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建始縣天生橋書家 瞿書濤書</p> <p>五陽書院賦 </p><p> /程國平</p><p> </p><p>清江蜿蜒,武陵逶迤,秀水潤物阜民殷,群山蘊異景奇峰;鴻蒙開篇,古猿宜居,建始直立留化石,人猿揖別巨猿洞①。廣潤②滔滔,靈氣獨鐘于大霧山③;云山莽莽,錦圖唯接于太平峰④。基山⑤綿延,北周設立業州⑥府;大石峰巒⑦,兩府大衙⑧川鄂雄。東望神龍⑨云雨,西接施州府邸⑩;南眺瀟湘煙霞,北鄰巫山神峰。君不見,黃鶴峰林?秀,清江畫廊?美,野三?峽谷俊,石門?地脈通;更有望坪石柱觀?,鳳冠天池寺?,玉立寶塔山?,流韻石通洞?。</p><p>噫吁嚱!夫建始之名勝,鼎甲者五陽書院也!五陽者,乃建陽、當陽、朝陽、景陽、巫陽也。乾隆始建松樹坪,旋移北門;光緒改為官學堂,新學啟蒙。書院既興,且對云山擊鼓;鴻儒不廢,仍從溪水流盅。晨迎朝陽,暮倚魁星,黌宇?依靄靄停云,書房繞悠悠琴箜;茨泉?甘冽,煙墩21疊錦,挽青云之壯志,習丹書之鵠鴻。青山繞而流水曲,罄音落而書聲隆。枕典籍,席書經,童生坐薪懸膽,夫子誨人不倦;銘古訓,習詩文,門瞻孔圣之像,室聆仁德之頌。</p><p> 徘徊街沿,游目壁楹22,聯語多理中之談,法書富玉潤之瑛;仰思古賢,俯察近轍,賢達當風雅之度,名士應君子之風。經世致用,務實求真之本;薪火相傳,開拓教化之宗。指迷津春風化雨,促寒門青出于藍;極乾坤鐘靈毓秀,盡天地鳳集鸞翀。君不見:文運頓開奎璧府,光芒直射斗牛墟;庶民學子勤篤志,桃李爭妍書院功。察古邑滄桑,文脈綿綿,弦歌賡續;數良宦俊彥,名光桑梓,燦若星空。秀才舉人近百名,赴洋留學十余公。劉鼎三23辭官回鄉任教,門生何韻珊24曾任省長;朱和中25府試一舉奪魁,追隨孫中山戎馬倥傯。馮遇伯26從政剛直不阿,結識毛澤東反蔣歸梓;劉希無27參加辛亥革命,斥責蔣介石被害息烽。吳國楨28留美榮膺博士,民國政府任要職顯榮。鐵路專家魏武英29,北洋中將吳經明30;革命志士張光杰31,反清義勇呂大森32。書院代有才人出,各領春秋展大鵬。</p><p>郁郁乎文哉!遺五陽書院。放眼華天,文化昌隆斯秀雅;縱觀宇內,學風蔚起此相逢。藍可染乎,合青黃赤白黑,絢出文章同錦繡;田宜耕也,本仁義禮智信,培成秋實與春紅。悠悠書院,鑄萬代之豐碑;巍巍建始,舞改革之長虹。斗轉星移,時代變遷,留崇文興教活標本;金聲玉律,品牌效應,展文化符號揚名中。一賦即成,四韻已具:</p><p>巍巍寶塔映朝陽,廣潤長流夜未央。</p><p>聯語精深明教義,地標33文旅譜華章。</p><p>資源共享棲金鳳,悃愊34寬容弘玉堂。</p><p>試看來年新建始,民殷財富盡康莊。</p><p> 庚子歲初春于蓉城寓所</p><p>【注釋】</p><p>①巨猿洞:位于建始縣高坪鎮境內,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于在洞內發現巨猿牙齒化石300余枚,故名巨猿洞。同時,還發現更新世早期直立人牙齒化石5枚和大量的石制品、骨制品,是200多萬年前“建始直立人”在這里繁衍生息的遺跡。這一發現,對人類起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p><p>②廣潤:指廣潤河。自西向東流經建始縣城。</p><p>③大霧山:位于建始縣城西業州鎮龍門子村境內,為廣潤河發源地。</p><p>④太平峰:位于建始縣長梁鄉天鵝池村境內,海拔2090.1米,為全縣最高點。</p><p>⑤基山:指州基山。位于建始縣三里鄉槐子坦村棉花壩邊沿。西晉泰始元年 (265) 置建平郡,治所在州基山下棉花壩。</p><p>⑥業州:北周建德三年(574年)置業州,治所位于建始縣三里鄉槐子坦村棉花壩。建始縣屬業州,治所亦在棉花壩。</p><p>⑦大石峰巒:為歷史上“建始八景”之一。位于建始縣長梁鄉百股水村境內。</p><p>⑧兩府大衙: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設立夔州府、施州府在川鄂交界處聯合執政府衙,治所位于建始縣長梁鄉界石嶺銀匠坪。</p><p>⑨神龍:指湖北神龍架風景區。</p><p>⑩施州府邸:指歷史上的施州府衙,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施州,系南北朝至元代的地方行政區,大致相當于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始設于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廢于明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并入施州衛。</p><p>?黃河峰林:指黃鶴橋峰林景區,位于建始縣花坪鎮境內。</p><p>?清江畫廊:指流經建始縣景陽鎮境內清江兩岸景色。</p><p>?野三峽谷:指建始縣境內野三河峽谷。是野三河風景區的主要組成部分。</p><p>?石門:指建始縣高坪鎮境內石門河景區。</p><p>?石柱觀:建始縣高坪鎮的望坪是一馬平川,坪中有一山峰隆起,突兀凌空,猶如擎天大柱,人們稱為蟠龍山。山頂有一廟宇,古稱朝貞觀,今稱石柱觀。</p><p>?鳳冠天池寺:指位于建始縣城郊的朝陽觀,又名鳳冠山,上有天池寺,該寺俗稱朝陽觀。</p><p>?寶塔山:指位于建始縣城東南鰲背山的建陽寶塔,歷史上被稱作“建陽翠黛”,為“建始八景”之一。</p><p>?石通洞:位于建始縣城郊的鳳冠山下,大山中空,穹隆如屋,為巨厚的紅沙礫巖中一個呈南東——北西走向的自然溶洞。“石洞通天”為“建始八景”之一。</p><p>?黌(hóng)宇:古時學校的校舍。這里代指五陽書院園舍。</p><p>?茨泉:建始縣老縣城西門原有茨泉河,河邊有茨泉大、小井各一眼。現已不存。據《建始縣志》載:清代縣訓導周鹍化曾作“三里板橋七里坪,煙墩山下業州城,居人愛飲茨河水,只有西門水獨清”詩。</p><p>21煙墩:指建始縣業州鎮境內的煙墩山。</p><p>22壁楹:指五陽書院的對聯。上聯:慎五典親九族溯虞夏商周迄于盛世心法治法道會源流此外別無學問;下聯:敦三行正六儀由黨庠術序達至澤宮德成藝成功歸篤實其間自有鈞衡。</p><p>23劉鼎三:劉鼎三(1860年6月~1933年12月),字鼎三,號禹丞、宇澄,建始卸甲壩人。自幼勤奮好學,由稟生(甲等秀才)、撥貢朝考進士及第,后分發陜西吳堡縣任知縣,晉升漢中知府。后因母逝丁憂,辭官回鄉,曾任建始縣地方自治局咨議長,建始縣參議會會長。曾在五陽書院任教,民國時期湖北省長何佩瑢、著名學者金某、龍某等均是他的門生。他擁護民主革命,倡導新學,1921年自籌資金在卸甲壩創辦了私立石峰學校,自任校長。據有關部門考證,此小學系當時湖北省第一所德、智、體全面培養學生的私立學校。1933年12月病故。</p><p>24何韻珊:何佩瑢(1880—1942),字韻珊,建始下壩人。少時入學五陽書院。1906年畢業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回國后曾任保定軍官學校教官、北洋第二鎮隊官。1912年先后任第二師參謀長、湖北督軍參謀長等職.曾被授予陸軍上將銜。1919年任湖北省省長。1938年10月,何佩瑢投靠日本,淪為漢奸,出任湖北偽省長。1942年6月6日被日軍毒死。</p><p>25朱和中:朱和中(1880—1940),字子英,原名大順,建始花坪人。少時就讀于五陽書院,15歲府試奪魁選入湖北武備學堂深造。時清廷腐敗,列強侵略,朱和中“憂社稷之將傾,立報國之宏愿”,與呂大森、張榮楣等組建“樂群印刷社”,用活字版翻印《警世鐘》、《猛回頭》、《黃帝魂》等書刊,宣傳反清。1940年病故。</p><p>26馮遇伯:馮遇伯(1887—1960),派名振驥,建始茅田人。幼年就讀于鄉塾和五陽書院,光緒三十二年(1906)中秀才,同年留學日本弘文學校,畢業后入日本明治大學法科專業,1908年在東京加入同盟會。武昌首義軍政府成立后,馮遇伯受同盟會委派,赴日本迎接孫中山回國就任臨時大總統。1917年7 月,孫中山先生揭起護法運動旗幟,馮遇伯等150多位國會議員,積極響應護法號召,先后南下廣州,參加在廣州舉行的非常國會,選舉孫中山為海陸軍大元帥,成立護法軍政府。護法運動失敗,馮遇伯浪跡京津。其間先后與李大釗、毛澤東、馮玉祥等結識交往。1933年,出于對蔣介石為首的新軍閥的日益反感,于是兩袖清風、孑然一身回歸桑梓。回鄉后,馮遇伯致力于地方教育事業,捐資興學,將新建的馮家新屋辟為八間大教室,親任校長,并兼教課。1956年,馮遇伯以民主人士身份被選為建始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分管文教工作。1960年7月在建始病逝。</p><p>27劉希無:劉希無(1884~1942年),原名劉富瓊,字雋屋、希無,號汝璘,劉鼎三長子,筆名大巖山人;建始卸甲壩人。幼時曾就讀五陽書院,考中秀才后,適逢科舉制度廢除,畢業于武昌兩湖師范學堂。在校期間加入同盟會,后參加辛亥革命,負責撰寫宣傳文稿。袁世凱、黎元洪任臨時正副大總統時,任湖北省議會議員,曾對袁、黎提出彈劾案。1917年應孫中山密召赴廣州,任大元帥府秘書長;1922年陳炯明叛變時,曾奉孫中山之命見陳,曉以大義,陳拒不接受。1926年中山艦事件發生,他斥責蔣介石同室操戈。1931年春,劉希無寫信給蔣介石,揭露其危害人民的罪行21條。1938年5月,軍統特務頭子戴笠奉蔣介石密令,將劉希無秘密逮捕至重慶,后轉貴州息烽集中營監獄,l942年在獄中病死。</p><p>28吳國楨:吳國楨(1903—1984),字峙之,建始紅巖寺人。早年先后入南開中學、清華大學學習,畢業后赴美留學,獲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之后進入政界,曾任漢口市土地局長、財政局長,湖北省財政廳長,重慶、上海市長,外交部政務次長,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臺灣省主席等職。1953年5月,因與臺灣蔣家父子政見不一,“請假赴美”,從事教育與著述。1954年,被蔣介石明令撤銷其政務委員職務、開除其國民黨籍。1984年6月在美國病故。</p><p>29魏武英:魏武英(1882—1956),字仲衡,建始縣城北街人,中國早期鐵路建設專家,實業家;幼時曾就讀五陽書院。在日本留學期間,結識了孫中山并加入同盟會。1913年,魏武英回國,任孫中山的秘書,協助制訂《中國鐵道建設十萬里計劃書》。長女魏蓁一即韋君宜,后來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和編輯出版家。1956年在北京病逝。</p><p>30吳經明:吳經明(1876—1970),字述齋,建始紅巖寺人,幼年從其父吳光承就讀私塾,曾在五陽書院學習,22歲中秀才。留學日本陸軍士官之一。留學歸國后,在北洋陸軍部任職,授四品銜及北京前門兵站總監。1922年晉升為陸軍中將,1932年辭職回原籍,在家鄉涼水埠吳氏詞堂創辦小學,并親自任教。1947年隨子吳國楨去臺,1970年8月病故。</p><p>31張光杰:張光杰(1907——1928),字豪生,建始縣城北街人。幼年曾就讀于五陽書院。1926年,張光杰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5月,不幸被捕入獄,后英勇就義。</p><p>32呂大森:呂大森(1881年—1930年),字槐庭,號懷天,建始貓兒坪人。幼年就讀五陽書院,1897年考中秀才,同年入湖北武備學堂,后傾向革命,與宋教仁、胡瑛等人在湖北武昌創建科學補習所,策劃響應華興會組織的長沙起義;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后,他策動施南管帶反正;1913年參加討袁,被捕入獄,袁世凱病死后方獲釋,后回鄉居住;1930年到杭州投靠張難先(民主革命家、愛國進步人士),同年11月在杭州病逝。</p><p>33地標:五陽書院是恩施少數民族區域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一處清代書院,現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是武陵山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典型的歷史文化符號,是建始縣城的標志性文化景觀,對于提升建始古文化旅游區的品味有著重大意義,被稱為重要的文化地標。</p><p>34悃愊(kǔn bì):至誠;誠實。</p> <p>建始縣為三國吳景帝孫休永安三年(260)所置,隸屬荊州;位于鄂西南山區北部,隸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臨近長江干流,長江支流清江穿境而過;業州鎮內山巒起伏、重崖疊嶂、流泉飛瀑、林海連綿,以其豐富的旅游資源倍受歷代文人騷客的青睞,“建陽翠黛”、“當陽旭日”、“兩溪春漲”、“石洞通天”、“靈泉甘露”等五景有詩人劉珙徵題詩以誦,位列建始古八景中;其中的“石洞通天”更被收入《中國名勝詞典》,北宋詩人黃庭堅等對其詠頌的詩詞達28首之多。2016年12月,被列入湖北省第一批30個“千年古縣(市)”名單。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4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建始縣退出貧困縣。 [《建始網》顯示,近年來,建始縣城建設如火如荼,日新月異;民族風情街,別致新穎;船兒島休閑廣場,人流如織;幢幢摩天大樓,拔地而起。</p><p> </p> <p><br></p><p>五陽書院位于建始縣業州鎮奎星樓路,因縣有建陽、朝陽、當陽、景陽、巫陽等地名,故名。始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位于城外松樹坪;乾隆二十年(1755)移建于現址;道光二十一年(1841)縣民捐款重修,作為齋房、考棚、自講堂。該書院原有東西號舍,及射圃、官廳、亭閣、箭道等共計大小40余間。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為高等小學堂。五陽書院,是武陵山區土家族區域內現存規模最大、保存狀況最完好的一處清代書院;它不僅豐富了建始文化旅游的內涵,還增強了大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敬重,對于提升建始古文化旅游區的品味有著重大意義,五陽書院已經成為建始的文化符號。建始縣文物部門正在多舉措并行,加強書院的保護與利用,積極申報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br></p><p> </p> <p><br></p><p>石通洞位于建始縣城南朝陽觀山麓東頭。該洞為紅砂巖自然溶洞,南北貫通,形成東南、西北向兩個洞口,而東端有一孔則直通山頂,宛如天窗,故稱“石通洞”。宋代大詩人黃庭堅詠“石通洞”詩“古木蕭蕭洞口風,昔人曾此出樊籠。崖前況有涓涓水,好滌塵襟去效翁。”。清同治五年(1866)版《建始縣志》記載:“石通洞,在天池寺山下,相傳玉峰禪師仙跡。”玉峰禪師是明朝人,萬歷年間,禪師自四川峨嵋山來到建始,拄杖進入石通洞,在此洞修行煉丹,居住數年。石通洞不僅是一處名人游覽過的歷史名勝,還是一處有紀念意義的抗戰遺址。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1938年秋湖北省會武漢淪陷,省政府西遷恩施,省水警總隊駐在建始城區,總隊長蔡孟堅請工于洞旁峭壁上鐫刻“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八個大字,意在號召全國人民齊心協力,抗擊外寇。因石通洞下臨朝陽觀十景之一的“獅灘夜吼”,湖北省臨時參議會議長、湖北省建設廳廳長、“湖北三杰”之一的石瑛在北洞口東側的崖壁上題刻“醒獅洞”三個顏體大字,意在喚醒國民,拋掉幻想,望中華這只睡獅猛醒,擊敗日寇。</p><p><br></p><p> </p> <p><br></p><p>石柱觀位于建始望坪,這里一馬平川,坪中有一山峰隆起,突兀凌空,猶如擎天大柱,人們稱為蟠龍山。山頂有一廟宇,古人稱朝貞觀,今人叫它石柱觀。廟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傳說當年有一樵夫上蟠龍山撿柴,在半巖石縫中拾得半截廟鐘,鐘上殘留“峨眉”二宇,疑為四川峨眉山的神仙降靈,四鄉群眾因此相邀在山頂修筑廟宇。蟠龍山山勢險峻,整個山體是懸崖絕壁,山麓有洞穴,迂回曲折通向山腰,出半山洞口,有238級石梯依山勢盤旋至山頂。山頂蒼松橫生,山花競放,廟宇掩翳在秀林古木之中。四百多年來,石柱觀幾經兵燹,重建數次。現存的土木結構是清代重建,高10.97米,外形呈四層六棱亭閣狀,頂部為六面迭歇山式,飛角是鴟首式,內設前堂后殿,東西兩廂,左右茶舍膳房,布局合理,造型雄偉,工藝精致,顯示出工匠的聰明才智。</p><p> </p><p> </p> <p><br></p><p>石門河旅游區位于湖北建始縣高坪鎮。景區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集“幽、險、奇、秀、古”于一體。景區有人類起源遺址,中國南方最久遠的“巴鹽古道”,中國巴人發祥地之一,中國土家族聚集區。 石門河旅游景區包括高坪游客接待中心(含自駕車旅游營地等)、石門河探幽賞橋游覽帶、巨猿洞訪古懷舊游覽帶、石柱觀道教 養生休閑區、八角村農業休閑度假區,景區面積約180平方公里。素有“施南第一佳要”之稱的石門關山水險峻幽美,歷史上是溝通重慶和宜昌旅游景區的重要節點。石門河景區享有“世界第一古人,中國第一古河,巴楚第一古道,施南第一佳要”的美譽。景區內有三段幽奇峽谷,自然經典,天然奇觀,約200多個景點。絕壁古洞,漫道雄關,蟒藤古樹,鳥語花香,與世隔絕,一塵不染,游覽景區有穿越時空之感。</p><p> </p> <p>朝陽觀位于建始縣城郊鳳冠山,是一處道佛合一的寺廟,歷史上曾因建有朝陽觀而聞名。1999年被列為恩施州州級文物保護單位。朝陽觀的自然景觀非常豐厚。景區內含十大景點,有天池明鏡、石洞飛泉、虎頭昂翠、懸崖白印、虎榜天開、蓬萊仙境、石濺天橋、石聳烏紗、鳳尾拖青、獅灘夜吼。該十大景點被載入清代《建始縣志》。天池寺外自然環境優美,林木蔥郁、幽雅清靜、鳥語花香,風景如畫。周邊景點還有穿洞子林場、米水河、天生橋、閘木水、石鼓門、寶塔山、女兒寨、弓箭巖等。抗日戰爭期間,這里作為當年國民黨的湖北省第一監獄,曾囚禁過葉挺將軍。為此,后建“緬懷堂”。</p> <p><br></p><p> </p><p>黃鶴橋峰林位于湖北建始縣花坪鎮南部,清江北岸,屬于類似張家界和柴埠溪的峰林地貌。此地奇峰林立,絕壁高聳,"欲與天公試比高",絕壁間有一垂直狹縫,傳說是黃鶴高飛之處,后人曾經搭橋聯"天"接"地",故名"黃鶴橋"。景點內各種大小石柱、奇峰、怪石、深谷、天塹、地縫、絕壁俱全。雄偉奇特的峰林景觀在巖溶地貌中十分罕見,可謂"奇峰異石大觀園"。景點內各種大小石柱、奇峰、怪石、深谷、天塹、地峽、地縫、絕壁俱全,僅"一線天"景觀就有多處,而且形態各異,妙不可言。</p> <p><br></p><p>巨猿洞位于建始縣高坪鎮麻札坪村,由于在洞內發現巨猿牙齒化石300余枚,故名巨猿洞。1968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一個野外科考隊到湖北西部考察,在巴東縣中藥材收購部收購的“龍骨”和“龍齒”中挑選出200多顆巨猿牙齒化石,并根據藥材入庫單一路追尋到這批化石的“產地“———建始縣高坪鎮巨猿洞。隨后,野外科考隊對該洞進行了調查,并獲得包括步氏巨猿在內的一批哺乳動物化石。1970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發掘小組在巨猿洞進行了正式發掘,除發現包括巨猿牙齒化石在內的一批哺乳動物化石外,還發現兩枚古人類牙齒化石,經與印尼爪哇魁人對比研究后,確認為屬于早期直立人。這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巨猿與直立人共生的化石點。2001年6月,巨猿洞被國家文物局確定為“準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12月,鄂西課題組對出土的直立人屬正式命名為“建始人”,巨猿洞也正式更名為“建始直立人遺址”,中國科學院院士、古人類學家吳新智為該遺址題寫了“建始直立人遺址”的牌匾。2006年5月25日,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p> <p><br></p><p> 景陽峽風景區位于恩施建始縣景陽鎮境內,因其峽谷風光十分壯觀,被人們喻為“清江畫廊”。清江橫貫全境,峽江兩岸峭壁如削,鐵索大橋飛架南北;江北有鳳凰展翅、霧中石人、絕壁驛道、景陽關、景陽溫泉等景點。江南有五花暮靄、興隆古剎、雙石擎天、龍灣瀑布、土司大寨、雙土地、將軍巖、潮水洞等景觀。景陽峽谷是八百里清江中最美的一段,其中的景陽關、五花暮靄和興隆古剎非常值得一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察隅县|
南城县|
和硕县|
岳西县|
雅安市|
南投市|
永和县|
阆中市|
靖边县|
文安县|
常州市|
来凤县|
昌黎县|
太仆寺旗|
姚安县|
西贡区|
瓦房店市|
枣庄市|
平顶山市|
饶平县|
顺义区|
来宾市|
鹤庆县|
奉化市|
赤峰市|
岳普湖县|
资阳市|
章丘市|
正蓝旗|
麟游县|
高要市|
舟山市|
和静县|
兰考县|
乌兰浩特市|
平江县|
泰来县|
习水县|
广德县|
渭南市|
滦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