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井陘,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古縣,位于河北省西部邊陲,太行山東麓的晉冀結(jié)合部,被稱為“太行八陘第五陘,天下九塞第六塞”。歷史上韓信背水一戰(zhàn)攻克趙國;抗擊日寇的百團大戰(zhàn)就發(fā)生在井陘微水一帶。</p><p> 陶瓷水鎮(zhèn)位于井陘縣秀林鎮(zhèn)南橫口村,是一座極具特色的古代村落,是古鎮(zhèn)千年陶瓷文化的見證,籠盔壘墻,窯洞為家,清幽古道散發(fā)著千年古窯的氣息。</p><p> 此地依山傍水,庭院樓閣清靜淡雅,村民就地取材,用石頭和廢瓷片鋪的村路曲徑通幽,四通八達,沿著小路你可以走訪民居大院,也可以順路上坡登高遠望,或沿岸漫步賞花觀景,或者泛舟湖上感受一番北國的水上風光。</p><p> 旅游攻略: 陶瓷水鎮(zhèn)游覽全程不收門票(停車費也沒收)從太原自駕3小時既可到達,導(dǎo)航定位“陶瓷水鎮(zhèn)游客服務(wù)中心”</p><p> 附近還有“太行天路、于家莊石頭村、天長古鎮(zhèn)(舊井陘城)蒼巖山、乏驢嶺”等景點。</p><p> 住宿:陶瓷水鎮(zhèn)民宿不錯,需要提前預(yù)訂(價格稍貴)也可以去縣城或者井陘礦區(qū),距離都不遠,那里的條件較好。</p> <p> 穿行在古村小巷,錯落有致的石砌小路“盔籠”疊落的圖案,一路上隨處可見盛滿故事的石磨、石碾、窯洞,古村邊流淌千年的甘陶河水在緩緩的向前;百年的正太(石太)鐵路上一列火車由西向東跨河而去……</p> <p> 湖面上停泊的 畫舫、烏蓬船好似是在江南水鄉(xiāng)</p> <p> 沿河觀光步道</p> <p> 運行 百年的石太(正太)鐵路沿著村邊穿越甘陶河大橋一路向東而去。</p> <p> 村頭的石太鐵路涵洞</p> <p> 村口閣樓</p> <p> “饅頭窯”井陘窯遺址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瓷窯遺址,是全國唯一的國寶級文物。</p> <p> 南橫口村,這個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陶瓷之鄉(xiāng),從隋朝開始,燒制陶瓷的歷史有1200多年,有14處瓷窯遺址被例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瓷窯廠遍布河道兩岸共有80余座,村里現(xiàn)有明清建筑150多座,千年古驛鋪林立,這些遺跡2001年被列為國家級保護文物,2016年被列為中國傳統(tǒng)村名錄。</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南橫口村的民居建筑極有特色,布滿了陶瓷元素的房屋和院墻,大多數(shù)是用一種圓形的古銅或米黃色的罐狀材料壘成,有的墻體還根據(jù)“罐子”的大小和形狀堆砌成不同的圖案。這些“罐子”叫“匣缽”俗話稱“籠盔”是之前制陶時用來裝瓷坯的模具,等這些陶器燒制出來“籠盔”也就沒用了,村民們發(fā)現(xiàn)這些中空結(jié)構(gòu)的籠盔還可以壘院墻蓋房子,并且冬暖夏涼,于是就將這些籠盔收集起來廢物利用,由此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民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由于用這些籠盔壘成的院墻特別結(jié)實,村民們就把這些院墻稱之為“黃金甲”,行走在村里的石板路上觸摸著一片片籠盔,似乎還能感受到那千年窯火的溫度。</span></p> <p> 原汁原味</p> <p> 用罈和甕底拼圖的照壁</p> <p> 碎片粘貼成壁畫</p> <p> 壇子蓋鋪的地面</p> <p> 街心小廣場</p> <p> 有幸結(jié)識許力楊先生(中)</p><p> 許力楊,井陘天長鎮(zhèn)人,在美術(shù)、考古、金石、文史、國學(xué)多有建樹。編著有《井陘碑石文選》《井陘古今名人》,參與《井陘縣志》《石家莊歷史文化詞典》《井陘窯》等書籍編纂工作,是井陘難得的“活字典”。</p><p> 井陘,雖我祖籍,然我生長于晉,對故鄉(xiāng)知之甚少,此行能有緣聆聽先生指教,乃三生有幸,受益匪淺。</p> <p> 你有興趣可以在這個院里親手制作陶器</p> <p> 小鎮(zhèn)食宿交通都很方便</p> <p> 游古鎮(zhèn)、品美食、制陶器</p> <p> 到此一游</p> <p> 紅色文化紀念館</p> <p> 天長古城,位于井陘縣城西南15公里。據(jù)史書記載此地于漢代設(shè)天長鎮(zhèn),唐代設(shè)天長軍,后晉為天威軍,一路走來歷史久遠,自宋熙寧八年(1075年)的近九百年間一直為井陘縣城所在地。1958年縣城向東遷至微水鎮(zhèn),古城也因此較好地保存下來,基本未遭到建設(shè)性破壞,城門城墻、古街古巷、老宅大院基本完整。城中始建于明末的王家大院頗有氣派,當年孫中山與閻錫山曾在此院會晤,留下一段民國佳話。</p><p> 古城南門,會源門。</p> <p> 小南門觀音閣</p><p> 天長古城是宋、元、明、清歷史文化的綜合體現(xiàn),古人曾對這是的地形地貌做過精辟闡述“綿河瀠于前,陘山踞于后,固關(guān)之險控帶西南,抱犢之雄延亙東北,上焉藩屏神京,下之保障民社,蓋古巖邑也”。唐代大詩人王維經(jīng)過井陘時以“井邑傅巖上,客亭云霧間,高城眺落日,拯浦落蒼山”之句贊美這里的山水風光。</p> <p> 千年古橋</p> <p> 城隍廟戲樓</p> <p> 天長鎮(zhèn)歷經(jīng)千載,走進鎮(zhèn)區(qū)只見城垣門垛,官署學(xué)宮,寺廟石橋以及府第民居等古建筑星羅棋布觸目皆是,令人猶如置身歷史的幻境。</p> <p> 古城原有格局保存完好,明清時期建筑居多,鎮(zhèn)區(qū)中心為明清縣衙,東有皆山書院,西有城隍廟和文廟,私家宅第鱗次櫛比。</p><p> 我此行重點想去皆山書院,那里是我媽媽的母校。</p> <p> 東城門,皆山書院座落在路北。</p> <p> 皆山書院,清乾隆42年(1777年)井陘知縣周尚親在井陘縣城東門路北節(jié)孝祠舊址擴建,營修前后三進院房屋數(shù)十間,書院古樸靈巧,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是井陘縣的教育搖籃和文化發(fā)詳?shù)兀杏吮姸嗟臈澚河⒉拧?lt;/p> <p> “皆山書院”意取井陘乃巖邑,四顧環(huán)山之意。</p><p> 書院經(jīng)費主要來自學(xué)田,到同治13年(1874年)皆山書院共有學(xué)田四傾十六畝三分多,當時是50畝地的地租供一個生員讀書。</p><p> 井陘書院幾經(jīng)興廢,歷經(jīng)滄桑,惟皆山書院保存完整,辛亥革命后書院更名為縣立高等小學(xué)校,井陘師范學(xué)校,井陘二中皆于此院而益興光大。</p> <p> 書院大門緊閉,從西面相鄰的學(xué)校進入,疫情期間沒有學(xué)生,得以進去,慶幸。</p> <p> 民國初年校長傅汝鳳先生</p><p> 老先生的塑像,是由皆山書院北京校友會的同學(xué)們集資捐贈的。</p> <p> 保存完整的大院,仍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 大院正中靠北矗立石碑一通,是1997年紀念皆山書院成立220周年校慶而立,石碑的背面刻有碑文。母親1946年考入皆山書院,1948年畢業(yè)于皆山書院師范班,后在井陘威州、巖峰等地的學(xué)校任教,她老人家有幸參加了這次校慶及同學(xué)校友的聚會。</p> <p class="ql-block"> 老 教室前的這兩棵柏樹,守望相伴兩百年,旋轉(zhuǎn)向上,同向南方傾斜,70多年前,它們伴隨著我青少年時期的母親度過了愉快的學(xué)生時代,如今,兩棵柏樹正值青少年時,而母親已經(jīng)駕鶴西去,感嘆世事滄桑,時光似白駒過隙,仿佛一切都在彈指一揮間。</p> <p> 天長古鎮(zhèn)距離太原170公里,距離石家莊35公里,交通極為方便,從太原自駕車3個小時既可到達,待疫情過后,石太鐵路恢復(fù)了太原到石家莊綠皮火車,可以在井南火車站下車,車票大概不到20元,乘座綠皮車,走百年鐵路,訪千年古城,你定會不虛此行。</p><p> 古鎮(zhèn)游覽全程不收門票</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政县|
辽源市|
新巴尔虎右旗|
资中县|
玉门市|
抚松县|
常宁市|
贵溪市|
丹棱县|
阜新市|
都匀市|
开鲁县|
祁阳县|
庆城县|
红桥区|
乐清市|
泰州市|
监利县|
南木林县|
海城市|
乐陵市|
西昌市|
台北市|
杨浦区|
英山县|
洛隆县|
麦盖提县|
门源|
海宁市|
凤阳县|
治县。|
资兴市|
上犹县|
上栗县|
莱阳市|
田林县|
怀集县|
渝北区|
佛山市|
台州市|
延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