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長安書店1949年在西安創(chuàng)辦,創(chuàng)始人王淡如。地址設(shè)在今鐘樓新華書店東(原西安文物商店地盤,東大街318號)。由西安市文聯(lián)、文化局與該店聯(lián)合組成“西北通俗讀物編委會”,出版群眾性通俗文化讀物,通過該店向社會發(fā)行。在熱心群眾文化事業(yè)的王淡如先生與眾編輯的苦心經(jīng)營下,其出版物以形式多樣,價格低廉,受到西北各地戲劇工作者及廣大讀者的歡迎。劇作家田益榮、王紹猷、謝邁遷、薛蘭生、王槐蔚等人,既是該店出版物的撰稿人,又是業(yè)余編輯。王淡如先生除任主編外,亦寫有不少劇本。該店先后出版的秦腔、豫劇、京劇、歌劇、陜西快書、秦腔音樂、山東快書、陜西道情等戲劇作品四百零八種,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和戲曲團體的演出劇目,做出了貢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斷橋亭》王淡如整理 (尚友社李愛云、王玉琴、呂集愷演出劇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打鸞駕》王淡如整理 1955年(尚友社張健民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3年至1954年,隨著北京、上海的私營出版業(yè)改為公私合營的出版單位,西安個體書店也實行公私合營。1953年10月,長安書店正式改為公私合營長安書店。西北行政委員會出版局副局長張性初為主任,在管理委員會下設(shè)編輯、出版、財務(wù)、排字、印刷、發(fā)行等小組,私方代表王淡如任經(jīng)理兼編輯部主任,公方代表李蜇生任副經(jīng)理兼業(yè)務(wù)部主任。出版局還撥款為長安書店修建了后樓,積極扶植其開展業(yè)務(wù),長安書店的出版發(fā)行工作走上進一步發(fā)展的道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1年7月,經(jīng)省文化局報省委宣傳部核準,將公私合營的長安書店合并于東風(fēng)文藝出版社。由于長安書店自建國以來出版的戲曲唱本的發(fā)行范圍遍及全國,在群眾中的影響很廣,因此合并后對外仍保留長安書店名義,所有戲曲唱本、小型劇本均用長安書店名義出版;大型劇本、電影文學(xué)劇本則以東風(fēng)文藝出版社名義出版。長安書店的編輯人員和編輯業(yè)務(wù)合并于東風(fēng)文藝出版社,經(jīng)理王淡如擔(dān)任文藝編輯室副主任。其出版、行政人員和門市部編制人員并于陜西人民出版社。“文革”后再沒有用長安書店名義出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4年后隸屬陜西省文化局,1961年并入陜西人民出版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秦腔《轅門斬子》1959(劉易平演出劇照)王淡如改編</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打金枝》王淡如整理 1956年(尚友社傅鳳琴、張新華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打金枝》王淡如整理 1959年(尚友社傅鳳琴、張新華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打金枝》(尚友社傅鳳琴、張新華演出劇照)1963</p> <p class="ql-block"> 創(chuàng)辦人王淡如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899—1974)秦腔劇作家。陜西西安人。自學(xué)成才,曾任《新秦日報》編輯、《大公報》駐西安記者。1949年創(chuàng)辦長安書店,自任經(jīng)理,編輯出版以秦腔劇本為主的通俗文藝演唱材料。1961年長安書店撤消后,任陜西人民出版社三編室副主任。中國民主同盟陜西省委員會候補委員,文藝支部負責(zé)人,陜西省第三屆政協(xié)委員,西安市人民代表。先后創(chuàng)作秦腔劇本《東郭救狼》、《呂母起義》、《蔡倫》、《五谷豐登》,尤其是《二巧離婚》,深受觀眾歡迎;還改編了傳統(tǒng)劇目《轅門斬子》、《鍘八王》、《打李厥》、《打金枝》。在出版陜西戲曲劇本和通俗文娛演唱材料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長安書店十年間,在他苦心經(jīng)營下,出版各種形式的通俗讀物一千多種,其中戲曲劇本五百多種,《鍘美案》、《打鎮(zhèn)臺》、《黃鶴樓》、《周仁回府》、《斬秦英》、《小姑賢》、《拆書》、《五典坡》等傳統(tǒng)劇目,發(fā)行西北五省區(qū),深受戲曲界和人民的歡迎。1974年逝于西安寓所,終年七十五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梁山伯與祝英臺》1955年(三意社王敬安、王秀英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庵堂認母》1962年(李愛云、李寶琴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斬秦英》1956年(尚友社陳尚華、張友震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張羽煮海》1953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走雪山》1959年(尚友社王玉琴、左新易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貂蟬》1955年(易俗社張詠華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伯牙奉琴》1957年(尚友社李正斌、李寶琴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周仁悔路》1958年(任哲中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茍家灘》1956年(尚友社張健民、黃尚忠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白蛇傳》1954年(尚友社王玉琴、傅鳳琴、李寶琴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火焰駒》1963年(陳妙華、肖玉玲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打柴勸弟》1955年(蘇育民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殺船》1955年(尚友社吳濟民、王玉琴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劉海打柴》1955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花亭相會》1955(三意社馮亞民、任蘭英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賣畫劈門》1955年(劉毓中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秦腔《賣畫劈門》1955年(劉毓中演出劇照)</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花鼓戲《夫妻觀燈》1962年(商洛劇團陳清林、王楨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審蘇三》1959年(尚友社何振中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秦腔《荊軻刺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小姑賢》1962年 孫仁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取都城》1958年(尚友社傅尚德、李正斌、康正緒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永壽庵》1958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卓文君》1957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爭先鋒》1955年(易俗社劉毓中、郭篤俗、孟小雲(yún)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栁毅傳書》1955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斬韓信》1955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大鄭宮》1955年(尚友社吳濟民、陳尚華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古城會》1956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柜中緣》1957年(易俗社王天民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清官冊》1954年(長安木偶劇社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探窯》1954年(何振中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奇雙會》1955年(尚友社李愛云、張新華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三上轎》1962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三上轎》1959年 (三意社董化清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打鍋》1958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群英會》1959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拷寇》1957年(尚友社張新華、華美麗、王玉琴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殺廟》1962年(陜西省戲曲劇院楊金鳳、劉亙天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殺四門》1958年 (封面五一劇院李新中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呂蒙正趕齋》1956年(尚友社李益中、楊金聲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望娘灘》1955年(五一劇團劉培蘭、齊云英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火焰駒》1958年(陳妙華、肖玉玲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審蘇三》1962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現(xiàn)代戲《父女爭模范》1960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眉戶《劉蓮英》1956年(陜西戲曲劇院三團王毓賢、任永華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眉戶《梁秋燕挖菜》1962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眉戶現(xiàn)代戲《鷹山春雷》1958年(陜西戲曲劇院三團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兒女親事》1964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現(xiàn)代戲《新鎖廂房》1960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眉戶《接嫂嫂》1965年</p> <p class="ql-block">秦腔《小保管上任》1965</p> <p class="ql-block">秦腔《買嫁妝》1960</p> <p class="ql-block">秦腔《勸媽媽》1965</p> <p class="ql-block">秦腔《臥薪嘗膽》1957</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眉戶《兩顆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夫妻之間》1959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半袋麩料》1959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她吃了不節(jié)約糧食的虧》1960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蟠龍峪》1959年(五一劇團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游西湖曲選》1960</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劈山救母》樊粹庭改編 1962</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江東橋搬兵》1957</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眉戶《梁秋燕曲譜》1959年(陜西戲曲劇院李瑞芳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秦腔《黑松林》1960</p> <p class="ql-block">豫劇《文約記》1960</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長板坡》1957(五一劇團李新中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二進宮》1955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二進宮》1958(尚友社何振中、張健民、康正緒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四賢冊》1957(尚友社楊金聲、康正緒、李寶琴、栗茹君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茍家灘》1957(尚友社張健民、黃尚中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祭靈》1957(易俗社劉毓中、郭篤俗、孟小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拆書》1957(閻國斌、田玉堂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蘇武廟》1957(三意社譚振中、張盛學(xué)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別窯》1959(三意社肖玉玲、張建濤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秦腔《別窯》1957(三意社肖玉玲、張建濤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逃國》1958(三意社喬新賢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串龍珠》1957(易俗社惠焜華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回荊州》1956</p> <p class="ql-block">《女斬子》1956年(三意社李輔英、張秉民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屈原》1956年(陜西省秦腔實驗劇團演出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周仁回府》1955(三意社蘇育民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八義圖》1957年(易俗社劉毓中、孟小云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現(xiàn)代戲化妝常識》1957</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三回頭》1957年(易俗社孟遏云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痛說革命家史》1965.11</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淡如先生與長安書店</p><p class="ql-block"> 封五昌</p><p class="ql-block"> 不久前,旅京著名陜籍文藝評論家、散文家閻綱在一篇訪談錄中,談到他本人在解放初從事編演戲曲活動的往事時說道:“1950年……創(chuàng)作的劇本《增產(chǎn)捐獻》 和與謝晉文合作的文配畫《新事新辦》由長安書店出版……長安書店在東大街的鐘樓根后來新華書店的位置,經(jīng)理是個和藹的大胖子,印象極深。”閻綱先生所說的這位和藹的胖經(jīng)理,就是秦腔劇作家、出版家王淡如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淡如(1899-1974),陜西西安人,自幼家貧,自學(xué)成才,曾任《新秦日報》編輯、編輯主任。1936年11月11日,他與劉尚達、景雋、張寒暉、周伯勛、封至模、姚一征、李瑞陽等人共同發(fā)起成立了“西安實驗劇團”,這是當時西安僅有的比較健全的話劇團體,所演劇目都是以抗日救亡及揭露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為主題的進步話劇,在西安話劇運動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1932年王淡如先生曾受聘擔(dān)任《大公報》駐西安特約記者,并于1943年創(chuàng)辦《大公報》西安分銷處,辦理該報和一些進步書刊的發(fā)行業(yè)務(wù)。解放前,該“分銷處”成為許多進步民主人士與中共地下黨組織的秘密聯(lián)絡(luò)點。李敷仁、楊明軒、武伯綸、劉尚達、鄭逸等人經(jīng)常聚集在這里,以打麻將做掩護商議革命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9年,王淡如先生在“分銷處”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辦了長安書店,自任經(jīng)理。地址就設(shè)在東大街原鐘樓新華書店以東,今西安市文物商店舊址。王淡如先生十分熱心群眾文化事業(yè),建國之初,該書店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西安市文聯(lián)、文化局與該書店聯(lián)合組成“西北通俗讀物編委會”,出版群眾性通俗讀物,并由該書店負責(zé)向社會發(fā)行。劇作家田益榮、王紹猷、謝邁千、薛蘭生、王槐蔚等,不僅是該書店出版物的撰稿人,且是業(yè)余編輯。在王淡如先生和編輯們的苦心經(jīng)營下,長安書店出版物以形式多樣、價格低廉,受到西北各省區(qū)戲劇工作者和廣大讀者的歡迎。長安書店先后出版了以秦腔為主,也包括豫劇、京劇、歌劇、陜西快書、快板、音樂、山東快書、眉戶、道情等文藝演唱材料1000多種。如今,許多60歲以上的老西安,都還記得當年長安書店出的這種“小戲本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淡如先生除擔(dān)任主編和經(jīng)理外,還寫了不少劇本,先后創(chuàng)作了秦腔劇本《東郭救娘》《呂母起義》《蔡倫》《五谷豐登》《秀女結(jié)婚》等,尤其是其根據(jù)同名呂劇改編的秦腔現(xiàn)代戲《二巧離婚》,反響強烈,多次得獎,為解放初配合新《婚姻法》的宣傳、批判封建包辦買賣婚姻制度,起到了很大促進作用。甘肅、寧夏等地的劇團大都排演了此劇目。另外,他還改編了傳統(tǒng)秦腔劇目《轅門斬子》《鍘八王》《打李厥》《打金枝》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6年長安書店并入陜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長安書店撤銷后,王淡如在陜西人民出版社第三編輯室(戲曲編輯室)任副主任。同時,他還擔(dān)任中國民主同盟陜西省第二屆、第三屆委員會候補委員、文藝支部負責(zé)人,陜西省第三屆政協(xié)委員以及西安市人民代表等職。1974年病逝于西安寓所,終年75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淡如先生及其所創(chuàng)辦的長安書店,在出版陜西戲曲劇本和通俗文娛演唱材料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和戲曲劇目,有力地傳播了陜西地方戲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封五昌,筆名史研、伍昶等。1941年3月生,陜西西安人,大學(xué)文化,高級教師,曾任西安市教育局教研室歷史教研員、編審部主任。兼任陜西省暨西安市歷史學(xué)會副會長、陜西省暨西安市歷史教研會副理事長、陜西省司馬遷研究會理事等職。在從事歷史教學(xué)研究之余,喜愛西安地方史的學(xué)習(xí)與研究。除編寫大量歷史教研、教輔書籍、資料外,還主編《西安歷史》等,參編《陜西歷史》《新編西安旅游》等書籍,并在全國20多家報刊上公開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及歷史散文百余篇,其中有多篇論著獲獎。曾被評為陜西省社會科學(xué)優(yōu)秀學(xué)會工作者等。目前已退休,仍從事西安地方史(志)的研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激友》1957年(蘇育民演出劇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編劇十講》王烈編1958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眉戶常用曲選》任應(yīng)凱整理 1963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懷念王淡如先生及其長安書店</p><p class="ql-block"> 西北大學(xué)中文系教授趙俊賢</p><p class="ql-block"> 1951年,我從農(nóng)村考入山城的商縣中學(xué)就讀。少年學(xué)生,未曾涉世,人小膽大。1952年寒假時,我坐在老家的土炕沿,爬在炕邊的老式木箱上,寫成一個近萬字的秦腔劇本《還牛》。過罷年進城上學(xué)后,將稿子投寄長安書店編輯部。那時投稿,將信封右上角剪個小口,寫上“稿件”二字,即可免貼郵票。大約一個多月,即1953年3月中,長安書店編輯來信,大意說你的“大作”寫得很好,經(jīng)我們潤色后已上報“西北軍政委員會通俗讀物審查委員會”(記憶未必準確,大概是這個名稱),待審批后即可出版。我一方面很高興,一方面又很擔(dān)心“審查”是否通得過。只好耐心等待,又過一月多,似為1953年5月初,學(xué)校門房通知我有印刷掛號郵件。原來是《還牛》樣書兩冊,同時收到匯單,得稿費三十六萬余,這是舊幣,即現(xiàn)在的三十六元多。誠然,1953年的錢比現(xiàn)今耐用,可供我作幾學(xué)期的零用錢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打開鉛印的劇本從頭到尾細讀一遍。天哪!編輯哪里是潤色,簡直是大改!對白改動較少,而唱詞改動很多,甚至有些唱段竟是編輯重新寫過。其時,一個十五歲的初中二年級學(xué)生,沉浸在出版作品的狂喜中,未曾有唱詞寫得不合格的悔恨心態(tài),但是,感激編輯勞動的心情油然而生,而且,難以抑制。我乘興向編輯寫了一封感謝信。不幾天即收到一封署名的來信。這是王淡如先生親筆寫給我的唯一信件。原信早已不存,只記得王先生輕描淡寫地說,編輯加工稿件,是分內(nèi)工作,不必言謝。他用了較多筆墨鼓勵我多讀文學(xué)作品、多練筆,甚至為我打氣說:你有文學(xué)“天賦”,只要你刻苦努力,來日必將在文學(xué)事業(yè)上“有所建樹”。信雖散失,“有所建樹”四字刻骨銘心地記了下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來我只知道王淡如先生會編劇本,因為我在書店見到他改編的戲曲唱本,也知道他在書店工作,別的知之甚少。1957年我考入西北大學(xué)中文系后,去市中心東大街長安書店拜訪王先生,方知他是書店經(jīng)理,又負主編之責(zé)。長安書店坐北朝南,底層是書店的營業(yè)柜臺,后院木板樓上是編輯部。王先生的辦公室是隔開的一間小屋。先生中等個頭,微胖,慈眉善目,滿臉浮現(xiàn)出自然的微笑,說話低言慢語。他祝賀我考上大學(xué),并說這是難得的深造機會,要珍惜它。我不斷點頭稱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8年,為了開展勤工儉學(xué),我去找王先生。先生安排我在長安書店作業(yè)余編輯,一個星期去上兩個下午的班,似乎一下午付酬四元。一月有三十二元收入,這在當時委實是一筆不小的數(shù)目了。為此,常有同學(xué)起哄,要我請客。所謂請客,無非是去馬坊門的油潑面館飽餐。其時,一碗令人垂涎的油潑面大約也只需一角幾分錢,這客自然請得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長安書店撤并后,我去看過王淡如先生。他顯得寡言,我不便呆坐,起而告辭。“文革”中,大約是1968年初秋,我在和平門里行走,邂逅王淡如先生,二人站在街邊小聊片刻,當時不便長談,匆匆分手。想不到,這就是和老先生的最后一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不曾終生從事文學(xué)創(chuàng)作,而是從事高校文學(xué)教學(xué)與文學(xué)學(xué)術(shù)研究;但從宏觀角度區(qū)分,還屬于文學(xué)事業(yè)領(lǐng)域。王淡如先生是我的文學(xué)啟蒙恩師,王先生是一位值得敬重、值得懷念的文化人,是陜西現(xiàn)代出版史上不可忽視的一位出版家。長安書店,是一家值得載入史冊的出版社。所幸陜西《出版志》較為客觀地敘述了他和他所創(chuàng)辦的長安書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版資料主要來源:王新民著《走馬書林——中國圖書出版調(diào)查報告》,光明日報出版社2003年12月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趙俊賢 ,生于1938,陜西商州人。1961年畢業(yè)于西北大學(xué)中文系。歷任西北財經(jīng)學(xué)院助教,西北大學(xué)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碩士研究生導(dǎo)師。1953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著有專著《論杜鵬程的審美理想》、《中國當代文學(xué)風(fēng)格發(fā)展史》(合作),論文《新詩民族化的銳意追求》、《創(chuàng)作模式的發(fā)生學(xué)探釋》,散文●友》、《惟一的藏畫》各數(shù)十篇。專著《中國當代小說史稿》獲1995年陜西省教委人文社科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中國當代文學(xué)發(fā)展綜史》(五卷,主編、撰稿)獲1996年陜西省教委人文社科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陜西省第五次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論文《混摻著血汗的泥土》獲1985年陜西省社科優(yōu)秀成果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秦腔《撿柴》1956年(五一劇團余輔仁、張阿娟、李蓮香演出劇照)</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秦腔《黃鶴樓》1955年(沈和中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黃鶴樓》1963年(沈和中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五典坡》1959年(三意社肖玉玲、張建濤演出劇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秦腔《五典坡》后本1957年(三意社李夕蘭演出劇照)</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黎平县|
泰来县|
探索|
尚义县|
仪陇县|
上犹县|
育儿|
宣城市|
仙桃市|
射洪县|
新和县|
龙海市|
耒阳市|
梧州市|
绿春县|
图片|
牙克石市|
扶沟县|
鲁山县|
赤壁市|
荥经县|
德保县|
辰溪县|
九龙县|
曲靖市|
灵川县|
桃源县|
赤壁市|
安徽省|
长武县|
荣昌县|
津南区|
蕉岭县|
平顺县|
辉南县|
廉江市|
浦县|
襄垣县|
林西县|
沂南县|
共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