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因為疫情,頤和園里少了游人,趕在這個空檔,先后幾次清晨最早入園,積累下來,仿佛留住了一個安靜的頤和園,整理出來,為大家后期游園做個路線參考吧!</p><p class="ql-block"> 從南如意門進園,沿東堤前行,最先進入眼簾的是一座拱形石橋——繡漪橋。是昆明湖東堤連接西堤的起點,也是當年帝后從紫禁城長河乘船到頤和園的水路大門。如果觀察的仔細,則能看到橋拱兩側分別鐫刻了乾隆題詩,南面為:螺黛一丸銀盆浮碧岫;鱗紋千疊壁月漾金波。北面為:路入閬風云霞空際涌;地臨蓬島宮闕水邊明。</p> <p> 沿東堤往前,就看到園內最大的橋,由十七個橋洞組成的十七孔橋,從中間最大的橋洞數起,往左往右均為單數中最大的9字,象征了九五至尊。十七孔橋全長150米,寬8米,狀如長虹臥波。橋額北面書“靈鼉偃月”,下附對聯“虹臥石梁 岸引長風吹不斷,波回蘭槳 影翻明月照還空”;南面書“修蝀凌波”,下附對聯“煙景學瀟湘 細雨輕航暮嶼,晴光緬明圣 軟風新柳春堤”。橋欄的望柱上雕有544個形態各異的小石獅子,呆萌憨厚,玩耍嬉鬧,生動有趣。</p> <p> 十七孔橋的東端是頤和園內最大的亭子——廓如亭,也稱八方亭。亭內共有40根柱子,仿梁上掛有八塊鍍金木匾,其中兩塊為乾隆皇帝手書詩句。六塊是光緒時期為廓如亭量身度作的,摘自美學巨著《文心雕龍》的篇章辭句,匾額上鑲有慈禧三方印章:和平仁厚與天地同意、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數點梅花天地心。</p> <p> 位于十七孔橋西端的是南湖島,島上建有龍王廟、鑒遠堂、澹會軒、月波樓、云香閣等,均為毀后重建。在昆明湖上,以中國古代神話中“海上三仙山”的構思,建造了三個小島:南湖島、治鏡閣、藻鑒堂,以代表蓬萊、方丈、瀛洲。</p> <p> 繼續往前,便看到臥伏在雕花石座上的銅牛,神態生動、形似真牛。據說是為鎮壓水患而作。牛背上還鑄有由乾隆帝撰寫的《金牛銘》。關于銅牛更深入的故事就不多講了,感興趣的可以詳細了解。</p> <p> 過銅牛,是園子另一入口,為新建宮門,內設四柱三樓式牌樓,東面題額“延旭”,源自《禮記·玉藻》:“延之日升”,意為迎接太陽冉冉升起。西面題額“舒云”,解為“展現云霞景觀”。宋蘇軾《浣溪沙·新秋》:“缺月向人舒窈窕,三星當戶照綢繆。”</p> <p class="ql-block"> 繼續走起,可以看到深入昆明湖的一處亭子,走進去,憑欄可縱眺全園景色。亭畔遍植垂柳,春景宜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每年春天昆明湖解凍總由此處開始,故得名“知春亭”,據</span>傳“知春”二字源于宋詩句“春江水暖鴨先知”。</p> <p> 繼續往前就是位于萬壽山東側的文昌閣,里面供奉著文昌帝,與萬壽山西側供奉武帝關羽的宿云檐遙遙相對,一東一西,象征“文武輔弼”。</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遠眺宿云檐城關</p><p><br></p> <p> 穿過文昌院就到了帝后辦公生活區域。建議先到仁壽殿,是慈禧和光緒住園期間臨朝理政,接受恭賀和接見外國使節的地方。“仁壽”二字取《論語》中“仁者壽”之意,乾隆時期是稱“勤政殿”的。</p> <p> 走到仁壽門門口,首先看到的是一塊形似老壽星的太湖石,又稱“壽星石”,加上院內象征春華、秋實、冬枯、夏榮的“四季石”,共五塊太湖石,取意廬山盛景“五老峰”,稱為“峰虛五老”。應該又是慈禧為求取長壽而作。</p> <p> 仁壽殿內吸引人的是一只蹲在石須彌座上的銅鑄異獸 ,龍頭、獅尾、鹿角、牛蹄、遍體鱗甲,造型離奇怪異,是傳說中的瑞獸麒麟。</p> <p> 銅龍銅鳳 ,排列于仁壽殿前,是帝后舉辦朝會時點燃檀香之用。在這里象征皇帝的龍放在了外側,象征皇后的鳳放在了中間,而且昂首挺立的鳳與蜷首縮尾的龍形成鮮明對比,明顯打破了傳統中“龍在上,鳳在下”的規矩。</p> <p> 銅龍、銅鳳及銅爐底座都鐫刻了 “天地一家春”的印章,據說是慈禧最喜愛的一枚閑章,據說是跟慈禧與咸豐皇帝的愛情有關。</p> <p> 從仁壽殿出來,順著昆明湖岸走,最先走進的是光緒皇帝的寢宮——玉瀾堂,是一座標準的四合院,靠近昆明湖一側的配房稱藕香榭,相對的一側稱霞芬室。透過正屋的玻璃可以看到幽禁光緒的三面高墻,院子里非常安靜,走在回廊里,仿佛能聽到當年光緒為排解苦悶壓抑“梆梆梆”敲小鼓的聲音。</p> <p> 穿過玉瀾堂,就到了光緒的皇后隆裕的寢宮——宜蕓館,同樣是一所標準的四合院,院內的南墻上,鑲有十幾塊乾隆摹寫的“三希堂”書法石刻。需要特別提及的是宜蕓館走廊的彩畫,保存完整,內容豐富,是非常值得駐足的地方。</p> <p> 德和園緊臨宜蕓館,是一組專為慈禧看戲修建的大型建筑群,由大戲樓和與之相連的兩層扮戲樓、頤樂殿、看戲廊等組成。 園中的三層大戲樓高 21 米,稱福祿壽三臺,是中國現存最大的一座古戲臺,與紫禁城里的暢音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清音閣并稱清宮三大戲臺。現未開放參觀。</p> <p> 走出宜蕓館就到了全園位置最佳,最適合居住的區域——樂壽堂,當然是慈禧太后的寢宮。</p> <p> “樂壽”二字,追溯起來,出自《論語—雍也》篇,孔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p> <p> 樂壽堂院里栽種了玉蘭、海棠、牡丹的花卉,寓意“玉堂富貴”;堂前擺放一對銅鶴,一對銅鹿,一對銅瓶,寓意“六合太平”。</p> <p> 為搬運石頭使明代富商米萬鐘敗家的“敗家石”,后乾隆皇帝給起了個美名“青芝岫”。</p> <p> 永壽齋——慈禧時期總管太監李蓮英的居所。</p> <p> 從樂壽堂出來,穿過“仁以山悅”的廊道,就到了頤和園另一處有名的景點——長廊。</p> <p> 長廊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全長728米,是世界上最長的畫廊。兩側對稱點綴著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重檐八角攢尖亭,象征春夏秋冬四季。</p> <p> 長廊還是一條五光十色的畫廊,廊間的每根枋梁上都繪有彩畫,共14000余幅,有園中牡丹,有池上荷花,有林中飛鳥,有水下游魚,也有亭臺樓榭、湖光山色。但最為引人駐足玩味的,卻是那一幅幅構圖生動、形態逼真的人物故事畫,除了經典文學名著的故事情節外,如畫龍點睛、娥皇女英、老子出關、孔融讓梨、伯牙子期等等歷史典故都栩栩如生,走在長廊上,更像是徜徉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美不勝收,贊不絕口!</p> <p> 走過長廊,會看到兩邊都有牌樓的一座橋,叫“荇橋”,一聽橋名出自《詩經》。荇橋東西各有牌樓一座,東部牌樓題“蔚翠”“霏香”,西側牌樓題“煙嶼”“云巖”,都是乾隆皇帝對荇橋景色的描述。</p> <p> 順著東堤走,最明顯的感覺就是能夠不遠不近地品味西堤的景致:春花、夏荷、夕陽、朝霞、風橋、雨湖、雪亭、霧波, 湖光、山色、塔影、橋韻,一年四季,季季不同。而走近春季的西堤,則又是另一番景致,且來欣賞一番。</p> <p> 在走西堤之前,如果繼續前行一段,就到了耕織圖景區。始建于清王朝鼎盛的乾隆時期,是體現中國傳統“男耕女織”思想的一處獨具匠心的絕妙佳景。1860年,英法聯軍焚毀了“三山五園”,耕織圖景區也一同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1886年,慈禧以恢復昆明湖水操的名義,動用當時的海軍經費,在耕織圖景區的廢墟上興建了水操學堂,也成為修復頤和園的最佳理由。2004年,頤和園耕織圖景區重修復建。</p> <p> 頤和園內共有三十多座橋,有平橋、拱橋、亭橋等,幾乎集聚了中國造橋的所有式樣。在西堤上有仿照杭州西湖蘇堤而建的六座橋,從北向南依次是界湖橋、豳風橋、玉帶橋、鏡橋、練橋、柳橋;在柳橋和練橋之間為取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之句命名的景明樓。</p> <p> 界湖橋,以分界昆明湖內外湖水而得名。</p> <p> 豳風橋,清漪園時期名桑苧橋,光緒時期改為今名,取自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反映古代勞動人民農業生活的作品——《豳風》。以“桑苧”或“豳風”為橋名都是為了表明帝王對農桑的重視。</p> <p> 玉帶橋,拱高而薄,形若玉帶,弧形的線條十分流暢。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橋,是當年乾隆從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橋頭還留有乾隆御題,東面是“螺黛—痕平鋪明月鏡,虹光百尺橫映水晶簾。”西面是“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島宮闕水邊多。”</p><p><br></p> <p> 鏡橋,橋名出自唐代詩人李白“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詩句。與其他兩座柳橋、練橋同為亭橋,從外觀來看區別不大。</p> <p> 景明樓,乾隆在初建時期,用“景明”二字作樓名,一方面是景明樓具有“柳綠桃紅、岸芷汀香”的春和佳景,另一方面是借《岳陽樓記》中的警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讓自己在游娛之中“偷閑略賞還知愧”,“后了先憂緬前賢”。</p> <p> 話不多說,就以輕松的心情,感受一下走在西堤上,從不同角度觀佛香閣,十七孔橋的美景吧!</p> <p> 諧趣園,早先稱惠山園,是仿無錫惠山寄暢園而建。嘉慶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靜趣,諧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詩句“一亭一徑,足諧奇趣”的意思,改名為“諧趣園”。園內共有亭、臺、堂、榭十三處,并用百間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橋相溝通。園內東南角有一石橋,橋頭石坊上有乾隆題寫的“知魚橋”三字額,是引用了莊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爭論而來的。</p> <p> 知魚橋,對面是放有乾隆題詩碑刻的蘭亭。</p> <p> 對面兩個亭式建筑,右邊的名為“洗秋”,左邊的名為“飲綠”。</p> <p> 蘇州街,頤和園內又一特色,是仿蘇州山塘街而建的買賣街。</p> <p> 聽鸝館,原為慈禧時期的小戲樓,現為著名的宮廷風味飯莊。金支秀華,指樂器上花朵形的飾物。《漢書·禮樂志》:“金支秀華,庶旄翠旌。”解曰:“樂上眾飾,有流遡羽葆,以黃金為支,其首敷散,若草木之秀華也。”</p> <p> 排云殿,位于頤和園萬壽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為其母后60壽辰而建的大報恩延壽寺,慈禧重建的時候更名為排云殿。“排云”二字取自晉代郭璞《游仙詩》:“神仙排云出,但見金銀臺”。這組建筑在慈禧時期修復最為完善,是頤和園最為壯觀的建筑群。</p> <p> 排云殿、佛香閣建筑群始于昆明湖邊的“云輝玉宇”牌樓,經排云門、二宮門、排云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智慧海,南北貫穿于一條中軸線,層層上升,氣勢宏偉。</p> <p> “云輝玉宇”牌樓的南面匾額上寫著“星拱瑤樞”,意為“眾星拱衛的神仙之地”。</p> <p> 四大部洲建筑群,是頤和園萬壽山后山中部的一組漢藏建筑群,是根據古印度哲學觀念進行建造的,包括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和四座梵塔。</p> <p> 頤和園還有一些不太出名的建筑,大多傳自清漪園,光緒時期沒有修復完整的建筑,有的只象征性的部分修復,有的化繁為簡,留了原建筑的名字。</p> <p> 樂壽堂西側,有一扇形建筑,名“揚仁風”,建筑前有扇軸、扇骨,俗稱“扇面殿”。傳東晉年間,著名政治家謝安有個朋友叫袁宏,出任東陽郡守,謝安在宴席上拿出一把折扇送給他,同時做了幾下搧風的動作,袁宏看著謝安的眼神,答曰“輒當奉楊仁風,慰彼黎庶”,且言出必行,確實做了一位清正廉明的好官。以此,贈折扇,揚仁風的故事廣為流傳。</p> <p> 景福閣,位于頤和園萬壽山東部山頂,前后各五楹,皆南向,有曲廊相通。清乾隆時叫曇花閣,是一座六瓣蓮花形的三層樓閣。光緒年間重修時改建為景福閣。閣前部為寬大敞廳,慈禧曾在此觀雨、賞月,并接見外國使節。</p> <p> 益壽堂,位于頤和園萬壽山后山東部,花承閣遺址以東中御路南面的山腰間,原為皇家藥房。益壽堂也是一處革命的紀念地,是黨中央1949年3月25日進駐北平的第一站,毛澤東主席曾在這里接待民主人士。</p> <p> 多寶琉璃塔,為花承閣遺址的唯一留存建筑,其余全部被英法聯軍焚毀。</p> <p> 石舫,又名清晏舫,取自海清河晏之意,位于昆明湖的西北部,萬壽山的西麓岸邊。在園林中建石舫不僅是為證明水是活的、可坐舟,為的也是在“舟自橫”中,突出“野渡無人”的境界。舫上的中式艙樓被英法聯軍焚毀后,改為西式艙樓。</p> <p> 水木自親碼頭,是慈禧太后回頤和園乘船登岸的地方,因為有望海燈桿上的大氣燈,當時這里就成為全園最亮的地方,后來在歷史的起起伏伏中燈熄了又亮,亮了又熄……</p> <p> 養云軒,門上石額“川泳云飛”,外側石刻楹聯“天外是銀河煙波宛轉,云中開翠惺香雨霏微”,原為清代后妃的休息處所。</p> <p> 介壽堂,位于頤和園排云殿之東,是一組坐北朝南的住宅式四合院建筑群,介壽語出《詩經》:“為此春酒,以介眉壽”,意為助壽,原為帝、后拈香時的休息處。</p> <p> 清華軒,緊鄰排云門西側,乾隆年間,這里是大報恩延壽寺的一組附屬建筑,名“羅漢堂”。民國時期,袁世凱的大公子袁克定在清華軒居住達12年,建國后,林彪常來清華軒居住休息和療養。清華軒也先后見證了不同時期的兩位沒有接成班的接班人。</p> <p> 山色湖光共一樓,是一座八面兩層三重檐的建筑,因樓座為八邊形,也稱作“八方閣”。該樓經由長廊和南面的軸線建筑魚藻軒相連,東邊臨“云松巢”,西邊接“聽鸝館”,后面還有“畫中游”,是萬壽山前位置極佳的觀景點。“山色湖光共一樓”樓名由乾隆皇帝所題,光緒時期翻新再懸掛。</p> <p> 頤和園,是中國最后一座皇家園林,是中國風景園林造園藝術的杰出展現,將人造景觀與大自然和諧的融為一體。頤和園的建筑、雕刻、楹聯、彩畫是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與藝術的結晶,頤和園又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她見證與承載了整個中國多災多難的近代,每走進一次,對她的了解就會深入一步,每走進一次,對她的感情就會加深一層……</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汨罗市|
河池市|
邵武市|
华亭县|
永德县|
吴忠市|
方山县|
通许县|
咸丰县|
太保市|
明星|
枣强县|
曲阳县|
乐平市|
峡江县|
沅陵县|
石狮市|
灯塔市|
衢州市|
滨海县|
宜宾县|
陆良县|
阳春市|
海口市|
大余县|
肇东市|
冀州市|
册亨县|
建始县|
娱乐|
宜良县|
益阳市|
绥棱县|
织金县|
漳平市|
崇信县|
嘉祥县|
淳安县|
佛坪县|
崇义县|
景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