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文廟原稱孔廟,為祭祀孔子的場所,系在其故居的基礎上改建而成。隨著各代封建社會帝王對儒學的推崇和倡導,各地相繼興建孔廟,規模不斷擴大,逐漸形成三路四進的建筑格局,并由“歲時奉祀”功能演變為教授儒學的場所。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封孔子為文宣王,因稱孔廟為“文宣王廟”。明時,相對“武廟”(即:關、岳廟)而言,“文宣王廟”改稱為“文廟”。《明史.禮志四》載:“天下文廟,惟論道以列位次;闕里家廟,宜正父子以敘彝倫”。由于文廟誕生并發展于本土,因而相對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大的中國佛教寺廟來說,它更能體現我國優秀的古代建筑藝術,更能反映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鳥瞰宜良文廟</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云南元代開設科舉后,宜良沒有學宮,應科舉試者需附籍澂江府學。明洪武年間隨著湯池渠的開竣,逐漸奠定了宜良滇中糧倉的地位,宜良農耕文化經濟逐步發達,為宜良文廟的創建打下了堅實基礎,于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知縣于志剛在城西教場創建了第一所學宮,正德八年,城內西北隅產靈芝三本,遂遷學宮于上(即守御所之右)。萬歷六年(公元1578年),知縣沈應昌又將學宮改建于縣城東北。天啟四年(公元1625年),知縣楊述明又將學宮遷建于城南雉山,但由于財力所限,僅建成了大成殿。明末,知縣楊祖植、教諭鐘俊率邑紳對其進行增修。清康煕六年(公元1668年),守御所長官張云程、知縣趙映斗、教諭馬任大主持新建啟圣祠,但隨后被起義軍燒毀。康煕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知縣高士朗、教諭王佐才率邑紳重修了大成殿、啟圣祠,并新建了東西兩廡、大成門、左右廂房。使雉山文廟初具規模。康煕五十五年,知縣司馬黃澍、教諭侯瑛率邑紳徐松、陳詩、柳志潛等捐資重建大成殿,重建時在原來基礎上向前偏左移了數丈。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時任知縣李淳認為原建于城南雉山的文廟“坐南向北”的格局“祀圣者以南面將事于體制未合”,而且宜良自參加科舉考試以來,“甲第亦屬寥寥”,深感“黌宮北向非宜”,于是,李淳以“歷來建樹取向陽,學宮面北笑宜良”為由說服了當地縉紳,倡導全縣鄉紳捐資出力,選定了“北枕蓬萊、東輔萬壽、西翼掛榜、南案雉山”風水靈秀的西北隅雉山書院新建文廟,是為今宜良文廟。原雉山文廟更名為“文昌宮”,這座錯版的文廟歷經風雨,延續至今僅存有大成殿,1987年7月宜良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為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宜良縣文物保護管理所經多方籌資,投資11萬元對其修繕,恢復了舊有風貌,保住了這一錯版文廟。</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同門</h1> 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九月,新文廟竣工。新文廟占地40余畝,坐北向南,平面布局嚴謹,規模宏闊。形成了三路四進的建筑格局。沿南北中軸線建有大門、狀元橋、泮池、文明坊、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尊經閣;東側建有名宦祠三間、東廂房七間;西側建有鄉賢祠三間、西廂房七間。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又在大成殿東側建敬敷門三間、明倫堂三間、大門三間、講堂三間。同年,為感念李淳遷建文廟功績,宜良鄉紳又在講堂東側為其建立書院,稱“雪堂書院”。<br> 乾隆宜良文廟的建立,穩定了宜良官學的基礎,使得儒家教育在宜良得以進一步發展,從政治、文化教育、民族融合等方面都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文廟的功能是培養生員登科選仕的學校。乾隆宜良文廟建立之前,宜良僅有1人考中進士,建成之后至清未則有9人登榜。人數雖然不多,但在我省清代各縣學中,已居于上等水平。加上大批舉人、秀才的推動,宜良詩書禮儀、人文蔚起,以詩文著作鳴于世者代不乏人,"嚴詩竇字陳梅花"為宜良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錦上添花。儒學的傳承,影響深遠,即便是民間創造如今極富盛名的“宜良燒鴨”和“花街節”,也留下了文人推動的身影。咸豐二年壬子恩科(公元1852年)進士、官至兵部主事,曾執掌五華書院的宜良人陳鳴玉命名宜良燒鴨為“宮保燒鴨”,并撰寫一副對聯“美味能招天下客,清香引出洞中仙”加以贊譽,使得宜良燒鴨一時聲名鵲起。而宜良燒鴨烤制技術的提升,也與光緒年間宜良狗街沈伍營村的舉人許實上京趕考所帶書童劉文在京城學習“便宜坊”北京烤鴨烤制技術有關。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泮池、狀元橋</h1> 就是這座文廟,235年來,歷經地震兵燹等自然人為災害而屹立,時至如今,宜良文廟除了兩側的學宮部分因自然、人為等因素不復存在外,其祭孔的禮制性建筑大成殿、崇圣祠等主體建筑及其布局,仍為乾隆遺構,使人們仍然能見到乾隆盛世官式建筑的風采和回味讀書祭孔的景況,至為珍貴。<br> 大成殿,意為成大事業之地,系文廟的中心建筑,是供奉孔子牌位的殿堂。在整個建筑群中,規模最大,用料規格、裝修檔次最高。大成殿平面為五開間,通面闊20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3.2米。單檐歇山琉璃瓦頂,七架梁,前檐設船篷軒廊,因出檐較大,四角皆用擎檐柱。殿前設月臺,三面均設臺階,正面為御路踏跺。月臺周邊及臺階垂帶上用黃砂石束蓮禪杖欄板,望柱為蓮花頭,欄板外側施深浮雕,內側作素方心。大成殿舊時懸掛清代康熙至光緒年間御書匾額八塊,整個建筑檐牙高啄,高大雄偉,有元代建筑風格,梁枋用材粗獷。大成殿殿內尤為珍貴的是“五彩遍裝” 室內彩繪,由于其梁架為“徹上明造”做法,無天花之設,梁架木構件都用彩繪的圖案花紋來裝飾,歷235年而依然五彩繽紛、華麗高貴。是目前昆明地區保留最為完整用色和圖案最繁富的清早期的彩畫品種,彌足珍貴。殿前有露臺,長13米,寬11米,高1.6米,周以蓮花望柱欄桿,欄桿之間置浮雕攔板,板心雕刻或魚龍、或異獸、或吉祥草、或如意云、或書卷、或鐘鼎,體現了儒家的文化內涵。雕刻精湛,精美絕倫,是石雕藝術佳品,露臺正面有九級臺階,兩端各有高0.65米的石獅,正中有長1.7米,寬1.2米龍案石,皆雕刻精美。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明坊</h3> <h3><font color="#010101"> 崇圣祠位于大成殿正后方,是供奉孔子父母的殿堂,體量稍小,僅為五架梁,但其采用了規格更高的重檐歇山頂,使得孝義的溫情更加濃郁,其梁架結構繁復而頗具特色 。</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什龍華表</h3> <h3><font color="#010101"> 尊經閣位于文廟建筑群中軸線的最后,是存放儒家典籍的二重檐樓閣式建筑,通面闊10米,通進深10米。尊經閣系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知縣張日旼率宜鄉紳所建,時為重檐歇山頂,名“魁星閣”。文廟遷建現址后,該建筑納入文廟建筑群,并更名為“尊經閣”,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七月十三日,地大震,文廟殿廡傾圮,而尊經閣卻安然無恙。足見其結構建造之嚴謹堅實。惜后來漸遭損毀,現存建筑系民國十四年(1925)在原地仿其舊制建造,并改重檐為二重檐。</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麒麟</h3> <h3><font color="#010101"> 文明坊為四柱三間三樓牌坊。明間單檐歇山頂、次間懸山頂,皆施七踩三翹無昂式斗拱。在文明坊兩側,分列置雕刻精美“祥云盤龍”砂石華表及麒麟送書石雕各兩只,與文明坊一起,展示了宜良古代石雕藝術的精彩技藝。</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成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成殿“五彩遍裝”彩畫</h3> 宜良文廟內現存有上諭碑、雪堂書院碑、新建宜良文廟職官碑、圣經并贊碑等較為重要的碑刻對研究封建科舉制度和宜良文化教育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br> 宜良文廟的建制布局嚴守我國文廟的規制,但也有所不同。大同門的建立就是典型的一例。一般文廟建筑中,并無大同門的設置。宜良文廟在泮池前建照壁式圓光券洞大同門,乃取是儒家宣揚的“天下大同”理想社會形態,以建筑彰示圣人理念。此外,崇圣祠采用規格更高的重檐歇山頂建筑格式,也彰顯宜良人尊老重孝的傳統文化。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成殿月臺欄板</h3> <h3><font color="#010101"> 文廟遷建新址后,一直作為縣府教授儒學的場所。1926年“宜良縣立初級中學”成立,文廟的雪堂書院作為其教學用地。1931年,“宜良縣民眾教育館”成立,除雪堂書院外的整個文廟建筑群作為其辦公場所。1934年縣府將文廟東側的明倫堂、敬敷門劃歸學校使用。1939年旋將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尊經閣及東、西兩廡劃歸學校使用。1950年春,縣人民政府接管了“宜良縣立初級中學”,經宜良專署批準,將文廟及其以西的孫家園,以南的大同門廣場作為“宜良縣立初級中學”教學用地使用。1957年“宜良縣立初級中學”更名為“宜良縣第一中學”,宜良文廟一直作為其教學用地使用,隨著縣一中的發展和辦學需要,文廟內新建了教學樓、教工宿舍、運動場等新建筑,環境面貌發生了一些變化,但幸運的是,對于文廟原有的古建筑,政府和學校都加以保護和維護,沒有隨意拆除。1987年7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并多次撥款進行了修繕。為了更好地保護宜良文廟,宜良縣委、縣政府花巨資新建校舍將宜良一中遷出文廟。2009年9月宜良一中遷入新校址后,經中共宜良縣委第十一屆常委會9月25日第121次會議決定將文廟管理使用權劃歸宜良縣文化體育局,作為文化基礎設施使用。隨后宜良縣文聯、圖書館、文化館、文物保護管理所、體育館、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綜合行政執法局等單位先后遷入宜良文廟區域辦公,2016年宜良縣啟動匡山棚戶區改造項目,配合改造工程,在文廟區域辦公的所有單位于2017年5月底全部遷出,交由匡山棚戶區改造指揮部統一規劃維修保護和開發利用。 </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成殿柱礎</h3> <h3><font color="#010101"> 宜良文廟一直延續和發展著宜良深厚的文脈,宜良文廟不僅是云南省規模第二大文廟,也是昆明地區目前建制保留較為完整的古建筑群。其豐富的人文內涵體現了宜良悠久歷史文化,具有特別重要的文物價值,是滇中古建筑瑰寶。2012年省政府公布宜良文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尊經閣</h3> <h3><font color="#010101"> 匡山棚戶區改造項目定位為旅游休閑小鎮開發建設,為文廟古建筑群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有利條件。按照規劃,宜良文廟將恢復原有的雪堂書院、學海等原有建筑格局,將宜良文廟打造為小鎮旅游的核心區域改造工作,基于宜良文廟在宜良老城的位置,在繼承歷史文化、保持歷史原貌的前提下,對文廟建筑的布局、體量、軸線、對景、環境通盤考慮,科學整合,徹底調整因歷史的局限性而形成的不科學格局,充分展現文廟建筑群的景觀風貌,為文廟的開發利用打下堅實基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圖文:趙東明</font></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泉县|
子洲县|
吉木乃县|
岐山县|
武胜县|
应用必备|
右玉县|
太仆寺旗|
江永县|
邓州市|
呼伦贝尔市|
孟津县|
二连浩特市|
山阳县|
剑阁县|
敦化市|
永康市|
许昌县|
宁城县|
洪雅县|
庆云县|
年辖:市辖区|
云阳县|
什邡市|
阳城县|
水富县|
泸水县|
阳山县|
方城县|
布尔津县|
文水县|
九龙县|
醴陵市|
新绛县|
楚雄市|
车致|
高陵县|
德格县|
鄯善县|
工布江达县|
额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