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或者可以說道路的變化是社會進步一個最有力的標志。古代物流靠的只有陸路與水運,陸路即是古道。而古道的遺存多寡、建造規模,也可充分見證古代農耕社會里一個地域人口繁盛、經濟發達與否的程度。</p> <p> 江西浮梁,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設縣,至今(2020年)已有1400年的歷史,因瓷茶資源優渥,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史載:“浮梁歙州,萬國來求。”足見其在漫長歷史長河里的璀璨與輝煌。浮梁縣境內,可謂古道遍布,就目前17個鄉鎮而言,幾乎每個鄉鎮都有規模不等的古道,這也是浮梁縣在過去社會里人民生產生活、物資流動的一段生動歷史記憶。</p> <p> 庚子年的疫情“陰霾”終于在億萬國民的渴盼中散去,一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最終取得決定性勝利。谷雨節氣里的陽光格外燦爛而暖心,“禁足”良久的人們又可以走出家門,與大自然擁抱了。</p> <p> 大好春光莫辜負!在浮梁縣政協的精心組織下,一場古道調研活動得以開展,此次行走路線是從浮梁縣瑤里鎮汪胡村出發,中午到達婺源縣水嵐村,中飯后再從水嵐村出發回到瑤里鎮羅源村,單程10余公里。2020年4月25日(農歷四月初三),陽光和煦,上午8時40分,一行12人乘車抵達瑤里鎮汪胡村,行走正式開始。最難得的是縣政協陳國清主席也熱情參與其中,其余同行者:昌江區人大副主任陳菊明,縣政協文史委主任呂曉峰,縣新平中學教師萬七順,勒功學校教師朱思念,縣三小教師徐琳婕、三龍小學教師盛婕,峙灘鎮財政所程新英;天寶中學校長朱盛開、瑤里中學黨支部書記方中華與鵝湖中學教師王伏橋三人熱心為大家當向導。</p> <p> 剛從汪胡村出發,我們就被古道兩邊的茶葉山所吸引,且止不住感嘆,那一層層用大塊麻石砌起的梯形茶葉山花費的勞動力真不敢想象,動用如此之大的人力物力,亦可見過去茶葉對當地村民生活的重要性,一塊茶園的收入可能就是一家人一年的重要經濟來源。我隨手在茶樹上采摘一枚嫩芽放到嘴里細嚼,品嘗茶葉特有的苦澀與香氣。同行12人,大家說就數我與朱思念老師不同,他西裝革履,肩系一只皮革包,我手拎一個上班的文件包,這明顯是不慣參加戶外活動的主。大家的包里都帶著水和食物,以備路上補充能量。陳菊明主任一下車,就頭戴一頂有帽檐的紅色帽子,只露出一雙秀氣的眉眼,真是紅帽遮顏走古道。另兩位女性徐琳婕老師與盛婕老師則分別戴了頂遮陽帽,兩位都是80后,擅長寫詩,在古道上輕盈地移步。最年輕的當屬峙灘鎮財政所的程新英,95后,我們都喊他小程,朝氣蓬勃,熱情洋溢,主動為大家提包,每到歇息,就拿出自己包里的蛋糕遞到大家的面前分享。</p> <p> 一路行走,一路說笑。三位向導一位領頭,一位居中,一位斷后。遇有岔道處,就為大家正確指引。走著走著,由于大家各有所樂,一支隊伍就散了,若沒有三位向導,急行者就要老止步等待那走走停停對路邊風景感興趣的慢行者。請三位向導是經常參加戶外活動的萬七順老師的主意,他真的很有經驗。從山腳到達山頂,并沒有用多長的時間,山頂上的路挺好走的,都是小起伏,極少有陡坡。石鋪古道一截一截的,有些路段是土路,并不全是石條鋪就,古人大概也是能省則省,畢竟把石條運到山上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遇到下坡易打滑處,則是石條鋪就的一級一級石階。我們沒想到從政多年的陳國清主席對植物居然那么熟悉,每看到路旁生長得精神的植物,他都要停下來細心地觀賞,并告訴大家叫什么學名,像我這樣從小放牛、打豬草長大的農村娃都不清楚,由此也可見一個人對待生活的用心程度。呂曉峰主任挎一部攝像機,不錯過一路上的好風景,為了拍些好圖片,他老是掉隊。這是進入谷雨節氣后的第七天,山上不時有一簇簇的杜鵑花開得正艷。</p> <p> 古道兩旁樹林茂密,青蔥的茶園與蓊郁的油茶樹不時出現,間或一道溪水婉聲吟唱,讓我們止不住把瓶子里的礦泉水倒掉,盛上一瓶,且走且飲。油茶樹有“一花兩果”的特性,同一種花的掛果,在不同的季節,結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果實,一種是清明前后長出的可以直接食用的“茶苞”,一種是霜降前后采摘的用來榨油的油茶籽。時隔二十多年,我竟然不意在這次古道行走中吃到了久違的茶苞,那種澀中帶著植物清香與微甜的味道又循著青少年時代的記憶找回來了。我爬到油茶樹上去摘下一個又一個。當地茶農依然在忙著采茶,受疫情影響,學校仍未全部開學,有小孩廝跟了大人們來到茶山上,在茶園里開心玩耍。油茶樹枝上偶爾吊著一個袋子,那里面是茶農帶上山來吃的午飯。我們與茶農攀談,得知他們都是天不亮就起床做飯,天剛亮就從家里出發了,要走這么遠的路,不打早怎么行?又問他們每天采茶的收入,說現在三百元以上吧,谷雨前會高出五百。我們問她們累不累,她們說:“采茶算什么累,你們看看腳下的古道,前人修起來那才叫累,這就叫‘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我們點頭稱是。</p> <p> 站在高高的山頂上,那感覺真是不一樣。陳國清主席深情地贊美浮梁的生態資源優勢,并且詳細地與大家介紹浮梁下一步的發展思路,“綠水青山,田園牧歌,鄉愁綿綿,其樂融融”,這是浮梁發展道路上又一次新的定位。他贊嘆道:“浮梁這片山水真是適合安放鄉愁的好地方啊!”陳菊明主任一路采摘著各種可以食用的野菜,背包里“內容”甚是豐富,且認識一些中草藥,說明其主治功能,大概平時對植物多有眷顧。朱思念老師精神最是可嘉,他膝蓋痛風,得到通知后,仍然決定參加。只見他在古道上一瘸一拐的邁步,行走速度卻不輸給我們,還總是走在隊伍的前面。</p> <p> 一路上,還看到了幾座供人歇息的亭子,石砌的三面墻,杉木的檁條與椽子,泥土燒制的老瓦蓋頂,仔細查看,都是在原址上進行修復的。呂曉峰主任說:“一般說來是五里一涼亭,十里一茶亭,這也要視路況而定,路途平坦,亭子的間隔當然也就遠些。”他又向大家講解古道方面的知識,古道寬,說明當時來往的人很多,人流量大,方便讓路;臺階建得低,也是為了挑擔的行人走著不致太辛苦,若挑著擔子還要高抬腿,這哪吃得消?這自然也就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只需看看那一塊塊平整的長石條就知道了。大家都說很有道理。</p> <p> 將近上午11點,我們抵達了婺源縣的水嵐村。雖說浮梁縣深山里的小村莊也不少,但像這樣的村莊還是少見。整個村莊,沿一條水流量豐沛的山溪兩邊而建,房屋高低錯落,村中巷弄不是上坡就是下坡,臺階因為用水泥糊了一條窄窄的線路,摩托車才可以騎到家門口,獨輪車才可以在村里運送東西。從村莊四周那些土地可以看出村民是極其勤勞的,我們沒有看到荒蕪的田地。呂曉峰主任號召大家合個影,于是我們在一幢老房子的屋檐下坐成一排,攝像機調成自動拍攝后,大家笑臉面對鏡頭,記下這次難忘的行走。我是寫不來詩的文學愛好者,止不住內心的那點詩性,便即興胡諂起來:“此刻,我們坐在婺源的屋檐下/水聲中的水嵐村房屋高低錯落/一位女詩人害羞地坐在老房子的門檻上/村里一位青年回頭多看了她幾眼/我們問女詩人愿意嫁來此處否/她嬌氣地蹦出一個字:不!”腹中確實感到饑餓了,雖說路上也不時地吃點東西,但對米飯的渴望還是難舍。先問了一家吃飯的地方,鄰居說主人上山采茶去了。大家未免有些失望。又問到一處,恰好店主在家。便止不住心生歡喜。問及,店主姓詹,他說此村都姓詹,他原在婺源縣城開店,由于疫情原因,生意不好,才在村里待著沒出去。</p> <p> 在等待開飯的時間里,大家便在村里自由走動。村里多老人與孩子,年輕人很少。客觀說,在交通本就不發達的古代農耕社會,因為仰賴自然資源優勢,住在這樣的村莊會覺得幸福滿足,但在今天社會,就顯得閉塞了些,也難怪我們同行的女詩人說不愿意嫁到這個美麗的小山村來。與村民閑聊,得知過去水嵐村的茶葉、茶油等物資多是通過走古道送到瑤里去售賣,那時的古道上人來人往,熱鬧得很,這也說明了瑤里過去在經濟上的繁榮。我們走在村中的巷弄里,水聲不絕于耳,看著四周合圍的高山,真有一種身處世外的感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就是這般模樣嗎?雖是深山村莊,卻有種寸土寸金的感覺,房前屋后能利用的空地都精致地利用了。詹店主店舍的右邊卻有一塊一間臥室般大小的空地荒蕪著,一根長長的竹筧架在空地上,清泉自流。我們出于好奇,詢問這塊空地閑置的原因,說要是歸屬了他搞家庭建設不是更方便嗎?詹店主說這塊空地上不能建房子,自古以來,一建房子,村里必發生火災,這是試了又試的。還有這回事,我們聽了將信將疑,看來這還真是一塊有神性的土地。</p> <p> 飯菜做好了,大家已有些迫不及待,個個飯碗盛滿,大口吃菜,滿嘴吞飯,胃口好極,其中四人分別喝了一杯詹店主家自釀的米酒,最后盤中菜吃得精光,紛紛稱贊詹店主的菜做得地道,到底是開飯店的,就是不同。吃飽喝足,稍作歇息;告別水嵐,繼續趕路。這一路走來,不論是浮梁縣地界還是婺源縣地界上的茶葉山和油茶山,都打理得很好,還有村民在用機器修剪茶園,嗡嗡聲打破著深山的寧靜。從路況來看,古道仍然為當地村民發揮著不小的作用,不然我們的行走也不會這么輕松。</p> <p> 為了看風景,偶爾我也掉隊了,便一個人在古道上默然前行。這時,我真有些感覺自己走進了歲月的深處,穿越到了從前的時光,想前面可能會遇上一位挑擔的老農,他穿著舊時的衣服,腰里別著一根竹制的黃煙筒,臉上淌滿了晶瑩的汗珠子,我會與他坐下來,共吸一袋黃煙,聊聊家常。或者遇上一頂花轎,前面的樂手吹著細樂,轎里坐著一位新娘,她是心花怒放著盼望與新郎共度日月呢,還是滿臉哀愁著難舍生養的爹娘?想起我小時候聽到的鄉謠中的幾句:“……大舅舅來做媒,小舅舅來扛箱,一扛走到楊梅嶺,看見婆家花屋頂,二扛走到楊梅林,看見婆家花大門……”這自然說的是走古道抬新娘的情景。腳下的古道,又曾經抬過多少新娘?三寸金蓮的小腳,被抬到婆家后,在往后的時光中,與親生爹娘的相見又是何其少矣!想爹娘時,大概也只有佇立門前,望著那綿綿青山兀自落淚的情狀了。長長的古道阻隔,回一次娘家,若沒有丈夫的陪伴,又是多么的艱難!</p> <p> 探尋古道,是對歲月的一種傾聽,是對時光的一種回溯,是對歷史的一種觸摸。古道之于前人是辛勞的生活線,之于今人卻是行走的風景線。文人文字作品中對歷史回望的那份詩意,到底比不上今天現實生活的美好。漸漸地,當我們站在山間的古道上回首時,水嵐村看不見了。我在心里想,深山里的水嵐村,今生我還會走長長的古道去看你嗎?傾聽你身體里潺潺流淌的水聲?再次品嘗詹店主做出的可口飯菜?對于你,我雖沒有不舍,但也是人生路上一份美好的記憶,一個擁有如此婉約名字的小村莊,我記住了你的存在,恰如你也記住了我某年某月某日的到來。你的厚重里,又深藏了多少人世的滄桑!</p> <p> 終于到達了浮梁縣與婺源縣交界的一座山嶺,向導方中華書記指著山腳下又一座白墻灰瓦的村莊說那是婺源縣的西山村,瑤里鎮的羅源村還看不見的。我們一行人坐下來歇息,又是喝水吃東西。再次行走,一直是下坡路,古道的石塊鋪得非常嚴整,也很好走,只是枯萎的竹葉落滿石階,一不小心便是一個趔趄。路上遇到一位上山干活的瑤里農人,他正坐在石階上休息。我們稱贊這里的自然資源真好。他說資源是好,但到底留不住年輕人的心哪!</p> <p> 下午4點,我們抵達了山腳下的一座村莊。這次古道行走至此算是全部結束了。方中華書記說這叫內石井村,出去一個村莊叫外石井村,都屬于羅源村委會下面的自然村小組。一條清澈的溪流,兩岸是人家,村莊環境干凈整潔,只是見不到年輕人。我們在溪水邊席地而坐,將包里能吃的傾囊而出,說全部吃光喝盡了,不必再帶回去。小程真是既勤快又厲害,我們帶來的蘋果他在溪水里一個個洗凈,雙手一掰,就一分兩半,遞到大家面前。陳國清主席笑問大家有收獲沒。我們嘻嘻哈哈笑答:“累并快樂著!”</p> <p> 回來的車上,我們對陳國清主席說,希望有一天浮梁縣境內所有古道能得到全面的保護與修復,這既為戶外活動的愛好者親近自然提供了一個個好去處,也讓古道文化成為浮梁縣打造全域旅游環境與實施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中一道別樣的風景!</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阳|
北安市|
柳州市|
威海市|
饶河县|
堆龙德庆县|
河东区|
巴林左旗|
视频|
沙洋县|
濉溪县|
昌吉市|
酉阳|
丰原市|
花莲市|
东城区|
阳江市|
青岛市|
论坛|
方正县|
昌邑市|
将乐县|
大厂|
华阴市|
邛崃市|
安岳县|
乌恰县|
南安市|
略阳县|
河北区|
化州市|
台江县|
雷山县|
泸西县|
锡林浩特市|
黑山县|
万山特区|
玉屏|
大连市|
庆元县|
曲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