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學點歷史的想法,是居家防控疫情期間產生的。那些天,大門不出二門不進,實在是枯燥無味的很。成天捧著手機看,老眼昏花的度數是直線上升啊,直覺告訴我不能總看了。看電視吧,平時喜歡的體育比賽直播沒了,國際新聞更新的也不是那么多了,再者說,你總不能老把著電視看呀,還得留給愛人看那些又臭又長的電視劇吧。沒的看,就只能用耳機在手機上聽一聽感興趣的的節(jié)目了。</p><p><br></p><p> 聽節(jié)目,我腦海里立刻閃現的就是單田芳、田連元的評書了,但我覺得那應該是比我再老一些年齡的人喜歡的。聽些歷史,尤其是古代正史,那是我多年的愿望。說到歷史知識的缺乏,我是十分慚愧的。找點理由,那是自己在學校里是學理科的,高中大學沒設這個課程。現在的年齡到了愿意回憶的年齡,到了對歷史感興趣的年齡。經百度推薦,下載了喜馬拉雅軟件,到里一看,叫我好一陣狂喜。這里的內容和簡繁程度與播放方式正對我的胃口,好極了!</p><p><br></p><p> 那就從我精神世界最匱乏、最想了解的夏商周開始吧。我聽喜馬拉雅講歷史,是先聽梗概后聽細節(jié)的。說是細節(jié),那也是相對一個朝代三言兩語的粗放而言的。我的記憶力,自我感覺特殊的不好。剛剛聽完春秋戰(zhàn)國,前面的夏商西周就有些模糊了。直覺告訴我,聽完整理整理好一些,這也是孔子告誡我們的,學而時習之!那就撿最近的整理吧。說說我的春秋戰(zhàn)國!</p> <p> 春秋戰(zhàn)國,是一個歷史時期的代稱,是指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國都至洛邑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的這段550年時間,大致就是東周時期。其中,春秋320年,由平王東遷至三家分晉。戰(zhàn)國230年,由三家分晉至秦統(tǒng)一中國。那為什么不和西漢東漢、南宋北宋一樣,直接叫東周不行嘛?那時各國混戰(zhàn)不休,以“戰(zhàn)國”命名還好說,但以“春秋”指稱又何故呢?為啥不叫夏冬呢?</p><p> </p><p> 原來所說“春秋”那個時代正好與孔子修訂《春秋》史書所記時間跨度相一致,西漢人就開始這么叫了。說起魯國史書叫《春秋》,那是有來歷的。當時周王朝和各諸侯國祭祀、朝見和會盟等重要活動都在春秋兩季舉行,所記事件也都發(fā)生春秋兩季,故而孔子把書命“春秋”而未名“夏冬”。 </p><p> </p><p> 至于不叫東周,而把這一時期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段,皆因這時周室衰微,周王天下共主有其名而無其實,到后來也無其名,且兩個時期社會性質有著很大不同。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以霸為名,也發(fā)生了不少戰(zhàn)爭,強國倚強凌弱,但其目的在于使別國歸順自己,并不以消滅他國為目的;而戰(zhàn)國時期打仗的目的,由期負變成了殺人,開始吞并國家了。戰(zhàn)國承春秋之亂世,啟帝秦之發(fā)端。</p> <p> 剛才說到春秋,我們就找到了出處圣人孔子。說到孔子那必然想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子百家,那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活躍的時期。春秋中后期,東周政權統(tǒng)治漸趨敗落。為適應時代發(fā)展,出現了許多思想學派、門派。</p><p> </p><p> 以孔子、孟子和荀子為代表的儒學在當時以至后世最具影響力。中國人基因中的責任思想(以天下為已任)、忠孝思想(仁義理智信)、倫理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恕的思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儒家思想與專治統(tǒng)治結合的結果。儒家是孔子所創(chuàng)立、孟子所發(fā)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創(chuàng)立時間最早,講求道法自然、無為思想,甚至主張老死不相往來,最精華的還是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事物的相對論。以韓非、李斯為代表的法家思想最受社會巨變時期統(tǒng)治者的尊崇。韓非子提出君主專政中央集權理論。以法約束民眾,施刑于民,反對復古,主張君權神授,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zhàn)四個政策。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學派,主張兼愛,提倡非攻,要求節(jié)葬、節(jié)用,反對奢華。墨子門派也是中國最早的基層弱勢群體的互助組織。</p><p> </p><p> 同一學派門派亦眾多,思想也在隨社會變化而發(fā)展。比如孔子講仁政,認為性相近;孟子講王道,認為性本善;荀子講禮法并用,認為性本惡。</p> <p> 諸子思想是為時代發(fā)展而服務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發(fā)展史就是一部各國爭霸稱雄的歷史。這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戰(zhàn)亂紛爭戲份最多的時期。春秋初期有“三小霸”。最早是鄭國鄭莊公倚仗護送平王東遷有功,不斷擴張勢力,帶頭對周王不敬,首次對諸候進攻,國雖小卻先立威;接著是齊國齊僖公借國力平它國之亂、攻伐周邊小國,使會盟善聯(lián)合,繼而小霸中原;楚國最早稱王,楚武王滅權創(chuàng)縣,聯(lián)盟周邊數十國逐霸漢陽。</p><p><br></p><p> 古語常說:“小霸不過三,大霸不過五”。春秋中后期,齊恒公以管仲之治,憑魚鹽之利,借尊王攘夷之名,率先稱霸。晉文公實施政經改革,依仗秦晉之好,強力整軍經武,繼齊恒公后百年稱霸。楚莊王善用人才之利,改革經政,問鼎中原,他國向楚。另兩霸主,一說是宋襄公和秦穆公,一說是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p><p><br></p><p> 到戰(zhàn)國時期,眾多小國都被周邊大國所兼并,只存下七個國家,史稱戰(zhàn)國七雄。其實力排序,前期是齊、魏、趙、楚、韓、燕、秦,中后期是秦、齊、趙、楚、魏、韓、燕。秦商鞅和秦孝公討論天下大勢時說,“齊國明君賢臣之強、魏國財貨甲兵之強、楚國山河廣袤之強、趙國弓馬騎射之強。”這段話明確到說明了秦之外國家的實力狀況。此時的秦國依然采用秦昭王時承相范睢“遠交近攻”策略,先滅韓、趙、魏,后滅楚、燕、齊,實現統(tǒng)一中國大業(yè)。</p> <p> 春秋小霸大霸號令中原,戰(zhàn)國七雄爭霸諸侯,秦統(tǒng)一天下,無不是通過英勇將士們一仗一仗打下來的。春秋戰(zhàn)國造就了一些名垂千古的著名戰(zhàn)役,這些著名的戰(zhàn)役也造就了響徹云霄的名將。名將名戰(zhàn),更造就了中國歷史兵戰(zhàn)兵法領先世界歷史的輝煌。</p><p> </p><p> 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李牧廉頗,楚國的吳起、齊國的田單、燕國的樂毅等等,這些響當當的名字,不戰(zhàn)便能屈人之兵。名將得有舞臺,得有足以使其名揚的戰(zhàn)役。</p><p><br></p><p>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五大著名戰(zhàn)役。春秋時期齊魯之間的長勺之戰(zhàn)。作為魯國一介平民的曹劌自告奮勇,請隨魯莊公出戰(zhàn),采用“一鼓作氣”的策略戰(zhàn)勝了強大的“三鼓而竭”的齊軍。春秋時期晉楚之間的城濮之戰(zhàn)。晉文公的退避三舍,既是遵守了與楚王的承諾,也是晉軍避其鋒芒、以逸待勞、誘敵深入、后發(fā)制人戰(zhàn)術的典范。戰(zhàn)國時期齊魏之間的桂陵之戰(zhàn)。這是中國戰(zhàn)爭史上極具經典的一場戰(zhàn)爭。魏國派龐涓率8萬大兵攻趙國,齊國應援,田忌采納孫臏圍魏救趙的計謀,重創(chuàng)魏軍。趙國與匈奴之間的雁門之戰(zhàn)。趙國主將李牧采用堅壁清野,以逸待勞,誘敵深入的作戰(zhàn)方針,這是中國史書上記載的第一場大規(guī)模的打敗匈奴的戰(zhàn)役。戰(zhàn)國后期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zhàn)。這是一場規(guī)模最大、最為激烈、最有影響的一場戰(zhàn)役,也是秦國統(tǒng)一之路上的一場決定性戰(zhàn)役。此戰(zhàn)由上黨之地而起,采用離間之計而結束。</p> <p> 戰(zhàn)爭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紛爭的最后一個手段,而施行國策謀略是一個國家強大的基石。各國都明白,強兵是立國之本,富國乃強兵之道。把話說得白一些,想吃肉就得擴張、想擴張就得打仗、想打仗就得變強、想變強就得變法。</p><p><br></p><p> 變法先有齊國管仲改革、后有魏國有李悝變法、楚國有吳起變法、秦國有商秧變法、趙國有胡服騎射等等。變法使國策更清晰,更國力更雄厚。</p><p><br></p><p> 國家間縱橫捭闔,四方臣服,也需要謀略家。“錐刺骨”而苦讀的蘇秦在趙國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zhàn)略思想,組建合縱聯(lián)盟,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而同為鬼谷子學生的張儀首創(chuàng)連橫的外交策略,以橫破縱,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轉變?yōu)檫B橫親秦。當然最成功的謀劃家當屬秦相范睢。被稱為秦國圖強統(tǒng)一總設計師的范睢,他的遠交近攻策略,一直為秦國歷代國君所用,五十年后秦王政統(tǒng)一中國就是完全貫徹范睢的戰(zhàn)略思想而取得的。</p> <p> 任何一次圖強、擴張,乃至自保,都需要邦國外交來支撐,甚至依仗外交官的三寸不爛之舍,去獲取最大化的國家利益。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幫國外交成效最顯現的時期。這個時期,國與國之間信任手段經常使用外交手段,就是幫國聯(lián)姻、交換質子和縱橫說客。</p><p> </p><p> 諸候聯(lián)姻最為有名的是秦晉之好和齊魯通婚,通過這種幫國通婚,形成了國家聯(lián)盟關系,當然再好的聯(lián)姻也抵不過國家利益。交換質子就是國之王把一位兒子送到其它國家當人質。當然人質是被動的,可質子是主動的。這也是被逼無奈的外交政策罷了。質子制度也是風險極高的。秦始皇之父在趙國做過好多年的質子,后來因為得到呂不韋的幫助才得以返回秦國。為極大地表現誠意,燕國太子丹在秦國做過質子。但總體而言,春秋時期,國與國之間還是很講求道義的。</p><p>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顯著特點是天子失位、諸侯林立。這一政治格局就要求執(zhí)政者把處理外交事務作為頭等大事,帶來了外交理論與技術的持續(xù)創(chuàng)新,也涌現出了公孫衍、惠施等一批外交技巧高超聞名各國的政治家。</p><p> 不論是謀略家還是外交家,都需要人才。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門客養(yǎng)士制度是各國諸侯和世臣招攬人才的一種制度,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智囊制度。收養(yǎng)門客是一種榮耀,門客中既有智勇辯力之士,也有雞鳴狗盜之徒。當時的戰(zhàn)國四公子門客眾多,成效顯著。信陵君竊符救趙、平原君解邯鄲之圍、春申君設計救太子、孟嘗君聯(lián)秦攻齊。</p> <p> 從春秋戰(zhàn)國回到廿一世紀的今天,歷經兩三千年蒼桑,有成百上千個成語典故流傳至今,其中,趙國發(fā)生并流傳下來的最多。</p><p><br></p><p> 在現代語境中,由于成語典故結構固定、言簡意賅、內涵深刻而被人們廣泛使用。成語典故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戰(zhàn)國時期的趙國就涌現了眾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p><p><br></p><p> 趙武靈王采用“胡服騎射”而使趙國變?yōu)槠邍械能娛聫妵又忻鎸η赝跤赂覚C智“完璧歸趙”、與秦王在“澠池相會”一針鋒相對的藺相如、對藺相如“負荊請罪“的廉頗等賢臣名將的輔佐,趙國變得強大,使得鄰國燕人都紛紛到趙國來“邯鄲學步”,竟然不會走路了,“東施效顰“遺笑大方。趙國的強大抵不住秦國擴張貪婪的胃口,雖有孫臏帶齊軍“圍魏救趙”,平原君的末位門客“毛遂自薦”出使楚國,終訂趙楚聯(lián)盟,但趙國統(tǒng)治者的短視,趙國與燕國“鷸蚌相爭“,“利令智昏“的趙國接受了上黨要地,終引發(fā)了著名的長平之戰(zhàn),三軍之將趙括在長平之戰(zhàn)“紙上談兵”而損失四十萬大軍,得使趙國元氣大傷。成語還包括“奉公守法”、“曠日持久”、“盛氣凌人”、“志在四方”、“一日千里”、“一言九鼎“、”梅開二度“等等</p> <p> 歷史是不能倒退的,但我的春秋戰(zhàn)國接下來,是可以有我的夏商周的。</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丰县|
元氏县|
安塞县|
射洪县|
陆良县|
安丘市|
莲花县|
太谷县|
五华县|
利津县|
乐东|
炉霍县|
岢岚县|
连平县|
屯门区|
常山县|
昌都县|
芮城县|
来凤县|
广元市|
贵定县|
花莲县|
汾西县|
星座|
柳河县|
鱼台县|
道孚县|
揭阳市|
雷波县|
松滋市|
云浮市|
新乡县|
方城县|
内黄县|
西丰县|
鞍山市|
喀喇沁旗|
安庆市|
菏泽市|
石台县|
龙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