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當代國考文武雙進士陳延軍律師</b></p><p><br></p><p> 陳延軍“文武雙修”,1995年國家律師資格考試中超越錄取線13分通過了國家律師資格考試,2013年11月在首屆武術國考中以高分取得“中國武術高段位七段”稱號,被稱為“當代國考文武雙進士”。中國武術高段位七段、國家級段位考評員指導員、國家一級武術裁判,現任中國武協市場開發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武協監事。 現任北京律協軍民融合專委會副秘書長,現從事山西軍史方面研究。</p> <p>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敬告,揭秘薄一波早年的“自首”書一文已發表,歡迎大家關注。</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薄一波家族辛酸史</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作者薄一波</b></p><p><br></p><p> 我生于1908年2月6日(清光緒三十四年戊申正月初五)。我家祖祖輩輩務農,原籍(山西定襄縣)芳蘭鎮。芳蘭是個大鎮。劉、薄兩家是大姓。鎮上共有兩千多戶人家,人多地少,謀生不易。到我高祖父時,立足不住了,于1827年(道光七年)舉家搬到離芳蘭鎮15公里的張家莊。</p><p><br></p><p> 我祖父母死后,由伯父管家。我伯父讀過幾年書,會寫寫算算,在蔣村同某人搭伙,開了個紙坊,他當掌柜,人們都叫他“昌有掌柜”。我父親沒有上過學,從小就干活,給人家打小工。12歲那年,他在張家莊做小工,腳手架倒下來了,砸斷了他的右胳膊。胳膊總算是給接上了,雖沒有完全復位,倒也不影響干活。我伯父的小算盤打得很精,而且冷酷無情,祖父母死后,他就提出來要分家。我父親比他小15歲,很怕他,把他當老子看待,只能依著他。結果是可想而知的,與其說是分家,倒不如說是他把弟弟從家里攆出來了。我的父母,帶著我哥哥,不得不再一次步祖先的后塵,拋別三輩人的故土,搬到了我外公外婆家所在的蔣村。我父母人緣很好,張家莊的人,不論親戚、朋友,還是一般鄉親,都十分看不慣我伯父的做法,對我父母的遭遇深表同情。后來,我家每年都要到張家莊掃墓上墳,走親訪友。直到多年后,我參加革命了,遭到通緝、追蹤,在蔣村遇到危險,不得不離開的時候,仍把張家莊當作首先考慮的落腳點。</p><p><br></p><p> 我父親叫薄昌福,是村里有名的好勞力,吃苦耐勞,干的活又快又好。他沉默寡言,臉曬得很黑,表情顯得格外嚴肅,有人就給他起了個外號,叫他“黑臉閻王”。他心地善良,為人忠厚、忍讓,是村里村外人所共知的。</p><p><br></p><p> 我母親叫胡秀清。她上了歲數以后,村里人都稱她“昌福老人”。她以一生的行事,贏得了村里人的尊敬。我母親不是個弱女子。她遇事不驚,臨危不亂,反應敏捷,總能迅速做出決斷。我家曾先后兩次遇到出人意料的逼債,幾乎逼得一家人走上絕路。都是她化解了。一次是兄長強要40吊錢,胡秀清強忍痛苦,了結了這件事。另一次是大年三十,姐夫又突然上門來討債,這時他姐姐已去世。幸虧胡秀清人緣好,有一批朋友,是一些比較富裕人家的老太太和中年主婦,母親從她們的“私房錢”里借來了100吊,這樣才打發了這個特殊的債主。</p> <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薄昌福已經開始讓兒子讀書,脫離祖祖輩輩務農的的輪回。</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薄昌福 下決心讓兒子上學</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作者薄一波</b></p><p> http://www.sina.com.cn </p><p> 2009年05月11日 12:52</p><p><br></p><p> 導語:薄家祖祖輩輩務農,即使家庭貧困,薄昌福還是堅持讓薄一波初小畢業繼續上學。村里有些人覺得這與他們的家世身份不相稱,說:“薄昌福送兒子到太原去讀書,是想做官嗎?”</p><p><br></p><p> 薄家祖祖輩輩務農,原籍芳蘭鎮,鎮上共有2000多戶人家,人多地少,謀生不易。到他高祖父時,立足不住了,于1827年舉家遷到了離芳蘭鎮15里的張家莊。</p><p><br></p><p> 張家莊是個小山村,地多人少,薄昌福的祖父買了十多畝坡地。父母死后,由哥哥管家。薄昌福沒有上過學,從小給人家打小工,哥哥的小算盤打得很精,而且冷酷無情,在父母死后,就提出來要分家。薄昌福很怕哥哥,只能依著他。薄昌福帶著長子,不得不搬到了他母親所在的蔣村。</p><p><br></p><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合辦紙坊</b></p><p><br></p><p> 蔣村在縣城東面20里,正好坐落在忻(州)定(定襄縣)盆地的盆沿上,地下水豐富,造紙業很發達。</p><p><br></p><p> 薄昌福家搬到蔣村時,三姑夫安排薄昌福在其紙坊里干活。那時薄一波的網哥哥才4歲,到蔣村的第四年姐姐出生了。</p><p><br></p><p> 三姑父見薄昌福干活是把好手,就安排他和蔣村一個姓朱的合伙辦紙坊,取名“萬盛昌”,其實房子、設備是從一個姓胡的地主那里租來的。朱管賬,薄昌福是“領作”,相當于班組長兼技術員。經過一段時間努力,收入逐漸增多。薄昌福成了村里有名的好勞力。薄一波四弟出生那年,兄長家道衰敗。一天,薄昌福的兄長懷揣著刀子,在財神廟路口堵住薄昌福,要40吊錢,否則讓薄昌福殺了他。薄昌福被逼得無路可走,只好借了高利貸。那一年薄一波4歲。</p><p><br></p><p> 合伙開的紙坊,一直維持了近27年之久。當初合約規定盈利對半分,但朱的賬目不清,年底結賬往往有部分不入賬,自己拿走了。薄昌福不識字,不會算,明知虧了,也只好如此。</p><p><br></p><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挺薄一波上學</b></p><p><br></p><p> 薄昌福雖然一向寬以待人,但辦事絕不含糊。他決定送薄一波上學的事就是一個例子。薄一波初小畢業后,薄昌福本不打算再讓他上學,猶豫了好久,但下決心讓他上了,就再也沒有動搖過。高小畢業后他要繼續升學,薄昌福二話沒說,同意了。村里有些人覺得這與他們的家世身份不相稱,便在其父面前說起風涼話:“薄昌福送兒子到太原去讀書,是想做官嗎?”“做官要有面子才行,薄昌福有什么面子?”“怎么沒有?脫下襪子,不就露出腳面來了嗎?”薄昌福聽了,一聲也沒吭。</p><p><br></p><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頻頻投稿</b></p><p><br></p><p> 薄一波在太原上學期間,常向《山西日報》《并州日報》投稿,講些學生的在校活動。《山西日報》平時會將報紙寄到學校,放假就寄到蔣村。蔣村的人突然看到經常有《山西日報》寄來,議論就多了。有的說,一定是薄一波入了混(共)產黨,不看報不行。</p><p><br></p><p> 抗戰爆發,薄一波把父母親從家鄉接出來,送到陜西漢中。眼看著用一輩子的血汗創下的家業棄于一旦,薄昌福心里別提有多痛苦!他不久就一病不起,1938年病逝于漢中,終年64歲。</p><p><br></p><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夫人胡秀清</b></p><p><br></p><p> 薄昌福夫人叫胡秀清。一家人里,數她起得早,睡得晚,吃得差,穿得破。她也不是個弱女子,遇事不驚,反應敏捷。薄一波家曾兩次遇到逼債,都是胡秀清化解的。一次是兄長強要40吊錢,胡秀清強忍痛苦,了結了這件事。另一次是大年三十,姐夫又突然上門來討債,這時他姐姐已去世。幸虧胡秀清人緣好,有一批朋友,是一些比較富裕人家的老太太和中年主婦,母親從她們的“私房錢”里借來了100吊,這樣才打發了這個特殊的債主。</p><p><br></p><p> 薄昌福去世后,薄一波將胡秀清接到晉東南抗日根據地。1949年9月28日,胡秀清因病去世,終年76歲,遺憾的是,只差兩天,她沒有能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p><p><br></p><p> 從薄昌福、胡秀清、薄一波加上哥哥、姐姐、弟弟,在定襄蔣村的六口之家,一個有著一部奮斗史和辛酸史的家。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薄一波自述:我家的辛酸史和奮斗史</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作者薄一波</b></p><p><br></p><p>摘 要:</p><p> 我生于1908年2月6日(清光緒三十四年戊申正月初五)。我家祖祖輩輩務農,原籍(山西定襄縣)芳蘭鎮。芳蘭是個大鎮。劉、薄兩家是大姓。鎮上共有兩千多戶人家,人多地少,謀生不易。到我高祖父時,立足不住了,于1827年(道光七年)舉家搬到離芳蘭鎮15公里的張家莊。</p><p><br></p><p> 我生于1908年2月6日(清光緒三十四年戊申正月初五)。我家祖祖輩輩務農,原籍(山西定襄縣)芳蘭鎮。芳蘭是個大鎮。劉、薄兩家是大姓。鎮上共有兩千多戶人家,人多地少,謀生不易。到我高祖父時,立足不住了,于1827年(道光七年)舉家搬到離芳蘭鎮15公里的張家莊。</p><p><br></p><p> 我祖父母死后,由伯父管家。我伯父讀過幾年書,會寫寫算算,在蔣村同某人搭伙,開了個紙坊,他當掌柜,人們都叫他“昌有掌柜”。我父親沒有上過學,從小就干活,給人家打小工。12歲那年,他在張家莊做小工,腳手架倒下來了,砸斷了他的右胳膊,胳膊總算是給接上了,雖沒有完全復位,倒也不影響干活。我伯父的小算盤打得很精,而且冷酷無情,祖父母死后,他就提出來要分家。我父親比他小15歲,很怕他,把他當老子看待,只能依著他。結果是可想而知的,與其說是分家,倒不如說是他把弟弟從家里攆出來了。我的父母,帶著我哥哥,不得不再一次步祖先的后塵,拋別三輩人的故土,搬到了我外公外婆家所在的蔣村。我父母人緣很好,張家莊的人,不論親戚、朋友,還是一般鄉親,都十分看不慣我伯父的做法,對我父母的遭遇深表同情。后來,我家每年都要到張家莊掃墓上墳,走親訪友。直到多年后,我參加革命了,遭到通緝、追蹤,在蔣村遇到危險,不得不離開的時候,仍把張家莊當作首先考慮的落腳點。</p><p><br></p><p> 蔣村在縣城東面20里,正好坐落在忻(州)定(定襄縣)盆地的盆沿上,背靠著山,面向著平川,是全縣比較富裕的地帶。地下水豐富,打的井很多,造紙業很發達,已有近二百年的歷史。蔣村造紙業規模較大,用人就多,所以有很大的吸引力。那時到蔣村打短工曬紙的男人,平時也有十來個人。我父母也加入了這個行列。</p><p><br></p><p> 我家搬到蔣村時,父親的堂舅幫了大忙,讓父親一家三口住到他自己家里。老舅爺又找到我三姑父,讓他在自己的紙坊里給我父親安排了活計。這時我哥哥才4歲,到蔣村的第四年我姐姐出生了。要解決一家4口的吃穿用,父母親只好起早搭黑地拼命干。我父親干重頭活,母親曬紙,干家務,從來不閑著。</p><p><br></p><p> 三姑父見我父親干活是一把好手,支撐個紙坊沒問題,就安排他和蔣村一個姓朱的合伙辦紙坊。紙坊起名“萬盛昌”,字號雖起得響亮,其實沒有什么根底,房子、設備是從一個姓胡的地主那里租來的。朱能寫會算,就由他管賬,平時也干抄紙活。我父親是“領作”,用現在的話說,就相當于班組長兼技術員了,既要安排、指導別人干活,自己也要全力干。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紙坊堅持下來了,而且越干越好,收入逐漸增多,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起來。</p><p><br></p><p> 我父親叫薄昌福,是村里有名的好勞力,吃苦耐勞,干的活又快又好。他沉默寡言,臉曬得很黑,表情顯得格外嚴肅,有人就給他起了個外號,叫他“黑臉閻王”。他心地善良,為人忠厚、忍讓,是村里村外人所共知的。</p><p><br></p><p> 就在我母親生四弟的那一年,我伯父家道衰敗。一天,他懷里揣著刀子,站在周家堡子五道廟、財神廟路口,等我父親從紙坊回家。見到我父親,他便說:“你站住!我現在過不了日子,給我40吊錢!”我父親一聽就愣了,說:“我一年也不過賺40吊錢,都用來養家活口了,都用完了,手頭實在沒有積存。”伯父臉一沉,唰地從懷里掣出一把刀子,在手里掂了掂,大聲說:“那好,沒有錢,你就把我殺了吧!給你刀子!”我父親被逼得無路可走,只好答應給他借錢,最后借了高利貸。我母親很難過,要找伯父講理。父親只說了一句話:“人家訛咱,總比咱訛人家好。”</p><p><br></p><p> 這一年我4歲,已經記事了。就在伯父訛走40吊錢后不久,一個晚上,母親鬧肚子痛,額頭上的汗珠直往下流。我嚇壞了。母親說:“書存兒,別怕,快去紙坊叫你爹!”那時父親晚上也在紙坊干活,不回家。紙坊在村西頭,離家有一里多路。我趕快跑到紙坊,父親二話沒說,抱著我就往回趕。回到家里,他忙碌了一陣子,傳出了嬰兒響亮的哭聲,是弟弟出世了。家里添丁進口,本是大喜事,我父母卻相對無言,默默垂淚。家里欠了一屁股的債,拿什么來養活這個孩子呢?父母親在無限悲苦中,狠著心把他溺死了。</p><p><br></p><p> 我父親雖一向寬以待人,能忍則忍,但辦事絕不含糊,從不受人左右。只要他拿定了主意,就不會輕易改變。他決定送我上學的事就是一個例子。我初小畢業以后,他本不打算再讓我上學,猶豫了好久,但下決心讓我上了,就再也沒有動搖過。高小畢業后我要繼續升學,他二話沒說,同意了。村里有些人覺得這與我們的家世身份不相稱,說起風涼話來了。對付這些閑話,他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不予理睬”。</p> <p> 薄一波親著《薄一波家族辛酸史》、《薄昌福 下決心讓兒子上學》《薄一波自述:我家的辛酸史和奮斗史》三篇文章,內容可能有些雷同重復,但每篇側重點有所不同。本人尊重原著,原文發表。由于倉促上傳,導致網友們誤以為一篇文章,顯得內容有些混亂。謹此致謙,特此說明。</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薄一波故居</b></p><p><br></p><p> 薄一波故居位於山西太原以北九十多公里處的忻州定襄縣蔣村,故居建於清朝末年,占地 283平方米,屬北方四合院落。據本村老人講大約是薄一波祖父修建。解放後部分房子倒塌,村里又仿照原樣進行翻修。</p><p><br></p><p> 1996年薄一波將此院無私地捐獻給國家。現在由山西省定襄縣人民政府文物旅游管理中心管理。1997年文物旅游管理中心又對院中部分房屋進行了維修併派專人看護。2007年4月,定襄縣人民政府公佈薄一波故居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6月,忻州市人民政府將其公佈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葛市|
沭阳县|
策勒县|
北宁市|
东乡|
永寿县|
石泉县|
长沙县|
宕昌县|
会同县|
垣曲县|
神农架林区|
岳阳市|
长白|
乳山市|
长武县|
白河县|
玛纳斯县|
莱州市|
宜州市|
台湾省|
南涧|
吉木乃县|
台中市|
兴义市|
泰宁县|
新蔡县|
万宁市|
武陟县|
那坡县|
寿光市|
黑龙江省|
芒康县|
于田县|
澄迈县|
吉安县|
邹平县|
鄂托克前旗|
武穴市|
鄂伦春自治旗|
巴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