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王仕昌</span></p> <p><br></p><p> 1980年10月的一天, 我滿懷信心的從縣屬企業到濰縣治渾街人民公社報到,院內有30多間平房,是1958年大躍進時用墳磚建的。全社轄54個大隊(社區),6個工作片。有正副書記,正副社長,委員、助理等20多人,領導安排我在公社黨委辦公室做文字工作。雖當時條件差,但這里離濰坊城里最近,我挺滿意的。人在平凡的崗位上,扎實工作,度過了這難以忘卻二十四個春秋。</p> <p>90年代,與市紀委掛職孫書記留影</p> 做好本職工作 <p> 剛開始,領導安排我們幾人寫公社社志,查閱資料、深入調查,寫好文稿,用鋼板刻字、油印、裝訂。不久,我們又一起整理公社檔案,幾十年的公社檔案在辦公室西里間里用筐盛著,我們細致的進行理順分類、裝訂裝袋,用近1年功夫全部整理好。1984年1月,撤縣建區歸坊子區,領導安排我任新聞報道員,當時主要職責是向坊子區廣播站和市、省新聞單位投稿,同時幫助辦公室寫寫材料。期間,我認為寫新聞稿是美差,大有可為。我牢記在防化團當兵復員時團新聞干事徐海軍對我說的一句話,"小王,復員回地方后,不要扔掉筆,要把在部隊學到的知識用到工作中″,堅持寫好新聞稿,有時寫到深夜,幾十年如一日,百折不撓,無論領導安排工作多忙多累,對寫稿不放棄,特別愛寫發生在身邊的人和事。</p><p> <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1997年夏季一天,筆者用全區新聞頭等獎配置的像機,拍下副省長陳延明和區長張樹琛來濰坊(清池)清香食品有限公司視察工作。</p> <p class="ql-block"> 2001年度"十佳好新聞″證書</p><p class="ql-block"> 區委宣傳部在表彰大會上發了500元獎金!</p> <p> 稿子寫好后,有時通過郵局寄,有時騎自行車三、四十里路,冒嚴寒頂烈日,親自把稿件送到編輯手里。二十多年中,我先后在市以上新聞媒體發表稿件千余篇。2000年2月,新調來的鎮黨委書記隋汝文(現青島市副市長、公安局長),尊師重教,為中學教師解決教師住房難,我寫了《鎮領導幫俺解決住房難》一稿很快被濰坊日報采用。我十幾次報道奶牛養殖業戶致富的事跡,促進全鎮奶牛養殖業,全鎮奶牛專業村發展到20多個。</p> <p> 1993年6月17日《濰坊日報》一版頭條。</p> <p>我寫的"四龍騰飛,振興清池經濟″等稿件被《濰坊日報》頭版頭條刊用。并參入了報社頭條好新聞大賽;還被坊子區委區政府評為好新聞;釆寫的《政府辦啥事群眾來點》一稿,被區委、區政府評為2001年度"十佳好新聞",分別給予獎勵;為一連老戰友王家侯孟村支部書記韓效信釆寫的《奉獻篇》被大眾日報刊用;在七一"建黨征文″活動中被區委評為一等獎。在全市新聞工作者競爭如林的浪朝中,我連續十五年被《濰坊日報》評為模范報道員,曾被市政府評為政務信息"先進工作者″。今天對我來說,人生往事如煙雨,名利淡如水,不過上了年紀回憶下,莫忘人生經歷,也是對自己的正確肯定。</p> <p> 市政府政務信息先進工作者證書</p> <p class="ql-block">1999年9月,與鎮黨委宣傳委員牟者儉參加濰坊日報社培訓班,進一步提高了寫作水平。</p><p class="ql-block"> 圖為: 前排左四,大眾日報副總編呂熙祥,左六,濰坊日報社黨委書記;其他為報社各部主任。后為學員,筆者后二排右二。</p> 組織叫干啥就干啥 <p> 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完成好領導交給的其他任務。其實,鄉鎮工作是小機關大服務,上邊千條線都找基層干。1981年春一天,周夕勝副社長要我去搞外調,主要是為在文革中受到沖擊的一名干部落實政策需要材料。我騎著自行車走了90多里路到了南孫公社登記,己是下午3點了,又到村找到劉某,他很高興的熱情接待了我,晚飯后同住炕頭交談形成材料,第二天騎車回來,圓滿完成任務。</p><p><br></p> <p><br></p><p> 1981年冬季,全社認真貫徹黨中央"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子″的精神,社村干部在公社醫院辦公,組織婦女查體、結扎,流產。每天醫院計生對象爆滿,分管計生工作的副主任張順清要我負責后勤保障,主要保證公社干部吃飯生活,管理小帳目,期 間沒出一點差錯。從此,計劃生育工作越來越緊,每年冬春,都要集中突擊進行,走村入戶,有時深更半夜行動,我幾乎都積極參加。</p><p> 1982年秋冬季,我參加了公社整黨工作隊,帶上鋪蓋駐進了西清村,與公社黨委書記朱寶金(市煙草公司經理)、組織委員馬忠明(后區黨校校長),婦聯主任單連芬,工業辦公室主任李奎元等吃住在一起,組織全村黨員干部學習文件,各自查擺問題,使農村黨員干部提高覺悟,在農村各項工作中發揮黨員摸范帶頭作用。</p><p> </p> <p class="ql-block">圖為:1992年6月20日濰坊日報頭版刊登的鎮機關干部幫助治渾街村烈軍屬、特困戶抗旱播種玉米,牟者儉、莊宗華、潘加剛、岳德江、王仕昌、張愛蘭。</p><p class="ql-block"><br></p> <p> 1983年春,黨委副書記、社長王夕年要我、李永茂、李懷德去張營片,辦公地點設在閆家張營大隊辦公室,我們帶著鋪卷住在辦公室南屋,有時我自已住下,晚上忽然想起,這辦公室原是一座破廟拆后建的村小學(學校己搬遷),心里真有點害怕。但又一想,廟里神像是泥塑的。沒什么可怕的。在這住了半年,幫助幾個村工作,那時主要是建基層領導班子,針對個別村干部文化低、年令大的狀況,換有文化知識,作風正派的年青人。如劉家張營村建國前老黨員、支部書記劉道棟年令過大,文化低。我們通過調查,挑選了退伍軍人、在縣屬企業的劉法之回村任支部書記,一年功夫,村里各項工作有了起色。</p><p>‘</p> <p>1986年5月1日,與鎮黨委宣傳委員莊宗華(左一)在蓬萊閣。</p><p><br></p><p> 近十幾年中,我和幾名干部包靠張營工作片,對一些條件差的村,幫助上家庭養殖業,讓農民早日過上好日子;為村里解決實際困難,南潘村是離鎮政府最偏僻的村,村里沒有電,村民生產生活很不便。1986年春,我們向領導匯報、協調有關部門幫助按上了電,實現全鎮村村通了電。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還要搞好"三提五統",三提為公積金、公益金和管理費,五統是用于鄉村兩級辦學、計劃生育、優撫、民兵訓練、修鄉村道路,每年還要出義務工,否則可用錢抵頂。這些工作都是艱巨任務,我們深入農戶,做細致扎實工作,沒有半點怨言,盡最大努力完成任務。</p><p><br></p> <p>昔日麥浪滾滾田,今朝高科工業園。</p><p><br></p><p> 直到二十一世紀,結束了幾千年種地交皇糧的歷史,"三提五統″也成了歷史名詞了。另一項是分責任田,我們幫村分責任田,有時剛埋上木樁,中午吃飯的功夫,被不滿的人拔了,對這些個別村的人,下戶做深入細致的群眾工作,直至任務完成。1991年春,坊子區計生委主任王維玲推薦我去區計生委做文字工作,去后先到省計生學校學習二年。在這歲月路口,我熱愛故鄉這塊熱土,決定留下,暗暗下定決心為家鄉貢獻一生。二十四年的基層工作實踐,鍛煉了我的吃苦耐勞精神,磨煉了意志。</p> <p> 1985年春,去遼寧、吉林省出差!</p> 廉潔自律 <p class="ql-block"> 工作中做到廉潔自律。1985年春,鎮上為創收,辦起工業公司,要我兼現金出納,供銷員馬同孝銷往東北一批五香花生米款要不回來,領導安排我去要款。我到了吉林省通化市的一家商店,見到負責人李芳奎,市法院院長退休,山東濰坊坊子區李家營子人,他領我到商店花生短稱少兩的情況查明,便帶我去他家請我吃中午飯,李是地級市法院院長退休,說起話來挺牛,飯后拿出西瓜,他說,這西瓜是從海南來的,我去海南坐飛機似是北屋上南屋,說話雖牛但很撲素,家住的是4間平房,院墻是木板下角料和樹枝扎制,院子下雨后很泥濘。他還說:"小王,咱們是老鄉,你向單位打個電話匯報下,合理解決,我就把款付上″。我把情況向單位匯報后,經領導同意,合情合理解決了,李拿出500元錢給我,說是回家路上買點水果和瓶水喝,但被我婉言謝絕了。</p><p class="ql-block"> 1992年初,我根據中央下發的減輕農民負擔文件精神,寫了清池鎮采取五項措施減輕農民負擔的文稿,第二天被《濰坊日報》頭版采用,區委常委、宣傳部長齊寶禮親自來找我,表揚我,從此對我也厚愛。我退休后一次遇到他,他說,仕昌有啥事找我能幫的我一定幫,我說兒子上大學廣告設計專業,找個工作。他說,我托人辦去市廣播電視臺沒問題。后來,我一想,不能搞特殊,不能走后門。兒子畢業后,自己應聘找到合適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p> 人大秘書工作 <p class="ql-block"> 1994年2月的一天早上,鎮黨委書記扈本軍(后任市廣電局長)在鎮機關會上,突然宣布由我兼任人大秘書,這突如其來的"驚喜"使我思想上產生波動和壓力。一是喜得是讓我兼人大秘書是領導的信用,組織的安排。二是原來的秘書干的好好的,怕他對我產生誤會,不利于同事之間的團結。</p><p class="ql-block"> 鎮人大秘書這職位是在編干部擔任。在鄰鄉一一溝西鄉是部隊營級轉員干部岳光福擔任。我是兼職。每到開鎮人代會,要寫會議程序、起草通知,政府工作報告,選舉事項、會間放鞭炮、組織代表討論等……這差事可不輕。</p> <p>人大工作會議</p> <p> 在鎮區人大代表換屆間工作更繁重,人大代表換屆是區五年鎮三年,要按程序、按年令、男女、干群、學歷、職業等比例選出人大代表,需要選民登記、張榜公布、組織選民看榜等。平日還要聯系代表,組織代表參觀學習、調研考察。就這樣兼職,一兼就是10年,直至退休。</p> <p>與鎮人大主席郭介友(左一)合影</p><p><br></p><p>到區參加一年一度的人代會,先去開預備會,安排住宿;會間發放簡報,記錄討論情況,寫匯報材料,休息時,代表們打撲克、下象棋,談天說地,娛樂娛樂,但我要動手寫材料,力爭在簡報上見文章。</p> <p>1994年3月19日,鎮十三屆二次會議全體代表合影,筆者后二排右一!</p> 簡談 寫作體會 <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來,我寫文章很多,但自已的水平有時可能不盡人意,但我盡心盡責,敢于擔當,對得起良心。 我曾代筆為十幾人寫過入黨申請書,有的父子兩代找我代寫過;還幫人寫過檢查、述職報告、決心書、訴狀、個人和單位總結。我是一般職員,但我享受參加鎮黨委會和書記辦公會待遇,這是讓我更好了解情況、理解黨委工作思路,便于做好新聞宣傳工作。</p><p class="ql-block"> 1995年春夏之交,區委召開鄉鎮黨委書記會,要求各鎮寫好書面匯報材料,匯報時間不能超20分鐘,鎮委書記扈本軍先要我起草,然后,到了晚上我們二人逐句逐字推敲,精心修改,僅僅十來張紙,一直到凌晨五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92年春,鎮黨委委書記叢志川(后任市鄉鎮企業局副局長)與鎮長扈本軍深入鎮辦企業,解決實際困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副書記王勇(現任濰坊市政府副秘書長)被區委組織部考察后,讓我寫考察鑒定,我愉快的接受了,寫完時,王書記說:"仕昌啊,告訴你個預料到的消息,咱可能不在一起了″。五天后,果然王書記調車留莊鄉任黨委書記。</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區工商局聘我去辦公室工作,正是全黨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局長、4個副局長、紀檢書記六個局領導的"回頭看″材料過不了關,我去后為他們重新寫,寫好后,并親自送到坊子區委辦副秘書長李鑫手中,他看后說,"仕昌,你寫的",我點了點頭。李秘書長說:"行了,回去吧”。″材料″終于過了關。</p> <p> 坊子區1999年好新聞獎證書</p> <p class="ql-block">1999年初夏,與濰坊日報社韓新城主任去大連學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體會到,要想寫好文章,要反復推敲修改,如檢討材料和述職報告更不能應付了事,那是過不了關的。我這輩子寫了些文章,過去沒有電腦,更沒網絡,寫材料要靠腦子里出,真是個苦差事。我深知,幾十春秋一幌越,酸甜苦辣都嘗過,在部隊大學校培養鍛煉和軍地兩方面領導的幫助支持下,防化團戰友們的激勵下,取得了一定成績,光榮退休,每天過著有滋有味的生活,這輩子有感悟有收獲,知足了!</p> <p class="ql-block">筆者參加過十幾次征兵工作,1997年送第一批新兵去濟南軍區某部,在鎮辦公樓前合影,后排左一:王仕昌、左二:趙樂平(人武部長)、左三:徐文棟。</p> <p>曬曬泛黃的報摘,重溫昔日代表作。</p> <p>1992年4月7日濰坊日報刊登</p> <p>乘勢而上成大器</p> <p>春季麥田管理</p> <p>甘灑汗水鑄輝煌</p> <p> 七一黨的生日,黨建征文。</p> <p>喜看清池畜牧業</p> <p>清池隆起沙發城</p> <p>致富不忘眾鄉親</p> <p>老瀟灑新精神</p> <p>巾幗英雄一牟秀玲</p> <p>孫志強一一紫鳶牛奶創一流品牌</p> <p>依靠科技治廠有方</p> <p>五項措施治標治本,《濰坊日報》頭版。</p> <p>牟會成十萬元捐教濟困</p> <p>報道李振華創業史,濰坊報占版面三分之一</p> <p> </p><p> 2020年5月28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凉市|
大足县|
昌平区|
环江|
德化县|
马关县|
乌兰察布市|
明光市|
同德县|
宝坻区|
桐乡市|
沂源县|
辰溪县|
涿鹿县|
松阳县|
六安市|
安丘市|
吉木萨尔县|
会理县|
汉源县|
大姚县|
凯里市|
沐川县|
湘乡市|
郸城县|
大田县|
郎溪县|
凤山市|
岗巴县|
贞丰县|
巴东县|
济宁市|
广昌县|
龙井市|
固安县|
囊谦县|
晴隆县|
北票市|
华亭县|
赣榆县|
额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