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參觀游覽西柏坡

GQ

<p>參觀游覽西柏坡,是我們在一起工作和交往了四五十年的8個老弟兄老姐妹的夙愿。2019年9月19日上午,我們結伴來到了西柏坡。</p><p>&nbsp;&nbsp;&nbsp;&nbsp;西柏坡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中部,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黨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揮了決定解放戰(zhàn)爭走向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和全國土地會議,故有“新中國從這里走來”、“中國命運定于此村”的美譽。西柏坡是我國五大革命圣地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p> <p>西柏坡,是河北省平山縣的一個村莊名稱。西柏坡景區(qū)包括五個部分:一是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二是西柏坡紀念館;三是廉政教育館;四是西柏坡國家安全教育館;五是西柏坡豐碑林。我們這次到西柏坡主要是參觀游覽了西柏坡紀念館(亦稱西柏坡陳列展覽館)和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9月18日上午我們一到西柏坡,首先參觀的是西柏坡紀念館。西柏坡紀念館的陳列主題是“新中國從這里走來”。紀念館圍繞主題,以時間為主線、著重突出重大事件,共設立了12個展室,每個展室均展出大量展品,系統(tǒng)形象地反映了中共中央和領袖們在西柏坡期間的革命實踐活動,并且從這個小山村,踏上了“進京趕考”的征程。</p> <p>根據陳列主題,按照時間節(jié)點,展館一開始,即介紹了在1947年3月份,中共中央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為何要撤離延安,又是如何逐步遷往河北省西柏坡的。</p><p> 1947年初,蔣介石調集精兵強將,重點進攻我山東和陜甘寧解放區(qū)。敵眾我寡,形勢嚴峻,黨中央決定放棄延安,轉戰(zhàn)陜北,在運動戰(zhàn)中消滅進攻延安和陜北的國民黨胡宗南部隊。</p><p>&nbsp;&nbsp;&nbsp;&nbsp;1947年3月18日晚,在國民黨軍進攻延安已清晰可聞的槍炮聲中,毛澤東、周恩來等依依不舍地告別了居住了十年的延安,開始了轉戰(zhàn)陜北的偉大歷程。1947年3月19日上午,西北野戰(zhàn)兵團主動放棄延安。當天下午,國民黨軍胡宗南部進入延安,“占領”了一座空城。</p><p> 以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委、以習仲勛為副政委的我西北野戰(zhàn)軍撤離延安后,按照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確定的“蘑菇戰(zhàn)術”,依靠陜北優(yōu)越的群眾條件和有利地形,與比自己多達10倍的胡宗南、馬步芳、馬鴻逵、鄧寶珊的幾十萬軍隊在陜北高原周旋,不斷地調動敵人,使其始終無法準確獲知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的位置,而不得不往返奔波,疲于奔命,造成補給等方面的嚴重困難,士氣低落。而人民解放軍則選擇有利時機與地形,尋機殲敵,并于3月25日、4月14日及4月底、5月初,連續(xù)進行了青化砭、羊馬河、蟠龍三次殲滅戰(zhàn),共殲滅胡宗南部1.4萬余人,有效地策應了其他戰(zhàn)場的人民解放軍,奠定了粉碎國民黨軍對陜北重點進攻的基礎。</p><p> 3月29日晚一一30日毛澤東在陜北棗林溝村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會議,討論中央機關行動問題。會議決定:成立中央前敵委員會(簡稱中央前委),由中央書記處的3位書記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留在陜北,主持中央工作;成立中央工作委員會(簡稱中央工委),由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組成,劉少奇為中央工委書記,朱德為副書記,董必武、彭真、康生、陳伯達為常委。并決定中央工委立即東渡黃河,前往晉西北或其他適當?shù)攸c進行中央委托的工作。</p><p>&nbsp;&nbsp;&nbsp;&nbsp;下面照片為毛澤東等轉戰(zhàn)陜北時期行軍途中留影。照片上方的一段話為毛澤東關于主動撤出延安的談話摘要,即:“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少則一年,多則二年,我們就要回來,我們要以一個延安換取全中國”。此后幾年全國革命形勢發(fā)展的實踐與結果,充分證明了毛澤東的這一決策的正確性和這一預言的準確性!</p> <p>1947年5月初,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組成的中央工委從陜北來到石家莊西北建屏縣(今平山縣)的西柏坡村,開始負責中央委托的工作。為了適應戰(zhàn)爭環(huán)境,當時,中央工委對外保密,稱“工?!被颉皠诖蟆?。中央工委在西柏坡領導了解放區(qū)的土地改革和整黨工作。</p> <p>西柏坡當時所以被選為中央工委的工作所在地,并在往后成為解放全中國、籌備新中國的指揮中心,不僅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自然環(huán)境,而且有多年來建立起來的革命基礎和政治優(yōu)勢。平山縣革命發(fā)動較早,大革命時期就建立了共產黨的組織,到1946年,全縣黨支部達608個,共產黨員由1931年的60人發(fā)展到19,535人,人民群眾聽黨的話,群眾基礎較好。自抗日戰(zhàn)爭以來,平山縣為晉察冀和晉冀魯豫邊區(qū)兩大根據地所環(huán)抱。平山縣是晉察冀邊區(qū)的模范縣,西柏坡是個模范村。西柏坡1937年冬就建立了黨組織,到1948年時已有黨員40名,占全村人數(shù)的12.3%,40名黨員分布在33戶人家,占全村戶數(shù)的33%。</p> <p>平山縣地方黨組織早期領導人:于光漢、栗再溫、王昭。</p> <p>1938年10月,加拿大共產黨員白求恩帶領醫(yī)療隊到達平山,與平山抗日軍民并肩戰(zhàn)斗。下面照片為聶榮臻(中)與白求恩(左)親切交談。</p> <p>為了總結前一段土改工作的經驗,推動解放區(qū)土改工作的發(fā)展,中央工作委員會于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在西柏坡召開了全國土地會議。會議由中央工委書記劉少奇主持,歷時近兩個月。在戰(zhàn)爭時期,能集合各地這么多代表,以這么長時間討論土地問題,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會議討論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洞缶V》明確規(guī)定:“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廢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制”。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徹底反封建的土地制度。</p> <p>晉察冀邊區(qū)黨政軍領導關于按照《中國土地法大綱》在晉察冀邊區(qū)進行土地改革的聯(lián)合布告。</p> <p>《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實施后,全國各解放區(qū)的土地改革運動暴風驟雨般掀起。下面照片即是當時解放區(qū)進行土地改革時的情景。</p> <p>在進行土地改革一年左右時間內,解放區(qū)約有1億農民獲得了土地。由于貧苦農民分得了土地,從而引發(fā)了人民群眾參軍支前的熱潮,僅晉冀魯豫解放區(qū)就有148萬翻身農民參加人民解放軍。在三大戰(zhàn)役中,各地支前民工達540萬人。土地改革運動為解放戰(zhàn)爭的全面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p> <p>解放石家莊是晉察冀軍區(qū)遵照中央軍委指示在華北地區(qū)進行的一次重要戰(zhàn)役。從1947年4月8日起,到10月22日,我人民解放軍楊得志、羅瑞卿兵團經過幾次石家莊外圍的正定、欒城和清風店作戰(zhàn),為最后殲滅石家莊守敵,解放石家莊創(chuàng)造了條件。11月6日,我軍向國民黨石家莊守軍發(fā)起了總攻,經過6天6夜激戰(zhàn),于11日12日解放了石家莊。這次戰(zhàn)役共殲滅敵人2.4萬多人,拔除了敵人在華北的一個戰(zhàn)略要點。由于石門即石家莊的解放,使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大解放區(qū)連成了一片,為全國解放打下了基礎,也保證了中央工委在西柏坡的安全。朱德總司令得知石家莊解放的消息后,當即給晉察冀軍區(qū)全體指戰(zhàn)員發(fā)了嘉獎電,并欣然提筆寫下了七律《攻克石門》:</p><p>石門封鎖太行山 勇士掀開指顧間</p><p>盡滅全師收重鎮(zhèn) 不教胡馬返秦關</p><p>攻堅戰(zhàn)術開新面 久困人民動笑顏</p><p>我黨英雄真輩出 從茲不慮鬢毛斑</p><p>&nbsp;&nbsp;&nbsp;&nbsp;下面照片顯示的是慶祝解放石家莊時的真實畫面和朱總司令的七律《攻克石門》。</p> <p>1947年3月底,中央棗林溝會議決定劉少奇、朱德等組成的中央工委前往河北平山擔負中央委托的工作后,又于4月11日決定由葉劍英、楊尚昆等率領中央機關大部分工作人員到山西臨縣,組成中央后方工作委員會,統(tǒng)籌后方工作。</p><p> 留在陜北的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主持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的工作。中央機關、解放軍總部工作人員以及警衛(wèi)部隊共八百多人組成四個大隊,統(tǒng)歸“直屬司令部”(代號“九支隊”)指揮,由任弼時為司令,化名史林,陸定一任政委,化名鄭位。為了保密和安全起見,毛澤東、周恩來也分別用李德勝、胡必成的化名,表示解放戰(zhàn)爭必勝,中國革命必成。</p><p> 從1947年3月撤出延安起,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中央軍委堅持轉戰(zhàn)在陜北,物資供給等各方面條件極端艱苦,與敵周旋之環(huán)境極其險惡,但卻從容地指揮著西北和全國各個戰(zhàn)場人民解放軍的作戰(zhàn)行動,真可謂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p><p> 4月12日至6月8日,黨中央在陜北安塞縣王家灣停留56天,一個新的全國戰(zhàn)略部署在這里醞釀形成。在此期間,毛澤東連電前方各戰(zhàn)場高級將領,部署各路大軍的作戰(zhàn)行動,要求各解放區(qū)在內線大量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粉碎國民黨軍對陜北和山東的重點進攻,并準備轉入戰(zhàn)略反攻,將戰(zhàn)場引向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從根本上動搖國民黨蔣介石的反動統(tǒng)治。遵照黨中央的部署,5月中旬,華東野戰(zhàn)軍在山東戰(zhàn)場的孟良崮地區(qū)一舉殲滅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74師3萬余人;5月下旬至6月中旬,西北野戰(zhàn)軍由安塞地區(qū)揮師西進,發(fā)起隴東戰(zhàn)役,痛擊西北二馬;6月30日夜,劉鄧大軍12萬余人,突破黃河天險,發(fā)起魯西南戰(zhàn)役,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zhàn)略進攻的序幕。</p><p> 1947年6月16日,黨中央轉移到靖邊縣小河村,在這里停留了45天。7日21至23日,在小河村農家院子里臨時搭的涼棚下,毛澤東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擴大會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小河會議。會議依據一年來的戰(zhàn)況和各戰(zhàn)場的形勢,著重討論了戰(zhàn)略進攻的部署和解放區(qū)土地改革、財政金融工作等問題。會上,毛澤東提出計劃用五年時間(從1946年7月算起)解決同蔣介石斗爭的問題。并經會議決定:劉鄧大軍直出大別山;陳謝兵團由西進陜北改為渡黃河南下,挺進豫西;西北野戰(zhàn)軍改南下關中為獨立堅持內線作戰(zhàn),牽制并逐步削弱胡宗南集團;華東野戰(zhàn)軍一分為二,即外線兵團由陳毅、粟裕指揮,在魯西南掩護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然后挺進豫皖蘇,內線兵團由譚震林、許世友指揮,牽制山東國民黨軍。至此,一個三軍配合、兩翼牽制、中央突破、經略中原的戰(zhàn)略部署形成。</p><p> 按照黨中央的部署,8月中旬,劉鄧大軍開始了千里躍進大別山的行動;彭德懷牽著胡宗南的“牛鼻子”往北跑,在沙家店一個回馬槍,陜北戰(zhàn)局翻過了“山坳”;8月下旬,陳謝大軍強渡黃河,東逼洛陽,西叩潼關;譚震林、許世友率山東兵團進行膠東保衛(wèi)戰(zhàn),轉入了內線反攻;9月下旬,陳粟大軍分路越過隴海路南下豫皖蘇邊。黨中央關于戰(zhàn)略進攻的一系列構想全部變成了現(xiàn)實。</p><p> &nbsp;人民解放軍轉入戰(zhàn)略進攻取得的這些重大勝利,都是毛澤東在轉戰(zhàn)陜北那種極端艱苦而險惡的環(huán)境中指揮的。那時,周恩來擔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代總參謀長,協(xié)助毛澤東指揮。1947年10月10日,在陜北佳縣神泉堡,毛澤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起草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宣布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八項基本政策。這個宣言第一次提出“中國人民解放軍”全稱,第一次以宣言的形式鄭重向國內外宣布“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p><p> 1947年11月22日,黨中央移住陜北米脂縣楊家溝。12月25至28日,毛澤東在楊家溝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擴大會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十二月會議。毛澤東在會上作了《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書面報告,并就敵我形勢、統(tǒng)一戰(zhàn)線、英美蘇關系等重大問題發(fā)表講話。會后,黨中央集中全力解決新形勢下土改、整黨、工商業(yè)、統(tǒng)一戰(zhàn)線、新區(qū)工作等方面的具體政策問題,尤其注意糾正黨內“左”的偏向。</p><p> 1948年3月23日,在全國解放戰(zhàn)爭勝利在望的時候,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共中央、人民解放軍總部從吳堡縣川口渡口東渡黃河,進入山西臨縣,到達晉綏解放區(qū),然后途經五臺山,前往河北平山西柏坡。4月21日,延安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懷抱。</p><p>&nbsp;&nbsp;&nbsp;&nbsp;下面照片顯示的是周恩來、任弼時在轉戰(zhàn)陜北中的情景,右下角一幢房子為毛澤東在前往西柏坡途中,于1948年4月11日夜宿五臺山時的路居舊址。</p> <p>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共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從1947年3月18日撤離延安到1948年3月23日在吳堡縣川口村東渡黃河,在陜北轉戰(zhàn)一年零五天,行程2000余華里,駐留38個村莊。其中,楊家溝村是駐留時間最長(4個月)的地方,在這里除召開過中共中央擴大會議外,還召開過西北野戰(zhàn)軍高級干部軍事會議、慶祝宜川大捷會議、東渡黃河動員大會等一系列重要會議。毛澤東等東渡黃河后,于3月25日抵達興縣蔡家崖。4月4日離開興縣,途徑神池、雁門關,越過五臺山,到達河北阜平。又于5月26日到達西柏坡與先期到達的中央工委會合。</p><p> 下面照片是“中共中央轉戰(zhàn)陜北到西柏坡路線圖”。</p> <p>從毛澤東等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到達西柏坡與中央工委會合后,西柏坡這個小山村就成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p><p> 1948年9日8日至13日在西柏坡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史稱“九月會議”,會議為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進行戰(zhàn)略決戰(zhàn),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做了重要準備。</p><p> 1948年9月16日至24日,華東人民解放軍執(zhí)行1948年7月16日黨中央確定的“攻克濟南”的指示,組成14萬兵力的攻城集團,對國民黨重兵守備的濟南,經過8晝夜的激烈攻堅作戰(zhàn),在徐州、青島之敵尚未集結完畢馳以北援的情況下,全殲守敵10.4萬余人,并且俘獲了包括山東省政府主席、第二綏靖區(qū)司令官王耀武在內的23名高級將領,從而使山東境內最大的內陸城市,也是南京與天津之間最大城市的山東省省會濟南宣告解放。就此揭開了我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進行戰(zhàn)略決戰(zhàn)的序幕。</p><p> 下面照片是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五位中央書記(蠟像)在西柏坡一起研究工作的場景。</p> <p>濟南戰(zhàn)役后,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指揮了震驚世界的三大戰(zhàn)役。三大戰(zhàn)役是指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zhàn)略決戰(zhàn),包括遼沈戰(zhàn)役、淮海戰(zhàn)役、平津戰(zhàn)役三場戰(zhàn)略性戰(zhàn)役。</p><p> 首先進行的是遼沈戰(zhàn)役。遼沈戰(zhàn)役是從1948年9月12日開始,同年11月2日結束,共歷時52天。中國共產黨稱之為遼沈戰(zhàn)役,中國國民黨稱之為“遼西會戰(zhàn)”,又稱“遼沈會戰(zhàn)”。中國人民解放軍指揮作戰(zhàn)的是林彪、羅榮桓、劉亞樓;國民黨部隊指揮作戰(zhàn)的是衛(wèi)立煌、杜聿明、范漢杰。戰(zhàn)役結束后,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在兵力數(shù)量方面超越國民黨軍隊。</p> <p>下面照片是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并發(fā)往東北野戰(zhàn)軍的遼沈戰(zhàn)役作戰(zhàn)方針(摘要)。</p> <p>下面照片反映的是關于遼沈戰(zhàn)役實況的幾個鏡頭,其中右下角一張是東北野戰(zhàn)軍于1948年11日2日解放沈陽,解放軍戰(zhàn)士沖進國民黨部隊東北“剿總”大樓時的情景。</p> <p>遼沈戰(zhàn)役歷時52天,殲滅東北“剿總”及所屬4個兵團部、11個軍部、36個整師及地方部隊計47.2萬人,俘虜國民黨軍少將以上軍官186名。東北野戰(zhàn)軍傷亡6.9萬余人,炮兵司令員朱瑞在戰(zhàn)役中犧牲(是我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犧牲的最高將領)。遼沈戰(zhàn)役的勝利,使東北野戰(zhàn)軍成為一支強大的戰(zhàn)略機動力量,東北解放區(qū)成為鞏固的戰(zhàn)略后方。連同這一時期全國其他戰(zhàn)場上的勝利,使中國軍事形勢出現(xiàn)新的轉折,毛澤東指出:“原來預計,從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約需要五年左右時間,便可能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政府?,F(xiàn)在看來,只需從現(xiàn)時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lt;/p> <p>淮海戰(zhàn)役,國民黨稱“徐蚌會戰(zhàn)”,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zhàn)軍、中原野戰(zhàn)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連云港),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qū),對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zhàn)略性進攻戰(zhàn)役。</p><p> 為保證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經中央軍委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振林組成黨的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統(tǒng)籌淮海戰(zhàn)役前線一切事誼。國民黨軍隊指揮作戰(zhàn)的將領是劉峙、杜聿明、邱清泉、黃伯韜、黃維?;春?zhàn)役于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整個戰(zhàn)役分三個階段進行,經過66天的決戰(zhàn),由國民黨徐州剿總司令劉峙指揮的5個兵團、22個軍、56個師及一個綏靖區(qū)共55.5萬人被消滅及改編,解放軍總共傷亡13.4萬人。</p><p> 淮海戰(zhàn)役是三大戰(zhàn)役中的第二個戰(zhàn)役,也是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shù)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zhàn)爭樣式最復雜的戰(zhàn)役。</p> <p>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的淮海戰(zhàn)役作戰(zhàn)方針(摘要)。</p> <p>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的發(fā)往華東野戰(zhàn)軍和中原野戰(zhàn)軍組成的淮海戰(zhàn)役總前委的作戰(zhàn)指示的部分電報手稿。</p> <p>指揮淮海戰(zhàn)役的我人民解放軍總前委組成人員(從左至右):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譚振林。</p> <p>淮海戰(zhàn)役歷時66天,共殲滅國民黨軍隊555099人。</p> <p>平津戰(zhàn)役,國民黨稱“平津會戰(zhàn)”,是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zhàn)軍和華北軍區(qū)部隊將國民黨軍傅作義集團抑留于北平、天津、張家口地區(qū),予以各個殲滅的戰(zhàn)略決戰(zhàn)性戰(zhàn)役。是解放戰(zhàn)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zhàn)役的最后一個戰(zhàn)役。在平津戰(zhàn)役中,我人民解放軍指揮作戰(zhàn)的將領是林 彪、羅榮桓、聶榮臻、劉亞樓。國民黨部隊的指揮將領是傅作義、衛(wèi)立煌、郭景云、陳長捷。平津戰(zhàn)役從1948年11月29日開始,到1949年1月31日結束。在這次戰(zhàn)役中,林彪、羅榮桓和聶榮臻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zhàn)軍和華北軍區(qū)部隊共100萬大軍,以北平、天津為中心,以傷亡3.9萬人的代價,消滅及改編國民黨作戰(zhàn)部隊52.1萬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內的華北大片地區(qū)。</p> <p>平津戰(zhàn)役歷時64天,人民解放軍取得了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1個“剿匪總司令部”、1個警備司令部、3個兵團部、13個軍部、50個整師及非正規(guī)軍4個師,共52萬余人的巨大勝利,基本上解放了京津地區(qū)。使古都北京的文物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平津戰(zhàn)役的勝利,連同遼沈和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使國民黨軍的精銳師團喪失殆盡。從此,中國人民革命戰(zhàn)爭在全國勝利的局面已經基本確定。</p><p> 下面照片顯示的是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的平津戰(zhàn)役作戰(zhàn)方針(摘要)。</p> <p>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的發(fā)給林 彪、羅榮桓、聶榮臻、劉亞樓等將領關于平津戰(zhàn)役作戰(zhàn)指示的部分電報手稿。</p> <p>平津戰(zhàn)役前線指揮部領導人合影。左起:黃克誠、譚政、聶榮臻、肖華、羅榮桓、劉亞樓、高崗、林彪。</p> <p>《太行 新華日報》于1949年1月31日印發(fā)的關于“北平宣告解放”的捷報。</p> <p>1949年2月12日,北平市市長葉劍英在北平和平解放慶祝大會上講話。</p> <p>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guī)軍144個師,非正規(guī)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余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tǒng)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三大戰(zhàn)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zhàn)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p><p> 下面照片是在三大戰(zhàn)役中廣大人民群眾支援前線的“動員民工”、“組織擔架”、“出動各種車輛”、“捐獻豬牛羊”和“捐獻糧食”等方面的統(tǒng)計數(shù)量。</p> <p>下面照片是在三大戰(zhàn)設中人民群眾給前線作戰(zhàn)的解放軍運送糧食等軍需物資的實拍場景。</p> <p>由于各個解放區(qū)按照黨的全國土地工作會議制定的《中國土地法大綱》認真地進行了土地改革,使廣大的貧苦農民分到了土地,因而解放區(qū)的農民更加擁護中國共產黨,積極支援前線,并鼓勵其子弟積極報名參加人民解放軍。這樣就較快地壯大了人民解放軍的隊伍,并為最終打敗蔣介石,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p><p> 下面照片左下角是當年貧苦青年踴躍報名參軍的場面;左上角為由參軍青年組織起的“保家獨立團”。正如毛澤東講的:“有了土地改革這個勝利,才有了打倒蔣介石的勝利?!?lt;/p> <p>下面照片顯示的是哈爾濱市顧鄉(xiāng)區(qū)靠山屯全體翻身農民于民國三十六年九月十日寫給毛主席的信及信封原件。</p> <p>陳列展覽圖板上顯示的毛澤東在瑞金于1934年1月27日講的一段話:“革命戰(zhàn)爭是群眾的戰(zhàn)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zhàn)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zhàn)爭”。</p> <p>毛澤東題詞:兵民是勝利之本</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三大戰(zhàn)役結束后,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已成定局。在這勝利的前夕,中國共產黨為了解決新形勢下所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于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西柏坡舉行了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下面照片是中共中央發(fā)出的關于召開七屆二中全會的通知。</span></p> <p>七屆二中全會是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召開的唯一的一次中央全會。出席這次全會的有中央委員34人,候補中央委員19人;列席會議的11人。會議由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組成的主席團主持。會議做出的各項決定和政策,不僅對迎接中國革命的勝利,而且對新中國的建設具有重大作用。會議提出了促進革命迅速取得全國勝利和組織這個勝利的各項方針;說明了在全國勝利的局面下,黨的工作重心由鄉(xiāng)村轉移到城市;規(guī)定了革命在全國勝利后,黨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應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國由農業(yè)國轉變?yōu)楣I(yè)國并由新民主主義轉變?yōu)樯鐣髁x社會的總任務和主要途徑。會議特別指出,奪取全國勝利,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后的路更長,工作更艱巨,因此,全黨務必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和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作風,警惕居功自傲、貪圖享樂思想的滋長,警惕資產階級用糖衣炮彈的攻擊,必須加強黨的思想建設。</p> <p>毛澤東主持了七屆二中全會開幕會議,并于1949年3月5日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27人在會上發(fā)了言。會議聽取并集中討論了毛澤東的報告,批準1945年6月黨的七屆一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批準由中國共產黨發(fā)起的關于召開新的政治協(xié)商會議及成立民主聯(lián)合政府的建議,批準毛澤東關于以八項條件作為與國民黨南京政府進行和平談判的基礎的聲明。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決議》;通過了《關于軍旗的決議》,規(guī)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為紅底加五角星,加“八一”二字。</p><p> 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p><p><br></p> <p>朱德 劉少奇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p> <p>周恩來 任弼時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p> <p>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是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取得全國性勝利的歷史轉折關頭的一次重要會議,為黨的工作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從戰(zhàn)爭轉向生產建設,將中國由農業(yè)國轉變?yōu)楣I(yè)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逐漸轉變?yōu)樯鐣髁x社會,做了政治、思想、理論和方針政策等多方面的充分準備,描繪了建設新中國的宏偉藍圖,使全黨在新的形勢下,達到高度的團結統(tǒng)一,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p><p> 油畫:在七屆二中全會期間,毛澤東 朱德 劉少奇 周恩來 任弼時等中央領導同志在一起。</p> <p>照片:參加七屆二中全會的其他領導同志在會議期間的部分留影。</p> <p>陳列館中的圖版: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摘要。</p> <p>會議還根據毛澤東的提議,做出了不做壽,不送禮,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把中國同志同馬恩列斯平列等六條規(guī)定。</p> <p>參加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的34名中央委員的照片。</p> <p>參加七屆二中全會的19名候補中央委員的照片。</p> <p>下面照片上的畫面所顯示的意為參加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的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的合影。</p> <p>黨中央在西柏坡籌劃新中國的政權組織形式的部分活動情形。</p> <p>黨中央在西柏坡制定新中國的經濟政策的部分情況。</p> <p>陳列館圖版: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告誡的 “ 兩個務必 ”。</p> <p>西柏坡紀念館入口處的正面是一組大型人物銅雕,這些人物是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的77位委員和候補委員,背景是雄偉綿延的太行山山脈和西柏坡中央大院,下方有八個大字:【新中國從這里走來】,這是1988年原文化部長黃鎮(zhèn)來西柏坡參觀時所題詞,也是西柏坡紀念館的主題。銅雕的兩側是具有紀念碑意義的四處革命紀念地:上海一大會址、井岡山、遵義、延安組成的淺浮雕群,寓意著中國共產黨經過二十八年艱苦卓絕的斗爭,終于從西柏坡這個普通的小山村走向了北平,建立了偉大的新中國。</p> <p>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組織指揮三大戰(zhàn)役,召開七屆二中全會,籌建新中國,同時也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青青的西柏坡嶺,藍藍的滹沱河水,簡樸的農家小院,到處記載著革命先輩工作、生活的足跡。領袖們的音容笑貌,戰(zhàn)友們的歡歌笑語,將永遠成為人們緬懷歷史的美好回憶。</p><p> 下面照片中的上邊一張是毛澤東、江青和女兒李訥在西柏坡;下邊一張是毛澤東和一位領導同志在交談。</p> <p>下面照片中的上邊一張是周恩來與鄧穎趁在西柏坡;下邊一張是周恩來、鄧穎超與孫維世在西柏坡。</p> <p>下面照片是(從左起)云澤即烏蘭夫、張聞天、彭德懷等在西柏坡。</p> <p>我們的團友在參觀過程中聽紀念館講解員講解。</p> <p>根據中國革命形勢發(fā)展的需要,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從西柏坡遷入北平。在北平,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指揮了渡江戰(zhàn)役,解放了南京及江南廣大地區(qū),并且指揮了進軍大西南,解放大西北等諸多戰(zhàn)役,從根本上推翻了蔣介石國民黨的反動統(tǒng)治。在北平,中共中央進行了建立新中國的大量的籌備工作,并于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p><p> 下面照片即是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開國大典的盛況。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并且親手(按電鈕)升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一一五星紅旗!</p> <p>陳列圖版 毛澤東題詞:努力奮斗 為人民工作</p> <p>從西柏坡紀念館出來后,團友們在紀念館門前留影。</p> <p>參觀完紀念館后,我們來到了領袖風范雕塑園。領袖風范雕塑園是一所寓雕塑于園林的綜合性建筑,園內樹木蒼翠,鮮花盛開,映襯著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五位書記的風范銅雕。這些雕塑由著名雕塑藝術家程允賢先生創(chuàng)作,生動形象,栩栩如生。</p> <p>我們同行的全體團友在領袖風范雕塑園合影留念。</p> <p>接下來,我們參觀游覽了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完好地保存了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五大書記等中央領導舊居和七屆二中全會、九月會議,以及軍委作戰(zhàn)室等13處舊址,并配有文物、文獻、圖片、資料等大量展品,再現(xiàn)了中共中央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當年的風貌,承載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西柏坡戰(zhàn)斗、生活的豐厚歷史記憶,傳遞了重要的歷史信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 “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 的政治教育基地。</p> <p>走進西柏坡中央舊址,曾在崢嶸歲月里指揮千軍萬馬的“統(tǒng)帥部”,其實只是一座座舊時北方最常見的民居“土坯房”。1947年,中央工作委員會先期到達西柏坡,借用了村東頭的13戶民房,又自己動手修了部分房屋,圍起了一道土坯墻,形成了一個院落。就在這個院子里,坐落著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董必武等同志舊居以及中央軍委作戰(zhàn)室舊址、九月會議會址、七屆二中全會會址……。</p> <p>我們首先來到毛澤東舊居。毛澤東舊居是前后兩個小院,前院設有警衛(wèi)值班室。院里有磨盤和豬圈,毛澤東不讓拆掉這些東西,留待搬離后老百姓使用。夏日里,磨盤旁便成了毛澤東和戰(zhàn)友們商討軍國大事的場所。西柏坡也因此有了 “ 磨盤上布下雄兵百萬 ” 的佳話。</p><p> 我們的團友在磨盤旁留影。</p> <p>后院有座西向東的房子三間,其中兩間為家屬住房,一間為書房兼資料室(左一);座北向南的兩間房分別是毛澤東的辦公室和臥室(右一、右二)。室內現(xiàn)陳設的辦公桌、沙發(fā)、轉椅、茶幾等物品,都是當年毛澤東使用過的原物。</p> <p>下面照片是毛澤東的辦公室。在西柏坡的三百個日日夜夜里,毛澤東在這間小平房內,坐在這張辦公桌邊寫下了許多著作,僅收在《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中的就有20多篇?!度嗣袢請蟆返膱箢^也是在這里題寫的。</p> <p>下面照片是毛澤東的辦公桌上擺放的毛澤東使用過的文具及用具。臺歷架上的臺歷時間定格在了毛澤東等離開西柏坡前往北平的那一天,即1949年3月23日。</p> <p>毛澤東臥室中的床鋪。</p> <p>接下來我們來到了朱德舊居。在中央五大書記中,朱德居住的是窯洞,其他四位住的是平房。講到朱德居住窯洞,據導游說還有一段小故事。大體上是這樣的:朱德、劉少奇等帶領的中央工委是1947年5月份先期到達西柏坡的,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帶領的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是在陜北轉戰(zhàn)了一年零五天后,于1948年5月26日到的西柏坡。在毛澤東等未到西柏坡之前,朱德、劉少奇等仿照延安窯洞建造了三間窯洞,準備毛澤東等到來后,供毛澤東居住??墒敲珴蓶|到來后,說什么也不住,他的意見是朱德年令大了(當時62歲),窯洞冬暖夏涼,條件比較好,應該叫朱德住在窯洞。朱德是叫毛澤東住,毛澤東叫朱德住,窯洞一直空著。兩個人相持了一個多月后,朱德才接受了毛澤東的意見,從原來住的平房搬進了這三間窯洞。在這三間窯洞中:一間為辦公室,一間為會客室,一間為寢室。</p> <p>朱德辦公室中的辦公桌。</p> <p>朱德會客室中的沙發(fā)和茶幾。</p> <p>朱德的寢室。</p> <p>劉少奇舊居。</p> <p>劉少奇的辦公室。</p> <p>周恩來舊居。</p> <p>周恩來辦公室。</p> <p>任弼時舊居。</p> <p>任弼時辦公室。</p> <p>董必武的辦公室。</p> <p>距中央首長住房不遠處有當時的中央軍委作戰(zhàn)室。西柏坡時期,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央軍委下設總政冶部、總參謀部、總后勤部、作戰(zhàn)部等部委。其中作戰(zhàn)部分四個局,一局即作戰(zhàn)局駐西柏坡。作戰(zhàn)局設有辦公室,其舊址即是下面照片中的這處普普通通的土坯房子,亦稱中央軍委作戰(zhàn)室。</p> <p>中央軍委作戰(zhàn)室舊址是中央機關自己動手建造的。座北朝南,建筑面積69.4平方米,共5間土坯小平房,西邊一間為資料室,東邊四間相通并放有三張辦公桌的房子即是中央軍委作戰(zhàn)局的辦公室,亦稱中央軍委作戰(zhàn)室 。其工作任務是研究匯集敵我雙方的作戰(zhàn)情況,及時向黨中央、毛主席報告。根據黨中央、毛主席的指示給各野戰(zhàn)軍下達指令。當時,作戰(zhàn)局的工作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工作人員繪圖、制表用的紅藍鉛筆都是從敵人那里繳獲來的。為了節(jié)省鉛筆,他們就用大頭針別住紅藍毛線來表示敵我作戰(zhàn)區(qū)域,用紅藍電光紙作成小旗來標明敵我戰(zhàn)場情況。據不完全統(tǒng)計,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在西柏坡短短10個月里,組織指揮了24次規(guī)模較大的戰(zhàn)役,僅發(fā)往前線的電報就有197封之多。周恩來副主席曾風趣地說:我們這個指揮部是世界上最小的指揮部,我們一不發(fā)人,二不發(fā)槍,三不發(fā)糧,就是天天發(fā)電報,就把國民黨打敗了。在這里,作戰(zhàn)室的全體人員曾設計、研究、討論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的圖案,七屆二中全會通過了關于軍旗的決議。</p> <p>作戰(zhàn)室墻壁上懸掛的1948年6月繪制的【全國戰(zhàn)略形勢要圖】。</p> <p>中共中央舊址院落里最大的房子是七屆二中全會會址。這里原是中央機關的伙房,土坯壘就,白灰砸頂,稍加布置即成會場。主席臺上懸掛著毛澤東和朱德的畫像,兩面墻上懸掛著黨旗。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就在這里舉行。毛澤東在會上提出的 “ 兩個務必 ” 時至今日仍然警鐘長鳴!如今,看著會址里的狹長木凳,仿佛還能遙想到大會當時熱烈的場景,還能感受到新中國呼之欲出的激情與希望。</p> <p>團友們在七屆二中全會舊址留影。</p> <p>為了預防國民黨飛機轟炸,保證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及中央機關全體人員的安全,在中央機關住址的后山挖了個防空洞,防空洞全長二百三十二米,共有四個洞口,分別在毛澤東舊居后面,劉少奇舊居后面,七屆二中全會會址的東邊,朱德舊居的對面。毛澤東舊居后面山上有個報警鐘,敵機來時便敲鐘發(fā)出警報,敵機走后,發(fā)出解除警報的信號。</p><p> 下面照片是我們在講解員的引領下,進入防空洞參觀。</p> <p>下面臺柱上放的鐘就是當年在后面小山上掛的那個報警鐘。</p> <p>在西柏坡紀念館快到出口處,豎立著一塊長方形黑板,上面寫有題為《不夜的山村》的短文,短文高度概括了西柏坡在中國革命史和人民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重要地位。</p> <p>我們參觀游覽結束后,在景區(qū)出口處看到一塊標語牌上寫著:“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句話說到了全國老百姓的心坎上!</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登市| 静海县| 德化县| 隆子县| 富裕县| 太保市| 大姚县| 临澧县| 乌兰县| 平邑县| 永川市| 怀来县| 丹巴县| 灌云县| 泗阳县| 襄樊市| 东莞市| 鄱阳县| 西峡县| 朝阳区| 芦山县| 长武县| 道真| 页游| 元朗区| 靖州| 托里县| 呼伦贝尔市| 临洮县| 蒲城县| 海口市| 邓州市| 桓台县| 抚顺市| 林西县| 栾城县| 汉中市| 师宗县| 洛阳市| 集贤县| 阿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