斯、金龜子、蟋蟀、叩頭蟲等昆蟲為食,有時也捕食小型鳥類、蜥蜴、石龍子、蛙、鼠類等小型脊椎動物,其中害蟲占其食物的90%以上,在消滅害蟲方面功績卓著。</p> <p>金眶鸻,是一種小型鸻科鳥,全長約16cm,上體沙褐色,下體白色。有明顯的白色領圈,其下有明顯的黑色領圈,眼后白斑向后延伸至頭頂相連。單個或成對活動,活動時行走速度甚快,常邊走邊覓食,并伴隨著一種單調而細弱的叫聲。通常急速奔走一段距離后稍微停停,然后再向前走。常棲息于湖泊沿岸、河灘或水稻田邊。以昆蟲為主食,兼食植物種子、蠕蟲等。候鳥,在非洲過冬,其它時候則在歐洲和亞洲西部棲息繁殖。</p> <p>斑嘴鴨,屬大型鴨類,體型大小和綠頭鴨相似,體長50-64厘米,體重1千克左右。雌雄羽色相似。上嘴黑色,先端黃色,腳橙黃色,臉至上頸側、眼先、眉紋、頦和喉均為淡黃白色,遠處看起來呈白色,與深的體色呈明顯反差。通常棲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動于江河、湖泊、水庫、海灣和沿海灘涂鹽場等水域。鴨腳趾間有蹼,但很少潛水,游泳時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覓食、戲水和求偶交配。喜歡干凈,常在水中和陸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覺或休息時互相照看。以植物為主食,也吃無脊椎動物和甲殼動物。</p> <p>黑領噪鹛:中型鳥類,體長28-30cm。上體棕褐色。后頸栗棕色,形成半領環狀。眼先棕白色,白色眉紋長而顯著,耳羽黑色而雜有白紋。下體幾全為白色,胸有一黑色環帶,兩端多與黑色顴紋相接。性喜集群,常成小群活動,有時亦與小黑領噪鹛或其他噪鹛混群活動。多在林下茂密的灌叢或竹叢中活動和覓食,時而在灌叢枝葉間跳躍,時而在地上灌叢間竄來竄去,一般較少飛翔。性機警。主要以甲蟲、金花蟲、蜻蜓、天蛾卵和幼蟲以及蠅等昆蟲為食,也吃草子和其他植物果實與種子。分布于中國、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印度、緬甸、泰國、老撾、越南等地。</p> <p>布氏鷚所屬脊索動物門、鳥綱、雀形目、鹡鸰科,分布于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p> <p>紅喉姬鹟:小型鳥類,體長11~13厘米。雄鳥上體灰黃褐色,眼先、眼周白色,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黑褐色,外側尾羽褐色,基部白色。頦、喉繁殖期間橙紅色,胸淡灰色,其余下體白色,非繁殖期頦、喉變為白色。雌鳥頦、喉白色,胸沾棕,其余同雄鳥。棲于林緣及河流兩岸的較小樹上。有險情時沖至隱蔽處。尾展開顯露基部的白色。相似種鴝姬鹟。雄鳥上體黑色具白色眉斑和翅斑,下體頦、喉、胸和上腹橙棕色。雌鳥上體灰褐沾綠,下體頦、喉、胸和上腹淡棕黃色。區別均甚明顯。</p> <p>燕雀屬小型鳥類,體長14-17厘米。嘴粗壯而尖,呈圓錐狀。雄鳥從頭至背輝黑色,背具黃褐色羽緣。腰白色,頦、喉、胸橙黃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兩脅淡棕色而具黑色斑點。兩翅和尾黑色,翅上具白斑。雌鳥和雄鳥大致相似,但體色較淺淡,上體褐色而具有黑色斑點,頭頂和枕具窄的黑色羽緣,頭側和頸側灰色,腰白色。除繁殖期間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成群,尤其是遷徙期間常集成大群,有時甚至集群多達數百、上千只,晚上多在樹上過夜。主要以草子、果食、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尤以雜草種子最喜吃,也吃樹木種子、果實。分布于北歐、亞洲、從挪威到勘察加、南歐、中國等地。</p> <p>石雞:是中型雉類,體長27-37厘米,體重440-580克,比山鶉稍大一些。兩脅具顯著的黑色和栗色斑。第1枚初級飛羽介于第5和第6枚飛羽之間,或于第6枚初級飛羽等長;第3枚初級飛羽常是最長的。尾圓;尾長約為翅長的2/3;尾羽14枚。雄者具微小的瘤狀距,嘴和足紅色。雌雄在羽色上一樣,僅在大小上有些不同。嘴、腳珊瑚紅色。虹膜栗褐色。眼的上方有一條寬寬的白紋。圍繞頭側和黃棕色的喉部有完整的黑色環帶。上體紫棕褐色,胸部灰色,腹部棕黃色,兩脅各具十余條黑、栗色并列的橫斑。棲息于低山丘陵地帶的巖石坡和沙石坡上,以及平原、草原、荒漠等地區。性喜集群。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葉、漿果、種子、苔蘚、地衣和昆蟲為食。分布于歐洲、西伯利亞、阿富汗、伊拉克、伊朗以及中國。是巴基斯坦的國鳥</p> <p>戴勝鳥,又名胡哱哱、花蒲扇、山和尚、雞冠鳥等,頭頂有醒目的羽冠,平時褶疊倒伏不顯,直豎時像一把打開的折扇,隨同鳴叫時起時伏。嘴細長往下彎曲。棲息在開闊的田園、園林、郊野的樹干上,是有名的食蟲鳥,大量捕食金針蟲,螻蛄、行軍蟲、步行蟲和天牛幼蟲等害蟲,大約占到它總食量的88%。在保護森林和農田方面有著較為重要的作用。</p><p>基本信息</p> <p>白頭鵯又名白頭翁 、是雀形目鵯科小型鳥類,為鳴禽,冬季北方鳥南遷為候鳥,臺灣亞種于臺灣為留鳥,平均壽命約10到15年。白頭翁常見于東亞,臺灣宜蘭平原,中國大陸則是在長江南部的大多地區,以及香港,琉球群島,性活潑,不甚畏人。食昆蟲,種子和水果,屬雜食性,雄鳥胸部灰色較深,雌鳥淺淡,雄鳥枕部(后頭部)白色極為清晰醒目。白頭鵯是雀形目鵯科的小型鳥類,額至頭頂黑色,兩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環,腹白色具黃綠色縱紋。性活潑,結群于果樹上活動。有時從棲處飛行捕食。白頭鵯是長江以南廣大地區中常見的一種鳥,多活動于丘陵或平原的樹本灌叢中,也見于針葉林里。性活潑、不甚畏人。 雜食性,既食動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白頭鵯吃大量的農林業害蟲,是農林益鳥之一,值得保護。</p> <p>牛背鷺主要棲息于近水低山、平原稻田以及牧場、湖泊和沼澤地帶,成對或小群活動,常和其他鷺鳥混群棲息,以蒼蠅等昆蟲為食。牛背鷺屬中等體型涉禽,體長約51厘米,頸較短而頭圓,嘴較短而厚。繁殖期羽毛以白色為主,僅頭、頸、喉、背部中央飾羽和眼先裸出部分呈橙黃色;冬季全身羽毛白色,飾羽脫落。虹膜、嘴為黃色,腳暗黃至近黑色。夏候鳥。牛背鷺繁殖期在5-6月,常營巢于樹上、灌叢、蘆葦、沼澤中或島嶼巖石上,巢的形狀為淺杯狀。每巢產卵3-6枚,淡藍綠色。雌雄親鳥輪流孵化,孵化期為18-22天。</p> <p>灰喜鵲:屬雀形目、鴉科的中型鳥類。外形酷似喜鵲,但稍小。體長33-40cm。嘴、腳黑色,額至后頸黑色,背灰色,兩翅和尾灰藍色,初級飛羽外翈端部白色。尾長、呈凸狀具白色端斑,下體灰白色。外側尾羽較短不及中央尾羽之半。棲息于開闊的松林及闊葉林,公園和城鎮居民區。雜食性,但以動物性食物為主,主要吃半翅目的蝽象,鞘翅目的昆蟲及幼蟲,兼食一些植物果實及種子。分布于西班牙半島,法國,蒙古北部,阿穆爾河流域至朝鮮半島,日本。中國東北至華北,西至內蒙古,山西,甘肅,四川以及長江中、下游直至福建。</p><p><br></p> <p>反嘴鷸是一種腿特別長的涉水鳥。東西兩半球都有分布。它生活在濕地和靠近海灣堿性的湖里。背部有醒目的黑色和白色標志,腹部灰白色,體長約38~45厘米。它在沼澤中行走,嘴晃動鐮刀一樣向上彎曲,主要吃水里的昆蟲、小魚、貝類和兩棲動物。一般在聚集地繁育。幼鳥和成鳥相似,但黑色部分變為暗褐色或灰褐色,上體白色部分大多綴有暗褐色、灰褐色或皮黃色斑點和羽緣。虹膜褐色或紅褐色,嘴黑色,細長,顯著地向上翹。腳藍灰色,少數個體呈粉紅色或橙色。飛翔時腳遠遠超出尾外</p> <p>樹鷚:是小型鳴禽,外形和林鷚相似,體長15-16厘米。上體橄欖綠色具褐色縱紋,尤以頭部較明顯。眉紋乳白色或棕黃色,耳后有一白斑。下體灰白色,胸具黑褐色縱紋。野外停棲時,尾常上下擺動。主要棲息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闊葉林、混交林和針葉林等山地森林中。常成對或成3-5只的小群活動,遷徙期間亦集成較大的群。多在地上奔跑覓食。性機警,受驚后立刻飛到附近樹上,邊飛邊發出‘chi-chi-chi’的叫聲,聲音尖細。主要以昆蟲及其幼蟲為主要食物,在冬季兼吃些雜草種子等植物性的食物,所吃的昆蟲有蝗蟲、蝽象、金針蟲、蠅、蚊、蟻等。</p> <p>《瞧這一家子》</p><p>拍攝于黃河濕地</p> <p><b>《我是領頭者》</b></p><p><b>拍攝于黃河濕地</b></p> <p><b>《群英薈萃》</b></p><p><b>拍攝于黃河濕地</b></p> <p>《帶著孩子看世界</p><p>拍攝于黃河濕地》</p> <p>《午憩》</p><p>拍攝于黃河濕地</p> <p class="ql-block">《飛》</p><p class="ql-block">拍攝于八一公園</p> <p>《捕魚本領》</p><p>拍攝于地臺公園</p> <p class="ql-block">《異性兄弟》</p> <p class="ql-block">《領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守護者》</p> <p>我之所以喜歡拍鳥鳥。是因為鳥兒靈動的眼神、鮮亮的羽毛、優美的飛行動作,都令我心馳神往。鳥兒是大自然的一分子,與人類一樣繁衍生息于這個藍色的星球。這些快樂的精靈,用矯健的身姿和動聽的歌喉,為我們共有的家園增添了無限生機。拍鳥的時候,置身于大自然中,享受大自然的新鮮空氣、青山綠水、藍天白云,既愉悅身心,又陶冶情操。對中老年人來說,是一項特別有益的戶外活動。</p>
主站蜘蛛池模板:
SHOW|
会泽县|
西藏|
临颍县|
微博|
桐梓县|
宜兴市|
台东市|
凌源市|
老河口市|
伽师县|
保德县|
安庆市|
扎兰屯市|
通州市|
伊春市|
塘沽区|
日喀则市|
昭苏县|
青海省|
无棣县|
霞浦县|
太仆寺旗|
达日县|
简阳市|
襄樊市|
龙门县|
青田县|
元朗区|
孝昌县|
农安县|
台北县|
龙南县|
佛教|
壤塘县|
五大连池市|
连州市|
临朐县|
明星|
禹城市|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