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公元一千七百八十九年,當進士及第奉旨即任廣靈縣知事的朱休度踏上平舒大地,第一眼看到灃水湖邊壺山之上的水神堂,眼前一亮,心中大喜,頓感歷時半載由浙江秀水前往廣靈上任的疲憊、落寞、失望竟然一掃而光,不由詩興大發撫髯而吟:乃圣乃神坦白澄清如此水,作霖作雨聰明正直謂之神。一幅楹聯既抒發了對水神堂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贊美,也直述了自己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坦白澄清聰明正直的為官作人之道, 同時也表達了乃圣乃神作霖作雨造福鄉鄰的決心。</p> <p>雖然史書上沒有對廣靈歷史人文環境的詳細描述,但不難想像出地處太行山脈塞北高原的廣靈那種應有的荒山野嶺風沙狂哮的荒涼,顯然難與風景如畫的江南水鄉相媲美。然而一座小小壺山之上的水神堂,卻帶給了朱休度無比的震撼,同時也堅定了他憑己之力造福一方的決心。</p> <p>隨后的幾年中,朱休度身體力行、“政兼教養、行著廉明”。不僅大興水利,注重文化教育,同時為了能夠讓廣靈多出人才,出于大興教育之念,于嘉慶元年(1796年)在水神堂正殿(圣母殿)東側的空地上興建“文昌閣”,并將閣正南方原有的靈應塔尖改為紅色,象征文昌“點狀元”的大紅筆。并且在塔尖太陽投影處建一月洞門,上書“墨池”二字。筆墨齊全,只待廣靈后人勤學奮進,多出幾個“狀元”以慰鄉甲以輝鄉野久俾故里。</p> <p>水神堂寺廟始建年代不詳,依據山門東側巖石上刻有“明宣德四年(1429年)”游人刻記推測,應該有600余年的歷史。又據鐘樓上“嘉靖五年(1526年)”的鑄鐘見存、清嘉慶元年(1796年)續建文昌閣碑、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靈應塔刻記,以及現存清代建筑風格來看,歷朝歷代均對水神堂有過維護修復。</p> <p>解放以后,廣靈縣政府于1985年斥資重修,基本上恢復了因“文革”破壞造成的破損和毀壞,還以水神堂原貌。并于修繕完成之日以政府名義公告:“距水神堂五公里以內,禁鑿深井;四至三百米內為重點保護范圍,審慎構建,嚴禁墾耕、砍伐、燃火、放牧、獵捕、挖土,確保壺泉萬古不朽和勝境幽雅之貌。”</p> <p>閑暇之余,攜家人邀好友三五成行,出縣城東南里許,便見一平地兀峙一圓形小山,高8米,環山皆泉,群泉如沸,猶如萬斛珠璣,隨地而噴涌。冬季無冰,熱氣蒸騰,霧氣空濛,近觀遠眺,如置身虛幻仙境,此為“壺山”,又名“蓬萊仙閣”。</p> <p>走過新建的石拱橋,迎面壺山頂上便是聞名遐邇的水神堂主體建筑群——灃水神祠。整座廟宇建筑占地面積為7600平方米,結構緊湊,小巧玲瓏,布局得當,錯落有致。</p> <p>前后山門、圣母殿、大士庵建在中軸線上。對稱中有異,統一中有別,素有“小方壺”之稱。整座廟宇呈正八邊形建筑,壺山的層層巖石,竟成了登山入寺的天然臺階。</p> <p>正方位的八邊形建筑,象征著“四面八方”、“乾坤八卦”,又似龜形,意即“長壽吉祥”之意。與八角形建筑匹配,廟院內有八門相應,即:前山門、后山門、鐘樓門、鼓樓門、風洞天門、云洞天門、東腋門、西腋門。據說“八門”是寺廟建筑的最高等級。</p> <p>進寺廟山門,出過殿,迎面便是正殿——“灃水神祠”,又稱“圣母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是水神堂寺廟的主體建筑。殿頂為五脊兩檐琉璃懸山頂,梁柱仍沿襲明末清初的建筑風格。殿內正面泥塑“九江圣母”像,兩邊各有侍女二人。據說“九江圣母”是主管“布云施雨”的神,之所以尊位其上,意欲庇佑一方風調雨順。</p> <p>正殿背面為大士庵,面對北山門,殿內供奉了大乘佛教的三位菩薩:觀音、文殊、普賢。正殿西側是“百工始祖祠”,面闊三間,前有檐廊。殿內正面中間塑老君像,稱“金火爐神”,為鐵匠、冶金翻砂業的師祖;正面東側塑魯班像,稱“巧圣先師”;正面西側塑范蠡像,稱“商賈先師”;東西兩墻繪有“百工圖”,通過手工作坊的勞作和各行店鋪的經營,反映了明清時期廣靈縣工商業發展的真實情況。壁畫東西兩墻各20幅,共計40幅。</p> <p>正殿東側為“文昌閣”,為兩層四檐樓閣式建筑,四面開窗,三面臨水。登閣環視,壺山滴翠,岸柳含煙,遠山近樹,盡收眼底。文昌閣始建于嘉慶元年(1796年),閣上設有“文昌帝君”的神位。“文昌帝君”既是主宰功名、祿位之神,增建文昌閣,廣靈縣知事朱休度功不可沒。古時的一個縣令能夠為廣靈多出人才,為大興文教著想,又能“布置修理”保護廣靈僅有的一些風景名勝、文物古跡,確乃用心良苦,惠澤及民,示范后人,著實讓人崇敬感喟。</p> <p>對應“文昌閣”正南方位上,建有“靈應塔”。其塔呈六面形、七級樓閣式實心磚塔,塔基直徑4米,高17.5米,一二層雕刻著精細各異的門欞圖案,第三到七層都雕刻有仿真門,第四層的仿真門上刻有“光緒二十有五年重修”的楷書大字。每層塔檐的角獸下,都裝有風鈴,微風吹過,塔鈴叮叮,給靜謐的寺院增添了無限的神秘色彩。水神堂的靈應塔,屬于佛教的七級浮屠塔。人們常說的“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意即為此。它在廣靈人的心目中,是保佑、賜給的象征,以此祈愿人壽年豐、四季安寧。</p> <p>小方壺,灃水湖,水神堂,其風光之美在于壺山灃水之奇,山無附麓,隆起湖心,突兀奇絕;靈泉環山,如沸如噴,猶萬斛珠璣,終年涌瀉,聚積成湖。四圍百畝,佳木蔥蘢,幽境天成。游人漫步,無不心曠神怡,故自古迄今為廣靈人民生活之瑞兆。康熙十八年曾任廣靈縣令的江西臨江人氏李煥斗揮毫潑墨奮筆疾書《壺泉春柳》:“平原野望一山孤,別有風光在玉壺。幾度尋春詩未就,數回遣興酒頻呼。雨余煙柳仍含綠,風過巖泉似濺珠。莫羨河陽桃李色,青青兩岸更堪圖。”</p> <p>水神堂的壺山灃水,朗月清風,不僅給歷代詩人以靈感,寫下了無數贊嘆、吟誦的優美詩篇,也讓廣靈人閑暇之余漫步堤岸觀光賞景釋放心情。她那波光塔影,含煙岸柳,玲瓏婀娜的姿態,詩情畫意的景觀,無不讓人心曠神怡。紅墻古寺,綠柳黃塔,水中倩影倒映,美不勝收。</p> <p>真山真水,造化神秀,天然盆景,返璞歸真。每每漫步湖邊,其山、其水、其景、其韻、其情,猶如置身蓬萊仙島虛幻仙境,讓人陶醉其中留連忘返。是啊,水神堂的壺山情、灃水韻,不僅僅是廣靈縣的一張名勝古跡名片,更是廣靈人民心目中的圖騰。</p> <p>攝影、文字、制作:覽山邀月!</p><p>(注:本美篇版權歸屬覽山邀月所有)</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鹿邑县|
南阳市|
伊川县|
凤山市|
达孜县|
永春县|
淳化县|
通州市|
海原县|
金山区|
博湖县|
岱山县|
板桥市|
阳信县|
乳山市|
克拉玛依市|
垣曲县|
华阴市|
周至县|
闸北区|
河北省|
双江|
游戏|
蛟河市|
英德市|
渭南市|
延长县|
榆树市|
类乌齐县|
商丘市|
漳浦县|
竹山县|
家居|
吉安市|
石景山区|
津市市|
琼结县|
启东市|
东丽区|
澄城县|
江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