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相逢相知六十載(下)——春華秋實(1961.9~2020.9)

tgf

<h3><br></h3><h3> </h3><h3> 東南大學</h3><h3><br></h3><h3> 2020.8上海</h3> <h3>相逢相知六十載(下) </h3><h3>——春華秋實 </h3><h3> 目 錄</h3><h3>一、百年校慶</h3><h3>二、同學聚會</h3><h3>三、同學情</h3><h3>1.金華之行</h3><h3>2.廈門游覽</h3><h3>3.相約蘇州</h3><h3>4.上海、濟南之旅<br></h3><h3>四、上海世博會</h3><h3>五、畢業五十年同學情感依舊</h3><h3>1.駱志銘、許本港等同學創建東大21611群網</h3><h3>2.許本港同學的撰文,打開了畢業五十年的情懷</h3><h3>3.十月四日屠光峰同學在蘇州與陸寶康同學的會面</h3><h3>4.駱志銘同學的無錫、蘇州、上海之行飽覽了江南秋色</h3><h3>5.上海同學用微信與大家交流</h3><h3>6.十二位同學在南京城市名人飯店會面記實</h3><h3>7.陶桂昌等六位同學看望童德成</h3><h3>8.陶桂昌、肖美芳的上海蘇州之行</h3><h3>六、幸福的老年生活</h3><h3>七、青春回望</h3><h3>八、二班的信息</h3><h3>九、春華秋實</h3><h3>十、班長陶桂昌的賀詞</h3><h3>十一、編后感言</h3><h3>編后記</h3><h3><br></h3><h3><br></h3> <h3> 相逢相知六十載(下)</h3><h3> ——春華秋實</h3> <h3>一、百年校慶</h3><h3> 2002年5月31日學校舉辦百年校慶(1902~2002)。我在當年四月一日的揚子晚報上看到了學校舉辦百年校慶的第二號公告,五月二十四日看到了第三號公告,從那時開始起,我在上海天天都購買揚子晚報。五月十六日揚子晚報在B8版還推出《母校情懷》專輯,刊登了十多位知名校友撰寫的回憶文章,敘說昔日求學、工作的美好時光,我都一一剪切收藏。</h3><h3> 我們聯系了滬寧線上的—些同學,告知了2002年母校百年校慶。當年大家還在工作,我相約了廈門、濟南、南京、蘇州、上海等地的十二位同學,五月三十日下午我們滬蘇兩地同學同車到達南京站,通過綠色通道,來到車站廣場,乘坐校車到達母校,當時因學校及學校周圍的住宿都已滿,通過南京王云生同學幫助,在他的安排下住進了城西的石城飯店。滬蘇寧魯四地同學,分別了三十五年,今天是第一次見面,相見時都有些不相識了,一時語塞,只是相視而笑,激動之情,難以言表。一頓豐盛的晚餐把大家帶回了昔日的學生時代,熱情洋益,談笑風生。大學五年那時雖然我們學習很繁忙,生活很艱苦,但也是我們人生最快樂的年代。遺憾的是:畢業時大家倉促離校,連個集體照都沒有留下。</h3><h3> 第二天早飯后,我們一起趕往學校,參加慶典。來到四牌樓看到學校變化很大,讀書時代天天進出學校的東大門封堵了,南大門面前的路穿過成賢街直通大平路,南大門上,紅燈高掛,校區內,到處張燈結彩,一條條橫幅懸掛在道路上方,禮堂廣場上空氣球拖著長長的標語,隨風飄動,好一派節日氣氛。我們首先來到南高院,在教室里,觀看在大禮堂內舉行的慶祝大會實況轉播,隨后又親歷了吳健雄紀念館的開館儀式,自由活動時,購買了校慶紀念品,在禮堂前、大門口拍照留念。</h3><h3> 中午慶祝活動結束,我們來到了文昌橋宿舍,這里是當年同學們朝夕相處的地方,一草一木我們都對它有著深厚的感情,大家一起在原食堂里吃了午飯,飯后我們從宿舍區的北大門出來,重走了當年從金陵院大門進入學校的道路,過去的和平商店、和平菜場、和平公園、北京東路,似乎還歷歷在目,可歲月滄桑,今天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h3><h3> 回到住處,請照相館師傅馬上沖洗了膠卷,第二天早上取了二大包照片,大家搶著欣賞。下午我們重游了雞鳴寺、夫子廟、雨花臺……。</h3><h3>下圖為百年校慶時,東南大學發行的首日封、郵票紀念冊封面。</h3> <h3>圖1.百年校慶第三號公告</h3><h3>(2016年復制)</h3> <p class="ql-block">圖2.參加百年校慶時相聚南京石城飯店</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王云生 張克亮 于廣惠 </p><p class="ql-block"> 王嘉模 姚沈生</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朱玉順 鄒振元 翁金池 楊興隆 駱志銘 陸寶康 王連印 屠光峰</p><p class="ql-block">(攝于2002.5.30)</p> <p class="ql-block">圖3.百年校慶大門</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鄒振元 王嘉模 于廣惠 姚沈生 張克亮</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屠光峰 朱玉順 王連印 陸寶康 駱志銘 王云生 楊興隆</p><p class="ql-block">(攝于2002.5.31)</p> <h3>圖4.校慶日在大禮堂前的留影</h3><h3>(攝于2002.5.31)</h3> <h3>圖5.節日的大禮堂前廣場</h3><h3>(攝于2002.5.31)</h3> <h3>圖6.吳健雄紀念館</h3><h3> 2002年5月31日,在這位女科學家誕生90周年之際,東南大學舉行了隆重的開館儀式。這是經中國政府批準的中國第一個華人科學家紀念館。</h3><h3> 吳健雄(1912-1997),舉世聞名的杰出女性物理學家、世界物理學界的傳奇人物,被譽為“核子物理女皇”、“中國的居里夫人”。為紀念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1999年,中央、國務院批準在其母校——東南大學校園內建造吳健雄紀念館。紀念館不僅展示了吳建雄的生平業績,而且陳列了由吳健雄親屬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捐贈的大批遺物,包括吳健雄生前所獲得的獎章、獎狀、證書、聘書,有關文件、書籍,友人贈送的書畫、物品以及吳健雄和其丈夫袁家騮先生生前的日常生活用品等。</h3> <h3>圖7.吳健雄紀念館大廳內的吳健雄塑像</h3><h3>(攝于2002.5.31)</h3> <h3>圖8.節日的中央大道</h3><h3>(攝于2002.5.31)</h3> <h3>圖9.在南高院(機械工程系)前留影</h3><h3>(攝于2002.5.31)</h3> <h3>圖10.在前工院(重建后)前留影</h3><h3>(攝于2002.5.31)</h3> <h3>圖11.銅鼎</h3><h3>百年校慶,江蘇省贈送給母校的紀念品</h3><h3>(攝于2002.5.31)</h3> <h3>圖12.中央大學立礎紀念碑</h3><h3>(在前工院庭院內)</h3><h3>(攝于2002.5.31)</h3> <h3>圖13.六朝松前留念</h3><h3>(攝于2002.5.31)</h3> <h3>圖14.梅庵留影</h3><h3>(攝于2002.5.31)</h3> <h3>圖15.百年校慶發行的金很幣和首日封</h3><h3>(2016年復制)</h3> <h3>二、同學聚會</h3><h3> 百年校慶后,參會的十二人一致認為畢業這么多年了,有必要組織一次全班同學的聚會,于是滬寧廈三地同學相互聯絡,開始尋找老同學,最后聯系上了二十三位同學,很快就得到了反饋,大多數同學都表示贊同(其中劉石光、華玉玲、張仲謀沒聯系上,還有些同學表示因工作忙不能參會)。</h3><h3> 會務組決定;二零零三年十月十五日到南京城西的石城飯店報到。當天聯系上的二十三位同學都到了,這是離校三十五年來的第一次聚會。第二天上午在飯店會議室召開座談會,并請到了當年教我們刀具設計湯銘權老師,離校三十五年了,大多數同學是第一次見面,相聚的歡樂,難以用語言表達。坐談會上大家暢談了各自的工作經歷,回憶當年在學校的學習生活,同學之情,似乎一一都歷歷在目,難以忘卻。許本港同學在坐談會上為大家攝下了一個個令人難忘的鏡頭,會后把它制作了光盤分寄給大家,留作紀念。</h3><h3> 午后,大家乘車去母校,到系里看望當年教我們的老師,坐在當年上課的教室里聆聽系領導介紹學校的變化和取得的成就,大家對學校的發展而高興,對學校取得的成就而感到驕傲。介紹完后,計有為老師(當年帶我們畢業設計)帶我們參觀了校史展覽館、吳健雄紀念館。遺憾的是這天(十月十六日)天公不作美,冷空氣南下,下起了大雨,又一次讓我們失去了在大禮堂前集體留影的機會。</h3><h3> 第三天,又要分別了,真的別時容易,相見難,大家都依依不舍,期盼來日再相聚。</h3> <p class="ql-block">圖1.同學們在南京石城飯店門口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肖美芳 朱永莉 王嘉模 張克亮 湯銘權 于廣惠 童夫人 姚沈生</p><p class="ql-block">中排左起:陶桂昌 鄒振元 楊興隆 王連印 杜覺民 柳希正 童德成 黃敬銘</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朱玉順 王云生 陸寶康 駱志銘 屠光峰 許本港 王金棠 周民南</p><p class="ql-block"> (曹祥林因陪同家人外出而缺席)</p><p class="ql-block"> (攝于2003.10.16)</p> <p class="ql-block">圖2.同學在石城飯店會議室座談</p><p class="ql-block"> 參加聚會的老同學有:肖美芳 朱永莉 王嘉模 張克亮 于廣惠 姚沈生 陶桂昌 鄒振元 楊興隆 王連印 杜覺民 柳希正 童德成 黃敬銘 朱玉順 王云生 陸寶康 駱志銘 屠光峰 許本港 王金棠 周民南 曹祥林等二十三位同學,還有湯銘權老師。</p><p class="ql-block">(攝于2003.10.16)</p> <p class="ql-block">圖3.同學們在南高院系會議室聆聽系領導介紹校系的情況。</p><p class="ql-block">(攝于2003.10.17)</p> <p class="ql-block">圖4.系領導陪同我們一起參觀吳健雄紀念館</p><p class="ql-block">并在大廳內的吳健雄塑像旁留影。</p><p class="ql-block">(攝于2003.10.17)</p> <h3>三、同學情</h3> <h3>1.金華之行</h3><h3> 在童德成同學的邀請下,2004年10月15日屠光峰同學組織了金華之行。參加金華之行的老同學有陶桂昌、肖美芳、陸寶康、周民南、駱志銘、姚沈生、于廣惠、楊興隆、屠光峰、包括東道主童德成共十位同學以及部分家屬。</h3><h3> 德成同學為接待老同學作了精心的安排,并在繁忙的公務中安排出三天時間,全程陪同老同學游覽了金華雙龍洞、清水江,第二天又驅車到永康,游覽了方巌山,橫店影視基地,夜宿東陽,第三天參觀了東陽的盧宅,太平天國時期的王府,接著又參觀了義烏小商品市場,下午德成同學把大家送至火車站。陶桂昌夫婦踏上了西去的列車,其他同學搭上了東去的列車,志銘夫婦到杭州下車,繼續他的紹興之行。</h3><h3> 在東陽參觀盧宅后徳成同學又帶大家參觀了東陽木雕,東陽人用樹木的根枝,為豐富我國的藝術寶庫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令我們敬佩! </h3><h3> 參觀完后,德成給大家贈送了東陽木雕“馬上封猴”作紀念。</h3> <p class="ql-block">圖1.德成同學在金華天寧賓館招待老同學及家屬</p><p class="ql-block">(攝于2004.10.15)</p> <p class="ql-block">圖2.游覽金華雙龍洞合影</p><p class="ql-block">上圖:左起按人次序排列:</p><p class="ql-block">陶桂昌 屠夫人 楊興隆 陸寶康 于廣惠 屠光峰 姚沈生 于先生 肖美芳 駱夫人 駱志銘 周夫人 周民南 童德成。</p><p class="ql-block">(攝于2004.10.15)</p> <p class="ql-block">圖3.游覽永康、東陽</p><p class="ql-block">上圖:游覽永康方巖山</p><p class="ql-block">(攝于2004.10.16)</p><p class="ql-block">下圖:參觀東陽盧宅留影</p><p class="ql-block">(攝于2004.10.17)</p> <h3>圖4.德成同學贈送給毎位同學的禮物——</h3><h3>東陽木雕“馬上封猴” 。</h3><h3>(攝于2004.1017)</h3> <h3>2.廈門游覽</h3><h3> 2001年五5月,王連印、屠光峰兩同學相約到廈門去玩,得到了駱志銘、許本港、黃敬銘同學的熱情接待。在市區游覽了鼓浪嶼、南普陀、胡里山砲臺。許本港同學還帶著高倍望遠鏡帶大家去看與廈門隔海相望的大擔、二擔(屬臺灣管轄),隔海相望,島上的居民、房屋都看得一清二楚,人們都過著安居的生活,大擔島上豎立的大幅標語是“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廈門島上豎立的標語是“用一國二制統一中國”。</h3><h3> 第二天志銘又陪同我們驅車到泉州游覽,去了開元寺、參觀了明朝時期的沉船展覽館,游覽了郊外的清源山,山旁有老君石像。連印又提議去看最早開放的石獅,到了石獅發現那里并不象改革開放初期那樣繁榮,每天都是人山人海,看來石獅早已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晚上東道主設晚宴招待了遠道而去的同學。</h3><h3> 這里特別要提到的是駱志銘把同學去廈門的消息告訴了遠在莆田的黃敬銘,他專程從莆田趕到廈門,并陪同老同學和他們的家屬一起在鼓浪嶼游玩。</h3> <p class="ql-block">圖1.為廈門鷺江畔(攝于2001年5月)</p><p class="ql-block">上圖左起: 屠光峰 駱志銘 黃敬銘 王連印 許本港</p><p class="ql-block">下圖:旅廈同學和他們的家屬受到了廈門同學的熱情招待。</p> <h3>圖2.游覽廈門鼓浪嶼、泉州清源山</h3><h3>上圖:鼓浪嶼菽莊花園的合影</h3><h3>下圖:清源山老君像前的合影</h3><h3>清源山宋代老君造像系全國最大的藝術價值最高的道教石雕。</h3><h3>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55平方米。</h3><h3>據民間俗語傳說:如能</h3><h3>摸到老君石像的鼻子能活120歲,</h3><h3>摸到老君石像的眼晴能活160歲。</h3> <h3>圖3.廈門著名景點鼓浪嶼及商業街</h3><h3>上圖:鼓浪嶼</h3><h3>下圖:著名商業街——中山路</h3> <h3>圖4.泉州開元寺雙塔</h3><h3>泉州開元寺是福建省內最大的佛教寺院,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和洛陽的白馬寺、杭州的靈隱寺齊名。</h3><h3>開元寺內的雙塔,東塔名鎮國,西塔名仁壽,聳立于東西廣場,相距200米。東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塔高48.24米。西塔始建于五代后梁貞明二年(916),塔高44.06米。兩塔初為木塔,北宋時改建為磚塔,南宋時改建為石塔。雙塔均仿樓閣式木塔結構,八角五級,巍巍壯觀,為石塔建筑之珍品。</h3><h3>圖為我們在仁壽塔前的留影。</h3><h3>(攝于2001.5)</h3> <h3>3.相約蘇州</h3><h3>2009年5月王連印出差無錫,來電相約我一起去蘇州看望陸寶康同學,五月八日我們三人在火車站會面,一幌六年,再次相見,似有說不完的話語,隨后一起游覽了蘇州虎丘、山塘街,中午在觀前街松鶴樓吃飯,飯后又到寶康家喝著蘇州名茶碧螺春、嗑著瓜子,暢談我們的退休生活,晚上陸夫人下廚做了蘇州的東坡肉招待我們。傍晚又要告別了,希望來日再見。</h3><h3>(照片攝于2009.5.8)</h3> <h3>4.上海、濟南之旅</h3><h3> 2013年10月15日駱志銘同學皆夫人到北京游覽,轉道上海、濟南看望老同學。</h3><h3> 駱志銘同學當年畢業分配至上海,上海是他曾經工作過的地方,有一份難以割舍的情懷,闊別上海幾十年,這次專程途徑上海既要看看老同學,又要見見在上海無線電四廠工作時的老同事,當天下午志銘夫婦在楊興隆、屠光峰陪同下,首先到了徐家匯,一起尋找上無四廠舊址,原上無四廠只剩下了一幢當年居住的宿舍,志銘故地重游,懷舊之情,溢于言表。隨后去了浦東,志銘夫婦登上了東方明珠,一覽上海全景,環顧四周,放眼望去,高樓林立,望不到邊,東邊的南浦大橋,北面的楊浦大橋,拱衛著陸家嘴這塊金融寶地,今天的浦江之水已經把浦東浦西融入了大上海,正在建設中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已經高高地圪立在東邊,他深感到上海的變化實在太大了。</h3><h3> 16日他們夫婦倆去江南水鄉——朱家角游覽。</h3><h3> 17日晨駱夫婦和屠光峰一起去虹橋火車站(楊興隆因去臺灣,末能同行),搭乘上午7時的動車前往濟南,他們第一次乘座動車,瞬時時速高達300公里,風馳電掣,金秋十月,田野一片金黃,沿路風光,盡收眼底。中午十二點列車到達濟南站,下車后乘上出租車,來到了王連印同學早已聯系好的米香居旅館,飯后柳希正夫婦到達(從青島來),相隔十年,好不容易又一次相見! 我們在濟南三天,連印同學不僅安排大家吃住,還全程陪同大家游覽,我們非常感謝他。</h3><h3> 濟南泉城,名不傳虛,值得游覽。 </h3> <h3>圖1.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h3><h3>楊興隆陪同駱志銘夫婦登電視塔</h3><h3>(攝于2013.10.15)</h3> <h3>圖2.高樓林立的浦東陸家嘴</h3><h3>(攝于2013.10.15)</h3> <p class="ql-block">圖3.濟南趵突泉</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柳希正 屠光峰 駱志銘 王連印</p><p class="ql-block">(攝于2013.10.17)</p> <h3>圖4.濟南黑虎泉</h3><h3>(攝于2013.10.17)</h3> <h3>圖5.濟南米香居餃子館</h3><h3>(攝于2013.10.17)</h3> <h3>圖6.山東曲阜孔廟</h3><h3>(攝于2013.10.18)</h3> <h3>圖7.濟南大明湖</h3><h3>(攝于2013.10.19)</h3> <h3>圖8.濟南著名老街——芙蓉街</h3><h3>中午我們在芙蓉街上的會仙樓飯館就餐</h3><h3>(攝于2013.10.19)</h3> <h3>四、上海世博會</h3><h3> 2010年5~10月上海舉辦世博會,陶桂昌、陸寶康、王連印、童德成等同學相繼到上海,參觀世博會。德成同學來滬參觀時,在他下塌的浦東久陽賓館招待了部分上海同學。</h3> <h3>圖1.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br></h3> <h3>圖2.2010年上海世博會文化中心夜景</h3> <h3>圖3.世博軸夜景</h3><h3>這里一長排喇叭形的世博軸是既是排氣孔又顯雨水收集器,與此相連的都是一家家各有特色的商店。</h3><h3>(攝于2010.5).</h3> <h3>圖4.盧森堡館大門口上的金色女郎</h3><h3>(攝于2010.10)</h3> <h3>圖5.建筑很有持色的挪威館</h3> <h3>圖6.世博會上的花車巡游</h3><h3>(攝于2010.10)</h3> <p class="ql-block">圖7.2010年上海世博會童德成夫婦在浦東久陽飯店招待部分上海同學</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朱永莉 于廣惠 姚沈生 陳杏芬</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楊興隆 屠光峰 童德成 童夫人 唐繼芳 周元昌</p><p class="ql-block">(攝于2010.9.27)</p> <h3>五、畢業五十年同學情感依舊</h3> <h3>1.駱志銘、許本港等同學創建東大21611班群網,用微信拉開了畢業五十年同學聚會的惟幕。得到了16位同學的熱烈響應;<br></h3> <p class="ql-block">2.許本港同學的撰文,打開了畢業五十年的情懷</p><p class="ql-block"> “追尋校園的青春和同學之情” 、“夢回南工” ,拉開了畢業五十年的情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一</p><p class="ql-block"> 追尋校園的青春和同學之情</p><p class="ql-block"> (寫在畢業五十周年同學會前)</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一群白發蒼蒼的老者,</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買菜、做飯,照顧兒孫……;</p><p class="ql-block"> 為迎接畢業五十年的同學會,</p><p class="ql-block"> 平靜的退休生活,又心潮澎湃;</p><p class="ql-block"> 微信、短信、電話,你來我往——忙得不亦樂乎;</p><p class="ql-block"> 共同追尋當年的校園青春和同學之情。</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走進四牌樓高大的校門,</p><p class="ql-block"> 羅馬式的禮堂是母校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想當年,劉雪初院長聲振有力的報告余音猶在:</p><p class="ql-block"> “一百個青年人才有一人上大學的機會,</p><p class="ql-block"> 培養一個大學生國家要化費一百兩黃金……”;</p><p class="ql-block"> 院長的容貌和聲音鼓舞著我們努力學習!</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的歲月改變了我們的容貌,</p><p class="ql-block"> 但同學的情誼依然仍在;</p><p class="ql-block"> 多次的聚會就是友情的見證;</p><p class="ql-block"> 百年校慶我們有十二位同學在母校相聚,</p><p class="ql-block"> 零三年的十月我們有二十三位同學在南京石城飯店聚會,</p><p class="ql-block"> 金華之行有十位同學組成的團隊,受到了童德成的熱情招待。</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南工是我們成功的起點,</p><p class="ql-block"> 大家在這里渡過了五年寶貴的青春,</p><p class="ql-block"> 我們學有所成,青春無悔;</p><p class="ql-block"> 畢業紀念章陪伴我們一路走來,</p><p class="ql-block"> 從此開啟了各自的精采人生;</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后的今天讓我們共同回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許本港2016/8-7</p><p class="ql-block"> 扵廈門黃金大廈寓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圖為許本港夫婦(攝于2016.10)</p> <h3>文二<br></h3><h3> 夢 回 南 工</h3><h3> 告別親人、離開家鄉,</h3><h3> 搭乘北上的火車;</h3><h3> 奔馳了三天兩夜,</h3><h3> 來到了我向往的學府——南京工學院;</h3><h3> 五年耕耘——春華秋實,</h3><h3> 收獲了機械制造的碩果;</h3><h3> 感恩學校,更感恩老師。</h3><h3> “南京工學院”的校徽,見證了我們的大學時代,</h3><h3> 畢業五十周年,從南工到東南大學;</h3><h3> 學校的大門依舊,</h3><h3> 雄偉的禮堂坐落在校園的中央,</h3><h3> 圖書館旁又添新館,</h3><h3> 六朝松枝繁葉茂,</h3><h3> 學校精神猶在。 </h3><h3> 中央大學時期的“前工院”是我們學習的課堂,</h3><h3> 在這里培養出了一代代精英——六位院士,二十一位知名人士;</h3><h3> 南高院是我們學校的前身——二江師范,</h3><h3> 這里曾經是機械系的所在地;</h3><h3> 是她開創了1902年至今的歷史,</h3><h3> 大禮堂、圖書館、中山院、東南院……還有那文昌橋宿舍,</h3><h3> 都畄下了我們青春的足跡。 </h3><h3> * * * * * *</h3><h3> 穿越時光,歲月如歌,</h3><h3> 學生時代的一幕幕記憶猶存:</h3><h3> 文昌橋的第五宿舍,是我們起居的臥室,</h3><h3> 在課余時間常常傳出悠揚的樂曲、歡樂的歌聲,</h3><h3> 興隆用二胡拉出了阿炳的心聲,寶康的笛子吹得動人心弦,</h3><h3> 玉順用俄語演唱的“卡秋莎”,讓我們感受到了異國風情,</h3><h3> 還有三五成群的同學一起哼著“草原之夜”…… ,</h3><h3> 班長向大家推薦他的膏藥——療效神奇,</h3><h3> 志銘戴上了"和尚"的桂冠,以至忘了他的名字,</h3><h3>同學們樸實無華,真誠相處,笑聲陣陣……。</h3><h3> </h3><h3> 許本港2016/10-1 </h3><h3> 扵廈門黃金大廈寓所</h3><h3><br></h3><h3>下圖為校園秋色</h3> <h3>3.十月四日屠光峰同學在蘇州與陸寶康同學的會面</h3><h3> 寶康夫婦在小區大門等候,雖未進家門,但情深意濃,并在微信中得到了許多老同學的熱情祝賀;</h3><h3> 下圖為屠光峰陸寶康會面時合影</h3><h3> 2016.10.4攝于蘇州(干將西路120號)</h3><h3><br></h3> <h3>4.駱志銘同學的無錫、蘇州、上海之行飽覽了江南秋色</h3><h3> 他說;從南京到上海沿途稻谷金黃、桂花飄香,好一派江南風光。</h3> <h3>圖1.無錫三國影視城</h3><h3>諸葛孔明塑像</h3><h3>(攝于2016.10.16)</h3> <h3>圖2.蘇州虎丘</h3><h3>( 攝于2016.10.17)</h3> <h3>圖3.上海迪士尼樂園大門口的海盜船</h3><h3>(攝于2016.10.19)</h3> <p class="ql-block">5.上海同學用微信與大家交流</p><p class="ql-block"> 十一月三日申城冷空氣過后天氣睛朗,我們一行五人到于廣惠家相聚,從早上十點暢談到下午三時,大家熱情洋益,談笑風生,回憶了我們以前的大學生活。五十年過去了,人生苦短,我們應更加珍惜今天的晚年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圖為上海同學歡聚在一起</p><p class="ql-block">左起;姚沈生 于廣惠 屠光峰 曹祥林 楊興隆 王駿賢</p><p class="ql-block">(2016.11.3攝于于廣惠家)</p> <h3>6.十二位同學在南京城市名人飯店會面記實</h3><h3> 一年前同學發起的畢業五十年,金秋十月在南京母校的聚會,因故停辦。陶桂昌、許本港、駱志銘夫婦因早就訂了參加聚會的車票和機票,也只能成為一次回鄉的探親和旅游。</h3><h3> 十月三日姚沈生和肖美芳通電,獲悉陶桂昌和兒回鄉探親,很想見見老同學,肖決定隨行,并決定在陶回老家轉車的常州見面,于是就相約滬寧兩地的同學在常州見面,讓常州的東道主民南作些準備。</h3><h3> 十月九日,本港給南京鄒王夫婦去電,告訴他們十一日下午空降南京,很想和他們相見。于是王嘉模就把這一消息轉告了陶,空中傳書,大家就一致作出了決定,在南京會面,并通知滬常兩地同學。</h3><h3> 十月十二日晨民南夫婦由女兒駕車從常州赴寧參加會面。</h3><h3> 上海同學于廣惠、姚沈生、楊興隆十二日早上乘座八奌的動車赴寧,十點到達南京,下火車坐地鐵到鼓樓,這時王嘉模、華玉玲兩同學早已等在飯店門口,老同學多年不見,突然出現,喜悅之情,難以言表。進入大廳后,大家又緊握雙手,久久不放……。</h3><h3> 民南同學依賴現代通訊的快捷,還找到了失聯五十年的華玉玲同學,所以她參加這次會面分外高興。會面時間雖只有一天,滬常兩地同學均是早出晚歸,雖時間雖短,但見面后,大家熱情洋益,談笑風生,相互回憶大學時代的點點滴滴,爭相傾吐別后五十年的思念之情,暢談人生的曲折經歷,喜悅之事……。離別時大家又一次緊握雙手,相互祝福,依依不捨,期待再次相見。</h3><h3> 這次聚會共有19位同學及家屬參加(12位同學,7位家屬)。</h3><h3> 別時容易聚時難,人生難得歡聚時。但願我們常相聚。</h3><h3> 這次大家見面,雖決定倉促,時間短暫,但同學們熱情奔放,場面感人,令人難忘。</h3><h3> 2003年10月南京石城飯店同學聚會,德成同學為聚會贊助了2000元;</h3><h3> 2004年10月十位同學金華之行,他給毎位同學贈送了一座東陽木雕“馬上封猴”;</h3><h3> 今年,同學畢業五十年,他又給毎位同學贈了禮物——保溫杯。</h3><h3> 德成同學只是一位公務員,并不富裕,可毎次同學相聚時,他總是熱情支持,表達心意, 我們真誠地感謝他。</h3> <p class="ql-block">圖1.十二位老同學在南京城市名人飯店大門口合影</p><p class="ql-block">上圖前排自左至右:</p><p class="ql-block">姚沈生 華玉玲 肖美芳 于廣惠 王嘉模 楊興隆</p><p class="ql-block">后排自左至右:</p><p class="ql-block">陶桂昌 許本港 駱志銘 朱玉順 周民南 鄒振元</p><p class="ql-block">圖2.十二位同學在酒店大堂留影</p><p class="ql-block">(攝于2016/10-12)</p> <h3>圖3.情深意濃,舉杯相慶。<br></h3> <h3>圖4.五朵金花與七位老漢<br></h3> <p class="ql-block">圖5.五朵金花與四位老漢家屬</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駱夫人 許夫人 于廣惠 </p><p class="ql-block"> 周夫人 朱夫人</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王嘉模 姚沈生 肖美芳 </p><p class="ql-block"> 華玉玲</p> <h3>圖6.分別了,還有講不完的同學情。<br></h3><h3><br></h3> <h3>圖7.紀念畢業五十年德成同學贈送每位老同學的保溫杯。<br></h3> <h3>7.陶桂昌等六位同學看望童德成</h3><h3> 2017年4月由陶桂昌同學發起的童德成家鄉之行,得到了部分同學的熱烈響應,陶桂昌肖美芳同學從湖北宜昌出發,周民南夫婦從常州出發,上海的姚沈生和楊興隆坐上了南下的火車,黃敬銘同學從福建莆田出發,四月十二日大家先后到達金華,德成夫婦到車站迎接,再一起前往德成的家鄉——東陽,并安排大家住在東陽鳳凰谷天瀾渡假區內的天瀾大酒店,記得還是2004年見的面,一幌又十多年過去了,一時老同學相見,顯得妢外親切。當晚德成夫婦熱情設宴招待六位老同學及其家屬。</h3><h3>第二天陪同大家一起游覽了東陽橫店的影視城——園明園等著名景點。</h3><h3>十四日又陪同大家游覽全國十大名村之一——東陽南馬花圓村,并受到胡小明書記的熱情接待,中午胡小明書記在花圓大廈宴會廳設午宴招待大家。</h3><h3> 十五日上午大家游覽了東陽市,難忘的三天很快就過去了,別時容易相見難,臨別時大家總是依依不捨,盼望再次相見。</h3> <p class="ql-block">圖1.德成夫婦招待老同學</p><p class="ql-block">老同學再次相聚,大家紛紛舉杯相慶</p><p class="ql-block">(攝于2017.4.12)</p> <p class="ql-block">圖2.童德成陪同老同學游覽影視城</p><p class="ql-block">游覽園明園景點之一</p><p class="ql-block">(攝于2017.4.13)</p> <h3>圖3.游覽園明園景點之二</h3> <h3>圖4.德成夫婦帶我們參觀全國十大名村——東陽南馬花園村時受到了胡小明書記的熱情接待。圖為胡小明書記在花園大廈宴會廳設午宴招待大家的場景。</h3><h3>(攝于2017.4.14)</h3> <h3>圖5.在天瀾大酒店吃早餐</h3><h3>(攝于2017.4.15)</h3> <p class="ql-block">圖6.在天瀾大酒店的庭園前留影</p><p class="ql-block">(攝于2017.4.15)</p> <h3>8.陶桂昌、肖美芳的上海蘇州之行</h3><h3>陶桂昌、肖美芳看望童德成后從東陽來到上海。上海是肖美芳的老家,現在陶桂昌也成了半個上海人,他倆來上海既要看望親朋好友,又想見見上海這么多老同學(有十位老同學)。</h3><h3>蘇州有陶桂昌在校同舍的陸寶康同學,已有十多年不見了。</h3> <p class="ql-block">圖1.上海同學歡迎陶桂昌肖美芳同學</p><p class="ql-block"> 陶桂昌肖美芳同學從童德成家鄉來到上海,受到了上海同學的熱情接待。</p><p class="ql-block">(攝于2017.4)</p> <p class="ql-block">圖2.陶桂昌和肖美芳同學蘇州之行</p><p class="ql-block"> 陶桂昌夫婦在蘇州看望陸寶康同學,臨別時寶康夫婦送至小區大門口。</p><p class="ql-block">(攝于2017.4)</p> <h3>六、幸福的老年生活</h3><h3> 經歷了風雨六十載,大家都已進入了安度晚年的時代,有的同學一家三代同堂,有的同學已是四世同堂,其中周民南同學就是我們典型的代表。今天雖然我們的臉上均增添了歲月的印痕,但令人欣慰的是至今大家仍都很健康,有不少同學還能外出游玩,過著安定幸福的晚年生活。</h3><h3>下面一組照片記錄著我們晚年的幸福和樂趣。</h3> <h3>1.周民南夫婦的幸福晚年</h3> <h3>圖1.四世同堂</h3><h3>春節老爺子給兒孫輩發紅包</h3> <h3>圖2.周民南夫婦的八十壽辰</h3> <h3>圖3.已到菜花爛漫時,我抱兒孫叢中笑</h3> <h3>2.老同學在南京相聚時朱玉順夫婦的合影</h3> <h3>3.于廣惠肖美芳在南京相聚時的親切交談</h3><h3>(攝于2016.10)</h3> <h3>4.王云生夫婦喜慶八十大壽</h3><h3>南京東宮大酒店</h3><h3>(攝于2019.2.20)</h3> <h3>5.我們在宜昌也很瀟灑</h3> <h3>6.我們享受著大自然的恩施</h3> <h3>7.陸寶康夫婦和兒孫在一起共度生日</h3> <h3>8.鄒振元王嘉模的生日合影</h3> <p class="ql-block">9.東大文昌橋學生食堂</p><p class="ql-block"> 2018.10.19鄒振元王嘉模和屠光峰夫婦相聚東大文園賓館,中午在文昌橋學生食堂共進午餐。</p> <h3>10.駱志銘夫婦的天倫之樂</h3> <h3>11.王連印的業余愛好</h3> <h3>圖1.泰山南天門</h3><h3>(攝于2019年夏)</h3><h3><br></h3> <h3>圖2.蒙古草原上的羊群和馬兒</h3><h3>(攝于2019年夏)</h3> <h3>圖3.濟南新建的華山公園</h3><h3>山水相融,風光秀麗</h3><h3>(攝于2019年秋)</h3> <h3>12.王云生同學看望張克亮</h3><h3> 張克亮同學南京人,回族,是我們班年長的一位老同學,他是一位調干生,在校期間他在學習上勤奮努力,生活上艱苦樸素,為人諄樸,是我們學習的榜樣。</h3><h3> 圖為2020年5月7日王云生同學到敬老院看望他時合影。時年九十高齡。</h3> <h3>七、青春的回望</h3><h3>回望六十年前我們英俊的小伙,靚麗的姑娘,大家深感:我們無愧于逝去的青春,無愧于母校對我們的教導,無愧于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h3><h3>今天,我們走過風雨六十載,暮然回首,貌已變,情依舊,青春常在,今生無悔!</h3><h3> 愿老同學,永葆青春,健康長壽!</h3><h3><br></h3><h3>下面四組圖片為當年我們進入南工前后的倩影</h3><h3>(男同學23人、女同學9人),不知道,英俊的小伙,靚麗的姑娘,今天看后有何感想?</h3><h3>(2020.5原件復制)</h3> <p class="ql-block">圖1.共九人,左起:</p><p class="ql-block">蔣建新 王云生 許本港 駱志銘 鄒振元</p><p class="ql-block"> 屠光峰 王連印 柳希正 曹祥林</p> <p class="ql-block">圖2.共七人左起:</p><p class="ql-block">杜覺民 陸寶康</p><p class="ql-block">陶桂昌 周民南 王金棠</p><p class="ql-block">王駿賢 張仲謀</p> <p class="ql-block">圖3.共七人,左起:</p><p class="ql-block">黃敬銘 張克亮 周元昌</p><p class="ql-block">童德成</p><p class="ql-block">楊興隆 朱玉順 唐繼芳</p> <p class="ql-block">圖4.共九人,左起:</p><p class="ql-block">肖美芳 華玉玲 于廣惠</p><p class="ql-block">朱永莉 王嘉模 劉石光</p><p class="ql-block">戴經綺 陳杏芬 姚沈生</p> <p class="ql-block">八、二班的信息 </p><p class="ql-block"> 今天,發達的互聯網讓我們通過微信看到了二班同學的這些珍貴照片,照片中的許多同學都不認識了,歲月真是不饒人啊!</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的歲月,六十年的風雨滄桑,雖改變了他們的容貌,卻改變不了他們的情誼。</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們一起回憶在南工讀書的日子,至今難以忘懷。</p><p class="ql-block"> 我們兩個班同一專業,居住在相鄰的宿舍、一起學習、一起生活、實習、勞動,一起參加社會實踐,一起搞畢業設計,一起參加畢業分配,有的還被分配在一起工作,渡過了人生中最珍貴的青春時光,同時也結下了深深的情誼。</p><p class="ql-block"> 在此我們祝愿二班同學健康長壽!</p><p class="ql-block"> 編者2020年5月扵上海</p> <p class="ql-block">圖1.21612班同學在母校禮堂前留影</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18日~20日,畢業40周年,相聚南京。住南汽賓館,參加人數21位。</p><p class="ql-block">聚會期間還參加了東大機械工程學院90華誕慶典活動。</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芮瑾瑜 徐貴平 何同珍 王志玲 高桂珠 平一心 馬品華。</p><p class="ql-block">中排左起:董明文 項躍平 張玉林 劉高才 陸望明 張 久 陸根奎。</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禹在猛 吳秉森 張毓儒 陳宗網 曹文亮 王立淦 盧普倫。</p> <h3>圖2.南汽賓館大堂</h3><h3>南京聚會期間居住在南京汽車廠的南汽賓館</h3><h3>(攝于2006.5.18)</h3> <p class="ql-block">圖3.參觀上海世博會。</p><p class="ql-block"> 2010年5月25日~27日,相聚上海,參觀世博會。住寧夏路莫泰168旅館,參加人數22位(有幾位同學有事或身體欠佳未能參加)。</p><p class="ql-block">并在上海曹陽路豐收日酒店聚餐。</p><p class="ql-block">前排左一起蔣佩烈,后排右一朱念保。</p><p class="ql-block">他們2位06年沒有聯系上,2010年才聯系上。</p> <p class="ql-block">圖4.上海外灘留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高桂珠 芮瑾瑜 何同珍 王志玲 馬品華 徐貴平 須雅芳。</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曹文亮 陳宗網 盧普倫 劉高才 吳秉森 張玉林 陸根奎 蔣佩烈</p><p class="ql-block"> 禹在猛。</p><p class="ql-block">(攝于2010.5)</p> <p class="ql-block">圖5.上海豐收日酒店大堂(曹楊路)</p><p class="ql-block">(攝于2010.5)</p> <p class="ql-block">圖6.21612班女同學相聚在上海</p><p class="ql-block">左起:平一心 何同珍 須雅芳 王志玲 </p><p class="ql-block"> 徐貴平 芮瑾瑜 高桂珠 馬品華</p><p class="ql-block">(2010年5月攝于上海曹楊路豐收入酒店)</p> <h3>圖7.二班八位女同學的畢業紀念</h3><h3> 攝于1966年7月的二張黑白照片,顯示了當年大學生的靚麗青春,展現了那個時代大學生的形像(可惜少了男同學)。經歷了四十年風雨滄桑,當她們相約2006年回到母校時,仍是英姿猶存。</h3> <p class="ql-block">圖8.1964年二班女同學參加國慶遊行后,返校時在碑亭巷光華照相館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圖9.2019年5月盧普倫馬品華夫婦參加了赴俄羅斯的旅行團,游覽了莫斯科紅場、參觀了莫斯科大學,隨后又到圣彼得堡游覽了冬宮等名勝古跡。</p><p class="ql-block">下圖為他倆在圣彼得堡拉多加湖畔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圖10.俄羅斯——莫斯科景點</p><p class="ql-block">上圖:與團友在莫斯科大學</p><p class="ql-block">下圖:紅場旁的國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攝于2019.5游俄羅斯)</p> <p class="ql-block">圖11.俄羅斯——圣彼得堡景點</p><p class="ql-block">上圖:冬宮廣場的留影</p><p class="ql-block">下圖:打響十月革命第一炮的阿芙樂爾巡洋艦</p><p class="ql-block">(攝于2019.5游俄羅斯)</p> <h3>九、春華秋實</h3><h3>六十年輝煌,桃李紛芳滿天下!</h3> <p class="ql-block">十、班長陶桂昌的賀詞</p><p class="ql-block">當我們的班長陶桂昌,獲知班群上要發文紀念大家相逢相知六十載的消息后,從湖北宜昌為老同學發來的賀詞。</p> <p class="ql-block">十一、編后感言</p><p class="ql-block"> 我的美篇寫到了2019年,2020初遇到疫情大流行,人們的一切活動都受到了限制,期待早日恢復正常,繼續寫下我們的經歷。人生在歷史的長河中只能算滄海一栗,但我們可寫的還是很多很多。</p><p class="ql-block"> 其實我們這一代人的經歷比起一般人還是要多點,回憶往事,讓我十分懷念過去的一切——同學間的情誼、人的樸實……,可是再也回不去了,今天我們都已進入老年,青山不老,但愿大家青春常在。</p><p class="ql-block"> 可寫可發的照片很多,無奈美篇一次最多只能發一百張照片,但有的事有的照片確實難捨,所以我不得不把它拼成組圖,這樣看起來就不太清楚,但可點擊圖片放大些觀看。</p><p class="ql-block"> 屠光峰2020/8-1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編后記</p><p class="ql-block"> 南京工學院21611班相逢相知六十載(下)——春華秋實“專輯”也寫完了。相逢相知六十載上篇寫了“我們的大學時代”,記述了我們在學校的學習與生活情況:下篇“春華秋實”記述了我們退休后生活的點點滴滴,從邏輯上講還少了我們人生中最精彩的記錄——工作,可這是一項力不能及的事,因為畢業后大家分配在全國各地工作,工作的內容又涉及到多個領域,跨越年代又很長。幸運的是:我們在多次聚會與交流中,獲得我們的同學在各自的崗位上,為共和國的建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無愧于學校和老師的教導,無愧于這個時代,這是我們大家值得欣慰的。</p><p class="ql-block"> 在“春華秋實”的編輯過程中,我要感謝二班同學向我提供的他們在南京、上海各地的聚會圖片,向我提供的俄羅斯之行的美景,向我提供的當年女同學的畢業紀念照……,我還要感謝我們的班長,為老同學親筆寫下了賀詞,所有這些都大大增添了這篇美篇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畢業后,我們經歷了風風雨雨,是堅強的信念陪伴著我們一直走到今天。退休后,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外出旅游、享受天倫之樂、生活安定,過著現代文明的快樂生活,這是我們今天值得慶賀的。</p><p class="ql-block"> 最后,祝大家健康長壽!</p><p class="ql-block"> 2020年5月12日編者扵上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說明:</p><p class="ql-block"> 再次感謝大家向我提供的文字、圖片資料,因一篇文最多只能發一百張照片,故只能把最有代表性的圖片附上。</p><p class="ql-block"> 第一張圖片為雞鳴寺全景</p>

同學

攝于

陶桂昌

老同學

上海

夫婦

駱志銘

大家

我們

屠光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澄迈县| 衡山县| 桂平市| 正镶白旗| 昂仁县| 贞丰县| 九龙坡区| 汕头市| 台南县| 鄂伦春自治旗| 凉城县| 河间市| 乃东县| 合川市| 翁牛特旗| 鹿邑县| 邵阳县| 扎赉特旗| 高密市| 永胜县| 泰安市| 萝北县| 新建县| 桃园县| 丹江口市| 延长县| 夏河县| 锦州市| 溆浦县| 桑植县| 苏尼特右旗| 泰宁县| 龙川县| 仁化县| 大化| 清苑县| 依兰县| 梁山县| 乐东| 当雄县| 石泉县|